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食物模型进行肥胖患者饮食教育的效果分析
2012-12-23苏惠崧卢桂好张秀薇
苏惠崧 卢桂好 张秀薇
1.广东省东莞市人民医院营养科,广东东莞 523000;2.广东省东莞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广东东莞 523000
肥胖与代谢性疾病、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近年来呈上升趋势,2002年底已达7.1%[1],造成肥胖主要是能量摄入过多,同时运动不够,导致能量消耗减小,剩余能量以脂肪形式储存。合理进食是减轻体重最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但通常的饮食教育模式,患者不容易较准确地掌握食物的分量、种类,达到既满足营养又不增加能量的目的,导致减肥失败,是减肥患者饮食教育的难题。在饮食教育中使用食物模型直观性好,但现今仍没有相关的报道。本研究对患者进行跟踪,目的为探讨运用食物模型对减肥患者进行饮食教育,了解对患者饮食控制效果方面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月~2010年6月,我院患者中单纯性肥胖症136例。患者均无以下疾病:肝肾功能异常,胃肠道吸收不良,无骨关节病活动障碍,无甲亢等严重代谢疾病,且精神状态良好,具有自理能力,都没有服食减肥、降脂、激素等药物,平时运动每天大于30 min,生活规律正常,肥胖时间大于3年。最后能完成整个研究的有112例,其中男62例,女50例,平均年龄(51.7±8.7)岁。把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54例,对照组58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例)
1.2 方法
1.2.1 教育材料 自行设计肥胖饮食理论知识试卷,每题5分,满分为100分,试卷内容包括:①肥胖相关的定义、评价方法、危害;②减肥的常见方法:③合理膳食的原则;④食物的实物认识,包括食物的能量、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还有矿物质的含量、胆固醇、纤维素等,以及相应食物的具体份量。食物模型以每提供90 kcal能量所需食物重量为一份,主食每份如大米25 g,副食每份如鱼75 g,食物模型采用北京首佳模具有限公司,品种以常见食物为主。自行编写低能量饮食食谱及健康教育小册子等,食谱的蛋白质要求1.2 g/kg/d,能量在20~25 kcal/kg/d,最小能量1 200 kcal/kg/d[2]。体脂肪百分比(BF,%)采用日本产的多频生物电阻抗人体组成分析仪。1.2.2教育方法 两组患者都在入院时进行教育,包括:肥胖饮食理论试卷测试;调查平时食物搭配是否合理,并统计人数(即食物合理搭配率,%),以上由我科营养师提问,患者回答,然后由我科营养师填写答案并统计得分。测试结束后给患者进行饮食教育,内容如下:两组都采用集体上课或个别讲解,讲解主要内容为试卷内容,并给患者一天的低能量饮食食谱及健康教育小册子等,一周后查房再了解患者掌握情况并解答疑问,与临床科室合作,每两个月患者复诊时检查掌握情况,一年后再重复入院时测试卷测试并记录得分,以及记录患者一年后食物合理搭配率。对照组完全按上述方法对患者进行饮食教育,研究组除上述方法外,在饮食教育中还使用食物模型。
1.3 临床评价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教育前后相关指标:肥胖饮食理论知识测试得分及患者食物合理搭配率;检测生化指标: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营养相关指标: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GB)、体脂肪百分比(BF,%)、体重(W)。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3.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教育后理论知识测试得分及食物合理搭配率比较
研究组前后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教育前后生化及营养指标(±s)
表2 两组患者教育前后生化及营养指标(±s)
注:与教育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W(kg)BF(%)TC(mmol/L)TG(mmol/L)HDL-C(mmol/L)ALB(g/L)HGB(g/L)测试平均得分研究组对照组教育前教育后教育前教育后73.5±12.1 62.9±13.7*△74.3±11.5 71.5±12.3 32.7±6.1 27.3±6.5*△32.15±6.6 30.9±5.7 6.01±0.72 4.9±0.68*△6.13±0.75 5.87±0.71 2.37±0.58 1.53±0.70*△2.35±0.59 2.03±0.61 1.20±0.23 1.52±0.25*△1.22±0.25 1.31±0.21 41.6±3.1 41.7±2.9 41.3±2.8 41.5±3.0 126±12.1 121±11.8 127±11.3 128±12.0 31.8±15.7 79.5±16.3*△32.3±15.5 43.6±15.9*
