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化学课堂教学中学生课前预习的作用及方法

2012-12-29颜建河

化学教学 2012年7期

  摘要:认为有效课堂的构建,其重要途径就是要做到使教学的重心前移,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是解决有效课堂问题的重要环节之一。阐述了课堂教学中学生课前预习的作用及方法。
  关键词:课前预习;重心前移;化学教学
  文章编号:1005–6629(2012)7–0015–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涉及的因素非常多。然而,教师更多关注的是上课本身及课后的补漏,从而导致教学的重心后滞的现象。笔者认为,要进行有效课堂的构建,就要做到使教学的重心前移。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是解决有效课堂问题的重要环节之一。预习,就是在教师讲课前,学生先学习新课的内容,做到初步了解,发现自己不会的问题,这样在教师授课时学习的针对性就更强了。教师可以通过预习作业的形式引导学生进预习,下一节课上课前进行预习检查,让学生形成预习的思维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教师要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可以出份课前作业,将最基础的化学用语、概念、化学方程以填空的形式列出,还可以出一份简单的简答题或计算题,上课时检查学生的练习就知道学生会了什么,什么还不明白,学生自己可以学会的就不再详细讲,学生不明白的可以在课上详讲。这样,课堂的针对性就会更强,教学的效益才能够提升。
  预习是学生上课之前进行的一种自学过程,是化学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之一。长期以来,不少教师对这一过程的认识总是还不到位,缺发主动性和长期性,对学生的预习缺少必要的方法指导,从而导致学生不能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本文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扼要阐述课堂教学中学生课前预习的作用及方法。
  1 预习是化学课堂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
  学生通过预习,对教材内容的骨架和线索有了一定的了解,对重点、难点有了初步认识,为课堂教学做了一定的准备,使教师能把主要精力放在讲关键、讲思路、讲方法、讲学生理解不深、不透的内容。当然,在预习中,学生必然会接触到一些新概念、新知识,并对某些疑难问题在头脑中建立起相应的兴奋点,当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学生第二次认识这些新内容,并且在教师的引导下使认识得到深化和巩固。当教师讲到学生的疑难问题时,会立刻激发起学生头脑中的兴奋点,掀起思维的波涛,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难点的解除和突破,大大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率。
  2 预习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
  预习,不仅给学生提供了自学的机会,而且使学生对教师所指导的读书、思考的方法有了应用之处。通过预习对怎样看书、如何思考,有了更具体的认识,并不断得到发展和提高,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十分有益的。在预习过程中,为解决某些问题,需要进行适当的观察和实验,学生可在家中就地选择某些代用仪器、药品进行实验,这样即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生观察动手的能力。同时,学生的预习,一般都是在教师制订的预习提纲的指导下进行的,学生预习过程有目的、有方向,学生带着问题读,始终处于有目标的积极思维中,对提纲中感到疑难的问题,学生会专心重复阅读,深入研究,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掌握预习方法,提高预习的效率
  预习的一般程序是:粗读、细读和小结。预习时,首先是粗读,从标题开始,通览全节,了解本节内容有哪些新的概念、新的规律、新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等新知识、新问题,并注上适当的记号,这一过程切忌一目十行,走马观花。细读教材,边读边找,找出新知识到底新在哪里,新知识的要点是什么?概念、定义及新的反应等是怎样引出和验证的,将知识的来龙去脉,问题的关键等直接批注、记录在空白处,并且要瞻前顾后,仔细地想一想,新知识旧知识有没有联系?有哪些联系?如果发现与新课相联系的旧知识掌握不好,便要查阅补习旧知识,为掌握新知识铺平道路。预习的最后环节是小结,在认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找出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理清教材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对理解不透彻或通过自己的努力也弄不明
  白的问题,对不明确的阐述,不理解的推论过程,搞不清的实验现象用笔记下,以便在听课时目的性更明确、针对性更强,注意力更集中。
  4 精心设置预习提纲,创造良好的问题情境
  预习提纲是学生看书预习的依据,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置,设置的问题一般要有针对性、启发性和指向性。
