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与培养模式
2012-12-29林崇德刘春晖
中国教师 2012年17期
林崇德,浙江象山人,1941年出生,196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心理学专业。现任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心理学会前理事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兼教育学·心理学学部召集人,《心理发展与教育》主编,荣获“全国劳模”“全国十佳师德标兵”等光荣称号。
今天,我想与大家分享我以及我们课题组对“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与培养模式”这一主题的理解。这个报告的内容主要基于三项重大课题,首先是刘川生书记所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教育创新与创新型国家建设重大问题研究(2008—2012)”,我有幸成为其子课题三“创新型人才培养影响因素与创新型人才使用实证研究”的负责人;其次是我们主持的两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分别是“创新人才与教育创新研究(2003—2007)”以及“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与培养模式研究(2011—)”。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这两点重要指示也成为我们课题组进行研究以及今天我所汇报内容的重要指导思想。
一、什么是创新或创造性?
我要申明的是,在今天的报告中,我将创新(innovation)与创造性(creativity)视为同义语。因为今天社会上比较多地谈创新,可是我们心理学界谈的是创造性或者创造力,我们要回避两个概念之间的分歧,而无须争论哪个概念大,哪个概念小,更重要的是踏实地做一些实证的研究。中央领导同志在谈到创新和创造性的问题上,有时候谈创造性,有时候强调创新,也把它们看成是同义语。譬如说,江泽民同志在1998年北京大学百年校庆时,强调的是创造性人才辈出,到了2002年在我们北京师范大学百年校庆的盛典上,江泽民同志提到了教育创新。因此,创造性、创造力、创新,我们都应该把它们视为同义语。
目前,国际上对什么是创造性,什么是创新有三种定义:第一种定义更多地强调创新和创造性的过程;第二种定义更多地强调创新和创造性的产品;第三种定义认为,创新和创造性不是简单的创新和创造性的过程,也不是简单地去分析那些产品,而是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或者智能的差异。20世纪80年代初,我们经过分析,提出了一种定义,并且把这个定义向心理学界和教育界的同行做调查,这个定义现在在中国心理学界和教育界基本上站住脚了。这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应用一切已知的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的、有社会意义或者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对这一定义进行分析能够看出,“根据这个目的,运用一切已知的信息,产生”什么,这是过程;“产生出新颖独特、有价值、有意义的产品”来,这就是产品。谈到产品的时候,好多人更多的是强调物质产品。我认为产品这个东西,它既有物质一面,又有精神的一面,大致可以概括为四种产品:一是认识性的产品,譬如调查报告,消息报道,社会动态,科学考核、考察等;二是表现性的产品,譬如文学作品,艺术创新和创作等;三是指导性的产品,譬如工作计划,工程设计,技术图纸,改革方案等;四是指创造性的物质产品,譬如科学技术,科学发明,远景规划等。但是我们没有定义到产品上,而是将定义最终定到品质或者个性上。换句话说,创造性,它是一种个体的活动,是个人的行为,是一种个性的表现。人与人之间在创新或创造性上,有很大的个体差异。
这种差异的实质是什么?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创新或创造性的实质是什么。我们认为,创新或创造性的实质,是主体对知识经验或者思维材料高度概括以后集中而系统的迁移,进行新颖的组合分析,找出新异的层次和交结点。在创新或创造性的活动中,概括性越高,其创造性就越突出;知识性越强,创造性越突出。换句话说,创新或创造性需要知识的系统性的基础。谁能够把知识像压缩饼干似的压缩在自己的头脑中,减缩性越大,他的创造性就越突出;谁能够把知识迁移,并且迁移得越灵活,他的创造性就越突出。创新或创造性需要灵感,灵感的基础是精力集中、有意的注意,那么注意力越集中,创造性越突出。
基于对创新或创造性的定义及实质的理解,有助于我们对创新人才或创造性人才的内涵进行思考。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在创新或创造性人才成长的过程中,同样有着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影响。这里的外因即为创造性的环境。前面提到,我们党的十七大反复强调要营造良好的环境,这些环境包括文化环境(如文化传统、时代特点等)、教育环境(包括家庭、学校、教师、导师等)、社会环境(如政府环境、行政支持或社会支持、社会条件等)、所在单位的环境(包括单位性质、职务——所处地位、人际关系——合作或协作状况等)以及资源环境(如投入、硬件条件,也包括自然环境等)。内因则是指创造性人才的心理因素。我们认为,创新人才是由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所组成,创造性思维也就是创造性的智力因素,创造性人格也就是创造性的非智力因素,二者的统一构成了创造性人才。我联想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科学家们的“两弹一星”精神。那时,我们刚刚度过三年自然灾害,我们的经济、科研条件非常有限,环境条件也不是十分令人满意,科学家们的工资很低很低,更没有什么奖金,然而我们的前辈为什么能够创造世界的奇迹?这源于他们创造性的人格、理想与责任心和爱国主义精神。
