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哲学“应用”何以可能?
2012-12-22臧峰宇
臧峰宇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 100872)
当代哲学“应用”何以可能?
臧峰宇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 100872)
回答“哲学有什么用”这个问题,蕴含两个可能的思路,一个是反驳对哲学本性的质疑,另一个是增强哲学的问题意识。前者驳斥了人们对哲学的误解和矮视,后者饱含着对哲学的现实价值的期待,两者都涉及对哲学社会功能的理解。当代哲学“应用”反映了人们思考生活“是怎样”与“应当怎样”的智慧积淀,关注与时俱进的日常生活实践,融于生活又超越生活。当代哲学“应用”从应然角度确立追求的“路标”,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为我们提供了观察世界的“爱智慧”的方式。
当代哲学;应用;哲学本性;生活世界;社会功能
经常有人问我:“哲学有什么用?”提问的人大致可以被分为两类,一类是想直接把握哲学的用处,想从“经济学有什么用”、“法学有什么用”这个层面上把握“哲学有什么用”;另一类则是从质疑的角度表达对哲学以及对哲学研究者的嘲讽,意思大概是:“哲学有用吗?”面对这两种提问方式,我们都无法立即回答,但可以作出的判断是,第一类提问者应当用一定的时间学哲学,在学习过程中领悟哲学的思维方式,理解哲学诉求的价值理想;第二类提问者则只有在经受重大挫折的时候,才有机会反思,剥离表象世界对他思维的束缚,确立对“智慧”的敬畏,从而获得理想的人生。在当今时代,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兴趣经久不减,以至于哲学“无用”、“可有可无”、“应当消解”之类意见此起彼伏,对哲学的拒斥被视为理应如此。为此,哲学家们对“哲学有什么用”这个问题作出富有个性和时代感的回答,同时强化了对哲学问题意识的反思。可以说,只要人类生活还需要理想世界的智慧感召,哲学的使命就不会终结。因此,不能质疑哲学的本性,但是,我们也要思考哲学如何面对生活世界,如何确立超越当下的理想境界与实践方法,进而在学用结合中审视哲学的现实功能。
一、为什么不能质疑哲学的本性?
历史上很多哲学家都为回答“哲学有什么用”这个问题作出理论与实践的努力,形成了理解哲学命题的经典案例,其中最著名者当属泰勒斯。众所周知,学识渊博的泰勒斯善于观测天象,据说他通过目测和钻研,最早得出了一年有365天这个结论,还曾经准确预测到一次日食。在一个满天星斗的夜晚,泰勒斯仰望星空,发现第二天有雨。由于专注于观测天象,没有注意到脚下有个坑,不慎掉进坑里。当人们把他扶起来的时候,嘲笑他只关注天上而忘记了脚下。这种思路后来长期被用来指责哲学家的思考远离日常生活世界。据说为了驳斥“哲学家无用”之类论调,泰勒斯运用他关于橄榄可能涨价的判断,通过商业手段,挣了一大笔钱,以此证明哲学家并非无用,只是因为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而不能总是关注脚下的事情。黑格尔据此认为,一个民族只有拥有仰望星空的人才有希望。在这个意义上,恩格斯的论断是,“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1]
但是,由于不能为各种现实问题提供具体的答案,哲学曾经被视为“无用”之学,对其“无用”之“大用”的强调也因为“脱离实际”而被人们束之高阁。当人们赞赏具体科学特别是经济学、金融学等社会科学的现实作用时,往往会质疑哲学有什么用。哲学确实没有科学那样“有用”,因为它不是为实现某种目的而采用的手段,哲学所要思考的是具体科学不能解决的问题。以科学的有用性为标准,来衡量哲学是否有用、有什么用,体现了对哲学本性的误解。亚里士多德告诉我们,“虽然一切科学都比哲学更有用,但哲学是真正自由的学问。”哲学被看做近乎无价值的存在,因为哲学研究几乎不能直接解决任何具体的现实问题。这种理解哲学的方式是浅薄的,尽管哲学同样关注形而下的日常生活世界,但哲学不停留在“常识”的思维层面,哲学对日常生活世界的形上之思是深层次的,因而有些沉重。
沉重的哲学不能脱离日常生活世界而独立存在,因此,海德格尔说,“形而上学仍然是物理学”,“物理学从一开始就规定了形而上学的历史和本质”,[2]这不仅因为失去“物理学”的基础,哲学可能成为流沙之上的房屋,还因为“物理学”世界需要理想,与哲学保持着内在关联。当代哲学家明显地反映了“改变世界”的实践诉求,尽管不放弃形而上的理想指向,但是,提倡哲学致思具有明确的对象和目的,因为“反思首先是以一种现有的对象关系为前提,倘若他不想在自身中凭空旋转。”[3]在这个意义上,当代哲学拓展了原有的学科规定,诚如普特南所见,“哲学不仅仅是,也不可能仅仅是,而且也不应该仅仅是一种纯学术的学科。”[4]哲学无疑可以是纯学术的芳草地,但哲学还应该延伸更宽广的生活空间,传播智慧的生活态度,确认在当代生活世界中的现实意义。
