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首都经济圈亚核心与发展路径选择

2012-12-21张亚明孙瑞佳唐朝生

中国科技论坛 2012年4期
关键词:三河市经济圈规模

张亚明,孙瑞佳,唐朝生

(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

环首都经济圈亚核心与发展路径选择

张亚明,孙瑞佳,唐朝生

(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

建设“环首都经济圈亚核心”是释放北京城市发展压力、加速填平京冀发展“经济鸿沟”的必然要求,是打造区域战略性资源整合平台、形成我国经济发展新“增长极”的重要战略举措。本文对环首都经济圈亚核心进行了科学界定,从城市规模和经济联系量等维度筛选出环首都经济圈的亚核心,并根据产业结构分布确定其发展定位,着重从区位优势、产业承接、联动发展等视域提出了发展路径。

环首都经济圈;亚核心;经济联系量;发展路径

1 引言

作为优质生产要素富集的特殊载体,首都经济圈是当今世界活跃的区域经济组织形式,在世界各国济发展中具有独一无二的枢纽作用[1]。建设环首都经济圈,既有利于疏解北京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压力,又可以发挥环首都经济圈的优势资源,加速形成以首都中心城市带动、区域中心城市支撑、腹地区域共同发展的环首都城市群,从而加快京津冀一体化进程,形成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

2 环首都经济圈亚核心的科学界定

所谓“亚核心”,是指经济地位和功能介于核心区和边缘区之间的次级核心,是局部边缘地区的核心区。它与核心区和边缘区的关系非常密切,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2]。“亚核心”区域通常是依靠自身特有的资源优势,在少数几个特定经济部门相对较强竞争力,在细分市场形成权威性和竞争优势,通过个别部门的规模效应形成产业集聚,带动其他部门和周边地区的资源向其流动,进而扩大自身的竞争优势,在经济结构从部门性逐步向综合性发展的同时,达到既辅佐核心区经济又带动边缘区经济发展双重功效。亚核心地区的确立能够避免区域内边缘地区的经济主体走向“小而全”或“大而全”的局面,有利于发展部门经济为主导的特色经济。在功能上,环首都经济圈亚核心地区是边缘地区的极化中心;在地位上,它是从属于首都的次级核心;在作用上,它是中心城市与边缘的连接纽带。

环首都经济圈亚核心在地理空间选择上主要会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城市规模较大,经济实力较强,能够通过自身的极化作用促进亚核心地区的产业集聚,在规模效应下通过辐射作用带动边缘地区发展;第二,经济联系度较强,处于交通条件优越的地理位置,通常是周边地区物流的集散地和商品交换的集聚地,能起到资源集聚的作用,有效承接首都溢出效应和示范效应;第三,具有绝对优势的特定产业,通常是区域内产业链条的龙头,能够有效整合、配置周边地区的自然资源,形成产业集聚区,谋求协调错位发展,避免产业同构。因此,亚核心通常是区域内相对比较发达的地区,城市规模比较大,经济联系度比较强,具有功能突出的产业部门,能够与中心城市形成产业或部门的对接,有效承接其溢出效应,吸收并转化其辐射效应,充分发挥区域内“二传手”的功能,带动边缘地区发展,弥补核心城市与边缘地区之间的巨大差距,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3 环首都经济圈亚核心的识别与定位

3.1 环首都经济圈亚核心的判别标准

本文主要采用城市规模与经济联系量两个维度的测度数据来对环首都经济圈地区进行衡量。周一星等学者的研究表明,城市规模与经济发展呈正相关关系[3]。亚核心地区的确定主要选择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采用城市规模模型筛选出城市规模大、经济相对发达、带动能力高的地区,同时根据北京对14个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强度大小的测算,选择出接受中心城市辐射能力强,并且能够充分吸收其溢出效应的地区。二者综合测度,最终确定出环首都经济圈的亚核心。

