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策略探究

2012-12-29李长征

中国教师 2012年17期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确定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开始,是学生探究能力一种体现,是学生科学素养的一种体现。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培养学生具有问题意识是学好科学学科,提高科学素养的关键。
  然而,目前小学科学教育中,经常存在这样三种现象:第一种,学生不能发现问题,认为书上和老师都是对的,缺乏问题意识;第二种,学生不敢提问,低年级学生有的天生胆小、害羞,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心理活动也日趋复杂,不是怕问题不好、不准确引起学生的耻笑,就是碍于面子,不爱提问;第三种,有的学生爱提问,但问题总是不着边际,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提问环节多被教师所取代。
  那么如何才能改变以上不良现象呢?下面浅谈笔者在高年级科学教学中的一点对策。
  一、培养学生要问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合作者。教师创设各种条件,让学生参与各种活动,提出问题,和学生一起解决问题,获得新知,逐渐养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由“要我问”到“我要问”的意识。
  1.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让学生主动提问
  要使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教师应该培养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所以要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教师应该首先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学生一旦有了兴趣,就会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有了问题就会对学习科学更感兴趣,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态势。在小学阶段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1)创造参与机会,鼓励学生主动探究,亲身体验学习的乐趣。
  随着兴趣的增强,许多问题也就容易被发现和提出。例如,在教授五年级“杠杆”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笔者在教室里放了一个实验凳,上面放上垫木,又找来一块长木板放在上面组成一个跷跷板。笔者告诉同学这就是一个杠杆,自愿结组,要求每组同学胖瘦悬殊,比较瘦的同学还要把比较胖的同学翘起。学生纷纷结组参与,玩过之后问题也如泉涌,“老师,是不是人离中间越远越省力呀?”“老师,是不是人离垫木越近越费力呀?”随后学生又自愿结组,按照老师的要求用杠杆尺进行杠杆的作用探究实验,验证自己的问题。学生参与了,兴趣有了,问题的闸门也就打开了。
  (2)理论联系实际,把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与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启发学生多关注现实社会和科技发展中的科学问题,调动探索求知的高度热情。
  科学教师把科学知识与学生生活联系得越紧,学生就会越关注,越有兴趣。例如,讲授首师大版科学“勺柄是怎样热的”,笔者在讲桌上用酒精灯给一个大烧杯加热,里面放的不是实验材料里的金属棒、橡胶棒、塑料棒,而是生活中常见的铁勺、铝勺、木汤勺和带橡胶柄的不锈钢勺,同时放进烧杯里。让学生猜想并摸一摸(注意保证不会烫伤学生)。由于这是学生生活中都会遇到的现象,他们兴趣很高,争先恐后上来试。这时,笔者引导学生:你有什么问题吗?学生一下子兴趣来了。“是不是铁容易热呀?”“橡胶不爱热吧?”“木头可能也不爱热”“铝最爱热是吗?”接下来再组织学生运用实验材料认识热传导,进行对比实验,认识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就非常容易了。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活动,既拓展了课内知识,又能激发更深层次的探索兴趣,涌现出更多的新问题。
  随着我校教学环境的改变,教学仪器增加了许多。科学实验室里有了水族箱、小鱼缸,而且我校还专门特批了一块“试验田”(我校地处农村)。于是笔者根据学生的兴趣组建了种植科技小组、养殖小组和航模组。学生的兴趣非常高,课余时间总是第一个去看看自己的小玉米、小葫芦、小豆苗长高了多少,自己的小金鱼饿不饿……在兴趣小组的活动中学生对任何现象都充满了兴趣,而且问题不断。种植小组的问题有“种子的结构是什么?”“它是怎样长大的?”等;养殖小组的问题有“金鱼靠哪个鱼鳍前进?”“小金鱼是怎样出生的?”等;航模小组的问题有“飞机为什么会飞?”“它是怎样升降的?”等。学生们都是在参与了兴趣小组后,在实际过程中发现了问题。而后笔者就与学生针对大家都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探究。如,玉米种子发芽的时间;金鱼多长时间喂食;飞机模型没有垂直尾翼不行等。学生有了发现,增长了知识,兴趣也就更高了。
  2.设计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提问
  皮亚杰认为认知冲突在认知发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可有效地促使个体从事智力活动。教师如果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就会激起其惊奇感、好奇心,从而提出问题,并促使个体努力去理解新观点,学习新知识。
