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农村文化建设的问题与路径选择
2012-12-22秦长云
秦长云
(中共辽宁省委党校,辽宁 沈阳 110004)
基层农村文化建设的问题与路径选择
秦长云
(中共辽宁省委党校,辽宁 沈阳 110004)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和大繁荣作出了全面部署。基层文化事业的方向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浅析基层农村文化发展的现状以及滞后原因所在和政府为农村文化制定政策路径选择、农民自己在新的形势下的转变。
文化体制改革;新农村文化问题;路径选择
文化体制改革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根本途径。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才能在文化事业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上取得新进展。文化体制改革是新的政治经济形势下促使政治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思想。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文化体制改革也需要重视农村文化事业发展。这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基层农村文化发展中的问题
中国农村经济在联产承包责任制度下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但农村的精神文化面貌改变缓慢,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问题很多。
1.基层农村文化建设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多数县、乡财政未能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用于文化事业发展的投入比例不得少于财政总支出的1%”和 “财政保证履行公益性职能文化体育每人每年0.5元”的公益文化事业经费投入政策。仅仅靠财政投入不能解决农村文化经费的不足,这是农村文化发展的现实问题。辽宁省委、省政府确定从2000年开始,每年省里投入300万元左右,在全省建设30个左右乡镇文化中心。每建成1个,省里补助10万元,市、县两级各配套投入10万元。但是对于2000年财政支出518.1亿元来看,新农村文化建设经费还是比例很小。另外在资金投入后,只追求量上的增加,没有追求质的提高,不断增加文化站和村民图书屋的数量,但真正满足了农民多少文化需求,则没有人过问。
2.基层农村文化服务政策缺乏,专职文化干部、技术人员严重不足。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发展,随着基层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民主政治推进,随着农民物质需要的不断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随之要求迫切。而农村文化的滞后与新农村的经济政治发展不相适应。农村缺乏文化事业投入途径,更不会有文化事业方面的专职管理和技术人员,这是中国经济发展为中心的时期缺乏文化培养的农村土壤上不能很好发展的最主要原因。即使有个别的文化艺术爱好者也是在家自娱自乐,没有文化组织氛围,带动不了大多村民的文化素养发展。据记者在西安市长安区新一村调查访问,村民农闲没事干,村民文化生活匮乏,赌博成为消遣时间的主要方式,加上村里和其他部门制止不力,遂使赌风盛行。可见新农村建设中,健全农村社区建设、完善村务管理制度、丰富农民业余精神文化生活是多么的迫切。
3.基层农村文化基础建设依然薄弱。一方面,设施设备陈旧老化。据调查,县级公共图书馆普遍存在图书旧、书籍少、种类不全、借阅率不高的问题,新图书不能及时到县乡图书馆,图书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另一方面,一些地方的乡镇文化站已经成为摆设,没有人问津,房屋设施已经老化陈旧且存在安全隐患。“十五”期间,辽宁省共确定了160个乡镇文化中心项目,现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有118个。全省各级财政共投入乡镇文化中心建设资金9000多万元,其中省补助资金达到1180万元,市县两级投入资金达到2360万元,乡镇及村共投入建设资金6000多万元。同时辽宁省财政年每年还投入专项资金600万元,对全省30个县图书馆和文化馆的建设进行了重点扶持,用于更新图书设备、阅览设备;配置资源共享工程设备;添购专业活动设备;馆舍维修等。该专项资金投入改善了“两馆”办馆条件,使基层两馆进一步提高了服务功能和管理水平,为充分发挥公益性文化设施的服务功能,推进本地区文化事业发展起到了积级的作用。然而据调查,这些重点扶持的图书馆和文化站的使用率仅仅占到58%。随着新农村基础文化建设的发展,我们看到一些成绩的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基础文化建设是不是发挥了作用,投入使用的图书屋是否满足了农民的需要,图书屋和文化站的使用率怎么样。事实上,农村文化基础建设依然薄弱,而且效率还很低。
4.新型农民转型没有良好的技术和道德指导。当今世界是数字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不能小觑了影视、互联网对农民生活带来的影响。据调查村民中有电视的村民占99%,有互联网的年轻一代村民也逐渐增加。长期文化贫乏的农村受到影视网络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大。一方面,数字时代的文化给了农民渴望文化需求的途径,是发展会技术懂科学适应数字时代新型农民的帮手;但另一方面,影视和互联网的负面效应给处于文化贫乏的村民带来了更方便的黄、毒、赌、骗的机会。农村的思想文化导向也是各级领导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由此可见,新农村文化发展滞后于经济的发展,新农村文化在新世纪信息化转型中还处于劣势状态,新农村文化发展不均衡等等都是我们不能忽视的问题。
二、基层农村文化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
1.重经济轻文化的发展观。经济建设为中心和GDP政绩考核,文化发展重视程度不足。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飞速发展有目共睹,大城市中小城市的经济面貌也焕然一新。大多数认为GDP的数量和增速是衡量政绩的考核标准,政府官员不知不觉中把能出政绩的经济发展当做唯一的标准,文化建设的投入尽管是百年千年大计,但不能在短时间内增加GDP的数量,导致大多数政府官员在财政分配上都倾向于经济建设的发展,文化发展就滞后了。这就是新农村文化资金投入少,设施基础差的深层原因。
2.基层农村文化建设公务服务体系尚未建立。经济发展没带动同步发展的新文化服务体系。新农村建设是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这样的新农村建设的政策给农村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一些农村也因地制宜,发挥当地的优势资源或地理位置,大力发展经济,给当地农民增加了收入。山西省部分农村依靠当地丰富的煤炭资源,大力开采煤炭发展经济,给当地政府和村民带来了巨大的收益,当地农民像城市市民一样住上了楼房买了汽车。即使新的政策和新的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这么多的好处,这些农村还是缺失了一种新的文化服务体系,洋车洋楼没有给他们带来精神世界的满足,靠煤吃煤的年限很有限,他们却不能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很好的转型;宽裕的生活使得休闲的时间变多,匮乏的精神文化生活使得他们的生活单一,打牌赌博也随之盛行起来。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是新农村文化滞后发展的又一原因。
