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心自我教育 实现专业成长
2012-12-29张昆
中国教师 2012年15期
边远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谈何容易?他们资源匮乏,他们见闻狭窄,他们缺乏动力;他们面对的学生素质相对较低,要想取得城市中教师的相应成绩,就要付出更大代价。尽管国家花大力气引导农村教师实现专业发展(例如,农村骨干教师的“国培计划”等),但是,就我们了解的情况而言,培训似乎变成了外在强加,效果不能令人满意。那么,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便没有希望了吗?农村教师的专业进步,一定要依靠教师自己的不懈努力,不放过滋养自己发展的珍贵资源。本文整理的是笔者专业成长的一个案例。
一、机遇的捕获
1983年,我毕业于庐江师范,在师范读书时,学习方向是教小学语文,爱好文学。1985年调入砖桥初级中学任教数学。当时,学生不在学校住宿,课外活动之后,我便没有具体工作任务,就一头扎在读写文学作品之中。
1987年,结识了安徽省庐江中学王立宏老师,他建议我说,“你是数学教师,要把自己的才华用到数学教学上;可以读有关数学、数学教育教学方面的著作,写这方面的论文。这样,既能充实自己业余生活,又对提高自己数学教学能力有助益”。我觉得王老师说得有道理。
于是,开始听有经验的老教师的课,读数学教育教学的相关材料。我把自己在备课、教学中所出现的疑难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想法记在备课笔记上,并且开始整理投稿。真是“皇天不负有心人”,我的第一篇文章《面积在几何证明中的作用》,在1989年6月号的《初中生学习》上发表了。
这篇千字左右的文章,是我奋斗的一个起点,由此不懈努力,到1992年,书信中结识了江苏省特级教师张乃达先生;发表了六篇辅导学生学习的文章。这年寒假,我特地去扬州中学拜访张乃达先生。感受到了张老师的那种对年轻数学教师的殷切之情,那种鼓励后生奋进的恳切之心,那种将祖国数学教育事业为己任的报国之志,感人至深。
聆听张老师的教诲:“在这种时候,很多人都不愿当教师,你还是如此执著地探究数学教学,不为功利所驱使,乐此不疲,自己花路费,不远千里,访师求学,令人敬佩!这就是中国数学教学的希望所在。应当考虑去读研究生。”于是,我萌发了读研的念头,这对我后来专业成长的意义极其深远。
接着,为推广与总结义务教育数学教学经验,1994年和1996年,我两次到巢湖市举行大型公开课,收获颇丰:结识了许多优秀教师与数学教育教学的专家,得到了许多无私帮助,进一步完善了我的课堂教学水平,研究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
1995年,我调入了一所农村普通完全中学,任教高中数学。我知道,我是一个起点很低的数学教师,只能分秒必争、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吸收知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放弃任何滋养自己的机会。教学中,我总是先弄清知识点的来龙去脉,然后考虑怎样把这个知识点以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通过课堂教学有效传递给学生。如此,进一步提升了我的教学实践能力。
二、进取的途径
从1999年起,我先后考了三次北师大研究生,都名落孙山。到2003年,英语学习依然止步不前,我只有退一步,报考北师大教育硕士。我顺利地被录取,方向是学科教学(数学),投在了曹一鸣先生门下。
由于常年教学,积累了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在北师大,经过许多教师的精心指导(尤其是郇中丹老师),我如饥似渴地大量阅读,于是,视界开阔了,观念更新了。原来教学中的许多设想,现在找到了理论根据;原来教学中许多解决不了的问题,现在找到了新的方法;原来在有的理论面前,觉得不敢坚持的东西,现在觉得应该坚持。
2007年,在《课程•教材•教法》上发表了《“理性”与“实用性”:何长何消——对平面几何知识进入义务课程的一些思考》;2008年,我的教育硕士论文《基于平面几何理性思维教育价值的教学实践研究》获“第二届全国优秀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该年,由于曹一鸣教授与郇中丹教授强烈推荐,我考取了西南大学宋乃庆先生的博士研究生。
2011年,我获得博士学位,进入淮北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工作。由于常年的高中数学教学经验,本年度秋季,我指导刘焕同学在第四届“东芝杯”师范生“创新”技能大赛中取得全国第三名,获全国二等奖。
三、感悟与启示
我并没有取得什么惊天动地的成就,只是作了很多努力,把自己改造成了一个合格的中学数学教师。我的想法是把学生培养好,每一个学生都是社会的一分子,如果他们都有一定的知识、一定的能力、一定的道德判断力,未来的社会将更加和谐,未来的生活将更加美好。就我的专业成长而言,有三点启示。
1.农村教师要善于获得提升自己的珍贵资源
处在偏僻的农村环境中,提升自己的各种资源相对偏少,因此,也格外珍贵。这就需要做有心人,不放过任何有利于促进自己进步的机会,比如,课程研讨、教学观摩、教师培训、大型公开课等,都积极主动地争取参加。
