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设计面向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教学

2012-12-21马修普赖尔洛里玛丽吉布斯MatthewPryorLoriMarieGibbs邢耀云李鹍TranslatedbyXINGYaoyunProofreadbyLIKun

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 2012年3期
关键词:公屋议题环境

马修·普赖尔 洛里·玛丽·吉布斯 / Matthew Pryor, Lori Marie Gibbs 译_邢耀云 校_李鹍 / Translated by XING Yaoyun,Proofread by LI Kun

1 概述

对更好生活的展望和构想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今天,无处不在的“可持续发展”一词,作为当代概念,通常指关于如何处理环境塑造中现存的问题,并用以解决当今的环境“危机”。然而,可持续发展作为议题,具有多重相关含义、策略和途径,在很大程度上是开放的诠释。由于没有固定的类型学解释可以定义何为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社区或环境。因此,在宽泛的可持续发展概念之下,对于如何在这个世界上生活得更好,有着诸多释义和解决方案。

香港大学的公共核心课程“设计面向未来”,采用了“可持续发展”严格定义下更为模糊的概念,并在诠释环境塑造意义(字面意思及象征含义)的过程中获得灵感,发展出一种协作、跨学科、强批判性思维、注重反思和体验的教学方法。在内容和教学活动的设置上,课程采用了“可持续发展”概念下的诸多宽泛议题,将这些问题留给学生,挑战其对于“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理解,开发思维,并鼓励他们构建自己独到而有批判性的观点。

该课程是体验“可持续”的主要途径之一,通过将香港周围的建筑环境作为研究场所及教育资源,体验学习的全过程。通过参与和反馈周围即时的物质环境为学生深刻理解已知空间和城市环境涉及的复杂问题提供了机会。这门课程也列出了各种形式独立和集体的教学方式,以便将可持续发展与当代议题及学生的日常生活直接联系。

2 课程设置

“设计面向未来”作为香港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环境塑造领域的公共核心课程,对所有专业的本科新生开放,使其可以关注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议题以及核心问题。

这门基础的人文课程作为跨学科平台,严格设置问题,以便学生对可持续发展这一复杂议题提出有创意、衔接紧密、智能的跨学科解决方案。

对于这一宗旨的研究探索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别,如:能源与资源,社区治理与公共空间,运输与物流,人口与城市化,公屋,公众健康,基础设施和废弃物处理等。这些类别并没有严格定义,而是从不同角度出发在更广泛的领域彼此相关。学生可以在探索课程内容的过程中,对每个主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划分类别的目的并非要使其复杂化,而是为学生探索研究提供一个切入点。从某种意义而言不同主题间相互影响,它们可以随着课程的发展彼此关联和重新整合,以激发学生对复杂问题的全新思考方式。这些广泛的学科类别通过阅读、授课以及客座讲座的方式让学生初步了解,再通过个别指导、课程作业和实习任务,让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探讨研究。

课程讲授内容围绕着对各类别所包含的问题及其复杂性的质疑。

可持续发展: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是“不可持续”的?人们正大量从农村涌入快速发展的城市,但对于在农村生活的人而言,可持续发展又意味着什么?

公屋:对香港而言,大规模建造的公屋是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愿景吗?大规模的公屋对社会、文化、经济以及环境的长期影响和后果又是什么?

社区及其治理:如果社区要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一种平衡的发展方式。我们的开发的受益者是谁?他们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又是如何?

公共空间:公共空间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哪些方面有关?我们是如何塑造周围的文化景观,这些公共景观又是如何影响和改变我们生活的?

能源及资源:什么策略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现今面临的有关能源供应和使用的问题?仔细审视我们的日常生活,能否找到一种不需要借助能源就可以进行的活动?这又意味着什么?

运输与物流:我们为什么需要旅行?生产,贸易,商业,管理控制,政治权力,自我发展,寻求快乐、娱乐、观光,教育等等,这些都是正当的理由,但何种程度,以及数量的多少,都是未来可持续发展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人口与城市化:除了遥望不断增长的城市天际线,我们应如何理解和看待如此强烈的增长规模带来的影响?

