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舞蹈作品的文学性
2012-12-22罗小珠
罗小珠
我国古代乐舞理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生动地说明了舞蹈是表现人们最激动的情感的产物。现代定义,舞蹈是一种人体动作艺术,一种经过提炼、组织和美化了的,也就是说舞蹈化了的人体动作。它以舞蹈动作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表现语言文字或其他艺术表现手段所难以表现的人们的内在的、深层的精神世界——包括细腻的情感、深刻的思想、鲜明的性格,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人自身内部的矛盾冲突,在此基础上体现人、人性。
舞剧是以舞蹈为载体的舞台艺术,与有声的话剧、戏曲、音乐剧等其他艺术门类共同撑起艺术天地,为普罗大众输送不同形式的精神食粮。并且,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发展,诸多无法通过文学语言表达的人的内心精神世界,恰恰只能够通过舞蹈的途径来宣泄,因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无形之间拓展了舞剧的表现空间。反过来说,舞剧利用它特有的表现形式来表现人、表达人性,从而体现它与其他艺术门类异曲同工的关于人、人性的表达效果。笔者从事专业舞蹈编导工作近20多年,体味舞蹈之苦,更体味透过舞蹈所传达的人与人性之乐趣及伟大,想借观众所津津乐道的舞剧作品浅谈其文学性,以一管之见,展示舞蹈艺术独特的文学魅力。
一、《雷和雨》——从经典话剧《雷雨》走出来的新时期作品
曹禺先生的《雷雨》是话剧的经典,已是不争的事实,而根据该剧改编的各种各样戏曲门类也难计其数,舞剧当然也不落人后。《雷和雨》是从经典话剧《雷雨》走出来的新时期优秀作品,全剧包含着窒息、挣扎、闪电、破灭、解脱等章节。纵观《雷和雨》,一改“四凤”为这场伦理故事的扭结点——她是周萍的恋人、周冲的梦想、侍萍的女儿、大海的妹妹,并让她在雷电下意外死亡的悲剧——而改之为“繁漪”,也就是说,《雷和雨》的编导从繁漪身上找到了喷发编导内心情感的火山口。他们千方百计让繁漪与周朴园、周萍、周冲、鲁妈、鲁贵紧紧扭结起来,形成了一个新的扭结点。在这个新的扭结点下,一个新的故事产生了——繁漪在想象中“杀死”四凤而得到女人再生的表达,周萍借繁漪想象性的“杀死”来代替自己的父亲,繁漪目睹侍萍和周朴园的冷漠……随着剧情的发展、矛盾的加深及至最后的解决,让观众看不到雷电之下偶然的死亡,而换之是剧中的人变成一种“集体谋杀”。无论他们是如何的推搡棒喝,但是最终分明又找不到一个真正的凶手,所有人都是受害者,都发出来自心底的痛苦倾吐。穷的也罢,富的也罢,男人也罢,女人也罢,都讲述着来自他人的挫伤,让人见出每一个“人”在世的苦处,决不将任何一个人脸谱化为“好人”或“坏人”,而全都是没有选择只能如此的人。曾听某位大师说过,“古往今来、国内国外,真正的悲剧是没有责任人的”。笔者认为,这可能就是编导所苦苦寻觅与思索,而一旦找到了“繁漪”这个突破口时,所有问题就迎刃而解的根源。不难看出,这一发现,改变了原著中以伦理为矛盾厮杀战场,而改为更加复杂、在现代社会更加普遍的性别对立。主导意图的改变,势必改变着人的思想,例如对周朴园这个人物的处理,在曹禺的原剧中,他是操控全家的权力中轴,是封建伦理显赫的代言人,但在舞剧《雷和雨》中“棒打周朴园”这一舞段,我们看到的是周朴园如同一只茫然受惊的兔子,被黑压压一群人围困,周围所有叫嚣着的棒喝者和声讨者倒更像是邪恶势力,毫无同情心地怒目于手无缚鸡之力的老年人。而这正是在新的主题决定下人物的必然走势。
二、《中国妈妈》——尽显人性之美的原创作品
