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户非农就业的粮食生产效应研究

2012-12-28李德洗

中州学刊 2012年4期
关键词:耕地面积耕地粮食

李德洗

农户非农就业的粮食生产效应研究

李德洗

用2010年河南农村住户调查和农民工监测调查数据,构建粮食生产结构方程,从耕地资源视角实证分析非农就业对农户粮食生产的影响,结果发现:耕地规模较小农户的本地非农就业使粮食种植面积下降,外出务工则有利于粮食种植面积的扩大,二者对粮食亩均产出的影响均为负,但本地非农就业的影响不仅程度深而且很显著,外出务工的影响很小也不显著;耕地规模较大农户的本地非农就业使小麦和玉米种植比重和粮食亩均产出均显著提高,外出务工使粮食种植面积显著下降。从中我们得到的启示是,为提高粮食产量,政府应加大粮食生产补贴力度,特别是对种粮大户的粮食补贴;大力发展本地非农产业,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就近非农就业机会;规范农户土地流转行为,促进农户土地流转市场的健康发展。

非农就业;耕地规模;粮食生产;SUR模型

非农就业已成为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社会经济转型的典型特征,它有力地促进了农户收入增长,然而也给其粮食生产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非农就业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通过生产要素市场实现,因此研究者常从要素投入的角度来考察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如Harry X.Wu and Xin Meng(1997)等通过构建农户粮食生产函数,并利用1993—1994年在中国5个省份的农户调查数据进行估计的研究结果表明,只要农村劳动力转出没有造成具有丰富农业生产经验劳动力的大量减少,就不会影响粮食生产。Rozelle等(1999)的研究则认为,非农收入带来的投资效应并不能完全弥补劳动力投入减少引起的损失,从而导致中国农户玉米亩均产出下降。钱文荣、郑黎义(2010)基于2009年江西省的农户调研数据,研究发现汇款收入提高了农户在水稻生产中的化肥和农药投入,但使田间管理较为粗放,降低了水稻产量。以上研究为我们观察非农就业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提供了思路。另外,现有文献主要集中于研究非农就业对某种粮食种植(如Rozelle,1999;钱文荣、郑黎义,2010)或粮食总产量(Harry X.Wu and Xin meng,1997)的影响,而没有系统分析非农就业对粮食种植面积、结构和亩均产出的影响。本文以耕地资源禀赋为观察视角,实证分析非农就业对农户粮食生产的影响,将能在一定程度上深化非农就业对粮食生产影响的认识。

一、理论框架与模型变量

在英国国际发展署(Department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DF ID)(1998)提出的可持续生计框架(Sustainable Livelihood Framework,SLF)下,资产禀赋是农户生计策略形成的基础,其目的在于通过寻求各种生计活动,将家庭资产转化为积极的生计结果。由Stark,O.&Bloom(1985)发展的新劳动力流动经济学(new economics of labor migration,NELM)把非农就业看成农户实施的一种可计算的策略而不是一种绝望的行动或无边界的最优化行为。首先,由家庭集体决策,让部分家庭成员转移到非农部门就业,然后,转出者把非农收入寄回原家庭,以提供流动资金和保险的方式,改变了农户家庭的资源禀赋,为农户生计策略的进一步调整提供了条件。SLF为观察农户如何利用家庭资产构建生计策略提供了理论指导,而新劳动力流动经济学则为分析农户非农就业对其家庭资产的改变提供了支持。结合以上两种理论,则为我们分析非农就业如何通过改变农户家庭资源禀赋,进而影响农业生产提供了思路。

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或者在本地从事非农活动,一方面增加了农户的非农收入,为增加农业生产要素投入提供了资金支持,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投入,从而使其用于农业生产的资源禀赋发生改变,进而使其农业生产行为发生改变。粮食种植作为粮食主产区农户的一项主要农业生产活动,也必然在其非农就业时间不断增加和非农收入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受到影响。而耕地作为从事农业生产的一项基础性资源,直接决定着参与非农就业农户对其农业生产结构进行优化调整的方向和空间。与此同时,农户的其他资源、家庭特征及其所在区域的地理经济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非农就业农户的农业生产行为,因而也作为控制变量引入模型。根据以上分析,模型形式如(1)

其中,Y代表粮食生产特征向量,Χin代表非农就业向量,下标N=1,2分别表示外出务工时间变量和本地非农就业时间变量,Χin*F表示农户家庭耕地面积和非农就业的交互项,其待估参数则表示βiNF交互项对农户粮食生产的影响程度,εi表示误差项;Ζic代表控制向量,下标C表示各个控制变量。β 为模型待估参数,其中 βio、βim、βiN和 βic分别为截距项、非农就业和控制向量的待估参数。下标i=1,2,3,分别表示农户粮食种植面积、小麦和玉米种植比重与粮食亩均产出方程。

