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产业转移的发生机制研究——基于发生势差的综合评价与分析
2012-12-21张新芝
张新芝,陈 斐
(1. 江西师范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2. 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江西 南昌 330047)
中国区域产业转移的发生机制研究
——基于发生势差的综合评价与分析
张新芝1,陈 斐2
(1. 江西师范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2. 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江西 南昌 330047)
本文借鉴了物理学中势差的概念与原理,用两区域产业转移模型,从经济势差、产业势差、成本势差、交易成本势差、技术势差五个方面对我国东部发达省级区域与欠发达省级区域的产业转移发生势差进行综合评价。基于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采用历年年鉴的数据测算出各发达区域至各欠发达区域的产业转移发生势差的评分结果。本文的基本结论是:中国各发达地区转移至各欠发达地区的转移趋势可以用产业转移发生势差加以估计,各地区的产业转移发生势差综合评分与各地区在中国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基本保持一致。
区域产业转移,发生机制,发生势差、综合评价
1 基本概念与分析假定
1.1 发生势差的概念
本文将物理中的势能与势差的概念引入到产业转移的分析中,用来度量产业转移的一种倾向。提出两个本文特有的概念:产业发展势能和产业转移发生势差,后者简称为发生势差。产业转移势能包括转出区的产业发展势能和转入区的产业发展势能。本文所指的产业发展势能是指某个区域由于产业转移推拉综合力量的存在而具有了产业向外转移或承接产业转移的某种潜在的势能。产业转移发生势差则是指转出区产业发展势能与转入区产业发展势能的差额。通过两者势差的比较能够判断出两区域间产业转移发生的可能性和倾向。
1.2 分析假定
首先我们给出整个文章中的普遍假定如下。
假定1 :本文研究的产业转移是指发生在国内劳动密集型产业中的两区域之间的转移过程,是自发达区域向欠发达区域转移的过程。
假定2 :整个产业转移是发生在转出区与转入区之间,转出区和转入区内部都存在推拉力,并且这些力量存在不同的作用指向。
假定3 :在转出区至转入区之间发生的产业转移是要达到一定的临界状态才能发生的,本文采用产业转移发生势差指标来表达和解释这种状态,这个势差的分解可以揭示这样一种规律,但对于转出区和转入区其意义是不一样的,分别为转出和转入势能。
假定4 :区域产业转移发生势差可以分解为经济势差、产业势差、成本势差、交易成本势差和技术势差五个方面来描述,并且可以将这个五个势差综合起来成为一个综合指标,再结合一定的评判标准和规则,我们可以据此对产业转移是否发生进行判断和评价。
假定5 :产业转移发生存在两个必要条件:产业转移发生势差阈值和产业转移的对接。
假定6 :区域产业转移发生势差分别由经济势差、产业势差、成本势差、交易成本势差和技术势差所构成。其中经济势差、成本势差和交易成本势差为差异指标,该势差越大则越促进产业转移的发生;而产业势差和技术势差[3]则为限制性指标,当转入区的某个该类指标明显大大低于某个标准时,其产业转移发生将会受到限制,即达不到相应的产业和技术基础,转移存在某些障碍。某些指标则为临界指标,当转出区与转入区的该指标势差值低于某个临界数值时,则会存在转移障碍。
在产业转移发生势差中我们假定经济势差和成本势差全由差异指标构成,而交易成本势差中的对外开放程度、产业势差中的制造业聚集指数、制造业地区平均集中率、技术势差中的科研人才比例和R&D投资比例皆为限制性指标,产业势差中的产业发展水平则为临界指标。限制性指标的势差评分我们是这样进行数据处理的,先根据转入区的该项指标的标准化数值进行比较,当其指标的绝对值和相对值都低于中西部的平均值,则判定该地区的该指标未能达到承接产业转移的基本条件,判定为限制性因素,直接判定该项指标的势差评分为0分;当其指标达到了承接产业转移的基本条件时,直接用转出区势能数据减去转入区势能数据,其值即为该项指标的势差评分;当某个指标的转出区的势能较小,其减去转入区势能后的得分为负值时,我们直接判定该项指标的势差评分为0分。临界指标的势差评分数据处理如下:我们是先计算该指标标准化后转出区与转入区的平均值,计算其两者平均值的势差作为临界指标的标准,分别计算各区域的该指标的势差数值,将其与临界指标的标准进行比较,当其势差值低于临界标准时,我们判定该指标势差评分为0分,即其势差达不到产业转移发生的势差标准。最后我们将所有差异指标、限制性指标和临界指标的各项得分加总起来得到总的势差评分即为综合评分结果。
2 评价指标选取与研究路径
充分考虑到指标的全面性、代表性、可行性及可比性[4],本文选择了以下指标来构造区域产业转移发生势差的评价体系:经济势差方面,选择人均GDP、地区GDP增长率、人均可支配收入三个为基本指标;产业势差方面,选择产业发展水平、制造业聚集指标、制造业地区平均集中率为基本指标;成本势差方面,选择劳动力价格、工业用电价格、土地购置成本为基本指标;交易成本方面,选择交易费用系数与对外开放程度为基本指标;技术势差方面,选择科研人才比例与R&D投资比例为基本指标。
3 数据处理与权重确定
3.1 指标计算与数据处理
为确保各地区数据的可比性和研究的延续性,本文主要从各类官方统计年鉴中收集各省级地区相关数据,对于个别年份不能直接获取的数据则用相应的官方数据替代(如2004与2000年工业用电数据是来自中国资讯行的相应年度的《中国36个大中城市主要生产资料市场平均价格统计》中的普通工业用电的价格),个别年份缺少的数据将参考相关资料,并根据经验事实进行了修正。
(1)指标计算。
本文中的原始数据包含人均EDP、产业发展水平等指标,其中的个别指标为综合指标[5-6],其计算公式及说明请见《统计与决策》2011年第10期《中西部承接区域产业转移的竞争力研究――基于中西部18省市的实证研究》中的指标计算内容。