学生也将通过定期的课堂教学,手工作业和任务继续辩论和探讨这些问题。

3 多元化当代视角的作用

客座讲座是课程的基本组成部分,有助于强化可持续发展所涉及具体问题的重要性,以一种更为深入、多元化和当代的方式解读。演讲者通过不同的专业角度和方式参与可持续发展议题。他们将不同的观点带进课堂,使学生可以从更广阔的角度深入了解议题,并学习如何根据这些不同意见,围绕讨论议题发展自己的观点。

2012年春季,客座演讲人的范围从处理香港空气污染问题的当地环境政策顾问①,参与海地社区重建的景观设计师②,到从区域规模发展的战略角度重新思考珠江三角洲水资源策略的城市规划研究员③。每个演讲者都分享了对工作案例的深入研究,内容涉及社区及其治理、资源利用、可持续发展以及公共健康等诸多议题。总体而言,他们提供了本地以及国际上如何参与并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实例。

在每个领域的探索中,学生通过课程任务和教学活动建立交流和联系,并强化学生对不同尺度居住地建筑环境的观察力度和参与度。辅导课的时间用以讨论讲座中涉及的观点及其具有的价值。

4 城市作为实践学习资源:强调批判性思维和参与度

学生们通过一系列作业、阅读、工作坊以及团队合作的方式,明确可持续发展是如何与香港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从而理解其真正含义。独立工作有助于学生单独表述对可持续发展意义的观点和看法,而合作项目则为探索公共意见提供了平台。

教学过程基于对现有状况的认识。参与课程的学生背景各异,并会在医学、法律、科学、经济、艺术等专业领域继续其研究。因此这门课的教学方法需要调整内容,以适应那些可能从未研究或意识到建筑环境及其深层次功能的学生。课程要求学生观察他们居住地的环境建设,个人作业和团队合作让学生可以借鉴彼此的直接经验,从而有机会参与并逐渐了解可持续发展问题体现出的利害关系和固有的复杂性。通过合理分配任务以及对集体行动潜力的肯定,也探讨了在合理解析发展问题时,个人与集体的潜在矛盾,这尤其体现在跨学科的学生之间。

5 个人和集体相关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起初,课程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的建筑环境中,对可能涉及可持续发展议题的内容进行观察和拍照。随后,学生制作反映可持续发展内容的精细图像、照片和参考文献,然后在图像上反映个人和集体的观点和立场。

在本练习中,学生需要思考的是:每天的生活中,可持续发展体现在何处?2012年春季班的学生反馈多种多样,并提供了各式实例,从垃圾填埋场的恢复,到室内自然光线的使用、空气污染和运输、以及食品废弃物等。

图1 每个人的厨房缩影

这里有一个来自于经济与金融学院学生于家乐(YU Ka Lok)的解答示例:“这张照片是在庄园的花园拍摄的。这是一个种植蔬菜的小规模农场。工作人员定期收集居民的食品废弃物,用作肥料种植作物。每位参与种植农作物的居民,收获时均可以得到种植成果作为食物。我认为小规模种植是一个绝佳的主意,居民及其家庭不仅可以享受种植的乐趣,也减轻垃圾掩埋问题,从而维持环境平衡。在国内的固体废弃物中,食物垃圾占据了绝大部分。如果我们可以通过其他途径处理(如用作肥料或电力),垃圾填埋场的寿命将大大延长。虽然在香港发展大型农场的可能性不大,但如果每个住屋都可以有一个小规模的农场,其作用也不可低估。但问题是,香港市区人口密度大,人们生活忙碌,很难找到一个地方耕种。此外,人们通常认为农业不仅生产力低下,而且单调无聊,很少考虑它也是一个可以培养耐心和关怀的有意活动,这在生活中异常重要。”

5.1 个人生活空间尺度的“可持续发展”

经过这些初步观察,课程要求学生从自己生活空间的角度出发,思考作为个体,如何对香港这个城市的日常生活机能有所联系和贡献。

2012年春季班,学生记录下他们个人厨房空间材料的输入和输出情况,以评估这些发生在单个家庭空间中的活动(图1)。他们测量厨房面积,记录空间的使用时间,并对家里食物的储备,水、能源和垃圾的使用和排放进行了分析。最后,学生得出的结论如下:“我试图评估厨房整体的可持续发展。由于我的厨房平日很少做饭,主要在周末使用,使用率相当低。厨房有2个冰箱,较大的用于存储熟食和杂货,较小的则储存水果和饮料。家里只有3个人,因此2个冰箱都达不到最大使用容量,通常只有半满。经过重新安排整理,我认为全家使用较大的冰箱已足够。这样每年节约400kWh电的同时也避免了浪费”——乐仁亮;萧蔷(Leung, Lok Yan Stephanie),法学院学生。

该课程激发学生具有更清醒自觉的、与日常经验和居住环境密不可分的空间意识。使其能够超越自身学术研究领域,有机会更好地了解课堂探讨的问题是如何直接与其自身有形的日常经验和社会现实相关联。

5.2 香港公屋的思考与印象

该课程也在香港背景下,对当地居住环境进行了探讨和质疑。几乎一半的香港人居住在出租或以某种形式资助出售的公屋内。在关于香港公屋的授课中,要求学生们记录公屋的居住经验或印象。学生需要思考的是:对香港而言,大规模建造的公屋是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愿景吗?大规模的公屋对社会、文化、经济以及环境的长期影响和后果又是什么?