3.城乡差距的逐步扩大,新农村文化发展不均衡。城乡二元体制下,城乡经济差距扩大。农民为了缩小这种经济差距,大量外出务工,农村成为老人和小孩留守的空壳农村,失去了文化活动的主体,留守人员没有更多的精力和空闲去发展农村的经济。一些偏远的农村受到地域环境、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制约,农村文化还处于相对很落后的水平。农民还在为自己的经济生存担忧,没有闲心关心文化的发展。在城乡经济差距扩大的情况下农民没有多的精力去发展文化事业。但是还有些农村在改革开放的潮流下经济飞速发展,随之文化事业也逐渐成熟起来,实现了农村文化经济化产业化,发展农村旅游、农村文化大院、农村个体电影放映队、民办剧团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自办文化。可见我国城乡经济差距也是新农村文化发展滞后的原因,同时城乡经济的拉大也成为新农村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三、推进基层农村文化发展的路径
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农业部门要立足职责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始终坚持党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领导,坚持为农民群众服务、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方向,坚持围绕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大局,紧密结合“三农”工作实际和自身职能,把发展繁荣农村文化与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农民致富步伐结合起来,促进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1.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农民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让大多数农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普及农村孩子九年义务教育,同时大力实施阳光工程,大规模开展农村基层干部和实用人才培训,出版一些实用的农民刊物和书籍,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提高农民增收致富能力,让更多的农民与时俱进不与社会经济科技脱节,赶上信息化时代的步伐。
2.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政府积极推动休闲农业发展,鼓励、支持大学生村官从事文化信息传播,积极参加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推动适应“三农”需要的文化出版物出版发行。在农村发展自办文化,让更多的农民在农村文化中唱主角。在中国丰富的乡土文化中让乡村艺术家和大学生、文艺集团相结合共同创造农村文化新天地,形成中国特色的新农村精神文化生活。这样农民就成为文化事业的创造者和受益者,农村文化才能让大多数农民融入其中,才能更好地发展下去。
3.农村文化事业产业化,文化产业带动经济发展。中国乡村文化是历史长河中蕴藏内涵深厚的富土,也是现代高科技发展中没有被污染的净土,厌烦了城市的喧闹和办公室的枯燥后乡村旅游是近几年旅游业的新宠儿,也是农村文化事业产业化的一个途径。很多农村开始发展自己特色的文化环境旅游专线,不仅仅增收了农民的腰包,也发展了自己的农村文化。例如2006年4月四川省乐山市委、市政府联合制定下发了《关于实施“一个县域一个特色、一个品牌”文化强市项目工程的意见》,要求市本级重点抓好“名山、名佛、名人、名城”文化打造的同时,各区、市、县、自治县则结合地方文化发展的实际,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发展思路,挖掘整合农村文化资源,发挥乐山民间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特色,各区市县充分利用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内靠挖掘、外靠引进,大力实施这一文化强市项目建设工程,推动了乐山市新农村文化建设,亮点纷呈,有声有色。
4.鼓励社会力量捐助和兴办公益性农村文化事业。多渠道投资方式是兴办公益性农村文化的关键。针对政府的投入和补贴资源的有限性和农村文化需求的矛盾,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公益性农村文化是农村文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国家可以发展文化专项资金和基金,保证一定数量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和新增文化经费用于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制定相应的税收政策,鼓励社会力量的捐助和兴办公益性新农村文化事业。
5.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农村文化建设高度重视,对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作出了专门部署,对文化服务“三农”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围绕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这将对农业部门做好农业农村经济工作,推进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这是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政策要求。政府要促进解决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需求问题。改善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高度重视网络文化对农民工群体的影响,推动城乡联动改革,拓展新生代农民工有序融入城市的路径,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畅通农民工成才、上升的通道。
基层农村文化在世界思想文化大碰撞的新时代也有新的要求,应该在继承优秀传统基础上,引进融合现时代世界各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村新文化,给新农村文化的发展带来机遇,让新农村文化百花齐放、光芒四射。
[1]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0-15.
[2]辽宁省加大基层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 (2004年)〔GB/OL〕.http://n.chinafilm.com/201011/04-17700.html
[3]农耕文化:农业发展的历史支撑[N].河南日报,2007-03-14.
[4]李克,长泰.农民:农闲时不打牌干什么[N].华商报,2003-09-23.
[5]马增林.西川 2007两会专题——关于实施“一个县域一个特色、一个品牌”文化强市项目工程的意见[C].四川2007两会文化发展专题,2007-01-28.
责任编辑 杜福洲
C9
A
1672-2426(2012)01-0088-03
秦长云(1986- ),女,河南安阳人,中共辽宁省委党校2010届马克思主义中日化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