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危机时代广东纺织服装产业升级的SWOT分析

2012-12-29史俊红冯强

北方经济 2012年9期

  纺织服装产业是广东省九大支柱产业之一,为广东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长期以来,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劳动密集型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广东纺织服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浙江、江苏、山东等省份相比,广东纺织服装产业升级速度缓慢,金融危机的出现进一步暴露出广东纺织服装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自金融危机以来,国际市场复苏缓慢、原材料价格波动、各种生产要素及用工成本上升、人民币持续升值使得广东纺织服装产业面临新一轮的“洗牌”。如何加快产业升级,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
  一、广东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全球纺织服装生产基地开始转移至中国大陆。广东利用地缘优势,依靠特殊优惠政策,积极引进生产技术、设备和先进的管理经验,纺织服装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2010年广东省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7748家,工业总产值(现行价)5125.17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5.9%,纺织服装进出口总额439.5亿美元,较上年增长20%。
  但自2003年以来,广东纺织服装产业在改革开放早期形成的先发优势正在受到浙江、江苏、山东等省份的强劲挑战。随着中国加入WTO,纺织品出口配额的取消,各省纺织服装工业产能得到释放,纺织服装工业产值呈稳步上升趋势。其中浙江、江苏、山东三省的纺织服装产业快速发展,相比之下,广东的纺织服装产业却发展缓慢,无论在产业的规模、利润率,还是品牌建设方面都不及上述省份。2008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在全国前五大纺织服装出口省市中,只有广东出口下降,全年累计降幅达到18.7%,拖累全国增长4.6个百分点,而浙江、江苏和山东的出口分别增长18.7%、15.3%和12.7%。广东纺织服装产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二、广东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的SWOT分析
  (一) 广东纺织服装产业的优势分析
  1.基础优势
  纺织服装产业是广东省九大支柱产业之一。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已形成了以市场为龙头、产业链完善、技术装备先进、产业聚集度高、各类人才相对集中的优势产业。广州、深圳、东莞、佛山、中山这条黄金走廊上基本形成了一个堪称中国规模最庞大,技术最先进,配套最完善的纺织服装生产、加工基地,如深圳(女装)、虎门(时装)、中山(休闲装)、南海(内衣)、佛山(童装)、潮州(晚礼服)等。其生产的产量、品牌的影响和出口的比重在全国同行业中都占有一定的优势。
  2.技术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作为我国沿海开放带的龙头,纺织服装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多个地市利用政策环境、地理位置及资金等优势,引进了一批国外先进设备,整体技术装备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各种各样的国际质量标准、生产标准、跨国集团先进的管理理念及生产运作模式也相继驻足广东,使广东纺织服装在生产加工方面形成了规模和实力。世界许多品牌服装都有在广东生产,其中不乏世界知名品牌,诸如Polo、Dior、Tommy等。
  3 .地域优势
  广东毗邻港澳,占据地缘优势,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和香港从合作走向融合,成为一个区域发展的整体。CEPA的实施,更是推进了香港与泛珠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大幅提升了该地区整体的竞争实力。香港作为亚洲金融中心、航运中心和信息中心,特别是近几年随着产业结构的转换,金融、物流、通讯、法律、会计等生产性服务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由于内地制造业的大规模发展,客观上需要与之配套的服务,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如果将内地制造业优势和香港的服务业优势有机结合,实现产品从降低成本的低水平经营到品质提升的品牌经营,通过服务要素的注入,提升产品的市场地位和附加值,将进一步提升广东纺织服装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广东纺织服装产业劣势
