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利申请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影响研究

2012-12-22徐颖云

关键词:申请专利专利申请劳动力

徐颖云

(浙江理工大学 招生就业处,浙江 杭州 310018)

专利申请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影响研究

徐颖云

(浙江理工大学 招生就业处,浙江 杭州 310018)

在刘易斯拐点来临之际,中国的非熟练劳动力陷于用工荒,高校毕业生就业却越来越困难。从劳动力需求来看,经济转型升级需要大量熟练劳动力和创造性人才;从劳动力供给来看,人口红利逐渐耗尽,现行教育模式禁锢了大学生的思维,培育了大量“知识结构无差异化”的半熟练劳动力,由此造成大量的结构性失业。专利作为一种有效率的产权制度安排,其意义不仅在于促进与保护思想的创造,而且容易为市场识别和认可,实现思想者的经济价值。大学生应主动拓展思维空间,学习专利知识,借助客观性的专利证书提高就业竞争力。大学及其主管部门要解放思想,全面革新教育模式。知识产权主管部门应为大学生申请专利提供中介服务及激励机制。

大学生;专利;创造性;就业;创业

一、前言

在国际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的持续影响下,2012年中小企业倒闭破产潮又起,再加上中央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严厉调控,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实属难免,故GDP增长的预期目标只有7.5%,相比去年8%还要低。如此一来,将使新增劳动力的就业更加困难,其中就包括即将离校的大学毕业生。实际上,自从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困难就日益显现。时至今日,毕业即失业屡见不鲜。然而,现实中我们又会看到不少大学生被多家单位抢着要,原因是什么呢?大多数人力资源经理精辟地概括出这类学生的核心特征,就是“能力强”。可是,“能力强”是个人的主观评价,不同的面试者往往会对特定的被面试者做出不一样的判断。因此,大学生最好能够给招聘者释放出明确的“能力强”的信息,以便增加可信度。除了学习成绩、获奖评优、实习实践等之外,现代的大学生越来越认识到专利的重要性。作为一种有效率的产权制度安排,专利的意义不仅在于促进与保护思想的创造,而且也容易为市场识别和认可,进而实现思想者的经济价值。正因为此,近年来在校大学生申请专利的情况呈现逐步上升之势。但目前为止,国内还没有学者细致地调查分析过大学生申请专利情况及其对就业创业的影响,所以,我们有必要从大学生就业困难出发,深入地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

二、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的首要原因,通常被认为是大学扩招后的大学生供给激增造成的,实际上这是非常片面的。与欧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大学生占总人口的比例仍然是非常低的。我国经济要持续发展,高素质人才的数量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更重要的原因应该是劳动力市场与教育体制之间的矛盾。在高校扩招情况下,行政化主导的教育体制并没有改革,教育理念相对落后,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很难培养出知识结构差异化的创造性人才,由此形成大学生供给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刘闽榕(2011)从人力资本视角出发,把就业能力理解为把高等教育服务转化为人力资本存量,并最终在存量的基础上实现人力资本价值的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当前高校毕业生能力普遍达不到用人单位要求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主要原因,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高等教育服务质量欠缺,包括教育体制机制僵化,师资队伍建设不足和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二是人力资本存量不足,包括基本技能薄弱、实践能力不足和个人素养欠缺;三是人力资本价值转换路径不畅,包括缺乏有效的就业途径,个人就业期望有偏差。龚玉霞,李彦启(2011)认为,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着地区、部门、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和城乡之间的分割,直接导致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所产生的问题和困境:大城市和东部发达地区劳动力市场人才济济,供过于求,特别是效益好、规模大的外资企业、大型国有企业、政府部门、金融部门求职者人满为患;而西部和农村地区人才匮乏,一些小企业、乡镇企业求贤若渴,但无人问津,许多从贫困和不发达地区考出来的大学生宁愿留在大城市和发达地区即主要劳动力市场所在地暂时失业,也不愿回到农村和西部就业。谭庆刚(2011)进一步将劳动力供求模型与制度分析相结合,揭示了其制度根源。中国地区之间资源分布极不平衡,而选择上学则是一种迁入城市、享有资源的方式,这使得大学学历具有重要的资源分配作用。这一方面增加了大学生的供给,另一方面减少了大学生的需求。大学生的总量过剩和结构不合理,则是该问题的两种具体表现。高校扩招只是改变了中国劳动力就业难的形式,而未改变其实质。