二、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培养和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从中央指示里可以看出,创新人才分三个群体:一是人人都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才能,人人都能成为创新人才,涌现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二是高素质创造性的专门人才,也就是某个领域的创新人才,比起第一个群体,他们的人数要少许多;三是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这是各领域中尖子中的尖子。在国际上,将三种人作为研究的对象,一是总统、部长等作出显著贡献的领导层;二是科技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专家,如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三是全世界都有名望的企业家等。在我国,我反复强调,我们也可以研究我们的创新人才,这不仅包括像院士这一级的拔尖创新人才,也可以包括广大人民群众。
在承担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创新人才与教育创新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课题组就进行了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的研究。由于我们国家在自然科学领域暂时没有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因此,我们主要选取了34位院士作为自然科学领域的访谈对象,还选取了36位社会科学拔尖创新人才(包括15位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老一辈的“国宝”级人才和21位获得国内最高级别奖项的艺术家),对这70名大家进行了深度访谈,研究了这些拔尖创新人才的思维特征、人格特征、成长历程和创造性成果的获得过程,得到了许多有价值的结论。
结论一,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存在阶段性。具体说来要经历如下五个阶段:(1)自我探索期。这主要是指家庭教育阶段和基础教育阶段,即从小开始到幼儿园、小学、中学。中小学阶段,学生表面上似乎在探索外部世界,其实是一个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自我发现的阶段。这一阶段的探索不一定与日后从事学术创造性工作有直接联系,但却为后来的创造提供重要的心理准备,是个体创新素质形成的决定性阶段。(2)集中训练期。进入大学后的学习,为未来的创新与创造奠定了专业的基础。诸位同学在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或博士后期间,受到了集中训练,同时也在这个阶段初步展露才华。(3)才华展露和领域定向期。经过集中训练期,创造性人才走向工作岗位,在青年中期展露出更大的才华,开始进行创新或创造。(4)创造期。进入青年晚期(大约35岁左右),创造性人才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出卓越的成绩,这就是进入创造期。(5)创造后期。35岁之后,如果创造性人才依旧在进行创造,那就进入了创造后期。我们应当看到,创造性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涉及情感与认知等一系列的心理因素,也会经历一些重要的生活事件,不同发展阶段会有一个或者几个影响源起到关键性的或者重要的作用。拔尖创新人才最终的创新成果绝对不是最后的一刹那创新的结果,而是以前各个阶段发展的最终体现。
结论二,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及艺术两个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既有共性,也有差异性。这两个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都经历了前面所讲的五个时期,也都具有一些共同的重要心理特征。尽管有上述共性,他们也存在着差异性。他们的差异性体现在哪里?主要体现在三点。第一,心理特征上有差别。以自然科学拔尖创新人才为对象的研究发现,他们的重要心理特征主要包括内部驱动力的动机形式、面向问题解决的知识构架、自主牵引性格、开放深刻的思维与研究风格、强基础智力等五个因素;而以人文社会科学和艺术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为对象的研究揭示,与自然科学的拔尖创新人才相比,他们的心理特征突出表现在人格方面,这些领域的创新动机不仅包括关注活动过程本身的内在兴趣,而且还包括价值内在化程度较高的外部动机以及与内在兴趣紧密联系的情感体验。