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012-12-29方欣

中国教师 2012年17期

  对教师而言,如果将其工作任务进行高度的概括,我们就会抽取出两个最核心的要素,即“教什么”和“怎么教”,而影响这两个要素的关键,实际上就是一个教学策略的问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帮助儿童感受和感悟语言文字,积累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学习、理解和运用,都是在一个个的情境中进行的,而我们教材的每一篇课文,本身就是一个个情境。因此,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情境创设策略。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应如何有效创设情境呢?下面笔者结合教学案例,总结几点自己实践的看法。
  一、情境创设要以教材为中心,目的明确
  对于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而言,其进行语文课堂学习的情境是客观的,但是对于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教师而言,情境并非客观存在,而是需要充分准备、精心设计的。如教学《晚上的“太阳”》这篇课文时,因为文章所展示的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经历有较大的距离,所以笔者先借助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述事件:屋外风雪交加,屋内妈妈的病情十分严重……再现故事中所描述的情境,缩短学生与课文内容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利用手术“做”和“不做”的矛盾,体现人物的焦急、无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层层深入,理解词语——犹豫。根据课文中用油灯照明做手术很危险,在场的每个人都显示出的不同神情,笔者又对学生的回答做了进一步的补充,丰富学生的感悟,让学生再读再体会,使学生脑海中呈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把学生带到人物的心里,真正理解人物当时的心情,感受到紧张的氛围。最后在“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爱迪生的手心攥出了汗水”这一句,笔者又不断地用语言渲染气氛,使学生每一遍的读书都能扣动心弦,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得到强烈的内心体验。这样学生就很容易体会出爱迪生在这样紧急的关头仍不慌乱,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为理解下文——他超出常人的智慧做好铺垫。这种目的明确的语言描述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在本课学习中有效、深入地理解了课文,提高了独立思考、分析人物的能力,更提高了阅读能力。
  二、 情境创设要来源于生活
  生活是一切活动的源泉,虽然小学生生活阅历不丰富,但他们对生活充满着渴望,从学校、社会、家庭等方面也积累了这样或那样的生活经验。因此,当学习材料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最感兴趣,联系现实生活就能把教材中所写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通过情境而沟通,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强化体验,增进对知识的理解。如在《春到梅花山》一课中对“涌动”一词的教学,笔者没有照搬字典的解释,也不简单地以词解词,而是提出“什么时候可以用涌动?”学生的思维相当活跃,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当马路上的人很多时可以用涌动。”“当课间十分钟时,操场上人很多时,可以用涌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它揭示了阅读活动的本质。学生通过自身对生活的体验,理解得真切、具体、准确,那些概念化的解释早已黯然失色。
  三、情境创设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对于小学生而言,在阅读时,有时教师长篇大论地讲述,不如根据他们的认知规律,通过直观的感悟来理解。例如在学习《夕阳真美》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欣赏夕阳西下的美景,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笔者设置了三个定景:太阳西下时的景色、太阳慢慢地往下沉及太阳走到西山背后的景色。当讲到太阳西斜的景色时,笔者边加以描述边出示课件,只见画面上太阳已经西斜,收起了刺眼的光芒,天空一片深蓝,连绵起伏的西山披着夕阳的余晖,显得十分壮丽。眼前的景色一下子罩上了情感色彩,学生的情绪也随之波澜起伏。有的学生说:“哇,多美的景色呀”;有的说:“太阳西下时的景色多美呀,我得好好地欣赏一番”……学生们几乎全身心地倾注在画面中,并自觉地结合平时的生活经验,愉快地描述着:金色的稻子披着夕阳的余晖显得金光灿灿;金色的琉璃瓦披着夕阳的余晖显得金光闪闪;湖面披着夕阳的余晖显得波光鳞鳞……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从不同的事物披着夕阳的余晖所显示出的不同色彩进行描述。在讲完课文后,笔者又播放了夕阳西下的录像,再配上优美的音乐和课文朗诵,学生的情绪也随着画面的变化逐渐高涨。逼真的模拟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对于阅读的理解感悟自然水到渠成。
  四、情境创设要注意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角色扮演创设情境,就是学生特别感兴趣的一种方式。教师根本无须每篇都逐句串讲,也无须过多地启发学生,就可以积极营造开放的课堂,充分发动主体思维和情感的参与作用,使学生通过创设生动真实的情境,在亲历中生成“真切体验”,产生个性化见解,使课堂洋溢人文气息,提高语文阅读的教学效率。这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的“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是相一致的。角色体验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人物的情感对行为产生的影响,有助于指导我们实施更加积极的教育。如教学《北风和小鱼》一课时,笔者让学生以扮演文本中的主人公——目空一切的北风和面对强者毫不畏惧的小鱼的方式,使学生进入到角色所在的精神世界中去,从而获得真切体验。在换位体验中,学生情化了“外部活动”,强化了“内心体验”,学生在“外部活动—→内化”“内部活动—→外化”的双重转化过程中,以角色体验为突破口,情感得到了升华,阅读能力得到了充分、主动得发展。教材中的角色活灵活现地再现于眼前,表演的学生兴致勃勃,生动逼真;看的学生津津有味,兴趣盎然,学生们的注意力都非常集中。在这样的教学环节里,学生不仅学得轻松、学得愉快,而且儿童天真、活泼的天性和极富创造力的想象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与发挥。
  五、情境创设要注意高效性
  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的信息,智力发展水平已有了很大的提高,孩子的知识面和心理状态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教师要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创设情境,使学生高效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如在教学《秋游》一文时,笔者是这么导入的:今天的天气真不错啊,同学们能不能用学过的成语来说说?学生就用之前学到的成语“秋色宜人”回答笔者的问题。于是笔者马上顺势导入,引入课题:这么好的天气,要是能去郊外游玩一番那该多好啊。同学们想去吗?今天方老师就带我们全班同学到郊外去玩。这样的设计,既复习巩固了前面学过的知识,又使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采用情境教学策略是为了更好、更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值得提醒的是,情境的表现形式相应也要多种多样,切忌千篇一律。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情境创设策略的运用,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还调动了情感的体验,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变“苦学”为“乐学”,这也是情境教学的魅力所在。“情动于中而形于外”,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注重情境的创设,只要让学生进入情境之中,就会很快激起学生强烈的情绪,使之形成无意识的心理倾向,教师也会情不自禁地投入教学活动。教师还应将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潜移默化地渗透,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养成习惯,愉快、高效率地学习,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理解能力打好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上海支路小学)
  (责任编辑: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