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志伟先生《现代术语学引论》(增订本)评介
2012-12-29王少爽杨清珍
王少爽 杨清珍
(1.石家庄经济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31;2.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 300071)
引 言
随着全球化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现代术语学在西方应运而生,旨在研究术语的语言特征及其运作规律。始自20世纪30年代,西方术语学逐渐发展完善,形成了现代术语学的四大主要学派,即德国—奥地利学派、俄罗斯学派、捷克—斯洛伐克学派、加拿大—魁北克学派。
尽管我国古代的名学思想中已蕴涵了术语学的某些思想[1],但现代术语学研究在我国起步相对较晚。在20世纪80年代有一些国外术语学著作在我国得到了译介,如刘刚等译的《术语学概论》[2]、张一德译的《应用术语学》[3]、邹树明等编译的《现代术语学与辞书编纂》[4]。进入90年代以后,术语学逐渐开始受到我国学者的重视[5-6],而冯志伟的《现代术语学引论》[7](以下简称《引论》)也在1997年8月由语文出版社组织出版,它被认为是我国第一部现代术语学理论专著[8]。时隔14年之后,冯志伟先生根据术语学的最新发展,对该书的内容做了进一步的更新和调整,其增订本[9]作为“中国术语学建设书系”之一,于2011年9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本文简单介绍该书的主要内容,并分析该书的写作特点与学术贡献。
一 内容述要
《引论》(增订本)全书由十六章构成,第一至八章介绍了普通术语学的一般理论与方法,第九至十五章讨论了中文术语研究的相关问题,第十六章则关注了信息时代术语学发展的最新动态——计算术语学。各章的主要内容可简要列述如下:
第一章介绍国内外术语学研究的基本情况。包括术语学产生的背景、发展历史、现代术语学的四大流派及其基本理论观点,以及国外的术语学教育;挖掘了我国术语学思想的渊源,分析了汉唐时期的佛教翻译与各朝代的科技著作中的术语状况,叙述了近代外国科技著作中术语的汉译情况,以及术语相关机构的设立。
第二章阐释了什么是“术语”以及术语定名的原则,讨论了术语模型、单义术语、多义术语、多源术语、同义术语、等价术语、同音术语、异形术语、术语的地域分歧、印欧语言的术语构成方式、缩略术语、借用术语、汉语术语中借用的日语术语、直接从西方语言翻译的汉语术语、转写、译音、以及科学单位等问题。
第三章介绍了“概念”的基本知识,探讨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的组合、概念特征的类别、概念系统及其图示法、概念的属种关系、概念的整体-部分关系、概念的联想关系、概念的两极关系和分级关系、概念的承袭关系、多维混合概念系统、概念的有序性、概念和术语的协调等问题,最后还剖析了知识本体在哲学、计算机科学和术语学三个领域中的不同含义。
第四章涉及术语定义的相关问题。首先展示了术语定义的基本方法,如内涵定义、外延定义、上下文定义,然后论述了定义的作用、定义的一般原则、定义的具体原则、定义的系统性、定义的辅助手段、定义方式的总结,以及定义的变化问题。
第五章涵盖了术语编纂的相关内容。介绍了《国际电工词典》和《天文学名词》,探讨了术语编纂的符号、语言代码、术语数据的种类、单语言术语词典、多语言术语词典等问题。
第六章论述术语标准化问题。首先介绍了标准化及其七条原则,以及几个主要的国际标准化组织。
第七章探讨了术语的命名原则。分别讨论了生物学、物理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天文学等学科术语的定名。
第八章讨论了术语数据的存储与交换问题。介绍了世界上九种主要术语数据库的基本情况和特征、建立术语数据库的基本要求及其过程、术语数据库的技术评测,讨论了术语数据的交换。
第九章首先介绍了中文自然科学术语命名原则、中文术语定名的基本要求、审定工作中术语的选择原则、审定工作中术语的编排格式、术语索引的编排方法、中文术语的审定程序等问题,然后介绍了我国各个学科的术语审定工作。
第十章采用描写性的方法分析了中文单词型术语。内容涉及中文单词型术语的类别与结构、中文偏正式术语中各语素之间的语义关系、中文术语中的语缀等问题,描写性的分析方法有助于中文术语的规范性研究。
第十一章研究了术语形成的经济律,旨在对术语系统中词组型术语占多数的术语现象进行理论上的阐释。首先提出了术语系统的经济指数、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术语的平均长度等新概念,据此提出了术语形成的经济律,并用FEL公式对其进行描述。最后提出了生词增幅递减律和词汇增长模型。
第十二章阐释了潜在歧义论在中文术语学研究中的应用。介绍术语结构的两种表示方法,探讨术语的字面含义和学术含义、词组类型结构、句法功能结构、功能焦点、逻辑语义结构,探讨词组型术语的命名规范。
