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1世纪以来辽宁省劳动报酬率演变分析

2012-12-29王金萍刘嘉莹杜国林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报酬率辽宁省劳动力

王金萍,刘嘉莹,杜国林

一、引言

21世纪以来,辽宁省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1.1177万元增加到2009年的3.5239万元,增长率为215.28%,年平均增长率为21.53%。但是,经济的高速增长并没有给辽宁省居民生活带来相应的发展,根据《辽宁统计年鉴2010》统计,辽宁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0年的5357.8元增加到2009年的1.57614万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9.42%,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相比相差2.11个百分点,而同期辽宁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仅增长18.29%,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相比相差了3.24个百分点。从2000年到2009年10年间的辽宁省经济增长指标来看,劳动者收入增长一直低于政府收入和企业收入的增长,收入分配结构的失衡对辽宁省劳动者收入及内需增长产生了不利影响。

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创造它的物质生产领域进行的分配,政府、企业和劳动者是参与初次分配的三类主体,初次分配状况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社会最终收入分配的基本格局,从而直接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未来发展模式。一般来说,衡量一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是否公平的主要指标是劳动报酬率,即劳动报酬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劳动报酬率越高,则说明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越公平。近日,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上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收入分配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此,本文通过研究21世纪以来辽宁省劳动报酬率的演变趋势来分析辽宁省初次分配存在的问题、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21世纪以来辽宁省劳动报酬率的演变趋势

本文将分别从21世纪以来辽宁省劳动报酬率的纵向比较、横向比较和辽宁省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格局三个方面来勾画辽宁省劳动报酬率的演变趋势。[1]

(一)辽宁省劳动报酬率纵向比较

从1993-2007年辽宁省的劳动报酬率的纵向比较看,如图1所示,进入21世纪以来,辽宁省劳动报酬率总体呈现下降态势。具体来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00-2005年):这一阶段辽宁省劳动报酬率呈现出两降两升的震荡态势,但震荡幅度较小,总体上看,是在震荡中下降,从2000年的45%下降到2005年的44%,下降幅度为1%。第二阶段(2005-2007年):这一阶段辽宁省劳动报酬率是逐年下降,从2005年的44%下降到2007年的40.5%,下降幅度为3.5%。另外,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21世纪以来,辽宁省劳动报酬率除继续延续上世纪90年代末的下降趋势外,总体水平更低。根据统计数据,1993-1999年辽宁省平均劳动报酬率为48.2%,2000-2007年平均劳动报酬率为43.6%,两者相差4.6个百分点,这说明21世纪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劳动要素在市场分配中的地位逐渐降低,同时也表明辽宁省经济的高速增长并没有给普通阶层劳动者带来相应的实惠。

图1 1993-2007年辽宁省劳动报酬率演变轨迹①

(二)辽宁省劳动报酬率横向比较

为了衡量辽宁省劳动报酬率在全国所处的水平,笔者搜集了1993年来全国劳动报酬率数据,并将两者做了对比,见表1和图2。从图2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1993年以来,辽宁省劳动报酬率始终低于全国水平。根据表1数据显示2000年两者的差距达到8.27个百分点,2000-2007年的8年中,辽宁省劳动报酬率与全国水平相比在下降走势上基本吻合,但年平均劳动报酬率却相差5.63个百分点,这一点对于一个经济发展处于全国上游水平的省份而言显然是不正常的。从地区比较看,全国大多数地区劳动报酬率均呈明显下降趋势。从表2中可以看出,2000年与2007年相比,全国31个省区中有29个省区的劳动报酬率呈下降趋势,上升地区只有北京和云南。和全国其他30个省市地区相比,辽宁省劳动报酬率处于下游水平,其中2000年为第25名,2007年为第20名。从劳动报酬率下降的幅度来看,辽宁省为第6名,处于比较好的水平,但是和北京、上海、浙江这些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下降的幅度仍然过大。

表1 1993-2007年辽宁省和全国劳动报酬率比较②

表2 2000年、2007年全国31个地区劳动报酬率比较③

(三)辽宁省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格局的演变趋势

为了进一步了解辽宁省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比例,本文采用收入法核算的国内生产总值来解析辽宁省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基本状况。按收入法核算的GDP可细分为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四种要素收入。其中,劳动者报酬反映了劳动力在初次分配中的所得,归劳动者所有;生产税净额反映了政府在总产出中取走的部分,归政府所有;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之和反映了资本所得,归企业所有。[2]因此,收入法国民经济核算反映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政府和企业对一定时期国民收入的占有状况,对整个收入分配格局的最终形成具有基础性作用。根据统计数据整理出的辽宁省初次分配中三个部门所得的比重(见表3)。