哲学对生活世界的思考如同观察阳光中的万花筒,总会有新奇、曼妙的变幻令人惊异。万花筒中的丰富变幻源于阳光对彩色纸屑的照射,如果没有阳光的照射,彩色纸屑在我们的眼中就无法闪现色泽。但是,思考一旦离开生活,就会在假设中追问永恒的道理,这样的道理能否被认可,还得经过历史的检验,从而证明其有用或无用,所谓无用之“大用”是因为其内在价值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毫无意义的思考从来都要被扔进历史的垃圾堆。古往今来,人们对世界的思考呈现出五彩斑斓的图景,但是,大致可以归纳为超验与经验两种视角,前者自信地张扬形而上的智慧,认为日常生活镌刻着思想路标;后者对这种自信产生怀疑,愿意从身边寻找实在的道理,却可能限制了思考的眼界。
哲学不能缺失超验视角,但是,哲学的超验视角不能离开经验肌体。任何哲学都不是头脑中凭空的思考,即使思考看似漫无边际的玄境,也要靠日常生活的经验来支撑。人们的思考有时候游离于生活之外,如同上课或开会的时候走神了,回过神来的时候可能忘记走神时想了什么,毫无疑问,生活的现实不会因为走神而有丝毫的改变。人们对哲学的思考就有过走神的经历,比如脱离或者不屑于思考日常生活的具体环节,或者将生活抽象为思想的标签,继而夸大思想的能力,从而“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这样的努力固然可能讲清楚各种道理,呈现或洒脱或聪颖的人生境界,却很难解决实际问题。哲学的超验视角应深入浅出,深刻源于能提升生活常识的境界,浅显则意味着可以用通俗的话语讲述深刻的道理。
哲学也不能缺失经验视角,因为任何哲学都有自己关注的对象,都要围绕相关的问题发言。哲学思考固然不应该沉湎于功利目的,但漫无目的的思考决非明智之举,特别是我们的思考应该在对历史和现实的关注中体现责任意识。随着日常生活的变迁,我们可能遭遇以往从未遇到的难题,诸如心理疾病、网络综合症、恐怖主义等都要在深入思考中寻找答案。同样的道理,哲学不应当成为书斋中的私语独白,哲学固然要在严谨的考证中展开学理思辨,探索文本根据,但不应当忽视思辨成果能否为生活所接受。哲学若要为大众理解和掌握,就得用简捷明快的形式表达,说出通俗却深刻的道理。艾思奇的《大众哲学》之所以曾获得广泛认可,因为以通俗的笔触讲述了必须在生活中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的道理。在当今时代,哲学同样不能成为无源之水,不能放弃关注实际问题的眼界。
只有融合超验与经验视角,哲学才能提升社会的人文境界。之所以对大众文化展开价值批判,因为其中某些迎合庸俗趣味的作品误导了读者对日常生活的认识,以为沉浸于庸俗的体验中,便能获得真正的快乐。殊不知,从长远来看,仅仅局限于自我利益满足的人生无疑是乏味的。哲学的超验与经验视角犹如望远镜的两个镜头,在观察事物时缺一不可,远方与脚下始终为“时代精神上的精华”同样看重。生活中的哲学不仅要批判大众文化的误区,探究时尚流行的文化机理,引导人们追求高尚的文化价值,还要使人们自觉提高文明程度,摆脱庸俗趣味与私利的束缚,具备促进社会进步与实现自我的和谐力量。回归生活世界的哲学不是社会发展的翻译或解说词,而致力于提供解决现实问题的思路,其高远的境界兼容鲜活的生活情趣,为理想和现实提供思想的张力,即哲学对生活世界的思考指向社会发展与人生幸福。
当代哲学从这两重视角中读出了各自的缺陷。思考不能缺失境界,也不能在生活原地打转,更不能将日常行走演绎成踩高跷,如果将思考加以艺术的定格,偶尔踩高跷是必要的,或可增添节日的喜庆,体现文化品位,但不可能成为生活的常态。哲学的视角应该简约深刻,真正面向大众讲述哲学绝非轻易之举,这不仅因为通俗地说出深刻的道理极见哲学家的语言功力,还因为庸俗和通俗有很大差别,所以,哲学生长在生活土壤中,参天的高度与扎根的深度等距。人们在超越自我的过程中之所以借助于哲学研究,因为哲学研究表现为“无止境”的追问,这种追问是提高生活境界的切实路径。
因此,不能以科学的有用性为标准来评判“哲学有什么用”,这种评判实则反映了人们对哲学本性的质疑,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评判者对理想生活方式的拒斥,甚至完全是从功利角度理解问题的。哲学最重大的理论困难是难以得到直接证明,但是,很多来自于日常生活世界的问题并非功利思维所能解释的,当代哲学的理论进路因而要保持对哲学本性的坚守与辩护。在坚守哲学本性的同时,当代哲学理应面向生活世界,确立问题意识。从问题意识角度反思哲学的有用性,体现了当代哲学家的实践自觉。
二、哲学应用如何面向生活世界?