  1.企业以加工贸易为主,产品附加值低
  加工贸易属于中国纺织服装业出口的早期发展模式。改革开放之初,由于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纺织服装生产基地开始转移至中国大陆。广东利用地缘优势,依靠特殊优惠政策,积极引进生产技术、设备和经验,依靠加工贸易使纺织服装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在全球纺织服装价值链中,设计和营销处于价值链的高端,而生产加工处于价值链的低端,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较低,相比拥有知名品牌的进口商、分销商和终端商,生产企业获取的利润在整个价值链中仅占10%。
  虽然自2003年以来广东省政府实施名牌带动战略,使广东纺织服装的名牌数量不断增加,出现了像安莉芳、曼妮芬、富绅、康妮雅等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省级名牌,但是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具有影响力的品牌仍然匮乏。多数企业过于注重眼前实利,不愿意投资设备、创新产品,对品牌缺乏长远的规划,缺乏危机感。
  2.企业规模小,缺乏核心竞争力
  广东纺织服装产业虽然总规模较大,但大多数企业属于中小微企业,缺少大型企业和大型企业集团,仅有的几个还是外资企业。不像江浙、山东等地的纺织企业,很多是从国有企业转型过来的,在规模和技术上都有优势。如东莞大朗有毛织企业30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仅105家;中山沙溪镇纺织服装企业14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仅83家。在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公布的2010年全国纺织服装行业主营收入100强企业中,江苏25个、浙江23个、山东25个、广东只有7个。
  3.产业集群仍处于初级阶段
  虽然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广东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但是这些产业集群在早期的发展过程中大多存在着盲目性、粗放性。产业集群基本上在各行政区域框架上发展,如牛仔布产业就有开平、新塘、均安、大涌等,集群间的配套不强,没有突出的档次和特色;集群内企业众多,同质化竞争现象较为严重,产品普遍存在“三多三少”现象。即:产品档次低,大路货多,“名、特、优、新”产品少;粗加工产品多,精加工产品少;技术含量低的产品多,高新技术、功能环保型产品少。集群内缺乏人才、技术的支撑,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政策不配套。有些地方政府甚至认为只要扎堆就是集群,为了达到所谓的集群效应,人为地将企业“赶”往某某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破坏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调节作用,使得产业集群没有建立成为一个由企业、中介服务机构、高校科研机构、政府等部门共同构成的体系。
  (三)广东纺织服装产业的机遇分析
  1. 政策的扶持和导向
  2008年底,国务院批准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纲要(2008-2020)》(以下简称《纲要》),并将珠三角地区的发展纳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框架,这是珠三角面临的一个重大发展机遇。《纲要》对提升改造广东优势传统产业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实施改造提升、名牌带动、以质取胜、转型升级战略,做优家用电器、纺织服装、轻工食品、建材、造纸、中药等优势传统产业,提高产业集中度,提升产品质量,增强整体竞争力。”
  刚刚出台的广东“十二五”规划将“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确定为未来5年的发展核心。“规划”进一步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运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推动传统制造业加快向产品研发、设计、营销等附加值高的产业链环节延伸”并计划建设东莞、汕头、梅州、揭阳、潮州等服装产业升级示范区。