表3 1993-2007年辽宁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格局④

从表3中可以看出,20世纪90年代辽宁省劳动者、企业、政府初次分配所得比重均有升有降,其中企业所得与政府所得升降幅度均较小。而进入21世纪以来,三个部门所得比重的变化趋势逐渐明显。劳动者所得比重呈下降趋势,政府和企业部门所得比重呈上升趋势。特别是从2005年以来的最近几年,这种变化趋势更加明显。2000-2007年劳动者所得比重下降了4.46%,政府部门所得比重上升了2.49%,企业部门所得比重上升了1.97%,这说明21世纪以来辽宁省国民收入增长的大部分流向了政府和企业部门,普通劳动者从经济增长中获益的幅度要低于政府和企业。

三、21世纪以来辽宁省劳动报酬率下降的原因分析

从上述分析看出,进入21世纪以来辽宁省劳动报酬率呈现下降态势,并且低于全国水平,这说明随着时间发展,居民部门在整个国民经济部门中的地位逐渐降低,辽宁省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公平性产生了一定的问题。为此,本文分别从政府、企业、劳动者三方面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所在。

(一)政府因素对劳动报酬率下降的影响

政府对劳动报酬率下降的影响主要体现为经济政策和制度的制定更多地向企业或资本所有者倾斜,忽视了对劳动者权益的保障。

首先,政府税收收入的快速增长降低了劳动报酬率。不断上升的宏观税负通过各种渠道被转化成了劳动者负担。我国的税制结构是以流转税为主体,不断上升的流转税税负可以实现转嫁,流转税税负转嫁机制是引起税收侵蚀劳动者收入的一个原因。

其次,部分政府官员对经济发展理念和对国民财富分配的认识存在偏差。部分地方政府官员热衷于追求“强省”而忽视“富民”,过分追求地区GDP的增长,他们认为“强省”在前,“富民”在后;在分配上,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而实际上是“效率优先、丢掉公平”。事实上,离开了“富民”,“强省”就失去了意义,也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强省”。“强省”是“富民”的基础,富民”是“强省”的最终目标。认识上的偏差导致初次分配领域的改革不到位,相关制度不健全,宏观调控与干预乏力,出现了收入分配不公。[1]

再次,三次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更多地向资本密集型大企业倾斜而忽视了对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鼓励和支持。行政垄断、市场准入限制、高昂的行政成本与税负、融资不便等因素制约了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创办与发展,这都将最终导致劳动者报酬的降低,影响初次分配的公平。

(二)企业因素对劳动报酬率下降的影响

在初次分配中企业利润侵蚀了劳动者的报酬,从而降低了劳动者的分配份额。一方面企业过分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忽视劳动者权益,不断侵蚀劳动者工资。第一,企业通过压低、克扣、拖欠工资的方式,使得职工工资增长缓慢;第二,企业通过不缴或者拖欠职工社会保障费侵蚀工资;第三,企业通过让职工提前退休,或者买断工龄的方式侵蚀工资。[3]另一方面企业劳资力量的不对等也造成了企业员工的工资定价向资方倾斜。企业内部的工资议价机制尚未建立,企业所有者处于强势地位。如果让企业老板单方面决定工资,他们受追求利润最大化本能的驱动,往往会千方百计压低劳动者的工资,造成普通劳动者工资增长缓慢和收入差距拉大的情况。另外,还存在着劳资双方协商主体严重缺位的问题。国有企业工会只是作为企业的“职能部门”而存在,难以真正代表员工的利益。非国有企业工会组织不健全或没有建立工会,行业工会也基本没有建立,无法开展集体协商。从辽宁省的情况来看,这些情况在许多企业比较普遍。

(三)劳动者因素对劳动报酬率下降的影响

劳动者对劳动报酬率下降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劳动者人力资本质量偏低、维权意识差、凝聚力差等原因降低了与企业谈判和博弈的能力,从而导致劳动报酬率下降;[4]另一方面劳动力市场的供给远大于需求,劳动力买方市场直接导致劳动者报酬低于其边际产出,造成劳动报酬率不断下降。根据《辽宁统计年鉴2010》数据显示,2000年辽宁省适龄劳动力(15-64岁人口)在省总人口中的比重为74.44%,且呈持续上升态势,至2009年已上升至77.43%。随着20世纪90年代末期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的深入,部分企业减员增效造成的下岗失业人员不断涌入劳动力市场,再加上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离开土地、离开农村,拥向企业比较集中的城市,劳动力市场的供给远大于需求,这也进一步削弱了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中的话语权,压低了劳动报酬率。

