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如是说
2012-12-28俞慧友
文/俞慧友
中南大学如是说
文/俞慧友
3月20日,中南大学,“22岁大学生被聘用为教授级研究员”消息发布,争议与疑问随之而来:中南大学此举是否会“伤仲永”?该校依据什么作出聘用刘路“正教授级研究员”的决定?此举是哗众取宠,还是另有考虑?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党委书记颜兴中,刘路的导师、著名数学家、“侯氏定理”的提出者侯振挺教授,以及该校的青年教师等。
颜兴中称,刘路被聘为“教授级研究员”并非行政决策。就此事,学校反复征求了该院包括侯振挺在内的多位教授意见,同时综合了国外多家大学教授对刘路的评价:他们认为刘路完美地解决了“西塔潘猜想”,芝加哥大学数学系系主任表示,自己长达十几年一直在研究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始终没找到突破方向,现在却被刘路的一个灵感轻松地解决了。学校在综合考虑的基础上,经过校务会讨论认为,刘路作为一个本科生,能在数理逻辑领域国际权威杂志《符号逻辑期刊》上发表高水准学术论文,解决该领域17年未能解决的国际难题,表现出他在数学上独特的思维能力,具备较强的学术研究能力和潜力,因此最终决定,通过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破格聘任刘路为正教授级研究员。
此举充分体现了中南大学“不拘一格降人才”,特别是对青年人才的培养和呵护。颜兴中告诉记者,学校的这种做法有利于为该校吸引更多的优秀青年才俊,有利于发现和鼓励人才的创新,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创新平台、科研环境,在自由宽松的环境里取得更好的成绩。面对记者关于刘路的升级是否过快的问题,颜兴中说:“大家都知道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学校该怎么去对待国家需要的特殊拔尖型人才,如何做到最大可能地发挥‘偏才’‘怪才’的长处?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我们都应该思考这样的问题:在我们的教育体制中是否存在盲区,是否要思考一个新的体制,让各类人才能够脱颖而出?”颜兴中补充道:“大家都能感受到,大部分人到了40岁以后,无论创新能力和激情、精力等,都会不如年轻人,在思维规律上,更容易固化,容易形成定势思维。要想在科学事业上有大作为,尤其是对于做基础理论研究工作的科研工作者,都必须抓住精力最为旺盛,想象力最丰富的‘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青年阶段。我们很容易看到,很多产生很大很广影响的科学家,大部分的科研成果都是在年轻的时候做出来的。而且,学校此举是在尝试回答‘钱学森之问’,在尝试如何培养科技领域的偏才、奇才、怪才。”
中南大学此举,是否对刘路今后的发展给予了过高的期望?“我们当然希望刘路在数学上能够作出杰出的贡献,但我们并没有给予他过多的压力。我们只是希望尽我们所能解决年轻人才在生活上、科研上遇到的基本问题,给予他很大的空间去选择和发展,做他想做的科研工作。另外,坦诚地说,现在国家很多的大项目,不是研究员,都没有资格去申报,这也从一定程度扼杀了年轻人才的成长。我真心希望国家能够大力扶植青年才俊,加大对青年人才的关心和爱护,给予他们更好的平台,让他们有空间,有时间去发挥他们的创新能力。”
侯振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数学中,像“西塔潘猜想”这样的难题很多,但作为一个大三的学生,能解决这样的问题,代表着他在此方面是有天分的,并且他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科研方法。侯振挺表示,刘路是值得培养的,将他推荐攻读博士生,也是基于他具备了一定的科研能力,以及他有着很好的自学能力,积累了相当的数学基础。他还告诉记者,他推荐刘路读博士生,并非是要求刘路读自己的博士,一切都将根据刘路自己的选择,根据刘路的科研兴趣而定。
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其他院系的青年教师,他们告诉记者,对于中南大学“不拘一格降人才”的举措,他们很赞同。这在国外,年轻人才破格为“教授级研究员”也不是什么新鲜事。
不久前,中南大学召开了教师代表大会,该校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尧学作2012年学校改革思路报告中提出,该校对于新进教师,不要求其上课,而是先以做科研为主,教学则以学习和听课为主,给予青年老师更多的时间,在精力最旺盛的阶段争取多出成果。刘路事件,也仅仅只是该校改革中的一个实践,并非哗众取宠。在改革的路上,总要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对于志在建设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性大学的中南大学来说,这是很有意义的尝试,也是他们对钱学森之问最大胆的回答。
采访结束时,颜兴中衷心地希望媒体界不要过多地影响到刘路的正常生活,不要给予他过多的舆论压力。
(摘自《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