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教类电视节目如何实现科学传播——“走进科学”等栏目的策划分析

2012-12-22冯其器

中国记者 2012年5期
关键词:百家讲坛科教梯子

□ 文/冯其器

(作者是武汉大学博士研究生)

科教类电视节目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如何让更多观众喜欢上科教类电视节目,如何通过科教类节目更加有效地实现科学传播,这些问题都值得深入思考。

科技高速发展带来的变革使得科学与公众的关系正处于一个关键阶段,接下来的几年中,人们作出的选择将深刻影响科学和社会的未来:一方面,科学议题更为激动人心,公众对科学更有兴趣,另一方面,许多人开始主动反思科学所带来的一些负面作用。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科教类节目无论是内容还是讲述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现状仍然不容乐观,无论从竞争力还是生产情况看,与新闻类、文艺类、经济类等电视节目还有很大差距。

科学传播的发展空间

通常只有新闻性强或者娱乐性强的电视节目才会引起普遍关注。而科教类节目似乎总是由于其承担科学传播的功能而受到限制。但其实这也许是表面现象。

首先,科学传播的内容本身是否先天不足?科技信息满足的是人们对于未知世界强烈的好奇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就具备的这种欲望也越来越强烈。因此科学传播的内容本身非但没有劣势,还具有很大发展空间。

内容本身没有问题,那究竟是什么限制了科教类电视节目实现更有效的科学传播呢?在实践过程中,我国科教类电视节目其实一直在不断摸索,不断寻找自身的特色和规律。

科教类电视节目首先应明确科学传播的出发点

澳大利亚一位活跃的科学传播者TERRY BURNS曾经为科学传播下过这样一个定义:科学传播就是使用恰当的方法、媒介、活动和对话来引发人们对科学的下述一种或多种效应——意识、愉悦、兴趣、形成观点,以及理解。

我国科教类电视节目发展沿革

我国最早的科教类节目应该是各种类型的电视讲座节目。1995年武汉电视台创办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科教类电视节目“科技之光”,中央电视台1997年和1998年又相继创办了“科技博览”和“走近科学”。2001年7月9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正式播出,成为我国现有科教频道的领头羊,在科教频道中播出的“走近科学”“探索·发现”“百家讲坛”等栏目已经成为具有品牌效应的知名栏目。(冯其器)

以“走近科学”为例,这个栏目早期是由科学人物、科学关注、科学生活三个板块构成的杂志式电视科普栏目,现在逐渐演变成一个以戏剧化故事为载体的栏目。2004年改版之后,栏目收视率节节攀升,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几年前,当人们谈到科教类节目如何创新时,就会说到美国的发现频道,它用一种全新角度和方式去解读科学事物,引发了人们的广泛讨论。但是它的高成本与大制作也成为横亘在科教类电视节目制作者面前的一座大山。2003年前后,科教类节目曾经出现低谷时期,而这当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科教类名牌电视栏目“走近科学”,由于收视率长期低靡,在2003年成为央视被警示的栏目之一。为了从困境中走出,“走近科学”不断探索。2004年,人们在屏幕上看到了一个风格迥异的“走近科学”,它不再讲述晦涩难懂的科学知识,不再报道日新月异的科研成果,新版“走近科学”呈现出一种充满悬疑,充满戏剧张力的讲故事的节目形态。“走近科学”改版的结果是收视率有了很大提升,甚至不断改写着央视科教频道节目的最高收视率。从这种改变中我们看到“走近科学”栏目的出发点发生了重大转移,从知识转向了疑问和兴趣。

当然“走近科学”的改版也引发一些批评,有人认为有的节目故弄玄虚,有些选题科学性不强。而出现这类问题主要还是由于创作者背离了初衷,一味制造悬念导致的。从“走近科学”十年来走过的道路来看,中国科教类电视节目为实现科技传播一直在不停探索,这种以激发观众兴趣为出发点的创作理念开始并且已经产生重大影响。这种对科学的愉悦和兴趣可引发公众更加积极的感受和态度,它可以带来随后更为深刻的科学经历。

找到独特的科学传播的切入点

可以把科学传播者视为一个登山向导,它教会人们如何攀登(方法),提供梯子(媒介),帮助实际的登山实践(活动),并且让登山者明白与攀登相关的过程、可能的危险、以及其他问题。

而以媒介形式出现的科教类电视节目恰恰可以看作是这个比喻中的梯子。梯子在科学传播中在两个方面起作用,一个是上升,一个是下降。通过这种上升和下降就可以允许不同层次的人之间进行交流,科学家、中介者、公众都将从中受益。

再来考察近两年来非常火的一个科教类电视节目“百家讲坛”。2001年7月9日诞生的这个栏目和“走近科学”一样,一度曾因收视率低面临末位淘汰的危险。然而,绝处逢生之后便一路红红火火,成为2006年度和2007年度央视十大优秀栏目之一。

人们评价为什么爱看“百家讲坛”,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它让艰深的学术不再晦涩了。清史专家阎崇年带来了转机。2004年5月,他主讲的《清十二帝疑案》持续在科教频道一周收视排行榜上名列前茅。此后,“百家讲坛”在牢牢守住学术品位的前提下开始转型,力求架起一座专家、学者通向大众的桥梁,并将内容定位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通俗解读,由“百科全书”转变为普及本“文史读物”。《刘心武读红楼》《易中天品三国》《于丹〈论语〉心得》等一系列讲座相继推出,在社会上掀起了“红楼热”“三国热”“论语热”。过去的边缘栏目一变而为核心栏目,观众追捧,业内瞩目。

“要引领大众,先要对接大众,好比火车头带动车厢,先要挂上‘钩’,否则只是火车头在前面空跑。”“百家讲坛”前制片人万卫用了个形象的比喻解释“百家讲坛”创作的核心思路。而这个“钩子”不就是在科学传播中承上启下的“梯子”吗?科学传播的切入点正是在这上与下之间搭设的一架梯子。

科教类电视节目从诞生之日起就承担着科学传播的功能,但由于长期的曲高和寡以及过于客观和冷静的语态,已经让很多观众远离了这类节目。在荧屏竞争异常激烈的时代,为了实现有效科学传播,只有不断地探索和创新,不断提升对科学传播特性的认识水平。

猜你喜欢

百家讲坛科教梯子
《科教导刊》征稿函
你们扛着梯子去干吗
你们扛着梯子去干吗
科教之窗
科教之窗
科教之窗
架个梯子去学校
语文也可以这样学——学生“百家讲坛”方案介绍
百家讲坛主讲蒙曼签售新书
第二届“百家讲坛杯”全国历史文化大赛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