  如“骨骼”一课是(首师大版)小学科学第7册“身边的运动”单元中“人体运动”的内容。当学生观察人体内脏器官的位置和骨骼模型,看到肋骨有保护人体重要器官的作用时,发现肋骨是拱形的,用原有的知识就不能进行解释了。这时学生疑惑了,“为什么肋骨是拱形的呢?”笔者针对学生的问题自制了肋骨模拟实验教具和拱形承重实验教具(见图1、图2、图3)。学生通过模拟、探究实验发现了肋骨是拱形的秘密,即拱形不易变形,有缓冲外力的作用,能更好地保护内脏器官。
  二、让学生敢问
  小学生好奇心强,遇见任何问题都爱问个“为什么”。然而在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下,许多小学生在遇见问题时不敢向老师提问。他们害怕遭到批评和嘲笑,尤其是基础差、胆量小的学生,要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确实不容易。因此教师在科学探究中要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正确引导和热情鼓励那些爱提问的学生,促使他们勇于提出问题。
  如首师大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热胀冷缩”这一课中,笔者通过演示水遇热体积膨胀,遇冷体积收缩,讲解什么是热胀冷缩,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其他液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全班交流,概括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这时,笔者注意到一个平时特别胆小的男生,把手举起来,又放下。笔者猜到他肯定有问题,于是把他叫起来,和蔼地问:“你有什么问题?”之后,这位学生课堂上表现大胆了许多,“老师,我家昨天把啤酒从冰箱的冷冻室里拿出来,啤酒炸开了,您不是说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这是怎么回事?”笔者故意假装听不清楚,“你能再说一遍吗?”这个学生声音放大了些又重复一遍。“同学们,这个问题非常好!大家应该像他一样平时注意观察、思考,咱们大家给他鼓鼓掌!”这个举动出乎他和所有人的意料。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很多同学向他投去赞许的眼光。“你们平时遇到过吗?谁能解释一下?”很多学生都表示遇到过,但不知是怎么回事。然后笔者解释了水的反膨胀现象。之后,这个学生慢慢地在老师的关注下敢于提问了,可见和谐的氛围会解除很多胆小的学生心中的顾虑,更能释放每一个学生心中的疑问。
  三、让学生会问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掌握提出问题的基本方法,是会提问的关键。怎样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呢?可以通过观察、描述、质疑、整理四步进行培养:一是学生学会观察物体、自然现象,学会实验;二是用语言描述自己观察到的;三是把自己的描述都加上一个“?”,形成问题;四是整理问题。
  例如首师大版5年级“蜡”一课笔者是这样实施的。
  首先,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物体和实验。
  本课教学中教师共设计了两个观察内容。第一,观察自然状态下的蜡,指导学生观察蜡的颜色、质地、形状等。第二,观察燃烧状态下的蜡,指导学生观察蜡的火焰、状态、燃烧现象。按照一定的顺序EWkdN/Q5t4Jm8SsJXRigkg==观察(时间顺序、空间顺序)。空间顺序:点燃蜡烛,从上到下进行观察。时间顺序:点燃前、点燃时、持续燃烧、燃烧后进行观察。通过这两个环节使学生学会观察,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其次,指导学生学会针对自己的观察进行描述。
  自然状态下的蜡学生描述为,蜡的颜色是白色或红色(仅限上课用的蜡烛),比较轻,很软,固体状态,圆柱形。燃烧状态下的蜡描述为,用火柴点燃后蜡烛燃烧,蜡由固体状态变成液体状态,有蜡油产生,成小杯状,火焰颜色为黄色,蜡燃烧后越来越短,燃烧时有黑烟等。
  再次,指导学生学会针对自己的描述画上“?”,形成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观察描述指导学生将自己的观察描述都加上“?”,这时每一个描述都成了一个问题。这样学生提出的问题就非常具体了。问题有,蜡由什么构成?为何形成杯状?烛油不外流?火焰的位置?等等。
  最后,指导学生学会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确定课上可以进行探究的问题。
  本节课整理学生的问题,确定课上适合学生探究的问题如下:蜡由什么构成?蜡为什么会由固体变成液体?为什么燃烧?什么在燃烧?生成什么物质?
  通过上面的实验可以看出,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观察、描述、质疑、整理问题四个环节来学会提问。学生一旦有了问题,就有了探究问题的欲望,为学会探究,进行探究,学习科学迈出了有意义的一步。
  通过一年来的培养,学生在提问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学生通过对问题的研究,学到了新的知识,激发了学习科学的兴趣。科学课形成了人人参与,人人有问题,人人研究的和谐氛围。
  通过教学实践的验证,笔者认为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明确自己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教法,并不断总结提升自己对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认识;其次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时,教师不要急于求成,应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渐培养。制订一个培养计划,长期执行,逐渐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爱提问”“会提问”“提好问”的学生,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探究型人才。
  (作者单位:北京市大兴区采育镇第一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