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互动教学理论看师生互动
2012-12-29彭杰
中国教师 2012年15期
互动是构成社会的基础,社会结构是由个人的行为和互动所构成和保持的。社会互动的结果导致了各种社会现象的出现。教育社会学中的互动教学理论来源于社会互动论。互动教学理论认为:学校和课堂是由一个表达一定的社会意义的各种符号所组成的符号系统,学校和课堂生活过程实际上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以符号为媒介的社会互动的过程,是一种差别互动过程。
一、互动教学理论的主要观点
1.符号互动论
米德创立的符号互动论探讨了个体通过运用语言符号进行社会互动而形成心灵和自我,并对社会化产生主动影响的双向过程。[1]个体是在与他人互动中进行有意义学习的,要理解他人的行为需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来;而同时因为他人对自己是明镜,我们也可以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与态度中认识自己,进而决定自己的行为选择和行动方向。
2.戏剧理论
戈夫曼的戏剧理论使用戏剧和舞台的比喻来描述人的行动。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在互相直接见面的时候,一个人与另一个人行动的交互影响”。[2]在社会生活中大部分的舞台表演,表演者都希望将最完美的形象呈现给观众,但是当无法预期的突发现象发生时,表演者必须在行动上加以应变。[3]他认为学校是教育的舞台,师生之间由于地位和权力的差异以“不对称规则”模式进行师生互动。
3.符码理论
伯恩斯坦的符码理论的基本命题是:“社会结构决定沟通原则,也塑造了意识形式。”[4]他以符码为核心,以分类和架构为经纬构建了其理论框架。在他看来,符码本身也是一种意义、体现方式和原则,它将学校所进行的权力支配具体化,涉及意识形态和社会权力的问题,并成为安置位置的机制。伯恩斯坦关怀社会正义与公平性,希望在教育改革中通过教育符码真正赋予学生诠释社会世界的能力和达到社会平等的目的。
4.结构行动论
吉登斯的结构行动理论是旨在揭示社会结构与人的能动作用间的互动的一般理论,他试图用结构的二重性去说明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简而言之,结构二重性就是指人们在结构的制约中再生产了制约他们的结构,结构兼具使动性和制约性。[5]基于此,他认为教育理论必须重视双重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