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观点摘编

2012-12-22

中国记者 2012年5期
关键词:刊文县市报业

新传播特点下的公共议题设置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在2012年第3期《新闻与写作》刊文,认为当前的社会形势和传播特点有了一些关键性的改变。一是媒介化时代的到来:被感知的事实永远比事实本身更重要。二是社会化媒体的崛起所构筑的“围观时代”:时间消灭空间,社会力量的对比发生了极大的逆转。三是危机常态化的可能性加大。一些被网络围观的事件有可能迅速成为重大舆情热点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就有可能迅速上升为全局性的危机。以网络为代表的传播新媒体的出现,尤其是当微博这种构建架构在新的“熟人社会”基础上的传播方式的崛起,它真正的社会效应是一种基于关系资源的构建所导致的“社会资本”在社会成员间进行重新分配的重大的“关系革命”。

面对关系改变的社会,管理者应当改变自己在公共舆论中扮演的角色,在更高的层次上进行公共议题的设置,应当在公共表达平台的构建层面以及规则的维护者等方面转换新的角色。而对于媒介而言,对于新的关系资源的利用和价值发掘,是传媒业影响力发挥和市场空间拓展的最为重要的发展逻辑。其中,基于多元化的社会现实,媒介在扮演“平衡者”的角色方面负有特别重要的使命,也是新闻专业主义在今天的“立足点”。

县市报的定位和竞争策略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县市报督导朱永红在2012年第3期《新闻实践》刊文,认为面对新一轮媒体跨区域发展、跨平台整合,县市报需要认真探讨其定位和竞争策略。

从现状来看,一份地市级城市日报无法覆盖所有区县市,在中等以上城市日报已经趋于饱和的情况下,县市日报市场将是下一阶段的争夺重点。与中等以上城市一般拥有党报和都市报两张以上城市日报不同,县级市只有一张报纸,因此不存在错位竞争的问题。它必须既有党报的时政新闻,也必须有都市报的市民新闻,两者不可偏废。现实已证明,县市日报的综合性之路走得非常成功。以这么狭小的市场空间和容量,哪怕一点点的放弃,都会导致媒体巨大的缺陷。有一个常识必须重申:地方性媒体必须是综合性的,跨区域媒体必须是专业性的。在坚守日报市场的前提下,县市报应该尽快在新媒体、专业化杂志方面取得突破,在做好大众媒体的同时,向分类传媒延伸产品。在新一轮整合过程中将是集团之间的较量。国际上大型传媒集团,无不是跨平台、跨国界发展的。可以说,随着综合性日报地方版的纷纷创办,新一轮的媒体整合已经在进行之中。没有集团背景的地方报纸,在这轮大洗牌中,要么灭亡,要么被收购,除此之外没有第二条路。从更长远来看,在这轮洗牌中,地市报既是整合者,也是被整合者。

南方报业创新十大机制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总编辑张东明在2012年第3期《新闻战线》刊文,认为系统梳理南方报业九年来一次次的体制机制创新成果,可以归结为“十大机制”:

“三会”制度、全媒体联动机制、虚拟团队运作机制、考评机制、年度宣传创新激励机制、早报机制、动态扩减版机制、图文联动机制、人才基金管理办法、采编岗位专业技术层级评聘制度。这些机制,为解决日常运转中碰到的问题而建立,针对性很强。科学的机制体制已经产生积极成果,具体来讲就是催生了采编运作的一系列“自动化”成果,比如正面宣传的自动创新能力、战斗力的自动生成能力,舆论引导新格局的自动构建能力等。记者编辑正在由“要我抓”向“我要抓”转变,由“被动应战”向“主动迎战”转变。

只有靠机制的长效保障,才能减少改革发展中人为因素带来的反复与周折,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正是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来推进制度建设,使之成为“创新南方”的核心密码。体制机制创新,一个更为重要的意义,就是促进形成了一套改革创新的思维路径和思考方法,使我们在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面前,能够建立新的体制机制,实现新的突破与超越。首先,在报网融合上实现新的突破与超越;其次,在与兄弟媒体资源整合上实现新的突破与超越;再次,在集团全媒体转型上实现新的突破与超越。

猜你喜欢

刊文县市报业
《中国教育部》刊文报道汕大打造奉献文化的丰硕成果
统筹推进县市“多规合一”规划的建议
县市报如何创新两会报道——以浙江集团旗下县市报的探索为例
民生新闻报道与县市报读者的接受度
县市报加强草根典型报道浅议
基本药物制度背景下山东省乡镇卫生院慢性病患者处方合理用药情况分析
他汀类药物对胃癌预防效果的系统评价
大数据时代的报业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