当香港影人遇到陌生的内地题材
2012-12-29列孚
综艺报 2012年17期
香港电影人熟知本土题材,但当他们遇到并不熟悉的内地题材时,就会显得捉襟见肘。
没有看过麦家《听风者》原著,但看过根据原著改编的同名电影后,却产生了很大疑问:影片硬伤太多太严重,难道对麦兆辉和庄文强的改编,原著作者不闻不问吗?!
首先是我方特工和相关情报部门要侦破敌方电台的动机。没错,情报工作之一就是秘密电台的使用和反使用。然而,奇怪的是,影片并无交代为何非要找出最后几个高密度敌台不可。这几个隐蔽得很深的敌台,最后要依靠男主角自戕双目再度失明最终找出。问题的根本在于,为什么非要找出不可?
影片应该一开始就交代这几个隐匿得很深的敌台令我方蒙受重大损失,若不在某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找到,将让我方蒙受更大损失——如此,找出这几个敌台才会显得意义非凡。然而本片的编导,似乎真把观众当成“全知的上帝”,对此方面没有任何交代,完全交给观众自己去凭空想象。但现在的主流观影人群离那个年代实在过于遥远,能知道当时危机情形的人少之又少,影片不去交代,观众就会觉得故事情节过于牵强。
错将观众当“全知”,并将侦听敌台作为故事情节推进的最大动力,该片编导违反了电影情节推进法则,只能让观众觉得莫名其妙,从而失去对影片情境的认同。
再比如,我方有侦听局和破译局,侦听局只负责搜寻敌台下落,至于敌台内容密码之类则应由破译局负责。梁朝伟饰演的男一号只是侦听局的人,他将“老鬼”误听成“重庆”,无意中将“老鬼”的身份暴露,令其陷于绝境,并牺牲。故此他悔恨交加,自戕双目以示愧疚,并集中注意力找出敌台,为“老鬼”报仇。这更令人不解——男一号只负责辨听敌台而非破译,恰恰其妻才是破译局的人,为何不将听回来的摩斯密码交由破译局同事破译?无论编导者如何解释,都会让观众觉得匪夷所思。
众所周知,情报工作有严密分工,绝不能“过界”,尤其是在战争年代。影片中,侦听局的人突然变成破译局的人,简直是儿戏。
更令人费解的还在后面。任何特工的真正身份均属国家机密,影片中“老鬼”尚未成为“老鬼”前的代号是“20”。然而在她牺牲后,特工当局竟然为她举行隆重且盛大的追悼会,并公开其真实姓名。而且,影片对追悼会进行重点渲染,甚至以“平行蒙太奇”的手法与“重庆”刺杀行动并列进行。但到片尾,墓碑上并无“老鬼”的真实姓名,仍然以代号“20”来代替。
通过追悼会那场戏,影片已经告诉观众“老鬼”真名为“张学宁”,但墓葬后又忽然只用其代号。这算那门子保密?如此幼稚的处理办法,怎能让观众沉浸到整部电影的剧情中?
影片的其他破绽不再一一赘述,仅凭上述三点,编导在情节设置方面的粗枝大叶可见一斑。香港电影人熟知本土题材,比如《窃听风云》,但当他们遇到并不熟悉的内地题材时,就会显得捉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