表1 变量说明及样本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二、数据来源与统计特征

本文使用数据源于2010年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实施的河南农村住户调查和农民工监测调查,这两项调查分别以反映河南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和非农就业为目的。农村住户调查是以农户为基本调查单元,着重收集农户的收入和支出数据,该项调查在河南41个县420个村抽取了4200个农户;农民工监测调查以农村住户调查点为基础,收集反映农户家庭成员就业状况的数据。本文根据共同的样本标识,把农村住户调查和农民工监测调查数据合并,共得到4200个农户的非农就业、粮食生产和家庭特征数据。河南既是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常年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0%左右,小麦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近30%,又是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因此用该数据研究非农就业对农户粮食生产的影响具有较好的适用性。表2是模型变量说明及样本数据的描述性统计特征。

被调查农户户主平均年龄50.43岁,受教育年限8.85年,家庭劳动人数平均2.87人,期初农业固定资产6917元,户均农业生产费用支出2930元。户均农业从业时间9.64个月,本地非农就业和外出务工时间分别为0.72个月和0.78个月,农业仍是农村劳动力从事的主要生产活动。农户平均耕地面积6.73亩,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0.91亩,小麦玉米种植面积占粮食播种面积的90.88%,农户一半以上耕地都是用来种植粮食,其中以小麦、玉米为主。

表2 样本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三、模型估计策略及结果

为系统考察非农就业对农户粮食生产的影响,首先分别以农户的粮食种植面积、小麦和玉米种植面积比重和粮食亩均产出为因变量,农户家庭所有成员在本地非农就业和外出务工的时间作为主要自变量,以农户资源禀赋特征(耕地面积、农业固定资产存量、家庭劳动力人数)、农户自身素质特征(户主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和村庄地理特征(村庄距最近县城的距离、地势)为控制变量,构建了包含三个线性方程的结构方程模型一。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入耕地面积分别与本地非农就业和外出务工时间的交互项构建模型二,进一步分析耕地资源不同农户非农就业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为节省篇幅,具体模型形式不再列出)。

由于一些不可观测变量会同时影响三个被解释变量,其残差项之间的协方差可能不为零,因而使用似不相关回归(SUR)方法。通过利用其非零协方差以提高估计的渐进效率(姚洋、钟宁桦,2008)。模型一和模型二的SUR估计结果分别见表3和表4。

由模型一和二的残差项协方差矩阵分别为

可知残差之间的协方差均不为零,这意味着SUR模型确实能够提高渐进效率。粮食种植面积方程、小麦和玉米种植比重方程和粮食亩均产出方程调整后的 R 值分别为 0.67、0.16 和 0.059,说明模型中自变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因变量的变异,特别是在粮食种植面积方程中,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解释度达到67%。再加入本地非农就业时间和外出务工非农就业时间分别和耕地面积的交互项后,三个方程的调整后R值分别提高到0.672、0.17和0.059,说明加入该交互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方程组的解释力。

由模型一的估计结果(见表3)可知,两种形式的非农就业都使农户减少了粮食种植面积,提高了小麦玉米种植比重,但降低了粮食亩均产出。意味着非农就业和粮食生产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但也存在着推动粮食作物结构向小麦和玉米等高产劳动节约型作物调整的倾向。耕地资源和家庭劳动力人数多的农户都倾向于多种粮食。耕地规模较大的农户粮食亩均产出也较高,说明当前河南农户粮食生产仍处于规模效益递增阶段。户主较高的文化素质不仅增加了小麦玉米种植比重也促进了粮食亩均产出的提高,说明提高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有利于粮食种植结构的优化调整和生产率提高。平原地区粮食的种植面积、小麦和玉米种植比重以及亩均产出水平显著高于丘陵和山区,说明平原地区更适合种植粮食,特别是小麦和玉米。城镇郊区粮食种植面积较大,且较低的小麦和玉米种植比重,意味着城镇郊区农户的粮食种植可能主要是为了满足城镇居民粮食消费的多样化需求。然而,农业劳动时间投入越长,农户的粮食亩均产出反而更低,这似乎不符合常理,具体原因需要进一步研究。

表3 SUR估计结果

加入耕地面积和两种非农就业时间的交互项后,仅非农就业时间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他变量参数并没有发生本质的改变(见表4)。

表4 SUR估计结果

从本地非农就业的影响看。本地非农就业时间对粮食播种面积的影响仍显著为负,其与耕地面积交互项对粮食种植面积的影响不显著,且参数值很小。从影响程度上看,本地非农就业时间多一个月,将使农户粮食种植面积减少0.08亩,占河南农户户均耕地面积的1.2%。考虑到河南农户户均耕地面积才6.7亩,以及耕地资源增加空间的有限性,这一影响的经济意义并不小。本地非农就业时间对小麦和玉米种植面积比重的影响变为负,但不显著,其与耕地面积交互项的影响显著为正,说明本地非农就业对小麦玉米播种面积比重的积极影响主要源于耕地规模较大的农户,耕地规模越大,本地非农就业时间越多越倾向于使农户的粮食种植结构调向以小麦和玉米为主。本地非农就业时间对粮食亩均产出的负面影响显著加深,但与耕地面积的交互项对粮食亩均产出的影响显著为正。说明耕地规模越小,本地非农就业时间越多越容易使农户忽视粮食生产,导致粮食亩均产出下降;而耕地规模越大,则使农户更加关注粮食生产,并且因非农收入的增加为加大农业生产投入提供了资金支持,反而促进了粮食亩均产出的提高。