2 .2教育后营养指标比较
研究组与对照组ALB、HGB稍有变化,同组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教育后生化、体格检查指标比较
TC、TG、BF、W明显下降,HDL-C明显上升,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则TC、HDL-C、W、BF稍变化,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G明显下降,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医学研究证实,肥胖者患冠心病的危险性为正常人的2~3倍,体重每增加l kg,患心血管病危险性增加3.1%;肥胖者发生2型糖尿病的危险性是正常人的3倍[3],单纯性肥胖是长期能量入超所致。有充分的体力活动基础上,适当控制食物的总能量,并持之以恒地改变原来的生活习惯,是达到减肥的科学方法[2]。肥胖饮食教育原则:控制全日总能量摄入,同时保证充足的蛋白质和微量营养素的供给,预防减肥后出现营养缺乏问题。因此对肥胖患者的饮食教育的成效,直接关系能否较准确地执行减肥方案,是减肥成功与否的关键。
本研究显示:教育前两组患者对肥胖知识测试得分及食物合理搭配率均较低,与陈燕[4]报道一致,说明多数患者缺乏对肥胖的危害性及相关营养知识,知识匮乏、生活水平提高,患者普遍有不良饮食习惯,肥胖患者对食物有强烈的食欲,喜好肉食,也是导致肥胖的原因。有研究报道:通过干预肥胖超重对肥胖的知晓率,能预防或减小肥胖发生,减轻肥胖的程度[5]。本研究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减肥饮食教育模式,主要有集中上课或个体宣教,发放食谱、健康教育小册子等,这种方式比较抽象,缺乏直观感,许多文化水平低的患者难于理解。研究组饮食教育采用食物模型结合食谱、健康教育小册子等,为患者带来新鲜感,引起患者的兴趣[6]。一般患者缺乏对食物的重量、容积、体积的实物感,利用食物模型能直观生动形象地告诉患者:食物能量的高低、食物所含营养素特点,控制能量达到合理范围所需的各种食物的具体份量。患者根据自已的喜好选择不同食物时,给予直观的食物交换(食物交换法),使患者心中易形成实物概念,减少讲解中语言、年龄、文化程度等因素的限制,保证能量控制在合理范围,满足肥胖患者蛋白质、微量营养素需要,同时也满足患者的饱腹感,使患者能坚持。一年来已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利用食物模型对肥胖患者健康饮食教育的效果明显,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教育后在相关知识测试得分、食物合理搭配率明显提高,BF、W等指标明显降低,研究组教育前后、教育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本研究结果显示,营养教育前,对照组和研究组患者TC、TG、HDL-C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教育后TC、TG下降、HDL-C则有所上升,与教育前比较,对照组TC、HDL-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下降幅度更明显,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食物模型能更好地帮助患者掌握饮食控制的理论和方法,能控制脂肪、胆固醇摄入量,多选择高纤维素食物等,使降低血脂方面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时研究组患者蛋白质入量充足,使研究组患者保持良好营养状况。
综上所述,食物模型有助肥胖患者掌握饮食知识,在降低体重、血脂、保证营养方面效果明显,是肥胖患者较好的饮食教育模式,值得推广。
[1]李立明,饶克勤,孔灵芝.中国居民2002年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7):478-484.
[2]蔡东联.实用营养师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997-1001.
[3]武阳丰.肥胖:必须引起国人重视的流行病[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2,23(1):3.
[4]陈燕.肥胖患者饮食知识知晓率调查率[J].中国热带医学,2006,5(6):916-917.
[5]郑淑洁,王路,杨立新.健康教育对肥胖患者进行干预的效果评价[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7,9(4):82-84.
[6]李薇,张艳,张晶.食物交换份法联合仿真食物模型在糖尿病患者饮食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9,11(4):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