四、提高辽宁省劳动报酬率的对策建议

要扭转辽宁省劳动报酬率的下降趋势,需要政府、企业和劳动者顺应市场要求共同努力。

(一)政府必须在提高劳动报酬率方面有所作为

在制定政策和制度创新时要密切关注劳动者的权益,向维护劳动者权益方面适当倾斜,政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提供有效的调控和引导。

第一,构建促进劳动报酬率增长的税制。[5]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税收都是有效的调节工具,适当降低政府收入比重,降低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税收负担;用税收杠杆促进企业主提高工资;继续提高个人劳动报酬所得税的起征标准并建立起相应的调整机制,形成有利于提高劳动报酬率的税收格局。

第二,维护市场秩序,使劳动力供需双方公平地在市场上竞争。消除各种制度性障碍,允许劳动力自由流动,维护市场公平竞争,实现各类劳动力的平等就业,完善劳动力市场机制。政府要积极推动企业建立、完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推进企业工资决定机制创新。着力培育协商主体,特别是培育企业或行业的工会组织,创造条件推进区域或行业工资集体协商。从根本上改变劳资双方力量对比的失衡状况,切实有效地维护职工的权益。

第三,通过产业结构调整,鼓励和支持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政府在制定宏观政策时要向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倾斜,放宽市场准入,改善投融资环境等。

第四,政府应大力加强人力资本培育,建设人才强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的收入水平总体上与其所接受的教育和文化程度成正比,要提高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的比例,就需要不断积累人力资本。从目前辽宁省劳动力市场状况来看,在总体上供大于求的前提下,职业技能素质高的劳动力却严重供不应求,出现了所谓的技工荒,所以需要加大劳动力技能素质的培养。

(二)企业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对于企业来说,在提高劳动报酬率方面的职责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改变把利润作为唯一目标的传统理念,承担起社会责任,充分考虑相关利益人尤其是劳动者的权益。用和谐的新理念指导企业的发展,在劳动者正常提供劳动的情况下,企业不仅要保障劳动者能够获得正常的工资,还要保障劳动者的各项权益不受损害。企业不仅要为劳动者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还要为他们经常提供培训的机会,不断提升他们的整体素质。第二,企业应积极响应政府号召,进行工资决定机制创新。配合政府、工会,建立完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形成一个包括劳动者、工会、企业主、政府的四方谈判机制,充分发挥这一平台的作用,形成运行有序的工资决定新机制。

(三)劳动者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维权意识和凝聚力,增强与企业和资本所有者的谈判和博弈能力

通过参加培训等各种方式不断提高劳动者自身的文化和技能素质,并借助于工会组织的力量,通过集体谈判等方式积极主动地要求维护自身的权益,以保障公平的实现。

[1]柯可.新世纪以来福建省劳动报酬比重演变分析[J].价值工程,2010,(15).

[2]李涛.健全三方协调机制:提高劳动报酬比重的有效途径[J].学习月刊,2010,(4).

[3]付钦太.近年国民收入分配中劳动报酬比重下降问题研究综述[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0,(4).

[4]韩金华,李忠华,白子芳.改革开放以来劳动报酬占初次分配比重演变轨迹、原因及对策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12).

[5]彭腾.关于劳动报酬问题的研究综述[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

[注 释]

①资料来源:1993-2004年数据根据《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52-2004》计算而得,2005-2007年数据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6-2009年)计算而得。

②资料来源:1993-2004年辽宁省劳动报酬率数据根据《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52-2004》计算而得,2005-2007年辽宁省劳动报酬率数据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6-2009年)计算而得,全国劳动报酬率数据来自章上峰、许 冰《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比重测算方法研究》,《统计研究》,2010,27(8)。

③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52-2004》和《中国统计年鉴2009》计算而得。

④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52-2004》和《中国统计年鉴》(2006-2009)计算而得。

猜你喜欢

报酬率辽宁省劳动力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民间养老机构财务估量及风险规避
辽宁省各级工会收看十九大开幕会
辽宁省环境保护厅与辽宁省气象局进一步深化合作
辽宁省推广“煤改气”供暖执行居民气价
辽宁省建环保举报奖励制度
巧用Excel计算生活中的内含报酬率
基于R软件对股票时间序列模型分析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