(2)数据处理。
由于直接获取的指标数据的单位和量纲不同,为了使数据间具有可比性,有必要对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本文采用了极差标准化法进行标准化处理,由于我们这里只是比较各势差的大小,在标准化时不考虑是正向还是负向指标,统一采用正相关指标的标准化方法,计算公式如下:
将各地区各指标进行标准化以后,首先我们分别乘以各指标的权重可以得到各转出区域各指标的势能值和各转入区域各指标的势能值。其次,我们找出所有限制性指标:交易成本势差中的对外开放程度、产业势差中的制造业聚集指数、制造业地区平均集中率、技术势差中的科研人才比例和R&D投资比例,根据前面假定中的限制性指标的数据处理方法进行评分。再次,我们找出临界指标——产业势差中的产业发展水平,同样采用前面假设中的临界指标的数据处理方法进行评分。同时,当某个指标的转出区的势能较小,其减去转入区势能后的得分为负值时,我们直接判定该项指标的势差评分为0分。最后我们将所有差异指标、限制性指标和临界指标的各项势差得分加总起来得到总的势差评分即为综合评分结果。
3.2 权重确定
通过对14位研究区域经济的专家进行问卷调查,运用AHP专业软件采用群决策——专家数据集结方法对该矩阵进行计算,得出各指标的权重结果如表1所示。(矩阵的相对一致性指标CR=CI/RI=0.00032429<0.1,通过逻辑一致检验)
4 评价结果及其检验
根据上述综合评价方法,可以计算出我国各发达区域至各欠发达区域所有省市的发生势差的综合评分,这也就是本文所构造的区域产业转移发生势差的综合指数。通过各发达区域至各欠发达区域的发生势差的综合评分,可以大致反映全国产业转移发生的一种态势和将产业转移发生的可能性判断。表2为2008年各发达省市至各欠发达省市的发生势差综合评分结果。
4.1 发生势差综合评分结果及分析
从表2中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发达地区转移到中部地区的势差数据的平均值高于转移至西部地区的势差平均值,根据本文测算的2000年、2004年、2007年和2008年的以上数据也一直都显示发达地区转移至中部地区的势差平均值一直高于西部地区的这一数据,表明中部地区在承接竞争力上比西部地区普遍更有竞争优势。
(2)根据本文测算的2000年、2004年、2007年和2008年的数据发现,发达地区转移到中部地区的势差平均值逐年增大,表明中部地区承接发达地区的优势明显,而且逐年在改善,与此同时,西部地区该数值却逐年下降,表明与中部地区相比,其改善速度稍缓。
表1 产业转移发生势差综合评价指标赋权值
表2 各发达地区至各欠发达地区的发生势差综合评分结果
(3)从各发达地区转到各中西部地区的势差平均值可以看到,以北京和上海为首,到了迫切转移的地步,广东也到了转移成必然之势的状态,紧随其后是浙江与江苏,从2000年到2008年,某发达地区转移至各欠发达地区的势差的数据和排名未有较大变动,说明发达地区在产业发展势能上的趋势未有较大变化。
(4)中部地区的江西、湖南自2000年到2008年间各发达地区转移至该地的平均势差数据变化很大,都从0.2以下变为0.3的平均值,说明其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提高很快。安徽的这一平均值却下降很大,这说明安徽在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能力提高上非常缓慢。河南、山西的这一数据则基本没有太大变化,一直保持在0.3以上,湖北则一直保持在0.3以下,且数据变化幅度非常小,说明这三个省在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力能力上整体变化不大。
4.2 两区域发生势差梯队划分结果及分析
根据表2中全国各发达地区至各欠发达地区的所有产业转移发生势差,可以清楚地判断出哪些地区是到了非转不可的地步,哪些地区具备了产业转移条件,哪些地区只是在某些产业上有转移的可能性,据此,可以根据全国的数据进行一个大致的聚类分析,根据发生势差的大小进行一个临界判断,分出几个阶段来更好地对各地的发生势差进行一个综合的判断和分类。
通过计算,可以得到评价期内全国10个发达地区分别与18个欠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发生势差的综合评分及排名(因篇幅有限,具体数据省略)。数据可大致反映两区域产业转移发生趋势的一个状况,此处仅就产业转移发生势差的数据进行一个梯队划分及分析结果检验[7]。
(1)梯队划分。
①第一梯队,发生势差综合评分大于等于0.5以上,表示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到了非转不可的地步,而且其转出的条件和转入的势能都已经达到相当成熟的条件。
②第二梯队,发生势差大于等于0.3以上,小于0.5以下,表示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达到了转移的状态,而且其转出的条件和转入的势能都已经达到比较成熟的条件。根据本文作者博士论文研究的区域产业转移发生机制理论,当产业转移发生势差达到了某一临界状态即具备了产业转移的趋势,本文所界定的这一临界阈值预定为0.3,即当两地区间的产业转移发生势差达到了0.3及以上时,认为其已经具备了产业转移的势差趋势了。这一数据的选择亦来自于全国历年各区域的产业转移发生势差数据的均值比较。历年的两两区域产业转移发生势差数据的均值都在0.24~0.25左右徘徊,东部至中部的均值则在0.3左右徘徊,并且大部分年份在0.29左右,根据以上数据统计学上的经验,可以基本判断0.3及以上的值是一个中等偏上的状态,因此,本文将0.3作为产业转移发生势差的临界状态的阈值。当然,此处预定0.3为临界阈值仅仅是一个理论上的判断和一个经验数据的选择,其进一步的检验则要再通过实际产业转移发生的数据来验证,这是本文作者今后将要进一步继续研究的内容。