与《雷和雨》是由话剧《雷雨》走出来不同的是,《中国妈妈》属于原创的作品。在短短的、不到十分钟的演出中,中国妈妈因为自己的新生儿女被十恶不赦的日本侵略者杀害而痛恨“日本鬼子”,继而是收留了被遗弃的日本人的后代,再将其抚养成人。当战争结束了,与日本人的后代建立深厚感情的中国妈妈又面临着再度失去儿女的痛苦。作品承载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侵略者占领了我国的东三省,大批的日本人携家带眷来到他们的占领地——我国的东三省。而当美国的原子弹掷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之后,日本宣布战争失败。他们在占领地的国民也得随部队回返日本。然而,来时容易返时难,战败了的日本是难以将所有在占领地的国民一一带回日本去的。于是,灭绝人性的日本侵略者便举起屠刀——屠杀自己的妻儿!尚有人性的杀死妻子后不再忍心杀死自己的孩子,于是在临走之时将幼小的儿女留在当地而自己却逃之夭夭。当年,光在哈尔滨就有几千个被逃走的日本人遗弃的小日本。舞剧《中国妈妈》的编导正是抓住这一特定的历史时刻,利用舞蹈来反映这段历史,体现中国妈妈失去自己亲生儿女之后痛不欲生的悲惨境况以及由此萌生对“日本鬼子”的痛恨、仇恨;当见到日本小孩时,她们恨不得将她活活打死,然而,当看见她发自内心的惶恐时,她们竟然难以下得了手,毕竟她们没有豺狼般的狠,却有伟大的母爱,尽管承受着失去亲生儿女的苦痛,母爱的光辉依然照耀着中国妈妈的心,她们放弃前嫌,收留了被遗弃的敌人的儿女。中国妈妈将离群的孤雁紧紧抱入怀中时,母爱也同时慢慢地抚平了日本小孩惊骇的心、创伤的心。这是中国妈妈美丽的人性体现,人性之美高高地跃居在仇恨之上,并且没有国界,直通世界。这也是作品为我们呈现的伟大人文精神。
三、《也许将要飞翔》——现代都市女性生活的写照
与《中国妈妈》中有着永恒母爱所不同的是,《也许将要飞翔》的编导将目光直接介入到现实生活当中,让观众透过舞蹈了解现代人、现代都市女性。独人舞剧《也许将要飞翔》呈现的是一个都市女性在某个寂寞的夜半时分,借助舞蹈宣泄她的内心情感。也许是关于前途的事情,但似乎是前途渺茫;也许是为了爱而彷徨,可是却不知道爱在何方?也许是想找一个人来诉说,可是身边又没有可以诉说的对象。总之,拧着、扭结着的舞蹈语言传达了女主人翁在夜半人静时候内心的独白,她的无助、她的无诉、她的扭结,以及她的未来。透过这一舞剧,透过这一女主人翁,编导通过一组组动作的编排为我们传达了现代都市女性的生活层面,以及她们的精神世界、情感状态,并通过舞蹈的完美诠释,以终极关怀的舞台形式提醒人们关注女性、关注现代都市女性。
戏曲也好、话剧也好,他们都是通过语言来表达人物的情感,比如在《雷和雨》的“挣扎”章节中,这是全剧最为重要的章节,是有别于话剧而为舞剧编导所独特发现的视角,通过这个视角,剖析一切罪恶之源,让一切难以文字语言表达,却只有身体语言才能表达的人物的情感状态一一呈现出来。这一章节中,如果换成戏曲,剧作家会利用两个人物两难的心境大写特写而让演员念演员唱,因为这是宣泄人物内心情感的最佳时刻。但是,无论剧作家如何地浓墨重彩,人物最后冲破樊篱的行动还得由舞蹈最后来完成,这是观众的期待,期待着由言及行的结果,如果没有了行动,那么说得再多也是空白。正如《礼记》中所说的“观其舞,知其德”。人物得有行动,一有行动,其德行便让观众一目了然。由此可见舞蹈动作是表达人物情感和性格的方式。演员通过舞蹈,通过一个个的舞蹈细节,体现两个人物此时此刻的内心。他们的心、他们的身体是爱着对方的,可是横亘在他们中间的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透过舞蹈动作,透过演员的眼神、身体,我们读懂了他们从拒绝到接受的全过程,一个痛苦决择的过程。而透过这一过程很好地体现编导者的创作意图,让观众享受着精美的舞蹈的同时,以“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感觉领略着人、人性,以及人性的美丽与丑恶。《中国妈妈》中以群舞、怒指的方式表达出中国妈妈由恨到爱的复杂的情感变化,传达了中华民族的大爱精神。《也许将要飞翔》中以女孩拧着的心、纠结的心,通过强烈的身体语言,独特地慢慢拧结而后突然地放松,而展示出她内心深处的无奈与彷徨。
舞蹈,是一种人们生活、工作中独特的表达形式,它借助身体语言传递人们喜怒哀乐的信息,它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而为广大观众所接受。而广泛的社会生活又为舞蹈及至舞剧提供无限的创作空间,它也会与其他艺术门类一样焕发出相同的社会功能,展现独特的艺术魅力。
[1]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2]江口隆哉.舞蹈创作法[M].金秋,译.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
[3]冯双白,茅慧.中国舞蹈史及作品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