  4.1 针对性
  编拟预习提纲,要以化学课程标准和教材为依据,提纲中所设置的问题要有明确的目标指向,要给学生的预习以明确的方向。例如,在对“氮气”一节的教学前,教师给出学生的预习题纲是:(1)氮气的存在方式如何?其重要物理性质有哪些?(2)哪些性质体现了N2的稳定性?从物质结构加以分析说明?(3)1 mol N2和3 mol H2反应,能否使N2的转化率达到100%?为什么?(4)“雷雨发庄稼,一场雷雨一场肥”的科学道理是什么?写出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5)氮有哪些化合价?写出其氧化物的化学式。在这些氧化物中,哪一个是硝酸的酸酐?为什么?(6)NO2的相对分子质量是多少?如有一瓶NO2,它的相对分子质量是不是46?为什么?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预习,任务明确、目标清楚,能大大提高预习效果。同时,预习提纲要突出重点、难点和关键点。例如,对“气体摩尔体积”知识的学习来说,其难点在于对“阿伏加德罗定律”的理解及定理的拓展与推论。为此,教师可分层次设置如下问题:(1)在相同温度和压强下,气体体积与物质的量关系如何?(2)在同温、同压下,不同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与密度有何种关系?(3)在相同的温度,体积一定时,气体的压强与物质的量有何种关系?等等。这些问题均是来自对阿伏加德罗定律的拓展,且由易到难,层层引向深入,对突破重点、难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4.2启发性
  编拟提纲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给学生有思考的可能性,坚持“跳一跳够得到”原则,学生只有估计自己能够得到时才会去跳,标准太低,当然也不可能使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的状态之中,要在学生心理中造成一种悬念,唤起动机,激发兴趣,设置的问题要问得巧而有趣,问得难而能思,问得精而知深。例如,预习“金属的腐蚀和防护”这一知识时,教师可向学生设置下面几个问题:(1)什么叫金属?其本质是什么?(2)铁在潮湿空气里为什么更容易被腐蚀?(3)上述电化腐蚀可分哪几类?分别在什么情况下发生?怎样用电极反应式表示。(4)在什么情况下金属会发生化学腐蚀?为什么电化腐蚀比化学腐蚀要普遍得多?这些问题一经提出,学生首先就有预习的冲动,而要正确回答问题,还须在认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经过进一步的思考。如第(4)问,学生在认真预习后,只要教师在课堂上稍一点拔,学生立即就会有茅塞顿开之感,从而起到深刻理解化学问题本质的作用。这就是要求学生课前预习的目的所在。当然,预习提纲要体现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提纲编写都是按节进行的,这样便于学生学习新知识,在提纲中要提出与旧知识有联系的思考题。同时,还要注意把握学科的基本结构与发展学生智力统一起来,给学生以系统的科学知识。
  4.3 指向性
  指向性就是我们在编拟提纲时,对每节课的目标指向一定要让学生明白,即每节课要让学生知道学习什么内容、重点、难点、关键点是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教学目标就像学海中的航标,有了它,学生就不会在学海中迷失方向。同时,在中学基础阶段的学习中,必须让学生明白,只有做好“举三反一”,达到这个目标,才能进行“举一反三”,对所学的知识在学习上才会有一个大的飞跃。例如,在讲“化学平衡”一节课时,编拟了如下提纲:(1)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是什么?(2)什么是可逆反应?可逆反应有什么特点?2H2O 2H2↑+ O2↑、2H2+O2 2H2O是否属于可逆反应?(3)以2SO2+O2 2SO3为例,思考下列问题:A.反应刚开始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如何?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如何?B.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如何变化?正、逆反应的速率如何变化?C.当υ正=υ逆时,反应物的浓度和生成物的浓度能否发生变化?为什么?(4)化学平衡的概念是什么?化学平衡有什么特征?(5)当υ正=υ逆时,改变化学平衡的条件,υ正、υ逆反应速率是否改变?
  上述拟定的提纲,指向目标明确。即提出问题,设置知识台阶,同时,又能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独立思考问题能力,效果好。
  总之,实践证明,抓好对学生课前预习方法的指导,是很有必要的。这项工作必须长久地坚持抓好,对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效率,其作用是非常显著的,学生的整体素质将会大大的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自学能力,使他们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吴冰,王伟群.化学教学中自主学习实施策略初探[J].化学教学,2011,(6):12~14.
  [2]刘成坤.从化学“高效课堂”看教师导学地位的加强[J].化学教学,2011,(6):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