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典传承与教师培养浅谈

2012-12-29洪明

中国教师 2012年15期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学界推动、政府支持和民间行动下,传统文化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并被列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在教育界,从“娃娃抓起”的儿童经典教育的呼声越来越大,许多中小学都不同程度地开设了经典学习课程。传统文化教育已经从“一阳来复”发展到“三阳开泰”的可喜局面。但由于种种原因,以经典诵读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教育过程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师资问题是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
  一、经典传承遭遇师资尴尬
  尽管经典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绝大多数校长和教师都认识到经典在儿童教育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但在事实上我们不得不承认,许多中小学教师对于经典还是比较陌生的,教师不仅知识准备不足,对于什么是经典、如何学习经典等都存在着问题。许多学校部分担任经典教育课程的教师(为方便论述,以下简称国学教师)甚至连“四书”“五经”的内容都说不完整,对于儒、墨、道、法等中国最重要学术派别的代表人物都不清楚,对于传统教育中所倡导的主要学习方法更是全然不知。
  令人不安的是,中小学还一时难以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突破口。其根本原因是,现有的教师教育体系与传统文化教育的需求是不相容的,或者说,现有的教师教育体系还不能适应经典教育的发展形势。在传统的教师职前教育体系中,大体是按照学科教师来培养的,如语文、数学、物理、历史,小学教育专业虽然没有那么明显的分科,但是基本上还是按照大文科、大理科而设计的,传统经典知识虽然也有所涉及,但是一般都是作为通识知识而存在的,并不像学科知识备受重视,因为学科知识被视为未来教师的核心知识。继续教育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渠道,单在这个教育体系中,上述的这种状况也大体存在。国学教师难以真正寻找到“专业”发展的机会,因为,学校传统经典教育基本上是语文、历史等文科教师兼任的,而语文、历史等学科教师的继续教育课程中是没有专门的经典知识的相关内容的。可以说,在现有的教师教育体系中,经典传承与教师教育存在难以克服的矛盾。
  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学校课程设置制度,因为课程的类别决定着教师的类别,也决定着教师的培养。追根溯源,经学课程的退出是近代学制变革的结果。清末“癸卯学制”虽然大量引进了西学,但“中学”(中国传统学问)尚且以学科的方式保留了一席之地,那就是“读经”和“修身”两科;但到了民国之后,在“癸丑学制”中这两科就被取消了。按照蔡元培的观点,“小学生读一点经……是无益而有损的”,中学少选几篇“经传”编入文言文中是可以的,在大学文史哲等学科中分别讲点《诗经》《书经》与《春秋》《论语》《孟子》等是可以接受的。以后的学制虽然有不少变化,但对于经典教育的安排大体没有多少变化。这样,传统文化在中小学的影响不仅大大降低,有限的一点点也被分解得七零八落,相对专门的国学教师也就无从谈起了。
  从更深处看,现有的课程设置是近代西方知识体系的分类的结果,在“中学”无法与“西学”相融情况下,只能“西学为体”“纳中入西”了。虽然在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创设了“国学院”,以期培养专门的国学人才,但此方案很明显不是以解决中小学国学教师为目的而设计的。因此,目前在呼吁政府注重该问题,希望从上位加以解决的同时,唯一的做法只能从学校和教师个人层面入手寻求解决之道。
  二、经典传承与国学教师教育
  在上位缺乏必要的制度安排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个体应该发挥主动性,协调课程设置和师资安排问题,创设以校为本的教师自我发展模式。
  1.国学教师教育的制度设计在学校
  目前,传统经典教育还处在寻找和争取教育空间的阶段,学科化设计是其应有追求,但这有待进一步努力,尚需一定时日。但经典教育不能等待,经典教育所需要的教师培养不能等待。在缺乏相应上位制度的情况下,目前的努力方向只能是学校和教师自身层面。
  就学校而言,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和校本培训制度所释放的制度空间,可以为传统文化教育及其教师的培养寻找到合适方式和途径。校长应该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在学生素质培养、民族文化认同方面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统筹学校课程和师资,以合适的方式安排经典教育课程。在师资分配方面,应该有意识地安排单独的教师担任国学教师,或者设置学科与经典教育“双肩挑”的教师,核定其合理工作量和考核标准。在此基础上,学校应就国学师资培训方面做出单独设计,从国学教育的目标、内容、评价等整体需求出发,大力加强与高校、社会相关机构或国学人才的联系,设计基于校本的国学教师培养方案;同时,鼓励国学教师或相关教师通过小组合作、自我研读以及外出交流等方式,提高自身国学素养。
  需要指出的是,当前许多学校还没有意识到师资的重要性,在对外联系中,主要是引进相关教材或者开展国学讲座,国学教师没有得到实质性培训。因此,提高国学教师校本化培训是开展经典教育的当务之急。
  2.国学教师教育的主体在自我
  国学教师发展的主体是教师自身,国学教师发展的模式是自我教育模式。不仅因为相应的制度还不完善,即便制度完备,国学教师的真正发展最终也只能通过自我教育来实现,这是由国学性质所决定的。因为与一般的知识相比,国学知识的根本作用是提供内在超越的路径,追求君子儒之人格,如果己不欲仁,即便读了再多的书,斯仁难至。对于国学经典的自我教育,可以从文史哲等邻近入手,但根本途径还是要诵读经典,因为现在的教师太缺乏国学基础了。这里参照国学大师马一浮开办复性书院时所制订的“学规”,谈谈教师如何研读经典。
  1939年9月,在当时国民政府支持下,复性书院正式开讲,在“学规”中马一浮主要就国学学习提出了“主敬”“穷理”“博文”“笃行”四条主张,这些主张对于今天国学教师自我提升国学素养有所帮助。第一条是“主敬为涵养之要”。主敬与钱穆先生倡导的对待传统文化的“温情与敬意”大致相同。敬是一种恭敬、虔敬态度,就是在经典学习过程中要保持一颗崇敬之情,收敛自己,甘为学子,深明大义,而不是妄加批判,望文生义。第二条是“穷理为致知之要”。读书的目的在于体“大道”、求“达德”,而不是记问之学,更不能让知识外在于人格。不能穷理的读书要么是小人儒,要么就是一个书呆子,皆为读书之大忌。第三条是“博文为立事之要”。博文就是要广泛涉猎,为我所用,而不是偏于一隅,一叶障目。博文要在读书,而穷理要在思考。第四条是“笃行为进德之要”。行与德只是内外之分,实则一体。道德之理尽在圣人之言中,但不是远离于本体的,而是在日常生活之中,担材送水皆为妙道。因此,要将读书与做人相结合,做人与做事相结合。教师既用知识教育学生,更要用德行影响学生。总之,主敬、穷理、博文、笃行看似为四,实则为一,就是要实现自我超越,恢复人固有之本性,与天地同德。所以,国学教师的自我发展,实在是自我修养之路,看似为育人之需,实则为提升自己之用。结合当今教师教育的基本精神,对于这四条“学规”灵活运用、融会贯通,便可以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国学教师。
  (作者单位: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刘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