当代哲学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精神漫游,它以思想的方式读懂生活。哲学回归生活,如同游子返回家园。无论具备多么富有时代感的知识,它的回忆都无法抹去童年的画面。哲学境界为人类提供超越的启示,但不会忘却成长的历程,它的超越无法离开生活的基点。人们对哲学的青睐正缘于此。当战争的阴影使人们的生命遭受威胁,当生态的破坏令人们产生忧虑,当对经济利益的追逐冲击了道德底线,……哲学思考不应该缺席。哲学研究固然不同于时事评论,但哲学家不应在书斋中貌似安静地思考生活之外的世界,沉湎于“白马非马”之类诡辩的语言游戏,而应在关键事件面前体现把握时代的能力。
所以,当代哲学家在追问终极意义的同时,自觉地将哲学的功能作用于日常生活世界。哲学家将这种努力称之为哲学应用,以应用的方式展开思考的哲学被称为应用哲学。尽管人们对应用哲学的表述存在不同意见,比如有学者将其称为领域哲学或新兴哲学,但哲学应用所体现的形上智慧的实践功能毋庸置疑,形成的哲学分支学科日益呈现繁荣的理论图景。由于“实践的首要性是不可否认的”,[5]当代哲学家将视野投向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等领域,提出了很多有益于解决现实问题的真知灼见。可以说,立足于生活世界,关注时代的命运,在应然层面完善时代精神,体现了当代哲学家的理论眼界。当代哲学家不缺乏批判意识,同时还致力于批判对象的完善。正如罗素所说,“单纯否定的批判似乎是不适当的”,哲学家应该 “发表一点肯定的和建设性意见”。[6]为此,必须关注当代人的生存境遇,具体分析当代社会生产生活的现实问题,致力于从多角度提出以人为本的解决方案。
当代哲学家没有栖居在实践的世界之外,而身体力行地在实践中获得新的生长点,这种努力反映了马克思对哲学的希望。青年马克思曾指出,“哲学已获得了这样的意义:它是文明的活的灵魂,哲学已成为世界的哲学,而世界也成为哲学的世界”。[7]哲学与世界的一致性表明,哲学是基于实践的理性升华,哲学的应用以理想超越现实,以实践的不断提升作为应然的“路标”,人们要在“改变世界”的过程中为世界赋予新的“意义”。当代哲学不仅仍然以精神家园或终极关怀的方式证明有用,而且通过审视生活中呈现的当代热点问题,体现应有的问题意识,致力于为各种问题的解决提供创造性的思路,进而实现对实践的引导。
当代哲学的应用应具有高远的视野。哲学若与现实重叠,反而可能看不清现实,也难以发挥哲学的功能。哲学应用不是简单地用哲学原理与生活实际对号入座,而具有复杂的运作机制,“要经过几处原理(理论理性),在从实践理性到实践活动的‘双重变奏’,即二次转化过程,亦即理论走向实践的具体过程。前者主要是基础理论研究的任务,是完成‘第一变奏’;后者则是整个哲学应用的任务,是要完成‘双重变奏’。”[8]哲学应用不是理论与实践的直接对接,它不仅要关注现实,而且要超越现实。哲学应用不是目的,而是审视和完善未来生活的方式。马克思说,“哲学绝不是单纯的证明工具,而是更高超的探求新结果的方式,由已知到未知的方式。”[9]哲学应用在“已是”通往“将是”的过程中展开,不缺失境界和意义,哲学应用的自觉其实是人文关怀的自觉。
当代哲学的应用不是为生活世界作 “注脚”,更不是工具理性的附庸。当代哲学关注人们的实践活动和社会发展过程,致力于改善人们的日常生活境遇,这种应用意识表现为对生活世界的实践反思。如果说哲学应用意味着哲学以现实的方式为自身有用辩护,不如说哲学应用的对象以哲学的规定为自身的价值辩护。当代哲学以创造性的方式应用,不会消解于具体科学之中,不会仅仅成为科学的理论解释。当代哲学的应用具有现实的基础又超越现实的内容,它开掘了人的潜能,体现了人对现实的要求。在这个意义上,对哲学的应用与科学的应用不可等同视之,因为“哲学是更高的即更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10]
当我们分辨了人们对 “哲学有什么用”的质疑,思索了确立问题意识对于当代哲学应用的重要价值之后,应进一步理解哲学的社会功能,把握“学哲学用哲学”的思维路径,从而实现哲学的学用结合,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三、如何在学用结合中审视哲学的社会功能?
