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思路※
——以辽宁为例
2012-12-22徐海峰
徐海峰
(中共辽宁省委党校,辽宁 沈阳 110004)
提升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思路※
——以辽宁为例
徐海峰
(中共辽宁省委党校,辽宁 沈阳 110004)
发展辽宁文化产业的关键问题,是提升辽宁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实质是创新能力。根据要素载体,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生产要素竞争力、文化消费竞争力、文化企业竞争力、政府行为竞争力等四大要素,而在这些方面辽宁既具有比较优势,也存在不足。当前,提升辽宁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要着力提升以下几种能力:文化生态的支持力,政府行为的推动力,文化资源的整合力,文化企业的创新力,文化消费的拉动力,创意人才的支撑力。
辽宁;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思路与对策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提出要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其中突出强调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为此《决定》要求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当前,辽宁文化产业迅速发展,已成为辽宁国民经济运行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但辽宁文化产业总量还不够大,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较小,与国内先进地区还有差距。辽宁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壮大文化产业,增强辽宁文化竞争力和影响力”,强调要“提升文化产业综合竞争力,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我省支柱性产业。”
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或综合竞争力,关键问题是提升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一国或一区域文化企业的产品及其服务在开拓市场、占有市场并以此来获取长期、稳定、可观的利润的能力,同时也是在竞争中赢得并保持竞争优势的核心(或关键)能力。根据要素载体,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生产要素竞争力、文化需求竞争力、文化企业竞争力、政府行为竞争力等四大要素。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实质是创新能力,而四大要素竞争力则取决于其创新能力,它贯穿于资源利用、产品开发和生产、市场开拓及服务之中。这种能力别人无法模仿、替代和超越。其特征在于永无止境地“扬弃”自身,永不停息地超越自我,不断地开辟和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从而使得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得以持续提升。
一、辽宁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要素分析
(一)生产要素竞争力
生产要素竞争力是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主要包括文化资源、人才资源和资本资源等竞争面。
1.文化资源。辽宁具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和厚重的文化底蕴。辽宁是红山文化、辽代文化和清文化的发源地,同时拥有九门口长城、五女山山城、清盛京三陵、清沈阳故宫等世界文化遗产和著名的牛河梁文化遗址。辽宁既拥有抵御外来侵略的红色文化,也有雄厚的工业基础所孕育的工业文化。辽宁各地市还依托当地独特的文化资源,培育和打造各自的地域文化品牌。如沈阳打造“清文化”品牌;锦州打造“古玩之城”品牌;本溪打造“辽砚之都”品牌;铁岭打造“小品艺术之乡”品牌,等等。辽宁省对自身文化资源特色的利用,使本土文化展示出独特的文化魅力。但是,辽宁文化资源开发的整合意识和能力不强。一些市、县只局限于地方的自有文化资源,缺乏全局性眼光,不能与省内,甚至国内、国外文化资源相联系并进行整合,以形成更大的竞争态势和影响力。阜新的东藏文化、朝阳的佛塔文化等在省内和全国没有取得更大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与缺少大区域的文化资源整合意识和能力息息相关。
2.人才资源。人才资源是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核心要素。辽宁是教育大省,2010年,辽宁普通高校112所,位列全国第6,普通高校专任教师中,有正高级职称7412人,副高级职称17754人,中级职称21982人,初级职称8645人,数量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0年,辽宁人均受教育年限为9.05年,全国排名第4,仅低于京(11年)、沪(10.12年)、津(9.73年)三个直辖市,全国平均8.21年,辽宁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84年,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由 2000年的 6182人上升为 2010年的 11965人,位列全国第4。这标志着辽宁人口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较高,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但是,辽宁设置文化产业专业的高校还不多见。据目前统计,我国开设文化产业专业高校已达到90多所,而辽宁仅有鲁迅美术学院在2004年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而且辽宁文化产业行业的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尤其是具有创意才能的复合型人才。如,资源整合配置、市场运作、品牌策划,以及软件工程师、动漫编剧、导演等人才十分缺乏,在全国闻名的文化创意产业的企业家、实业家也是寥若晨星。