学生的反应代表了各方不同的观点,其中包括目前仍居住在公屋的学生,造访过公屋或停留过一段时间的学生,以及外地学生。

公屋与隐私:“谈到公屋,一种感觉瞬间涌入脑海——缺乏私密性。记得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一位亲戚住在牛头角下邨(Lower NgauTauKok Estate)。中国农历新年期间,我家人和其他一些亲戚聚集在此。当时,极小的空间被迫容纳超过15人,还包括5个与其母亲一起生活的女儿。我们可以清楚地从公屋沿走廊一侧打开的窗户窥探到其他住户的生活。因为说话声可以轻易飘出屋子。作为孩子我甚至聆听了其他住户的私密谈话。现在,我的亲戚搬到牛头角上邨(Upper NgauTauKok Estate),这里设计更为先进。但透过房间,我们仍然可以听到他人的声音。我很难想象自己居住在隔音效果如此之差的房子中。这意味着我不得不承受来自他人的噪音,更不用提在自己房间的任何私人谈话也会被其他住户听到。我认为这就属于很差的生活条件”。——邓慧妍(Tang Wai Yin),地理系大学生。

公屋与生活质量:“我生长在香港的一处公屋内,5名家庭成员生活在拥挤的30m2住房内。这是一幢没有电梯的7层建筑。但据实而言,那里生活很愉快,因为邻里关系很好。我们经常在附近的操场玩耍。甚至可以将邻居视为自己的家庭成员,彼此和睦互助。后来,我搬至另一个是原来面积2倍的公屋内。邻里之间的生活方式也有所改变,变得不愿沟通而更愿意保持其自身私密性。这可能是由于建筑格局的变化或社会风气的改变”。——麦天寿(Mak Tim Ti ng),工程学院学生。

图2 “满足邻里”的小组研讨会

图3 小组讨论

图4 荃湾附近调研,研究社区治理的议题

图5 研究从将军澳到尖沙咀之间的公交车站并提出建议

海外学生印象:“作为外地学生,我的感觉和对公屋的观察完全根据第一印象。我立刻就注意到了建筑的庞大规模,其宽度和高度允许数千计的居民挤在一个街区内。很多人批评公屋,但香港将其作为困窘生活状态下缓解居住压力的一种途径,创建了提高私人住宅拥有率的方式,并有助于防止低收入家庭入住类似贫民窟的住房机构中。就此意义而言,公屋提供给人们一种在不严重超员,影响环境卫生,或无家可归的情况下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从历史上看,公屋一直不成功的其他国家,如19世纪的美国城市单元住房,卫生条件始终是其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陈德良·文森特(Luong Vincent Quang Vinh),艺术学院学生。

课程在通过观察、思索、探讨不同的探索活动, 讨论可持续发展基本意义的同时,也创造了一种可能性,让 学生在家庭训练及其后的学术和职业生涯中获得潜在的解决 这些问题的途径。

6 协同工作:以 社区关系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为例

为进一步施行这种教学方法,学 生们按照其在香港的居住区位分组。生活在同一街区的同学彼此互邻的同时,也在研讨活动中共同工作(图2)。

6.1 社区中的可持续发展

每个学生组研究反应其当前生活环境和社区构成的居住地。每个协同工作组都认真学习了被其统称为家的当地的居住环境。30个学生组研究探讨了约15个不同地区。

这种练习为全班提供了城市内可视化个体的空间分布。每个学生组在现场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将决定有助于找到解决当地环境问题的方法的相关方向议题。

该项目的讨论在学生组提出创造性建议时达到高潮,建议是根据学生在课程讲座上就议题进行的调查、质疑和反思后提出的。该合作项目提供了一个创造性的途径,使每个学习组在研究其香港居住地的基础上,提出更为细致化的可持续发展建议。许多学生在评价时,都认为课程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可以创造性地解决自身所选定的议题(图3~8)。

6.2 小组讨论的议题

建议涉及的系列问题:公共空间,土地的混合使用,废弃物及其处理,城市环路,水资源浪费,垂直农业,文化和建筑保护以及各种形式的公共交通。

一位学生描述了其对小组所属地域——香港天水围新镇的研究。这个新镇由于失业率远高于香港其他地区,被誉为“痛苦之城”:“起初我们发现天水围新镇有许多问题,如不平衡的房屋政策、低就业率和匮乏的经济活动。因此,我们提出许多解决之道。但随着调查的深入,同时也吸取了前面调研小组的有益建议,我们缩小了调查范围,发现造成天水围诸多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糟糕的街道设计,以及商业区的严重匮乏。如此拙劣的设计是由于私人因素,通过限制政府开发商业区,避免同私营商业中心竞争。结果,天水围的居民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和金钱上下班,从而引发家庭矛盾。城市环境的设计会显著影响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并最终导致居民糟糕的生存状态,对此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崔江泰,经济和金融学院学生),该项目的名称是“天水围——帮助城市复兴的街区重新设计”。