第十三章分析了中文名词词组术语的结构。根据几何结构的不同,将中文名词词组术语分为十一种类型,并使用树形图和有限状态转移网络对各种类型的结构做了描写分析。
第十四章分析了中文动词词组术语和中文形容词词组术语的结构。根据几何结构的不同,将中文动词词组术语分为三组,将中文形容词词组术语分为两组,并分别使用树形图和有限状态转移网络描写分析了这些类型的结构。
第十五章分析了中文名动同形词词组术语的结构。将中文名动同形词词组术语分为四种类型,并使用树形图和有限状态转移网络加以分析。
第十六章讲述了计算术语学的内容,主要涉及中文术语结构的自动剖析、术语的自动发现、术语的自动标引等课题。
二 写作特色
与第一版相比,经过作者的修订与补充,《引论》(增订本)的内容更加丰富、充实,并体现了信息时代的特点。
首先,作者增加了两章新内容,第一章“术语学的历史与现状”使读者可以首先对术语学产生一个概括式的理解,有助于进一步深入阅读;第十六章“计算术语学”,讲述术语结构自动剖析和术语的自动处理,反映了信息时代下术语学发展的最新动态。
其次,作者对部分章节的名称做了修订。第三章“概念和概念系统”改为“概念系统和知识本体”,表明了对知识本体研究的关注。第七章“各科术语问题”改为“术语命名原则”,更加符合该章的内容主题。第八章“术语数据库”改为“术语数据的存储与交换”,拓展了该章的研究范围,也体现了建立术语数据库的目的和用途。
再次,作者对各章节的内容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改和补充。第三章增加了“概念”的阐释部分的篇幅,增加了概念的联想关系、两极关系和分级关系、承袭关系、多维混合概念系统、概念的有序性、概念和术语的协调等,尤其是对知识本体的相关论述,反映了术语学研究的新动向。第八章增加了可扩展标记语言XML的相关介绍,体现了信息时代术语数据存储与交换技术的新发展。第十二章在开始处增加了对短语结构语法的介绍,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潜在歧义论在中文术语研究中的应用。
概览全书,《引论》(增订本)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编排合理,逻辑性强。第一章从整体上介绍术语学的历史和现状,接着对“术语”“概念”“定义”这三个术语学最基本的概念做了深入阐释,在此基础上论述术语编纂、术语标准化、术语命名原则、术语数据的存储与交换等问题,并进而探讨中文术语研究的有关问题,比如术语形成的经济律和潜在歧义论。
第二,图文并茂,便于理解。该书是一部理论性极强的术语学研究专著,难免会涉及一些晦涩难懂的概念和理论观点。作者在力图做到语言表达清晰的同时,还使用了大量的图表对相关概念和观点进行了图示说明,使得理论的表述更为形象、易懂。如:第二章应用图示解释了术语模型、多义术语、同音术语;第三章应用图示说明了概念化和指称化的过程、概念的外延和内涵,并应用树形图表示了概念之间的各种关系;在分析中文词组型术语结构的相关章节中,作者更是使用到了大量的图示对各种复杂的术语结构进行解析。此外,该书中还含有许多表格,用于展示相关数据的统计、术语结构的分类情况等。
第三,资料翔实,例证丰富。第一章通过相关历史人物和史实的回顾,对国内外术语学研究的发展史做了详尽的梳理。在对术语学的相关概念进行介绍和阐释时,该书选用了大量的例证加以说明,尤其是在应用潜在歧义论研究中文术语时,涉及了大量的词组型术语的实例,以便更清晰地对复杂的术语结构进行描写分析。该书对世界范围内现有主要术语库和国内外术语相关机构的细致介绍,也是作者在资料收集方面的翔实表现。另外,该书还使用了大量的相关数字对有关问题进行了定量的说明。
三 学术贡献
作为我国第一部现代术语学理论专著,该书对于中国术语学的建设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其学术贡献可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该书对普通术语学的基本理论和原理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介绍,为中国术语学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在我国,术语学研究起步相对较晚,“术语学一直是我国应用语言学研究中的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是一个需要我们开发的科学空白点”[7]。一直以来,国内缺少一本系统介绍普通术语学的理论著作,该书的出版为后继学者进一步开展术语研究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支持。该书不是简单地综述西方已有的术语学理论,而是在借鉴西方术语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术语学理论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一点尤其反映在该书的术语观上。