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尔沁区玉米深加工产业发展探析

2012-12-29李莹田仁德韩晓伟

北方经济 2012年9期

  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区(以下简称科区)位于我国内蒙古的东部、松辽平原边缘的科尔沁草原上。由于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拥有肥沃的土壤和适宜的气候,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全国粮食先进生产县,享有“内蒙古粮仓”的美誉。近几年来,如何在新形势下把玉米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成了科区思考的主要课题。
  一、科尔沁区玉米深加工产业概况
  (一)玉米深加工产业的发展现状
  2011年,科区玉米种植面积达到了1073万亩左右,平均亩产904斤,总产量在485万吨左右。有大大小小的100多家的玉米加工酒厂,还有玉米淀粉、糖化酶、饲用金霉素、糠醛等生产厂家。2002年以来,通辽市又陆续引进了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玉米深加工项目,达产后通辽市年产350万吨的玉米便可以实现全部就地加工增值。科区玉米行业的一些龙头企业,如岳泰公司、万顺达公司、力牛等大型企业,有力地带动了当地玉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当地经济的提高。
  (二)玉米深加工主要产品情况
  1.玉米淀粉。玉米深加工行业的基础就是玉米淀粉,我国又是淀粉的主要出口国之一,科区的玉米深加工企业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把玉米淀粉加工做大做强。2.玉米乙醇。玉米是乙醇的主要原料。随着不可再生能源如石油的大量消耗,各国对用粮食来制造燃料的需求逐渐增大。虽然我国出于对粮食安全的考虑,对生产玉米乙醇采取了限制措施。但是加工玉米乙醇,依然是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3.变性淀粉。玉米变性淀粉也是玉米深加工的主要产品之一,广泛的应用于食品、建筑、石油化工和医药等行业。这对科区的玉米加工企业来说,也是一个发展契机。4.淀粉糖。从国家的政策导向看,淀粉糖属于玉米加工行业潜力较大的产品,未来产量还需有进一步的增加。5.赖氨酸。随着饲料行业的快速发展,对赖氨酸的需求量也将逐渐加大。6.化工醇。化工醇可以成为石油化学物的替代品,和玉米乙醇相似,它可以替代石油资源,减少对石油的依赖和进口,缓解一定程度的石油供应压力。所以化工醇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 科尔沁区玉米深加工产业存在的问题
  科区玉米加工业虽然在一些龙头重点企业的带动下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但是和世界的先进标准和我国一些先进地区相比,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
  (一)玉米深加工产业链较短
  玉米深加工是玉米产业链的核心。往前衔接玉米生产,往后衔接了第三产业,所以玉米深加工是玉米产业链中科技含量高,转化增值效率最高的核心产业。科区的玉米深加工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初级产品的加工,比如加工成玉米淀粉、玉米油等产品;第二层次是在第一层次加工的基础上,再加工成玉米糖浆和各种变形淀粉、酒精等产品;第三层次是以第二层次的各种糖发酵,然后加工成黄胶原、甘油等产品。从科区玉米加工产品来看,加工产品的层次较低,绝大多数还是初级加工产品。科区内企业玉米加工生产能力不足,技术设备相对落后,品种少,档次低。另外科研投入的不足和缺乏专业科技人员等因素都导致了玉米深加工产业链条较短。
  (二)玉米深加工产业附加值不高
  玉米初加工产品的增值仅是玉米原值的1—3倍,但是深加工产品的增值却可以是几十倍甚至上百倍。世界上以淀粉为原料加工的变性淀粉达到200多种,我国却只有几十种,科区的种类就更少,而且80%以上的玉米加工产品属于粗加工,基本上都是淀粉、酒精、味精等产品。所以科区依然缺乏能承接上下游产品进一步深加工的大型企业,也谈不上与汽车、化工、医药等领域相结合的现代玉米产业,从而导致了玉米深加工产业附加值不高的问题凸显。
  (三) 玉米深加工产能过剩,重复建设问题严重
  多年来,科区玉米深加工产业一直存在多头管理的现象,缺乏统一的行业规划,导致了重复建设和产品雷同。从数量上看,玉米深加工企业相对较多一些,但是真正发挥加工能力,有较强的市场效益的大企业并不多。科区现在玉米加工产能达到500万吨,但是实际加工能力是350万吨,产能过剩问题显著。尤其在科区实施发展玉米经济的新思路之后,投产了一大批玉米深加工项目,这些项目中近距离重复建设现象很严重,而且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发酵技术和提取工艺落后,一部分玉米深加工企业已经处于了亏损的状态。