3.资本资源。近年来,辽宁文化娱乐业投资稳步增长,文化产业逐渐成为资本追逐的热点。2010年辽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16043.0亿元,比上一年的12292.5亿元增长30.5%,其中文化体育娱乐业投资186.6亿元,在全国排名第4,比上一年的132.1亿元增长41.3%。文化产业投资和文化资源开发的持续增长有力地促进了文化产业发展。但由于我国文化产业领域的开放程度较低,辽宁文化资源吸引外资的总体水平还不高,外资所占的比重低,社会资本活跃性也不强,投资渠道比较单一。投入不足影响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如资源深度开掘不够、现有人才留不住、领军人才进不来等。资金不足成为制约辽宁一些地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瓶颈因素。
(二)文化消费竞争力
公众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是文化产业持续投资和不断更新、创新的原动力。市场文化消费需求是否具有竞争力及其程度如何,直接决定着辽宁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状况。近年来辽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均GDP稳步上升。2010年,辽宁全省GDP达2700.09亿美元(18457.27亿元),位列全国第7,人均GDP达6172美元 (4.18万元)。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人们的消费结构将出现明显改变,文化娱乐消费将会呈加速发展之态势。但辽宁文化市场需求量并不大。2010年全省城乡居民人均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分别仅占消费性支出11.3%和12.2%,剔除教育消费,城镇居民纯文化娱乐消费支出仅占5.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2%),位列全国第24位。可以看出,辽宁居民用于文化娱乐消费方面的支出明显偏低。
(三)文化企业竞争力
文化企业是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文化企业竞争力状况直接影响着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相对发达地区而言,辽宁文化产业市场化进程较慢、程度低。文化领域内的部门、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现象比较严重,难以形成充分成熟的市场竞争和统一完善的市场体系,创新的动力尚未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充分释放,融资、人才引进受到限制,文化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具备创新力的文化企业不多。以辽宁动漫产业为例。近几年,辽宁动漫产业发展较快。据统计,2009年,21个省份以及中央电视台生产制作了国产电视动画完成片,辽宁列第5(14部,11211分钟),相较2008年全国辽宁增幅最大。从制作备案情况来看,共有27个省市以及中直机构和中央电视台进行了制作备案,辽宁第3,前面是江苏、浙江。但动漫产业的核心是原创,创新是动漫产业竞争力的灵魂,在这方面,辽宁动漫企业发展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根据文化部印发的 《关于公布2010年第一批通过认定的重点动漫产品名单的通知》显示,辽宁没有一部动漫产品入选。辽宁动漫企业资本资源、人才资源特别是高端科技、创意人才资源相对短缺,原创力不足,内容缺乏文化内涵,形式单调老套。文化企业创新不足已成为当前制约辽宁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主要问题。
(四)政府行为竞争力
政府行为推动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是多方面的,但主要体现在政策和体制竞争方面。近年来,辽宁省在贯彻落实国家政策,借鉴外地创新经验,结合本地实际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制定了适宜本地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辽宁先后制定出台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辽宁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若干优惠政策》、《辽宁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纲要》等10多个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配套出台了财政、税收、金融、土地、劳保、工商等方面的优惠扶持政策,有力地助推了辽宁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文化体制改革取得很大进展,一批经营文化单位实现了改制转企。2010年,已完成313家国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其中21家出版社和65家新华书店全部完成转企改制,在67家电影制作发行放映单位中已完成64家改制工作,53家文艺院团中已完成20家改制工作。文化市场规范管理不断加强。2009年全面推开全省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2010年全省14个地市中,已有13个地市完成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等部门整合,并组建了综合执法机构。2010年6月沈阳文化知识产权交易所正式成立。但应该看到,与走在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前列的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广东等地相比,辽宁文化体制改革仍有较大差距,政府行为竞争力仅具一定优势,传统体制的运行惯性还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围内发挥着作用,一些改革的难点问题,还需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破解,这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的过程,绝非朝夕之功,不能急于求成。