该书把基于概念的术语观推进到了基于知识本体的术语观,把规范性的术语观推进到了描写性的术语观,把共时的静态术语观推进到了历时的动态术语观。这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术语学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该书对中文术语的类型和结构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探究,开创了术语学研究的两大新理论,即术语形成的经济律和潜在歧义论,提出了适合中文术语的结构分析方法,这有助于汉语术语学研究的纵深发展。作者将中文术语按结构分为单词型和词组型两类,并通过对术语数据库GLOT-C中单词型术语和词组型术语的分布分析,从理论上解释了后者在术语系统中占主导地位的原因,并据此提出了术语形成的经济律。作者还指出中文术语的词组类型结构与句法功能结构之间并不一一对应,两者不对应时就会导致潜在歧义,并据此提出了潜在歧义论。术语形成的经济律和潜在歧义论是作者对中国术语学理论所做出的独特贡献。
第三,该书对术语编纂理论、术语数据的存储与交换问题、计算术语学的论述,对我国术语词典学的发展具有启示意义。术语学研究的许多问题产生于术语词典的编写过程中,术语学研究提出的理论观点反过来又直接影响术语词典的编纂实践[10]。该书所提出的许多理论观点对于我国术语词典编纂都具有指导作用,尤其是第五章对术语编纂的相关论述,更是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而对术语数据库和计算术语学的相关介绍,也将为传统的术语词典编纂理论和实践带来变革。
由于该书是我国学者编写的第一部术语学理论专著,无先例可循,难免存在有待改进之处。书中对普通术语学的介绍忽略了一些最新的西方术语学理论,如社会认知术语学理论、交际术语学理论、基于框架的术语学理论等。在该书中,虽对术语管理的内容有所涉及,但未对该概念做重点介绍。另外,该书对中国术语学的介绍,主要集中于内地的情况,未能充分反映港台地区的术语学研究所取得的进展。
四 结语
总体而言,《引论》是我国现代术语学发展史上的第一部专著,为后续的术语学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自从该书出版后,术语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逐渐进入了我国学者的研究视野,不仅有对国外术语学理论的译介,亦有针对中文术语的特点所进行的专门研究,甚至还有学者提倡将术语学纳入高校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术语能力[11-12]。正如冯志伟先生所言,我国术语学研究不仅需要学习和借鉴西方的术语学研究成果,还应发展我们自己的术语学,“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术语学理论”。在众多学者的共同努力下,现代术语学研究的第五大学派——中国术语学学派正在形成,《引论》一书出版,也将继续推动中国术语学的茁壮成长。
[1]龚益.社科术语工作的原则与方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2]隆多G.术语学概论[M].刘钢,刘健,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3]迪毕克R.应用术语学[M].张一德,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
[4]邹树明,吴克礼.现代术语学与辞书编纂[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5]赵家琎.术语学概论[J].外国语,1992(2):51-56.
[6]陈楚祥.术语·术语学·术语词典[J].辞书研究,1995(1):56-57.
[7]冯志伟.现代术语学引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7.
[8]黄忠廉.我国外语界术语学研究综述[J].辞书研究[J],2010(2):100 -110.
[9]冯志伟.现代术语学引论[M].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10]郑述谱.俄国术语词典学理论发展概览[J].辞书研究,2005(1):181-191.
[11]梁爱林.从术语的属性看中国的术语学教育[J].中国科技术语,2010(4):32-36.
[12]王少爽.面向翻译的术语能力:理念、构成与培养[J].外语界,2011(5):6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