第二,影响因素有差别。尽管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在成长中都受早期促进经验、研究指引和支持以及关键发展阶段指引,但人文社会科学与艺术创造还有几个关键的影响因素:政治人物、思想引导者、虚体人物、密切交往对象,其影响效应体现在引导建立信仰、启蒙、入门、领域内发展引导,镜映现象(指个体对自我的概念是由别人的态度和观点来塑造的现象)和支持作用。第三,对于创造心理特征的反省认知有差别。自然科学拔尖创新人才关于科学创造成就的概念结构是二维的,分别是“成就取向/内心体验取向”和“主动进取/踏实肯干”;取得科学创造成就的重要特征是“成就取向”和“主动进取”。而人文社会科学与艺术拔尖创新人才自评人格特征分别是“纯正向特征”“偏正向特征”和“偏负向特征”三个层次;自评的核心人格特征主要有独立、积极自我状态和有效心理动能、可靠外界结合、成熟自我把握和满足四种类型,其中独立的倾向性最强,满足的特征倾向性最弱。
结论三,教师在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中起到独特的作用。与其他影响因素不同的是,教师的影响因素是第一位的,这种影响因素不仅仅是综合系统,而且是长时期的,一个人的成长要经历不同的阶段,但是任何一个人必须在特定的阶段接受教师的激发、共鸣、熏陶和培养。启蒙教育的作用一般发生在中小学教师的身上,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主渠道,教师的人格品德、气质直接影响学生创新精神的成长。引导进入专业领域的教师通常在大学阶段。我们的研究揭示,大学教师在本科或研究生阶段是人们后来取得重要创新成就的领路人。尤其是大师级的教师,他们在授课或做讲座时,帮助学生选择日后从事的领域,建构该领域的知识体系,并在科学研究方法上进行规范训练。李政道先生于2010年在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举办的“首届中国创新论坛”上所做的主题报告中提到“一对一教学模式成就了我”,他认为一对一的教学模式是培养自然科学拔尖创新人才的最好教学模式之一,他回忆自己在美国留学时期与导师每周至少一次的“一对一”的交流是其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学习形式。自然科学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如此,人文社会科学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也是这样。我们在研究中看到,大师级人物对于人文社会科学和艺术人才的专业成长、做人乃至信仰追求的影响作用都是很大的。通过我们的研究,教师在拔尖创新人才成长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专业资源;二是帮助学生把握研究方向,引领相关领域的前沿,并找准突破点;三是用人格魅力激发学生;四是在研究思路和方法上为学生树立榜样。
三、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
几乎所有的研究者都认为,创造性是可以培养的,但如何培养,研究者却有不同的观点,各国也采取了不同的模式。在探讨我国培养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之前,我先对国外几种模式进行一个概括性的总结。国外主要有四种培养模式:一是学科渗透模式,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阶段,将创造性的培养,如方案、方法渗透到整个学科教学中。二是技能训练模式,通过创造技能的训练,来培养大中小学生的创造力。三是英才教育模式,也就是选拔部分拔尖创新人才有针对性地加以培养。四是联合培养模式,这就是大学和中学或者中学和企业联合培养创新人才。
此外,从以上模式可以看出,创造性人才的培养靠教育,而学生发展的关键是教师。因此,世界各国也都特别重视创造性教师的培养。2009年,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名为《为什么美国盛产大师 20世纪美国顶尖人才启示录》的书,书中分析了总统、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以及大企业家等一些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书中写了这样一句话:“我可以告诉你为什么获得诺贝尔奖。一个条件便是遇到好老师。”我们有今天,只靠一个因素,这就是我们的老师。北京师范大学的学子们将来也将成为教师,你们也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一种重要力量,没有你们绝对不可能有什么拔尖创新人才。
我们吸收了国外优秀人才的培养经验,并在我们自己的课题研究中加以应用。目前,主要有以下三类培养模式。
活动课程培养模式。陕西师范大学胡卫平教授开发了学思维的活动课程。该课程共有8册,每个年级1册,每册都以活动为单位,由“基础能力训练篇”和“综合能力训练篇”两部分构成,每个部分都能够综合运用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创造性思维三种思维形式。每个活动包括活动导入、活动过程、活动心得、活动拓展4个环节。2003年以来,近300所学校的20多万学生参加了实验。跟踪实验结果表明:经过一年到一年半的学习,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业成绩、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人格等创新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