  2.国际产业向亚太地区转移仍将继续,亚洲区域经济合作交流方兴未艾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发达国家具有优势的先进技术、高端纺织机械装备制造、研发设计能力等呈现出向新兴经济体加速转移的趋势,国际纺织产业格局将进一步调整。广东纺织服装产业经过多年的调整升级,在吸收新技术和提高创新能力等方面具备了良好的基础,企业的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有条件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而在亚洲,“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已于2010年正式运作。广东凭借“地缘”和“人缘”等特殊关系,在中国东盟合作中占有明显的区位优势。2011年广东与东盟进出口贸易总额达931.5亿美元,同比去年上升15.5%,占中国与东盟进出口贸易总额比例超过四成。广东与东盟的合作,有利于广东纺织服装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当地的人力资源和成本优势,从而为进一步的产业升级争取宝贵的时间。
  (四)广东纺织服装产业面临的威胁
  1.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国际贸易摩擦不断升级
  金融危机爆发后,由于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加上欧债危机的蔓延,国际市场需求快速萎缩,许多国家为了扶持和保护本国产业,纷纷出台各种贸易保护措施,国际贸易摩擦不断升级。此外,各种各样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也层出不穷,如:欧盟的REACH法规、禁用偶氮染料、纺织品生态标签标准、通报/召回制度等。这些形形色色的贸易壁垒不仅增加了中国企业出口的成本和风险,更降低了消费者对中国产品的认知度。与此同时,印度、巴基斯坦、越南、孟加拉国等发展中国家依靠更低的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优势,出口竞争力迅速提升,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广东企业的订单流失。
  2.人民币升值影响广东纺织服装的出口
  自2005年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与此同时已钉住美元多年之久的人民币开始不断升值,由升值前的1美元兑换8.27元人民币升至目前的l美元兑换6.3元人民币。人民币升值是一把“双刃剑”。从长期来看,促使我国进出口贸易逐渐平衡,缩小贸易顺差,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企业高新技术的研发和创新。但从短期来看,人民币升值必然会进一步压缩出口企业的利润,尤其是对利润微薄的中小型纺织服装业,更是致命的打击。商务部和工信部曾做过一项关于人民币汇率变动对简单加工贸易压力的测试,结果显示人民币每升值1个百分点,行业的净利润率就将直接下降1个百分点,而当前简单加工贸易行业的平均利润水平仅仅在3%—5%。
  3.劳动力成本上升,人力资源优势丧失
  一直以来,广东依靠廉价的劳动力成本,特别是以贴牌加工为主的纺织服装业,在出口竞争中具有优势。最近几年,随着企业用工制度的不断完善,企业用工成本不断上升。同时,随着中西部地区投资条件逐渐改善,不少劳动密集型企业逐步向中西部转移,使中西部地区用工需求明显增长。从改革开放之初的“孔雀东南飞”,民工大潮尽向开放前沿广东流动;到上世纪90年代以后,长三角与珠三角开始平分劳动大军;再到近几年来,劳动力向环渤海、中西部等地区“回流”的现象越来越明显。一项研究表明,在过去的5年时间里,拥有庞大人力资源的中部六省(山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在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的地位由下降转为长升,“V”型反转的态势已经形成,中西部地区和东南沿海抢夺劳动力资源大战随处上演。劳动力的短缺,加上生产要素成本的持续上升,使得企业的生存压力不断增加。
  4.企业面临资源环境压力
  印染行业是纺织行业的用水和排污大户。目前,印染行业中不少企业仍在沿用许多高耗能的传统工艺,其工艺流程长,能耗高,排污严重,以致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一份研究报告显示,我国纺织行业全过程能耗大致为4.84吨标煤/吨纤维。其中,服装行业能耗为1.05吨标煤/吨服装,织造行业能耗为0.95吨标煤/吨纤维左右,印染行业能耗大体在2.5—3.2吨标煤/吨纤维,平均为2.84吨标煤/吨纤维,印染行业约占全行业能耗的58.7%。印染行业对环境污染严重的落后产能,早已被列入纺织业重点淘汰名单。虽然近年来广东省各地区及染整产业集群加大了对印染污染的治理力度,一些地方甚至出台了比国家标准更为严格的印染污水排放标准,许多企业加大了中水回用和废水循环使用的力度,使单位产品的废水排放量有较大幅度的降低,但总体来讲,染整企业集中的地区污染严重,主要存在部分染整企业领导对清洁生产认识不足、排污总量增加、排放难以达标、污水处理设施运行不良、污水处理效果不佳等问题。
  三、 广东纺织服装产业升级的对策
  (一)实施区域品牌战略,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
  根据全球价值链理论,广东纺织服装产业要想获得更高的产品附加值,一般可以遵循从OEM向ODM、OBM方式的产业升级路径,逐步改变OEM的加工贸易方式,向自主设计和创建自有品牌的方向发展,不断增加产品的附加值。而品牌的建设远非短期内可以实现的。从现实情况看,单个的中小企业,因自身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