显然,中国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人力资本理论和制度经济学能够合理地解释劳动力市场的大多数现象,也就能开出根治问题的良方——废除不公平的制度性分割,加大知识产权的创造和保护,真正地提高人力资本存量,畅通人力资本价值的实现途径。由此可见,大学生走申请专利这条途径,既可以积累人力资本,使其显性化,为社会所承认,又能够使自己的思想创造受到法律的保护,有利于就业创业,实现经济价值。

三、专利申请提高了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对现代企业而言,新产品的研发和创新是企业获得可持续盈利能力的保证,也是企业维持品牌创新形象的保证。只有创新才能发展,企业发展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企业要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人才资源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核心,企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水平和能力,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当代中国大学生,受到教育体制的约束以及其他社会或是个人的原因,重理论轻实践,不注重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少跨国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把不录用中国大学毕业生的最主要原因归结为缺乏创新能力,在他们眼里,值得公司用最好的待遇去挽留的员工是那些勇于创新和具有开拓精神的人。鄢平(2010)比较分析了企业“招工难”和大学生“就业难”两种现象,发现企业“招工难”是招廉价工难,大学生“就业难”是高工资就业难。在《劳动合同法》出台之前,我国企业为了产品能在国际市场保持低价格优势,偏爱没有保障的农民工,并形成了雇用廉价工惯性,出现了低成本依赖;而上大学本身就是人力资本的一项重大投资,这些投资理应得到回报,不仅体现在高工资报酬上,而且工作的体面性、环境和福利也应该好。两种现象同时出现表明:劳动力市场供方价格已经上升,但劳动力市场需方只能承受低劳动力价格,出现一个供求缺口。

事实上,中国经过30年的高速发展,要素禀赋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变得相对充裕,人口红利即将耗尽,劳动力优势日益趋弱。但是,大多数中小企业的生产或技术选择还停留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即使表面看来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迅猛,那也是外资企业贡献的。在最大利润原则的驱使下,企业根据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原理决定雇用工人数量和工资。企业的边际收益取决于企业内生价值创造,因为产品的附加值影响产品的价格,管理的水平、团队的协作、技术的先进程度等又直接制约着生产率的高低,这些因素通过影响企业内生价值创造,进而决定雇用劳动力价格的形成。中国众多企业的盈利模式是降低产品的固定生产成本,甚至是残忍地降低可变生产成本,企业内生价值创造路径单一、粗陋。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改革开放初期实施的“外向加工型经济”,发展壮大了劳动密集型产业,核心技术和研发能力仍掌控在跨国公司手中。二是没有建立有效的知识产权制度。知识创新者没有得到应有回报,研发动力不足,产生“伪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因此,笔者认为,专利证书或在“发明专利”公报上公布的专利申请文件,是最具法律意义的创新能力的证明,也最为市场所承认。在大学生中流行一句话,“在人才市场,一个专利享受‘军属待遇’,两个专利享受‘烈属待遇’”,可见企业最看重的还是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另外,目前国内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创业是解决就业难题的重要途径,专利申请无疑将为大学生创业奠定一定的基础。

那么,大学生申请专利对就业创业的影响如何呢?笔者对部分浙江高校2010年、2011年毕业的212名拥有专利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分析。从性别来看,男生130名,女82名,这大大出乎人们的预料,考虑到理工科院校居多,可见女性的创造力并不比男性逊色。从学历来看,大专生8名,占3.8%;本科生179名,占84.4%;研究生25名,占11.8%。从专业背景来说(见表1),专利申请主要集中在工学专业,有157名,占比74.1%,其中工业设计专业最多,有64名,其次是机械专业,有24名。

表1 被调查者的专业背景

在212名学生中,大部分人只有1件专利,也有个别学生申请专利比较多,其中三名学生分别拥有26件、15件和10件专利,是非常值得称赞的。在247件专利中,发明专利32项,占13.0%,实用新型107项,占43.3%,外观设计108项,占43.7%。由此可见,专利类型反映了前述的专业背景,只是最能体现创造性的发明专利明显偏少。