③第三梯队,发生势差大于等于0.2以上,小于0.3以下,表示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达到了可以转移的状态,而且其转出的条件和转入的势能都基本达到条件,在某些行业某些地区确实有转移的必要。
④第四梯队,发生势差大于等于0.1以上,小于0.2以下,表示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达到转移的状态,其转出的条件和转入的势能未达到相应条件,但在某些行业或某些地区在有条件的或有特殊需要时可以有转移的必要。
⑤第五梯队,发生势差小于0.1以下,表示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尚未达到转移的状态,其转出的条件和转入的势能均未能达到转移的相应条件,但在某些特殊行业或某些特殊需要时可以考虑转移的可能。
(2)结果评价分析及检验。
①第一梯队(发生势差综合评分在0.5以上)都发生在上海和北京转移到各中西部地区,说明上海和北京在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已经相当不具有优势,到了迫切转出的地步。这也与近年来北京和上海大量的进行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事实是相符的。北京自2000年以来的大规模工业的转移不管是出于奥运的政治需要还是由于市场经济的自发需要,事实上产业转移的事实已经发生了,并且还将持续下去。这也可以说明北京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经到了非转不可的地步。陈建军教授则在《要素流动、产业转移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一书中,用产业竞争力系数指标证实了长三角内部存在从上海到周边地区的产业转移的存在及态势。[1]
②2004年第二梯队及以上的发生势差数据个数较多,表明2004年产业转移发生趋势到了一个剑拔弩张的状态。根据本文另外测算的2000年、2004年、2007年和2008年的数据比较发现,2004年第二梯队以上(大于等于0.3以上)的两区域产业转移发生势差有65个之多,比2000年和2007、2008年都要多,比较有趣的是2000、2007、2008年三年大于等于0.3的势差都是57个,这表明在2000年时已经有了产业转移的必要,而且初见端倪,到了2004年已经达到了进一步转移的必要。自2004年以来开始陆续出现大规模的产业转移,包括西部大开发的进程加快,也包括近些年中部崛起战略的启动,都加速了发达区域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到2007、2008年,已经有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至了各欠发达地区。这一事实我们也可以通过本文计算的制造业地区集中率和制造业集聚程度这两个指标的变化来加以印证。东部地区的制造业聚集指数自2000年至2008年逐步下降,尤其是2004年到2008年下降趋势非常明显,与此对应的是中部地区的制造业聚集指数则自2000年以来一直呈上升趋势,西部地区的这一数据呈缓步下降趋势,这一数据变化表明,自2000年以来,制造业由东部地区逐渐向中部地区发生了转移。制造业地区平均集中率这一数据则是在2004年呈现出比较明显的态势。在2000年时,东部地区的制造业地区平均集中率为0.5,到2004年达到了0.64,表明其制造集中程度达到了非常高的状态,这与东部地区的产业集群吸引了各地制造业的集聚是分不开的,但自2004年达到顶峰以后,则呈现下降趋势,到2008年下降到0.598的状态。与此同时,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在2004年都处于比较低的制造业地区平均集中率状态,至2008年,两地的该数据则一路上升,表明两地的制造业都呈现出更加集中和规模增加的趋势。从这两个指标的变化,我们也可以依稀看到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的产业转移发生势态,都在2004年达到一个顶峰时期,然后发生了大规模的产业转移,至2008年两者的数据都呈现下降状态,表明产业转移事实上已经发生了。2007年与2008年大于等于0.3的势差个数又逐步回归到了57的个数,这个数字依然表明产业转移到了必然之势。
5 简要结论
(1)根据前面的理论分析探讨,本章预定产业转移发生势差的临界阈值为0.3,其表示该两区域具备了产业转移的趋势。即当两区域间的产业转移发生势差达到了0.3及以上时,认为其已经具备了产业转移发生势差的条件和状态。
(2)中国各发达地区转移至各欠发达地区的转移趋势可以用产业转移发生势差(即发达地区的产业转出势能与欠发达地区的产业转入势能的相对差距)加以估计。本文以2000、2004、2007、2008年各年的年鉴数据为基础,用13个指标构建的产业转移发生势差的综合评分指标为对象,得到了各年10个发达地区向18个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发生势差的总排名。可直观地反映出中国各区域的产业转移发生态势,有助于企业进行迁移时作为一个参考基准。
(3)中国各地区的产业转移发生势差综合评分与各地区在中国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基本保持一致。可以从转出区与转入区的两方面进行综合比较,第一、二、三梯队的转出区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广东、浙江、江苏等地,这与各地区在中国经济格局中地位是一致的。在转入区方面则亦可以看出,承接能力比较强的地区,其转入势能的综合评分也是比较高的,这也与各欠发达地区在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基本是一致的。
