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秀教师的修炼与整饰:印象管理的视角

2012-12-29祝刚

中国教师 2012年15期


  一、引言
  纵观古今中外,教师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种是匠师,他们的教学技术无疑是圆熟的,甚至是高超的,但是这种教师缺乏思想和激情;第二种是艺师,他们能用充满激情的语言与教态使得教学艺术化和浪漫化,但是这种教师同样使得教学漫无目的,流于形式;第三种是儒师,他们具有知识分子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但他们的视野始终局限在自己学科的世界里面;第四种是哲师,他们在思考和创造中教学,追求有思考深度和理念支撑的教学。诚然,这四种教师都有一定的优劣,最理想的教师是将上述四种类型进行融会贯通的教师。因为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把需被点燃的火炬。一名优秀的教师,不应只是一名重复教学的“经师”,更应成长为一名善于启发、指导学生的“人师”。
  优秀教师的修炼与成长,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外部因素如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教育体制、校园文化等,内部因素如知识储备、性格、个人能力等。随着教师的不断成长,教师对职业的认同也发生了变化。在教师成长的过程中,教师对自我的管理,即教师的印象管理,对教师的自我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本文从印象管理的视角,分析美国著名教育影片《生命因你而动听》(Mr. Holland's Opus,又译《霍兰先生的乐章》)中霍兰教师在成长过程中的印象管理,探究霍兰先生在成为优秀教师的旅程中,面对“成长关键事件”,采取了哪些印象管理策略,以启发教师的专业成长。
  《生命因你而动听》讲述了音乐家霍兰先生的从教经历。霍兰先生的真正梦想原本是创作流芳百世的交响乐,但他一方面为生计所迫,另一方面,他认为当教师可以有更多的空闲时间来进行音乐创作,于是便在一所中学当了一名音乐教师。刚开始,他虽然尽职尽责,但由于过于注重乐理知识的灌输,教学枯燥,学生不接受他的教学方式。在接下来的岁月中,他受到校长、同事的影响,逐渐改变了呆板的教学风格,同时,霍兰老师变得更加主动,教学更具有创新性,对学生加强了个性化指导。他用自己三十多年的青春,不仅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而且改变了许多学生的人生。在他退休的那天,他教过的数百名学生,一起为他举办了一场音乐会,以表达对他的感激之情。当然,影片为了使得霍兰老师的形象更加丰富和饱满,也向我们展示了他在从教的过程中,如何处理“作为人的教师”与“作为教师的人”这样一种角色的平衡。
  二、教师印象管理的基本理论
  1.印象管理理论概述
  印象管理肇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社会学领域,最早出现在加拿大著名社会学家戈夫曼(Erving Goffman)的著作《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他指出:“印象管理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