图1 被调查者申请专利的类型

专利所涉及的内容大多来源于专业学习,其次是生活实践,较少来自科研项目(见图2)。由此可见,高校应该高度重视专业教育的教学质量,深化课堂教学方法,激发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有意识地引导大学生培养创新精神。

图2 专利内容的知识来源

关于大学生申请专利的动机是什么呢?选择“兴趣爱好”的为79次,选择“提高竞争力”的为92次,选择“把知识转化为财富”的为65次。可见,这些大学生在申请专利之前,就已经认识到了专利对个人竞争力的影响。

图3 大学生申请专利的动机

有180名大学生在寻找工作过程中,认为招聘者重视或认可自己的专利,约占85%;另外32名大学生持否定态度(见图4)。该结果至少表明,多数大学生申请专利还是提高了竞争力,而且第一份工作的收入也相当不错,月薪从1800元~6000元之间,平均为3171元;年薪从24000元~90000元,平均为43282元。据麦可思调研显示,2010、2011届浙江省大学毕业生工作半年后的平均月薪不到3000元,表明专利申请的确增加了大学生的收入,其人力资本价值得到了部分实现。除了起薪之外,拥有专利的大学生的就业优势还体现在就业单位性质方面。如图5所示,多达20%的被调查者进了政府机关或事业单位,还有19%的被调查者进了外资企业,44%的被调查者进了内资企业,剩余的17%在家族企业工作或创业。

图4 劳动力市场对大学生专利的认可程度

图5 申请专利的大学生初始就业单位的性质

四、专利申请为大学生创业奠定了基础

`创造学研究表明,一个人一旦进入创造境地并取得一两项创造成果决非意味着他创造的终结,相反,这少许的成果正好表明其创造能力刚刚启动。一旦一个人的创造能力得到启动,那么他就可能会接二连三取得更多的发明成果。这就是为什么有人一生中并无什么创造成果,而有人(如爱迪生)则可能拥有成百上千项创造成果的原因所在。因此,切不可孤立地来看待大学生的某一两项专利、发明,即使是“毫无经济效益”的专利,同样也标志着他创造能力的开发,预示着他今后会有更多更好的创造发明。而且,在知识经济社会,专利权并不只是一种单纯的法律权利,更是一种竞争工具和商业策略,是增强拥有者技术实力、竞争能力和获利能力的法律筹码。专利作为无形财产,其本身就能成为创业的原始资本和创业的项目来源。在科技领域,大凡成功的创业者,都少不了对专利的成功运用。无论是专利的创造和运用,还是专利的管理和保护,都可能成为创业的一个机缘或平台。如果发现了一项有市场前景的专利,以对该专利的实施为项目着手创业就可能事业有成。余新丽等(2011)运用多元统计方法对2004~2008年“985工程”高校的创业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创业能力包括专利成果、产业绩效和技术转移三个因素,其中专利成果是“985工程”高校最重要的创业能力;专利成果、技术转移和产业绩效与来自政府的科研经费显著相关;对“985工程”高校创业能力相关数据进行的Q型聚类分析表明,四种类型大学创业能力之间的差异非常大。我们的调查结果也表明,专利申请不仅仅提高了大学生的就业资本,也为创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如图6所示,选择“提高了就业资本”的最多,达110次,第二是“专利转让换来了财富”,为87次,第三是“积累了经验”,为79次,第四是“成为创业的基础”,为78次。

图6 申请专利给大学生带来的收获

针对大学生申请专利可能对其未来创业的影响进行调查,发现52名大学生认为影响很大,占25%;68名大学生认为影响较大,占32%,60名大学生认为影响一般,占29%,剩余30名大学生认为影响较小和几乎没有影响的各占一半。也有学者认为,我国的专利信息服务市场的潜在需求非常巨大,大学生在创业中如能围绕专利情报做文章,无疑会有益于创业的启动和成功。大学校园内存有相当数量尚未被商用化的科研成果,它们被有些意欲创业的学生看中并将其作为创业项目的来源,以激活这些所谓的睡眠项目(邢素军,2009)。