课堂教学创新模式。2010年,我和胡卫平教授提出了思维型课堂教学理论。这一理论包括认知冲突、自主建构、自我监控和应用迁移四个方面的基本原理,要求在实施课堂教学中,要明确课堂教学目标,突出知识形成过程,联系已有知识经验,重视非智力因素培养,训练思维品质以提高智力能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同时,突出“双主体”的师生关系,倡导师生的课堂互动。实验表明,思维型课堂教学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素质。
高校与中学联合培养模式。现在,全国各地都在开展这个模式,如北京市的“翱翔计划”,陕西省的“春笋计划”,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中学等基础教育名校联合培养创新人才等。
以上这三种模式,重点在于拔尖创新人才“苗子”的培养。我并不愿意在基础教育阶段提“拔尖创新人才”,而是更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苗子”的培养。在高校或大学中,是如何培养创新人才的?这就引出了一个新的问题。
四、高校或大学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高校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属于创造性教育。创造性教育是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概念,意指在创造型的管理和学校环境中,由创造型教师通过创造型教育方法培养出创造型学生的过程。具体说来,是学校的三种群体产生五种效能的教育。
三种群体为管理队伍、教师队伍和广大的学生,而产生出的五种效能为:一、由创造型校领导培养出整个创造型的管理;二、由创造型的管理来创造出学校的创造型环境;三、在校领导的带动下,建设一支创造型的教师队伍;四、由创造型的教师队伍来进行创造型的教育和教学;五、唯有这种教育教学才能够培养出创造型的学生。因此人人都有可能创造。
为此,我们要强调,创造性教育的关键不是重起炉灶,而在于转变教育观念。如何转变观念?我想对管理层、教师层和学生层提出一些建议和想法,目的是希望高校或大学能够培养出越来越多的拔尖创新人才。
对管理层来讲,应该营造有创造性的校园文化,包括认知和内化的创造力,使创新意识深入人心,形成支持型的校园气氛,营造学校创造性的校园气氛,开展创造力教学活动,提高师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师生的创新热情。
对教师来讲,提倡三点:一是提高师德。能否培养出国家所需要的创新人才,是衡量我们高校教师师德的根本性标准。二是要严慈相济,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我的教育理念是“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三是培养、创造出超越自己,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如果你是不想让学生超过自己的老师,我想你应该是被淘汰的老师。
对大学生来说,我建议从以下七个因素入手,进行培养。一是兴趣。兴趣是成才的契机,任何一个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都告诉我们,兴趣是最大的动力。二是志向。古人说,有志者事竟成。如果我们没有成为拔尖创新人才的理想,我们怎么能够实现目标?三是质疑。我主张在高校的教学中营造勇于提问的氛围,引导学生质疑。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我教本科生,星期二上午是发展心理学两节课,星期四又有两节课,星期五晚上,我定了一个叫质疑课,起码有70%到80%的学生来提问。近三年,我又重新走上教本科生的讲台,可是我发现,敢于经常提问题的同学不到30%。如果我们提不出问题,怎么能有创新意识呢?能不能提出问题,创造问题的情景,有问题的意识,这就是创新的开始,也是批判性思维获得的基础。四是勤奋。爱迪生说过,天才是99%的汗水加1%的灵感。引导学生勤奋学习非常重要。五是信心。信心是一个人成功最基本的心理因素。我联想到2009年参加国宴时,温家宝总理反复强调我们国家有信心,有能力,有条件一定能够渡过经济危机的难关;第二天我在天安门城楼旁边的观礼台上观礼,阅兵仪式前,我们的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在天安门城楼上说,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有条件一定能够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因此,我认为国家进步靠信心,个人进步也要靠信心。六是责任心。人类是社会性动物。什么是社会,就是一种人际关系。如果没有社会责任心,还能够创新吗?因此,我们的大学生必须要有社会责任心,勇于担当中华民族振兴的重任,只有这样,才能产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才干,才能进行创新。最后一点是实践。大学生注重课本,这固然重要,但在实践中获得的知识,绝对不会比从课本中获得的知识少。也就是说,所有创新不能全在书斋里闭门造车,而应该有实践。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责任编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