二、提升辽宁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一)提升文化生态的支持力
辽宁文化产业缺少适应现代性变革的创新能力和精神,根源于思想文化、价值观念上的因循守旧。要拥有持续创新能力,必须培育并形成整个辽宁社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构建辽宁的创新文化生态。它关涉现代的人文精神、自由创造的弘扬与倡导等深层次问题。
1.树立以创新价值观为主导的理念,积极促成创新的价值导向,增强创新意识,奠定共同的创新理念与价值基础。把培养创新价值观纳入辽宁国民教育全过程,把创新理念内化为人们的思想观念,外化为人们的行为。要总结和宣传体现创新要求的先进典型,充分发挥道德模范的示范力和感召力。要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引导、铸造人们创新价值观的形成。媒体要大力弘扬开拓创新精神,以倡导创新精神、烘托创新氛围作为节目评估的重要考量。通过多种方式构建和弘扬“崇尚创新、宽容失败、支持冒险、鼓励冒尖”的创新文化,并把创新文化融入社会生活,成为人们普遍追求的文化时尚。
2.构造崇尚宽容的文化环境。开放、宽容的社会环境,是孕育创新、促进文化发展繁荣的最佳条件。文化的创新发展必须开放、包容,文化产品的多样性应当予以倡导和保护。一些文化企业生产的文化产品,如果能够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就应该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如果不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仅仅是通俗娱乐的产品,也应该以宽容的态度对待,重在引领。特别是作为人类的精神文化活动如文化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创新,需要突破传统思想禁锢、束缚和艺术“范式”,需要不同思想观点、不同思潮派别的交流和碰撞。应当说,社会主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艺术发展方针为文化产品创新、特别是文化内容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宽松环境。但不容忽视的是,在精神生产领域,辽宁因长期形成的计划经济的惯性,单一实行自上而下的操控的潜在影响,一些不恰当的行政干预在某些领域、在一定程度上还有所表现。当前,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改善意识形态管理体制,使得人文科学和文学艺术创作获得最大限度的自由,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性。要把崇尚宽容、鼓励创新的精神,内化为激活自由创造的体制特征,并通过具体的制度设计体现出倡导自由、促成创新的价值导向,营造诱发创新的人文环境氛围。
(二)提升政府行为的推动力
我国尚处于历史转型期,与市场经济成熟国家比较,政府行为推动力在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构成中比重大,作用尤为重要。一是要积极落实《辽宁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纲要》,落实领导责任和工作责任,制定具体操作方案,抓好工作落实,确保实现我省文化产业振兴目标。二是要以政策为引导促使创新要素的有效配置。如,加大创新资金扶持。文化产品的创新,尤其是内容创新在本质上是一种风险投资,过高的创新成本使得中小文化企业规避创新。对于有创新意向并有认可的创新项目、但缺乏抵押资产的小企业,政府要提供贷款担保,再如,为鼓励文化企业的创新导向,对于创新型文化企业采取减征或免征增值税,对新开发的文化产品可以缓征所得税。此外,当前特别重要的是,政府要做好重大文化项目的招商引资工作,创造条件,使资金、智力、人才、技术等关键创新要素涌入辽宁文化产业。三是从立法层面加强文化市场的建设和管理。要强化知识产权保护,通过立法,完善有关法规,加大对原创文化产品的保护力度,保护那些原创性的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要通过立法,加大对文化资源特别是具有竞争优势的核心资源的保护,反对急功近利、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开发。要结合近、中、远期的市场需求,处理好开发与保护文化资源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文化环境保护的关系(如房地产开发、城市改造中,要出台保护文化遗产新法规),处理好当前开发与长远发展的关系,以实现辽宁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可持续性。
(三)提升文化资源的整合力
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最终体现的是一个地区文化产业的综合实力。实现区域合作、跨省合作和对外合作,整合各地文化资源,优势互补,形成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合力,是目前提升辽宁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一条重要战略选择。一是要加强省内文化资源的整合,根据辽宁各区域的文化资源特点和比较优势,进行特色与互补定位,加强跨地区合作。辽宁各地市应摈弃各自为阵、以邻为壑的传统竞争观念,要打破地域分割,弱化地界概念,强化优化、分享、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要坚持文化资源开发设计的整体性,做到统一定位、规划和构建,实现若干相关区域和行业的优势文化资源的有效整合,形成产业合力。二是要积极寻求跨省合作、对外合作,形成跨地域的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如,“清文化”整合,不仅要对省内沈阳、抚顺、辽阳等“清文化”进行整合打造自身竞争优势,还要借助于独特的区位优势,不断承接京冀(承德)的文化产业辐射,构建京冀辽“清文化”圈。这有助于利用它们的先进技术和有效的管理经验,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全球性的市场网络系统,开拓国内外市场,扩大市场份额,提升辽宁区域自身核心竞争力。