有时,需要创造机会,比如,与名师通信进而拜访名师等。这一点至关重要,就我的体验,在你与名师通信之前,你肯定要研读他们的著作,这其实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由于有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的渗入,便容易体悟名师的思想,学习效果明显加强。知名教师心胸开阔,会给你极大的鼓励,热情指导。
还有,要认真地对待自己的每一节课,课前精心准备,课上灵活应变,课后仔细反思。这些点点滴滴的功夫积累到一定程度,肯定会发生作用,我们的领悟有一个酝酿的过程,假以时日,就会形成质的变化。
2.农村教师要有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我们都知道“耳濡目染”的道理,教师的所言所行,就是一批人的模式,真正是责任如山!我们不仅要认真钻研业务,而且在举手投足、言谈举止、待人接物诸多方面都应该做得符合教师身份。学生是社会的未来,在儿童青少年时期,被教育陶冶成什么样的素质,社会将来就会出现什么样的精神境界。一代又一代的影响生生不息、源远流长。因此,作为教师,须有使命感和责任感。
3.农村教师要力求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精神境界的提升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再大的天才也不可能一鸣惊人。只有扎扎实实、长年累月、锱铢必较、一点一滴地积累,方能厚积薄发。针对自己的教学工作实际,要从怎样教好一个定义、一个公理、一个法则、一个公式认真研究,绝不放过利用有限知识的机会,在有限课堂时间里,去滋养每一个学生。对于关键的要害之处,要善于形成问题意识,要善于合作研究,要善于查找资料。如果这些你都还不能达到预期效果,这正是你要认真对待的地方,也是应该能出成果的地方,你要千万珍惜这些问题。
所谓名师,其实就是解决这类问题做得比一般教师好的教师。因为,如果你解决了这类问题,稍作整理,你的文字应该能够在一般的杂志上发表了。如果你发表了第一篇文章,你必然追求发表第二篇。你就要更精心地总结经验,更细心地求证因果关系,更认真地追求课堂的效率与效果。当你在实践中解决不了的时候,你就可能要追寻理论了。接触了理论,你的天地将宽广得多。
记得,由于得益于解题,我发表第一篇文章。此后,认真地做了大量的题,找到许多解题的小小的规律与技巧,这无形中,给我增加了营养,使我的教学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如此就会形成极强的问题意识,脑中仿佛设置了一座高强度的磁场,任何铁屑的飞过都难逃其捕获。于是,在备课、课堂教学或研讨中,就能敏锐地捕捉到许多容易忽视的创新想法,而将这些想法整理成文字,大部分发表了。这些,使我知道怎样捕捉灵感,怎样判别哪些是创新、对教学有改进的地方。
接着,就不满足于写解题之类的文章了,而是深入到了数学教育研究之中。于是,又读了大量的教育学和心理学著作,试图把在课堂上出现的一些现象,运用教育学与心理学原理给予解释,这就促成了我从自己解题的思维活动,到探究学生解题的思维活动,再到组织有限的材料来促成学生的思维活动,形成了一种结构式的思想联动。
现在想来这是真正紧要的地方,它奠定了一个教师发展的物质性基础。完成了这种转变之后,我就已经从课堂教学的层面,深入到了数学教育观念层次上来了。这是一次哲学思想的转变,它迫使我去读那些更为经典的作品,培养出了自己读书的兴趣,提升了自己的精神层次,在写文章时能够引用诸如黑格尔、罗素、康德等名家的经典作品,使我的博士论文《渗透数学观念的教学设计方法研究》写起来非常顺利,几乎是一气呵成。
我想,就我所具有的专业成长环境而言,绝大部分农村教师都能够具备。
有的教师说,自己也想读书。但拿起一本书翻几页,就放下了。有的教师说,轻松的书还能读点,严肃的书就读不下去了。是的,我也有同感。其主要原因是你还没有真正地想要把工作做好。要想把工作做好,我们每天都会面对大量问题,拂之不去、挥之又来,逼着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不断地思考。我们找书读,就是带着解决这些问题去的。
如果通过阅读获得了某些启示,就成了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我曾写过一篇平面几何推理论证教学的文稿,为了表达课堂上的提问引起几十个学生沉默了几分钟的感受,找不到适合的词句。看到《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一书中“它是一个事件转换成另一个事件的契机,它使因果交替,它能产生机缘”一句时,激动不已!这不正好是我想要表达而表达不了的吗?
为了提升精神境界,请我们农村教师不要参与没有真正趣味的娱乐,不要看低级庸俗的消遣读物等,这些换来的是精神上的空虚。如果你愿意读小说,你可以读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柳青的《创业史》等;如果你喜欢读传记,你不妨读艾芙•居里的《居里夫人传》、埃米尔•路德维希的《林肯传》等;如果你高兴读哲学,你考虑读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等。
我每次读这些作品,就体验到一次人类伟大精神的震撼,获得一次人类最为深沉的思维滋养,感受到与人类思想相比,我们的身体的渺小与卑微。人类创造了无数奇迹,其中,所创造出来的人类精神,更是奇迹之中的奇迹!你我都拥有人类的精神,你我都可以用这种精神创造出新的奇迹!
(作者单位:淮北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责任编辑:刘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