  (四)部分企业废弃物大量排放,污染严重
  首先是由于科区内玉米加工企业的技术能力有限,不能对玉米相关资源进行全方位的利用加工,秸秆开发利用落后于其他省份。大量秸秆不能被利用,直接在田地里焚烧掉,污染了大气环境。其次,玉米深加工行业是个用水大户,但是内蒙古又是一个严重缺水的省区,这样就制约了玉米深加工产业的发展。用水多,排水也多,对应的废水处理也多。玉米深加工产品,需要在水中通过生物发酵的方式提取精制得到,所以生产过程中必然产生高浓度的有机废水。一般来说,每吨味精要排放废液10—14吨;每吨柠檬酸要排放废糖液10—14吨。玉米制作淀粉产生的浸泡水,每加工一吨玉米,就会排出质量分数为8%—10%的侵泡水0.6立方米。目前这些废弃物仍有大部分找不到出路,多数企业工艺技术水平不高,回收利用能力不强,而且不注重环保工程,直接排放,造成了新的污染源。
  三、促进科尔沁区玉米深加工产业发展的对策分析
  (一)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加大扶持力度
  经过近年来的摸索和反复实践,科区M6HBojeViwxlY7acUzpKPj2BsP3OFxzklm36SmMbjqE=已经达成了共识:要把玉米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强势,把玉米产业发展的切入点定位在增加玉米附加值,在精深加工上做大做强。因此,政府应该对玉米深加工的技术创新活动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和支持政策,加大对玉米加工业的扶持力度;加强对玉米加工龙头企业的投资补贴;还要加大对种植玉米农民的直接补贴,保证玉米的充足供应;另外加快农村金融的改革步伐,对玉米主产区和加工给予有力的金融扶持。
  (二)延长玉米产业链,提高综合利用水平
  玉米产业链较短时,必然导致玉米的消耗量较大,资源的利用率较低。玉米的第一层次加工的产品可增值1—2倍;第二层次加工可以增值5—10倍;第三层次再加工产品的增值达到10—100倍。因此以玉米为原料的深加工产品,如维生素、抗菌素可增值几十倍,这样的效益是相当可观的。科区应该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发展市场上有前途和竞争力的产品,增加深加工产品的种类。在向后延长产业链的同时,还可以反向思考,考虑向前延长玉米产业链。比如,玉米秸秆可以作为饲料的一种生产原料,随着畜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可以有很大的发展。玉米芯可以用来制造木糖醇,随着糖尿病人数的增加,木糖醇制剂以及保健品也逐渐热销。玉米芯还是糠醛的重要原材料,糠醛的用途特别广泛,用它直接和间接合成的化工产品达到1600多种。所以说,在延长玉米产业链的方面,不管是向前还是向后延伸都还大有作为。
  (三)整合深加工企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面发展
  玉米深加工企业的规模较小时,很难实现规模效益,这样不但造成各企业的重复生产无序竞争,还由于其实力有限,科研以及设备的投入不足,造成玉米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所以整合玉米深加工企业,扶持规模较大、实力雄厚的重点企业,可以提高科区玉米深加工企业的竞争力。企业集团有较高的能力来加快玉米现代技术的转化,开发出新的品种,促进对玉米资源的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能力,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
  (四)树立循环经济思维,承担企业公民义务
  经过近年来的规范与引导,很多污染比较严重、设备落后的小企业纷纷倒闭或被兼并重组,生态破坏现象有了一定的改观。但是在玉米深加工过程中产生的高浓度的有机废水是不可避免的,污染问题仍普遍存在。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投入较大的资金,引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科区政府坚决不引进污染严重的高耗能企业,并且下大力气进行了企业的环境整治。例如,通辽梅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市区环保部门联手,把梅花味精生产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液做成复合肥,还原到农田里,并且引进环保技术,实现污水的自动化控制处理,使处理后的废水基本达到饮用水标准。像这样成功的案例应该在有实力的企业中进行大力推广,发展循环经济,确保企业拥有良好的发展环境。
  通辽市科尔沁区的玉米产业有自己独特的资源优势和地理优势,作为我国主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对玉米深加工产业有着较为充足的供应,但是玉米深加工技术与国外发达地区的先进技术还有很大的差距,科区要正视自身发展中的不足,找出原因,对症下药,确保玉米深加工产业有更好的发展。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