(四)提升文化企业的创新力
文化企业是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文化企业创新力状况直接决定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一是文化企业战略要确立创新理念。文化企业始终要具有超越现实面向未来的“设计”,而不是“等待、观望、模仿”,要避免格式化,避免跟风,文化企业要以塑造创新理念来打造企业精神。二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转变,由“管微观”向“管宏观”的转变,充分发挥市场对文化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使文化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企业实体。三是要有高水平的创意,根据辽宁实际,突出辽海文化特色,在市场发展需求与辽宁自身文化资源属性特色相结合的基础上,大胆创意组合,实现产品创新。在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过程中,要推动文化资源与旅游、创意等行业的融合,重视原创能力的不断提升。
(五)提升文化消费的拉动力
文化消费需求是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根本动力。当前,改变辽宁文化消费不足状况,一是在消费观念上,要开展文化消费教育,丰富人们文化消费知识,宣传、倡导文化消费观念,培育高质量文化需求,提升民众文化消费素质,促进文化消费需求升级。二是在消费心理上,要加强对消费者消费需求的塑造和引导,鼓励积极的文化消费行为,引导健康的文化消费心理,矫正不良的文化消费习惯,培养人们对文化产品特别是文化创意产品的心理需求。三是在市场导向上,要加强对群众文化需求和文化市场消费的调查,对消费群体要做市场细分,要研究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强化市场反应能力,为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指明方向。四是在产品供给上,要加大创新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供给,让文化创新成果尽可能快地转化为消费的需要和动力,从而在文化生产与消费的良性互动中,使文化产品的生产处于原创型、创新型、提高型的动态发展之中,不断拉动和提升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
(六)提升创意人才的支撑力
人才是创新的载体,是提升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中之重。一是要充分利用和发挥我省高等院校的教育优势,设立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学院、专业,培养造就文化产业所急需的高素质创意人才。文化产业技术专业要开设人文科学课程,如,动漫专业,我省院校更多地重视绘画和电脑技能的培训,而忽视人文底蕴、艺术修养等综合素质的培养,这也成为支撑辽宁动漫产业原创能力提升的人才制约瓶颈。要强化技术专业人才的人文素养,鼓励怀疑精神、批判精神和想象力的培养。二是要面向国内外,有计划、有重点地引进一批高层次的具有创意才能的复合型人才,学习并掌握他们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沿知识和新思维、新理念,影响和带动现有文化产业人才队伍,使现有人才水平和素质得到提升。三是要营造良好的人才生态环境、人才发展环境和人才创业环境。人才流动性强是文化产业的特点,要增强工作环境对人才的吸引力,提升人才对工作岗位的忠诚度,克服人才向发达地区流动的虹吸现象。要把开发、持续吸引创意人才和构建拔尖人才高地作为提升辽宁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重点和基础工程。
[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M].人民日报,2011-10-26.
[2]坚持科学发展 实现全面振兴 为建设富庶文明幸福新辽宁而奋斗——王珉同志向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作的报告摘登[M].辽宁日报,2011-10-12.
[3]中国统计年鉴 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4]张晓明等.2010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5]文化部.关于公布 2010年第一批通过认定的重点动漫产品名单的通知(文产函〔2010〕1792号),2010-8-25.
[6]于言良.辽宁省情概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 张小莉
C1
A
1672-2426(2012)01-0080-04
徐海峰(1972- ),男,辽宁新民人,中共辽宁省委党校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哲学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文化哲学研究。
※本文系2011年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课题 “关于提升辽宁省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思路和对策建议”(2011lslktzdian-06)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