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应对经济增长阶段的转换
2012-12-23沈晓栋肖欢明
□文/沈晓栋 肖欢明
经济增长的转换期,既要避免试图回到以往高增长轨道的倾向,更要避免放任下行而引发系统性风险
2008年以来,浙江经济一直处于低位回调期,增速持续保持在10%以下,这是改革开放以来首次出现。除了周期因素和外部环境突变外,潜在增长率下降推动经济由高速增长向中速增长的转档是本轮经济回调的重要因素。
从国际经验看,经济增长阶段的转换有其规律性。研究显示,二战后实现成功追赶的经济体,如日本、韩国、德国等,都曾经历二三十年的高速增长,当人均GDP达11000国际元时,经济增速均由高速增长阶段进入中速增长阶段。而浙江人均生产总值在2009年就达到11000国际元的水平,表明浙江经济增速已进入下台阶的时间窗口。从各国回落幅度看,一般在30%-40%,1990年至2008年浙江经济平均增速为13.5%,目前已回落至9%,仍有一定的回落可能。
从浙江实际看,有其客观性。一是人口红利的衰减。当前浙江已进入劳动力供给增速下降、生产要素成本周期性上升的阶段,此外老龄化现象日益凸显。二是市场化改革红利的衰减。浙江作为民营经济强省,具有先发优势,充分享受了市场化改革红利。但随着经济体制转轨的完成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确立,市场化改革红利对中国经济增长和资源配置效率改善的作用开始步入递减区域。三是全球化红利的衰减。改革开放以来,浙江赶上了全球产业与贸易分工体系重组的浪潮。但从长远看,出口对浙江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将逐步减弱。一方面,由于劳动和资源成本上升和汇率升值的压力,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竞争优势逐步弱化,产业空心化现象凸现;另一方面,由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以及频繁的贸易摩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较大挑战。
经济增长由高速向中速转换是市场主体逐步调整经营模式,市场、制度等风险逐步暴露和修复的过程。这一时期既要避免试图回到以往高增长轨道的倾向,更要避免放任下行而引发系统性风险。从当前浙江经济运行现状看,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确保经济平稳转换。
——优化需求结构,提升增长动力。一是抓有效投资,围绕做优农业、做强工业、做实服务业,加大农业“两区”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现代物流等领域投入;积极推进浙商回归重大项目落地;加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文化产业项目和各类惠民工程投入。二是促消费。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逐步形成橄榄型的现代社会结构。三是稳出口。依托国家和省重点工程,加大对具有优势和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企业的支持力度;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带动外贸发展,引导企业抓住机遇收购国外品牌、先进技术和营销渠道。
——优化产业结构,强化增长支撑。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深化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加强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积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经营。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抓好技术改造“双千工程”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千百十培育工程”;积极培育龙头企业,推动企业做强做大;加强中小微企业扶持,形成一批科技型、成长型企业;坚决淘汰重污染高耗能行业落后产能,为产业转型升级腾出空间。加快发展服务业。深化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建设,构建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和特色产业基地;完善财税、投融资、用地、用海等政策措施,为服务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拓展发展空间,培育新增长点。深入实施“四大国家战略举措”。扎实推进大宗商品国际物流中心建设;加快推进舟山群岛新区规划建设,推动舟山港向综合物流型转变;加快“义乌港”和航空口岸建设,充分发挥义乌市场辐射带动效应;加快推进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培育形成健康、多元的竞争性地方金融市场体系。扎实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围绕重点产业,高标准制定集聚区产业招商目录;加强产业集聚区之间和区内各功能区块之间基础设施的统筹布局;建立省重大产业项目用地保障、产业集聚区建设专项资金等机制,加强产业集聚区建设要素保障。
——提升创新能力,提高增长效率。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推进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以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千人计划”、“151工程”等计划的实施为载体,加快培育科技领军人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建立健全人才开发、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政策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