图7 专利申请对大学生创业的影响

不过,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专利与创业完全不是一回事,即使专利申请可能为拥有者创业打下一定的基础,为其积累了经验,因为有大量的专利是无法产业化或者市场化的,况且,创业的影响因素非常之多,如机会、情境等等。在我们调查中,对“如果专利能够产业化或市场化,您最想通过何种方式实现”的回答,可能正好反映了大学生对创业的态度。如图8所示,112名大学生选择了“转让他人”,占54%;选择“独自创业”的只有42人,占21%,由此反映了当前大学生对创业的主动性并不强,原因可能在于创业机会或创业环境不尽人意。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从大学生就业难我们看到了大学生整体上创新能力不足的现状,与经济转型所需要的熟练劳动力和创造性人才形成了结构性矛盾。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认识到专利的价值,并开始积极主动地申请专利,提高了自身的就业能力,也为未来可能的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总体而言,申请专利的大学生所占比例还很少,远远没有形成“规模效应”或“集群效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造就新一代适应社会需求和未来挑战的高素质人才,需要多方合力、共同促进。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切忌浮躁,不能随波逐流;要树立远大理想,提高竞争意识;不限于课堂所学,积极拓展四维空间;参加社会实践,提高创新能力,有意识地把自己的思想创造通过专利的形式表达出来。客观地说,中小学的应试教育在某种程度上约束了学生们的思维,扼杀了青少年的创造力,乃至上了大学之后,专利意识仍十分淡薄。西方国家的学生有新的发现和发明时,首先想方设法申请专利,使自己的成果得到法律保护,而中国大学生有新的发现或心得时,首先想到的是写论文。

对于大学来说,全面普及专利知识教育是当务之急。高校应向全体大学生开设《知识产权》必修课,详细讲授与专利知识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法、专利法和专利文献检索方法;适当地以学校图书馆为基地,定期组织专利知识讲座,培养大学生掌握专利文献检索与利用的技能;开辟专利文献阅览室供大学生阅读检索专利文献,辅导大学生如何检索,并配备网上全文检索专利文献的互联网接通设备;设置专职咨询馆员负责收集整理有关介绍专利基础知识、专利法和专利检索工具的图书和出版物;专业教师应尽可能带领学生从事一些创新实践活动,让学生熟悉专利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高校还应制定切实可行的鼓励措施,如专利奖励、专利保研和专利就业等等,营造人人创新的活跃氛围。总而言之,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教育体制机制的改革。

对于专利主管部门而言,需要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的创造、转化和保护制度,细化对大学生申请专利的措施和激励机制。如降低在校学生的专利申请费及专利年费,或在制定知识产权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时,提高对在校学生申请专利的补助;与教育部门合作设立大学生专利申请支持基金,激励大学生申请专利;设立公益性专利事务所,或者规定专利代理机构在向学生提供代理服务时不受最低收费额限制,并向学生提供优惠条件。

[1]龚玉霞,李彦启.基于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大学生就业困境分析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95-97.

[2]刘闽榕.基于人力资本视角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分析[J].高等教育,2011(1):119-121.

[3]谭庆刚.制度性失业与中国大学生就业难[J].人口与经济,2011(1):22-26.

[4]鄢平.我国企业的内生价值创造与劳动力市场配置效率——兼论企业“招工难”和大学生“就业难”[J].特区经济,2010(6):298-300.

[5]余新丽,赵文华,杨颉.中国研究型大学创业能力研究——基于多元统计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11(3):55-60.

[6]邢素军.专利情报教育与创业型人才培养[J].现代情报,2009(12):171-173,177.

G473.8

A

1008-2603(2012)02-0120-05

2012-03-01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基于提升就业力的大学生创业教育驱动机制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0YJA880158)。

徐颖云,女,浙江理工大学招生就业处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

杜红琴)

猜你喜欢

申请专利专利申请劳动力
面向大学生专利申请服务平台开发的可行性研究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Joseph F. Engelberger
唑啉草酯中国专利申请分析
今年前两月中关村示范区企业共申请专利12609件
专利申请审批流程图
专利申请三步曲
专利申请审批流程图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