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2012-12-29张建平顾建军
中国教师 2012年17期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创新和完善农村教师补充机制”“进一步完善制度政策,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教。积极推进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完善代偿机制,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艰苦边远地区农村学校当教师”。[1]《纲要》的颁布与实施,为农村教师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
相对于城市教师而言,农村小学教师工作条件艰苦,地位不高,福利待遇低,居住条件差,教师队伍不稳定。农村小学优秀教师向城镇学校流动的现象,不但给农村地区的教学造成被动局面,而且在学生家长和社会上引发恐慌,导致“择校热潮”。为真实了解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笔者以江苏省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为研究对象,将江苏省分为苏南、苏中、苏北三个地区作为样本总体,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从每个地区抽取2个县,每个县抽取3所小学进行研究,力求样本所代表的学校教育质量处于中等水平;再从每个学校抽取15个教师进行调查。共计发放问卷270份,回收254份,有效问卷为254份,问卷有效率为94.08%。问卷虽然总量不大,但是面很广。鉴于苏北地区的问卷有效率比较低,对苏北地区教师进行深度访谈来弥补问卷量少的缺陷。
一、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调查结果发现:农村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有了一定的成效,但目前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
1.教师工作压力重
调查发现,65.6%的教师平均周授课时数为11—15节,16—20节课的占16.3%,21课时以上的占2.7%;所教班级人数多,班级平均学生数在50人以上的占29.1%,苏北地区为67.1%;任教学科也偏多,除了任教主科外,还要兼职音、体、美等课程。教师还常承担教学之外的工作,如学生管理、应对各种检查、撰写各种计划和总结等。课程改革的压力、家庭生活的压力和教师管理体制改革的压力使得农村小学教师身体超负荷运转,积劳成疾。
2.教师年龄与学历结构的地区间差异大
从年龄结构看,地区间的教师年龄结构有很大的差异,苏南地区40岁以下的教师为88.8%,苏中地区为77%,苏北地区为61.7%,经济较发达的苏南地区教师的年龄更小一些。从学历情况看,苏北地区农村小学教师第一学历为中师的占49.3%,苏南地区教师第一学历为中师的占30.0%,大专占36.7%,本科占30.0%,硕士研究生也开始有一定的比例。实践证明,教师的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与其专业发展水平有很大程度的相关。
3.专业发展意识不强,缺乏专业发展的持续动力
访谈中,有教师说,农村教师的工作比较辛苦,白天在校教学生、管学生,晚上忙家务备课。日复一日机械的重复劳动,使得一些教师不求上进。许多人赛课、写论文都是为了评职称加工资,三十出头评到小高就等退休。即使参加培训也常常存在形式化和任务化的倾向。
4.教育科研能力薄弱
调查显示,农村小学教师最缺乏的能力是教育科研能力。大部分教师认为自己承担了繁重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管理工作,无暇再顾及教育科研;还有一部分教师虽有科研意识,但是由于自身缺乏相应的科研能力,对如何写论文、如何做课题不熟悉。客观上,教育评价体系不健全,只注重考试成绩,不注重对科研成果的评价,缺乏对教育科研的激励机制,也使教育科研工作失去了动力源泉。
5.农村小学骨干教师流失严重
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存在的差别导致农村小学教师流失。有条件的教师工作两三年便调入城市,刚刚培养成熟进入骨干行列的教师很快就被城里的学校挖走,导致农村小学骨干教师流失比较严重。由于江苏省存在南北经济和城乡发展不平衡,这就造成教师工资水平南与北、城市与农村的差距不断拉大;苏北农村骨干教师流失尤其严重。教师和其他人才一样,对物质条件的要求上具有“经济人”的一面,教师的物质待遇与教师流失呈现出负相关的关系。[2]城乡之间巨大的经济差异是导致农村优秀教师大量流入城市的主要原因。
6.教师工作满意度低
自实行绩效工资以后,教师的待遇虽有所提高,但是与其他行业相比,教师的付出与薪酬不平衡,而且教师待遇存在地区差异。问卷调查表明:8.6%的农村小学教师对于目前工资水平很满意,感觉一般的比例为39.8%,不满意的比例为34.4%(包括不满意和很不满意)。另外,苏南地区有38.5%的农村小学教师对工资感到满意(包括很满意和满意),苏中为33.8%,苏北仅为4.2%。另外,课程改革的压力、家庭生活的压力和教师管理体制改革的压力使得农村小学教师工作满意度低。
二、基于城乡教育统筹的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对策
统筹城乡发展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之一。统筹城乡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教育是其突破口。城乡统筹改革的直接对象是城市与农村,而不是教育自身。城乡教育统筹的终极目标不是教育要素的自身增长,而是教育服务于城市与农村的融合,服务于城市与农村中“人”的自由发展。
1.完善和创新保障机制,稳定农村小学教师队伍
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农村教育纳入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教育宏观政策制定上充分体现农村教育重中之重的地位,切实把农村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优先满足农村教育发展的需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保障农村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如实行领导挂钩农村学校的制度,把领导挂钩到农村小学,同时赋予其一定的义务、权力、财力,使其切实为学校排忧解难,积极解决制约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实行教育资源分配向农村小学倾斜,增加对农村小学教师的吸引力;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提高农村小学教师待遇;建立并完善农村小学教师的社会保障制度,鼓励教师终身从事农村教育事业;提高农村小学高中级教师职务的比例,多给他们机会和名额,以留住农村优秀教师;为教师家属就业或创业提供倾斜政策,通过保障教师家属就近就业来保证教师安心任教。
2.建立和健全发展机制,提升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农村小学教师学历起点低,教师职称高级少,初、中级多,年龄老化现象比较严重,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不强。为此,要以“倾斜化”配置为保障,建立健全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发展机制。
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加强教师管理。对不合格教师实行内部淘汰机制,让好的教师留得住,差的教师轮岗或者转岗;对于一些由于身体原因不能在岗的在编教师,本着教师自愿的原则,采取提前退休或者买断工龄的办法。进一步完善人事管理机制,创新和完善教师聘用制度,坚持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将教师的工资待遇与实绩、贡献挂钩。建立“农村地区小学教师发展专项资金”、建立“农村小学骨干教师专项奖励资金”。实行教师在职提高学历学费补助制度。鼓励在职教师参加学历进修,并按提高学历的层次一次性给予经费补助。从经费、时间和培训效果等方面予以保障,建立教师继续教育新机制。特别是搞活校本培训,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
3.建立“一盘棋”的管理体制,优化农村小学教师结构
制定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公平。创设有利条件,形成城乡教师连接与互动机制。要继续实施“千校万师支援农村教育工程”、“万名大学生支援农村教育工程”。建立教师交流制度,组织教师合理流动,促进城乡、校际教师资源平衡和教师结构合理化。城镇小学教师在评聘高级职务(职称)时,要有一年以上的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经历。组建“城乡学校联盟”,推动城乡学校互动发展。通过“名校下乡、城乡帮扶、百校结对、师徒牵手、网络覆盖”推动城乡学校互动发展,实行名师、特级教师到农村巡回讲学和特级教师定点联系乡镇制度,具体指导农村的教育教学工作,带动农村教学水平的提高。通过多方面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