从外出务工的影响看。外出务工时间对粮食种植面积的影响变为显著为正,其与耕地面积交互项的影响显著为负。意味着耕地规模较大的农户,外出务工时间越多,越倾向于缩减粮食生产规模;而耕地规模较小的农户则倾向于增加粮食种植面积,这一点与本地非农就业的影响显著不同。外出务工时间及其与耕地面积的交互项对小麦和玉米播种面积比重的影响都为正,但均不显著,结合模型一中外出务工时间对耕地面积的显著正向影响。说明无论耕地规模大小,外出务工时间越多的农户,越倾向于种植更多的小麦和玉米。外出务工及其与耕地面积的交互项对粮食亩均产出的影响都为负,但都不显著,结合模型一中外出务工对粮食亩均产出的显著负影响,说明无论农户耕地规模大小,外出务工时间越多的农户,粮食亩均产出下降也越大。

四、主要结论与启示

本文通过构建一个包含本地非农就业和外出务工时间及其与耕地资源的交互项对农户粮食种植面积、小麦玉米种植比重和粮食亩均产出进行回归的结构方程组,并利用似不相关方法估计,结果发现:无论是本地非农就业还是外出务工时间较多的农户都在不同程度上减少了粮食播种面积、增加了小麦玉米的种植比重,但却使其粮食亩均产出下降了;本地非农就业对粮食种植面积的负面影响小于外出务工,但对粮食亩均产出的影响明显大于外出务工。进一步地研究发现,耕地规模较小农户的本地非农就业使粮食种植面积下降,外出务工则有利于粮食种植面积的扩大,二者对粮食亩均产出的影响均为负,但本地非农就业的影响不仅程度深而且很显著,外出务工的影响很小也不显著;耕地规模较大农户的本地非农就业使小麦和玉米种植比重和粮食亩均产出均显著提高,外出务工使粮食种植面积显著下降。从中我们得到的启示是,为提高粮食产量,政府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大粮食生产补贴力度,特别是对种粮大户的粮食补贴。增加粮食大户补贴,能够促使土地向种粮能手集中,使其能够较为方便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提高种粮的劳均收益,激发种粮积极性,进而夯实国家粮食安全的微观基础。增加一般农户种粮补贴,能够使以非农就业为导向的兼业化经营农户有更充实的资金购买田间管理服务,减缓劳动力非农就业对粮食生产的不利影响,同时又有利于培育农业田间管理需求市场,促进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育。

(二)大力发展本地非农产业,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就近非农就业机会。发展本地非农产业能够促进农村劳动力更多地在本地非农就业,降低非农就业对粮食种植面积的不利影响。同时,还能为以提供田间管理服务为主的劳动力提供农闲时节的非农就业机会,降低从事农业田间管理服务的机会成本,增强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的稳定性。特别是在初创期和培育期,农业田间管理服务市场需求规模还较小,比较收益相对较低,更需要季节性的本地非农就业作为补充,以实现农业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利用。

(三)规范农户土地流转行为,促进农户土地流转市场的健康发展。促进农户土地流转,不仅是催生种粮大户,实现适度规模经营,提高种粮规模收益率的重要前提,也是为具有非农就业比较优势的农户提供逐步脱离农业生产条件的重要途径,进而也是促进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产为代价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

[1]Harry X.Wu and Xin Meng.The direct of the relocation of farm labor on Chinese grain production[J].China Econmic Review,Volume 7,Number 2,1997,7(2)105 -122.

[2]Rozelle,S.,Taylor,J.E.,& de Brauw,A.Migration,remittances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in China[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9,89(2),287 -291.

[3]钱文荣,郑黎义.劳动力外出务工对农户水稻生产的影响[J].中国人口科学,2010,(5),58 -65.

[4]DF ID.Sustainable livelihoods guidance sheets[R].Longdon,DF ID,1998.

[5]Stark,O.,& Bloom,E.The new economics of labor migration[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5,75(2),1973 -1978.

F325.15

A

1003—0751(2012)04—0059—05

2012—04—10

李德洗,男,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在读博士生,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主任科员(郑州 450018)。

责任编辑:晓 立

猜你喜欢

耕地面积耕地粮食
2022年中国耕地面积逾19亿亩 连续第二年止减回增
自然资源部:加强黑土耕地保护
我国将加快制定耕地保护法
珍惜粮食
保护耕地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发布耕地面积超过19亿亩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我的粮食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