需要说明的是,本研究是依赖大量数据的实证性研究,数据资料的可获取性和可靠性、数据处理方法和工具的先进性、有效性都直接决定我们研究的质量。虽然在数据的收集过程中,研究者已经最大限度的多方求证,在数据处理过程中,也选用了多种方法对结果进行相互验证,但是,错漏仍不可避免,但作者可以确保这些瑕疵不会导致整体判断上的任何大的谬误。
[1]陈建军.要素流动、产业转移和区域经济一体化[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8:95-99.
[2]肖周燕.中国人口迁移势能研究[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11:50-51.
[3]孔翔.势差-廊道模型与中国技术流通网络的构建[J].科技管理研究,2003,1:73-75.
[4]陈佳贵, 黄群慧, 钟宏武.中国地区工业化进程的综合评价特征分析[J].经济研究,2006,(6):4-15.
[5]国家统计局. 2001、2005、2008、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6]国家统计局. 2001、2005、2008、2009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7]马涛, 李东, 杨建华等.地区分工差距的度量:产业转移承接能力评价的视角[J].管理世界,2009,(9):168-169.
The Occurred Mechanism of Regional Industrial Transfer ——Based on the Synthetic Evaluation and Analysis of Occurred Potential Difference
Zhang Xinzhi1,Chen Fei2
(1. School of Finance,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22, China; 2. The Midlands Economy Developmend and Research Center, Nanchang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47, China)
This paper draws on the concept and principle of potential difference from physics , with two regional industry transfer model, from the economic potential difference, the industrial potential difference, the cost potential difference, transaction costs potential difference and the technical potential difference in term of five respect, mad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industrial transfer occurred potential difference between China's developed eastern of the provincial regions and less developed. Based on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transfer of industry making construction of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ystem, and using AHP to determine the weight of the various indicators, and adopting the calendar year book data calculated industries transfer occurred potential difference score results from the developed regions to the less developed regions. The basic conclusions of this paper are as follows: The transfer trends of the developed areas of China to the less developed regions can be used to estimate the industrial transfer potential difference; Industries transfer occurred potential difference comprehensive score of each region is in accord with the regional economic structure in China's position.
Regional industrial transfer; Occurred mechanism; Occurred potential difference; Synthetic evaluation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选择、实现路径及动态评价研究”(07&ZD011),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空间结构调整与收敛性变化研究”(10YJA790015)。
2011-11-28
张新芝(1979-),女,江西萍乡人,江西师范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G306
A
(责任编辑 胡琼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