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抑郁剂联合认知行为治疗对抑郁症患者睡眠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2012-12-23谢新凤
谢新凤
广西脑科医院精神科,广西柳州 545000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及社会压力增加,抑郁症发病率逐渐升高。抑郁症主要临床特征是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且与患者处境不相称,严重者甚至出现自杀想法和行为,具有高患病率、高复发率、高自杀率、高致残率等特点[1]。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较常见,睡眠障碍可加重患者的抑郁状态,严重影响患者康复[2]。抑郁症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电休克治疗和心理治疗。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探讨抗抑郁剂联合认知行为治疗对抑郁症患者抑郁状态、睡眠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治疗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2月~2011年2月本院诊治的120例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2例,女68例;年龄24~58岁,中位年龄45.3岁。所有患者均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的诊断标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均≥17分。排除酒精或药物滥用者、严重躯体残疾及其他精神疾病者。治疗方案经医院伦理委员会研究通过,且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6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HAMD评分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西酞普兰口服,初始剂量为10 mg/d,以后根据情况每周递增剂量,最大量为40 mg/d,疗程为6周。观察组患者在口服西酞普兰的基础上,给予认知行为治疗,每周1次,共6次。帮助患者识别负性自动式思维和逻辑错误,让患者用实践检验自己的负性自动式思维。根据患者情况制订活动计划、进行知识讲解、分级安排任务、指导解决问题、制订治疗目标等。要求患者及家属每日根据情况按计划表进行日常活动,活动结束后记录并评分。
1.3 评估指标
干预前及干预后4、8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评价比较两组抑郁状态、睡眠及生活质量。HAMD共有17项,由专业人员对患者进行评定,分数越高,患者抑郁状态越严重。PSQI共有18项,总分范围为0~21分,总分>7分为睡眠质量差,总分越高代表患者睡眠质量越差。GQOLI-74共有16个因子64个条目,包括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功能和物质生活4个维度,得分越高,患者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三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HAMD评分及PSQI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HAMD评分及PSQ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8周,两组HAMD评分及PSQI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但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
表1 两组干预前后HAMD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干预前后HAMD评分比较(±s,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4周 治疗后8周F值 P值对照组观察组60 60 58.37±6.15 59.02±6.36 52.82±5.72 47.35±4.96a 44.61±5.28 37.35±4.26a 8.28 11.27 0.020 0.01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PSQI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干预前后PSQI评分比较(±s,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4周 治疗后8周F值 P值对照组观察组60 60 18.28±3.41 18.09±3.27 14.52±3.83 11.82±3.10a 11.08±2.86 8.64±2.01a 7.94 10.26 0.034 0.018
2.2 两组治疗前后GQOLI总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GQOLI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8周,两组患者GQOLI总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总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GQOLI总分比较(,分)
3 讨论
抑郁症病因复杂,发病机制与神经生化、心理因素、遗传及社会等因素有关,药物治疗可以缓解抑郁症患者的情绪和躯体症状,认知行为治疗可以帮助患者识别并改变认知曲解,矫正其适应不良的行为,改善患者心理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3]。
本组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HAMD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但观察组降低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目前研究证实,抑郁症患者大脑神经突触间隙5-羟色胺(5-HT)和去甲肾上腺素(NE)等神经递质含量减少。西酞普兰是目前国际公认的疗效确切、安全性高的新型抗抑郁剂,5-HT再摄取抑制剂[4]。但本研究显示,单纯药物治疗仍有相当一部分抑郁症患者无法缓解。认知行为治疗是基于“认为人的思维对其情感和行为具有决定性作用”的理论而设计的心理治疗方法。认知行为疗法认为,认知是情感和行为反应的中介,是引起人们情绪和行为发生和改变的原因。通过学习可获得适应性行为和习惯等行为,同时可以矫正消极反应及不良行为,纠正患者的心理障碍和抑郁情绪[5]。通过认知行为治疗可以改变患者错误或歪曲的认知,建立健康的认知模式,使患者坦然自己,学会使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客观地去看待事物[6]。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给予认知治疗干预后睡眠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有研究显示,90%以上的抑郁患者存在睡眠障碍,睡眠问题是抑郁症的核心症状[7]。睡眠障碍可加重抑郁症患者消极状态,影响患者康复。认知疗法通过谈话技术使患者了解科学的睡眠知识,重新树立睡眠信念,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从而改善睡眠。
综上所述,通过认知疗法,提高了患者生活处理技能、应对精神应激、人际交往等能力,改变了患者消极自卑、逃避的生活态度,使其积极主动地关心家庭并融入社会生活。相对于单纯抗抑郁剂治疗,抗抑郁剂联合认知行为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抑郁状态,提高睡眠及生活质量。
[1]汪作为,方芳,陈银娣,等.认知行为干预对抑郁症患者家属述情障碍应对方式、生活满意度及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09,18(9):799-801.
[2]杨云秀.认知行为治疗对抑郁症患者抑郁状态和睡眠质量的影响[J].精神医学杂志,2011,24(2):134-135.
[3]秦忠智.认知行为治疗对老年抑郁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0,7(22):240.
[4]倪荣国,倪爱华.认知行为治疗合并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27):6579-6580.
[5]王胜,郑汉波,汪达山,等.认知行为治疗对老年期抑郁症的辅助治疗[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0,20(5):347-348.
[6]甄君,孔梅,周绍辉,等.帕罗西汀联合认知行为疗法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1,9(10):1532-1533.
[7]张斌,李雪丽,刘武汉.抑郁症患者的睡眠结构特征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5A):1486-1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