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好教材活动 优化课堂教学

2012-12-29郑泽忠王立军许纪荣

化学教学 2012年7期

  摘要:阐述了教材活动使用的重要性,指出目前教材活动使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区分教材活动中显性、半显性、隐性等三种类型,并提出针对性的教材使用策略。
  关键词:教材活动;化学教学;教学策略
  文章编号:1005–6629(2012)7–0010–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问题的提出
  活动内容大幅增加是化学新教材的重要特色,极大地丰富了化学教学内容。以人教版为例,设置了“学与问”、“科学探究”、“思考与交流”、“归纳与整理”等多种活动类栏目。这些栏目承载着各自的功能,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充分体现了由重知识传输向重活动探究的新课程理念。
  然而,教师在使用教材活动时,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具体表现为:第一,没有明确教材活动的类型和特点,没有理解教材活动意图,因而没有采用针对性的教学策略。第二,虽然按照教材设置进行活动,但未能充分挖掘教材栏目的活动价值,过程设计粗糙,结论得出生硬,学生不易理解,不好接受。第三,由于前两个原因,使得有些教师甚至忽视教材活动,简单地认为课程改革是换汤不换药。一些教材活动,常常由教师包办,甚至省略,让学生失去了应有的活动机会。
  可见,要提升教材活动的使用质量,就需在明确教材活动类型的基础上,依据其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活动设计策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才能落实新课程教学理念,发挥新教材作用,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2 教材活动的类型
  除了教师非常熟悉的以栏目形式呈现的活动外,教材中还存在着其他类型的活动。概括地讲,可将教材活动分为显性活动、半显性活动以及隐性活动。
  2.1 显性活动
  以栏目形式直接呈现的活动属于显性活动。显性活动是教材活动的最主要形式,也是教师最易把握的活动形式。从目前来看,也是应用最为充分的活动类型。
  2.2 半显性活动
  半显性活动主要指习题中明确要求的实践性活动。这类活动并不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完成,一般要求学生在课后依照要求进行活动,并回答相关问题。在拓展性栏目中呈现的活动也属于半显性活动,是否进行此类活动,主要由学生自主决定。表1列举了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教材中存在的一些半显性活动。
  半显性活动在教材中虽然不是特别醒目,但往往活动范围更广,活动要求更高,活动形式更多,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及探究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3 隐性活动
  隐性活动是指没有对学生提出明确活动要求,但通过文字描述说明过程与结果的活动。如一些科学史中对科学家研究过程的描述,或因为难以在中学实验室操作而直接说明并分析实验现象的文字描述,都属于隐性活动。表2列举了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教材中存在的一些隐性活动。
  当然,若教师利用教材中的一些素材设计教学活动,则也可以将这些素材纳入隐性活动的范畴。例如,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教材中有“一些常用危险化学品的标志”,为了帮助学生识别与应用,我们将各种标志置于相应环境中,制成5分钟的短片,进行课堂小组抢答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3 教材活动的使用策略
  无论是显性活动、半显性活动还是隐性活动,都是教材为我们教师提供的基础性的素材。是否使用这些素材,以及如何使用这些素材,不能仅仅依赖于活动在教材中的呈现方式,需在综合分析活动内容、活动功能、活动要求以及活动难度的基础上作出决定。
  3.1 活动内容的选择
  显性活动是教材中活动的最直观呈现形式,也是编者精心编制、深刻思考的成果,自然也是活动内容选择的重点,甚至在多数情况下需作为必须展开的活动。然而,从教学实际以及学生需要来看,显性活动有时很难达到非常完善的情况,此时就需要通过适当的半显性活动及隐性活动进行补充。
  例如,在铝的性质部分,人教版教材设置了以下习题:“在铝制易拉罐中收集一满罐二氧化碳,加入过量浓氢氧化钠溶液,立即把口封闭。可以发现易拉罐‘咔咔’作响,并变瘪了;过一会儿后,易拉罐又会作响并鼓起来。解释为什么,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实际上,这样一个实验,要比简单的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验更为有趣,同时也是促进学生巩固对铝与氢氧化钠反应的理解,发展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载体。基于以上原因,可以将此半显性活动显性化,通过适当方式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
  当然,依据“基于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的原则,亦可以选择与教材活动密切相关的内容作为活动素材。例如,在学习化学能与电能转化时,学生对于电池是如何发明的必然会非常感兴趣,此时就可以收集相应的素材,设计成针对性的活动。于是,我们收集了伽戈尼和伏打进行的著名的青蛙抽搐实验,设计成化学史,用于学生阅读分析,帮助他们了解历史过程,感受严谨科学态度的重要性。
  3.2 活动过程的细化
  即使是显性活动,其活动过程也比较精炼,不是特别细致。而对于显性活动及半显性活动来说,其活动过程往往更加粗略。因此,要使活动适应学生需要,就必须经历活动细化的过程。现以前面提到的有关铝制易拉罐的习题为例加以说明。
  3.2.1 活动目标的优化
  对于此习题,若仅仅要求学生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仅能起到巩固铝与氢氧化钠反应的作用。而若由教师进行实验,也不过能起到满足学生好奇心的作用。为了促进学生的参与,扩大思维的容量,可从定量角度探究添加氢氧化钠溶液的量,以确保现象明显与实验安全,并由学生自己进行实验。因此,可将活动目标细化为:
  (1)理解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2)通过加入氢氧化钠溶液量的不同,比较实验现象的差异。
  (3)体会到实验安全的重要性。
  3.2.2 活动思路的构建
  以教材习题为基础,依据活动目标,可确定具体的活动思路。步骤1为实验背景的设计,可由学生先解答教材习题,并由此产生值得研究的问题:氢氧化钠过量多少最合适?步骤2为氢氧化钠溶液的计算,估计不同的量可能产生的后果。步骤3为对比实验,依据计算结果,选择安全范围内的量,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实验结果。
  3.2.3 活动过程的细化
  依据活动思路,可进一步细化活动过程,包括创设实验背景、确定研究问题、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等几个阶段。
  (1)创设实验背景:在铝制易拉罐中收集一满罐二氧化碳,加入过量浓氢氧化钠溶液,立即把口封闭。
  ①一满罐二氧化碳物质的量是多少?用多少盐酸合适?
  ②过量浓氢氧化钠溶液“过量”是多少呢?有没有必要弄清氢氧化钠的用量?不足的后果?
  ③完成下面的有关计算:
  (2)确定研究问题
  ①我们的计算一定正确吗?(学生思考、回答:不一定,因为需要实际验证才行。)
  ②为了有效观察这一实验,用3个易拉罐做实验更好。那么,计算结果有什么意义?(学生思考、回答:用计算结果作为烧碱溶液体积的参考数据,上下浮动
  这样,学生从根本上把握了显性化过程,感受到一定程度上的知识应用体验,胸有成竹,很快完成了实验活动。并且,会有很多其他方面的收获。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的好:“教材只能作为授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到实益,还得靠教师的善于应用”。化学教材中活动内容正是需要教师善于应用的教学资源,教师只有充分挖掘教材知识内容的内在联系,依据学生认知规律巧妙设计,积极探索,认真挖掘知识增长点,才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的收获自然很大,这样的教法才能使课堂充满魅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11.
  [2]宋心琦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