学哲学最重要的不是记住某些确定的知识,而是掌握生成性的方法,运用创造性的思维,审视开放的世界,体现人文关怀的境界。如今,很多人把“忙”和“累”当做口头禅,生活习惯和生物钟的紊乱使酗酒成癖、以车代步、晚睡晚起的现代人走进都市误区。匆忙的人群,纷扰的人流,忙得呼吸几乎不能匀畅。整日沉湎于消遣,在抑郁中放逐,在低级趣味中沉沦,在酒精的麻醉中不知所云的人们需要“爱智慧”,需要倾听善良而积极的力量,弹奏自己的生命强音。在这个意义上,哲学的应用十分重要,哲学的社会功能不可或缺。
当代哲学寓“解释世界”于“改变世界”之中,“哲学的世界”以时代变迁为背景,适应变化的现实的需要,创造性地勾勒了改变现存生活的近景和超越当下事实的远景,从而体现哲学应用的合法性,彰显了当代哲学的社会功能。伽达默尔说过,“一切实践的最终含义就是超越实践本身。”[11]当代哲学具有一定的预见能力,能够展望当前事物的发展前景,却不是天外来客的发明。哲学研究是在日常生活经验中映现的,它源于人们提升生活状态的美好愿望。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思考改变现实的办法,继而达到理想的目的。凡事之所以要“三思而后行”,就在于人们的想法要尽可能融入进而超越现实生活。
当代哲学扎根于实践,把握热点问题的深层意蕴及其相互关联的场域,思索事情的性质与内在机制,面对变化发展的实践,实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面对现实问题,当代哲学经由理论分析和概括,体现自身的社会功能。总的来说,人们理解哲学的工作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从理论原则看实践”,另一种则是“从实践需要看理论”。[12]前者从哲学文献出发,衡量现实生活是否符合文献的历史规定,这种哲学当然会体现批判的功能。但这种批判类似于鲁迅先生在小说《风波》中对九斤老太的描述。从理论原则看实践,容易陷入这种思维的误区。后者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出发,尽管同样秉持自身的思想特征,但不局限于在书斋中实现理论的自我论证,而以解析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为自身的理论使命。在审视问题的过程中推动理论发展。当代哲学家致力于使经典文献研究与现实问题研究相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为此重视理论之于实践的批判性与建设性,强调运用哲学思维理解变化发展着的社会现实,冲破妨碍发展的观念,改变束缚发展的规定,革除影响发展的弊端,使人们了解哲学的社会功能。
毛泽东强调学哲学用哲学,提倡将理论研究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他应用哲学来分析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和国际社会的风云变幻。《实践论》、《矛盾论》等名篇至今仍得到国际学界的深入解读,很多学者在审慎研读的基础上,得出了新颖的解读结论。毛泽东哲学的思想深度不是通过晦涩难懂的文字来表达的,他的文字表达清楚而凝练,彰显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感,而表达的内容具有深远的哲学境界。毛泽东哲学的问题意识、语言风格、实践旨趣、文化品位、精神境界等对当今的哲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他倡导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等研究思路至今是中国学人促进哲学发展的精神财富。改革开放以来,哲学研究同样体现着重要的社会功能。立足中国国情,紧扣中国问题,使用中国语言,彰显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使之不仅在形式上通俗易懂,而且在思想上关注民生、服务民众,[13]是人们对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期望。
概言之,哲学研究者要注重哲学的传播效果,自觉、灵活地应用哲学观察社会,探索促进当今中国社会和谐发展的思想方法,以人为本地思考科学发展的路径,诉求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的价值目的,作出有益于时代并使人们获得幸福的思考。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467.
[2][德]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M].熊伟、王庆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19.
[3][德]赫斯勒.哲学家的咖啡馆[M].卫茂平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270.
[4]陈亚军.哲学的改造[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42.
[5][德]伽达默尔.科学时代的理性[M].薛华等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99.
[6][英]罗素.哲学问题[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20-121.
[8]郭国勋.马克思主义哲学应用释义[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6:92.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74.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4)[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49.
[11][德]伽达默尔.赞美理论[M].夏镇平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21.
[12]安启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化什么”?“如何化”?[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11-18.
[13]臧峰宇.哲学创新与教学改革[J].教学与研究,2010,(5).
责任编辑 姚黎君 丛 琳
B0
A
1672-2426(2012)01-0011-04
臧峰宇(1978- ),男,辽宁沈阳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政治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