充分利用学生自身的居住地,可以使其更好地理解特定的环境背景,并将其与可持续发展相关联,从而揭示关于建筑环境和社区存在的更多潜在问题:“在观察、研究、拍摄短片和全新的设计过程中,我无疑对我的邻居更加了解,并发现了香港存在的一些问题。虽然我自出生就居住在香港,却从来未仔细观察过西湾至筲箕湾的街道。然而,为了拍摄视频和发现适宜的调整位置,我屡次乘电车或公交在西湾至筲箕湾之间往返,仔细观察并做笔记。我还去了万差码头拍摄照片和视频,并观察现有的基础设施和潜在的建筑工地。这项任务给我提供了调查邻里街区的绝佳机会,可以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拿出可行性方案。”——工程学院学生,麦启蒙(Mak Yim Ching Stephany),该项目的项目名称是“九龙港岛东——香港的城市环路”。

图6 中环路的电车站分析和建议

图7 荃湾的管道漏水和公共卫生问题,提高居民节水意识等议题

图8 学生演示报告文稿

图9 课程结束后的出版物

就此意义而言,城市可以认为是日常现实和生活经验的源泉,让学生围绕可持续发展这一核心议题调查研究复杂的问题、观点和质疑。

7 评估形式

为了激发学生的课程参与度,任务设计在实现度及个性化上均有所考量。例如,学生们要将问题答案(如对公屋的思考与印象)发布至网络的电子平台,可以开放给他人直接看到并评论。这种非正式论文形式的书面作业鼓励学生相互关注并讨论。此任务有利于提高学生自身的参与度,同时提升至关重要的自我反思能力以及对他人的理解力。书面作业和任务也考察了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全球公民意识、以及解决未知问题和新情况的开发技能。本着上述目的,我们制定了课程学习成果,以便学生掌握如下技能:

(1)了解与物质和社会文化背景相关的建筑环境历史发展脉络;明确并清晰地表达对人类与环境关系的看法,以及城市建设是如何传达人类生活经验和品质的。

(2)明确普遍的观点和理念,评估其影响程度,以及环境景观和建筑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3)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居住环境这一概念,并能够评估和讨论环境作为守护者,对人类的价值及 所承担的责任。

(4)能够探索、解释和批判性地分析未来的环境表现,通过时间和随之而来的地理及社会文化背景变化,挑战传统的流程和思维方式,重视由对未来环境的展望所激发的思维和设计方式的革新。

8 超越课程——沟通和接触

2012年“设计面向未来”春季班课程结束后不久,记录课程活动的出版物就已完成并分发给所有参与者(图9)。这份出版物囊括了所有课堂讨论的问题、课程中学生完成的作业样本,并将所有学生的最终调研及愿景编撰分类。这些对未来环境的构想和愿景范围多样,从旺角的公共空间调研,到新界区废弃物管理方式的革新。每个项目都探索了学生目前居住地敏感而独特的邻里状况。学生们通常发现,相对于大型的基建解决方案,小规模的解决途径就可以达到预期目标。这些创建理想居住环境的新方法,激发了学生用创新思维解决当代环境建设中所遇到的问题。

除了作为学生在课程完成后的重要资源,该出版物还试图突破课堂边界,积极参与外部活动和交流。出版物在日后进行更专业的学术研究时可以告知学生的工作情况,同时也可作为辅助教学工具使用,传达给其他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本课程的活动及内容。此外也有助于促进与课程以外的学生的参与合作,从而超越学期内的有限课时。

9 结论

“设计面向未来”课程的教学结构,对可持续发展的传统教学方式和内容提出质疑和反思,既作为研究和调查的领域,同时也是该议题的物质体现及与建筑环境的配合。

在完成个性化、实现度高的学习活动和任务的过程中,课程内容实现了为多元化的学生参与和定制内容。所有学生都通过独立或与同伴合作的方式,探索了自己确定的、基于其居住地的课程研究内容。专业人士对当代问题的不同观点和实践,城市作为体验式的学习资源,以及课程中对议题持续不断的批判和质疑,都为学生提供了对所生活世界的探索、解释和批判性分析的机会。

注释

① 2012年春季,麦克·吉尔伯恩(Mike Kilburn),思汇政策研究所的环境策略主管。

② 克劳迪娅·茱莉(Claudia Juhre),人性化建筑,2012年春季。

③ 斯蒂芬·艾尔(Stefan Al),香港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系助理教授,2012年春季。

猜你喜欢

公屋议题环境
简约公屋
21世纪以来中国歌剧批评若干重要议题述论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例谈群文阅读中议题的确定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探討澳門廣建公屋利弊
公屋應遵從適宜實用之原則
科学议题欢迎君子之争
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