在确定环首都经济圈亚核心的过程中,综合考虑14个地区的城市规模与经济联系量两个维度的数据来确定出合理的亚核心地区。为此,建立以经济联系度为横坐标,城市规模为纵坐标的二维坐标平面,根据各地区的得分情况,将横坐标划分为两部分,用以区分各地区的城市规模大小;根据经济联系量的范围,在横轴上适当取值,将代表辐射吸收能力与扩散带动能力的经济联系量划分为强弱两个水平,从而形成一个四象限坐标图。只有城市规模和经济联系量都处于高水平的地区才能成为环首都经济圈的亚核心。

3.2 模型与方法

为测量环首都圈各地区的城市规模(K),本文借鉴秦尊文的研究,对指标加以适当调整以更全面反映总体规模[4]。所选指标为:国内生产总值(Di)、固定资产投资额(Ci)、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Fi)、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Si)和在岗职工平均工资(Wi)。其中,Fi、Di和Wi表示地区的整体经济水平,Ci表示地区的经济发展能力,Si代表市场化程度。计算公式[5](其他指标类推)如下:

经济联系量,或称作空间交互作用量,是基于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基础上的引力模型,被国内外大多数学者以及政府决策人员应用于区域空间相互作用研究。经济联系量是用来衡量区域间经济联系强度大小的指标,既能反映经济中心城市对周围地区的辐射能力,也能反映周围地区对经济中心辐力的接受程度。本文综合借鉴余振宇和龙青云的研究成果[6-7],计算出北京地区对环首都经济圈14个地区的经济联系量。由于本文所用的可达性指标为相对指标,所以使用绝对经济联系量,其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Rij为绝对联系强度;Pi、Pj分别为i、j地区的总人口数;Di、Dj分别为i、j城市的经济规模,以地区GDP表示;rij为i、j两城市的最短交通距离。

在遵循指标选取的科学性、系统性等原则的前提下,综合考虑以往的研究成果,本文选取了环首都经济圈14个地区的GDP总量、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地区人口总数、各地区与北京的距离来进行环首都经济圈14个地区的城市规模与经济联系量分析。数据主要来自《北京统计年鉴2010》、《河北经济年鉴2010》、《河北农村年鉴2010》以及各地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统计公报,其中各地区与北京市之间的距离数据来源于中华地图网,数据完整性较好、可靠性较高。

3.3 测算结果

本文根据城市规模模型对环首都经济圈14个样本进行测算,得出各地区的城市规模值如表1所示。三河市、涿州市、香河市的城市规模比较大,城市规模测算值均在1.5以上,其他地区除广阳区城市规模值为1.32超过1,另外10个地区城市规模值均在1以下,绝大多数地区城市规模值在0.8以下,这说明环首都经济圈内的城市规模结构呈现不均衡状态,大多数地区城市规模过小,极少数城市规模较大的态势,这种不均衡的城市规模状态容易造成圈内城市规模大的地区发展更迅速而城市规模过小的地区无法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区域内两极分化加剧,阻碍环首都经济圈一体化进程。

根据空间相互作用的引力模型测算出的环首都经济圈14个地区与北京市的经济联系量如表2所示。三河市、涿州市、广阳区与北京市的经济联系量比较大,经济联系量均在70以上,其中三河市接收北京地区的辐射、溢出效应最大,表现为与北京的经济联系量最大,为129.49,香河县、固安县和安次区处于中等水平,经济联系量50-70之间,其他8个地区均在30以下,说明这些地区与北京市的经济联系很低,很少甚至无法有效吸收北京所带来的辐射效应,进而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发展。

我们综合考虑各地区的城市规模值和经济联系量,横轴表示经济联系量,以0-140为界,纵轴表示城市规模,以0-3为界,建立如图1所示的综合评判图来确定环首都经济圈的亚核心。

表1 2009年环首都经济圈14县(区、市)城市规模指标及K值

根据之前所述,图1中A区域即为符合环首都经济圈亚核心标准的地区。A区域:三河市和涿州市,这两个地区的城市规模和经济联系量都很大,三河市和涿州市的经济水平比较高能够带动周边地区发展,与北京地区的经济联系量多,能够充分吸收、转化北京地区的溢出效应,充分发挥“二传手”作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B区域:香河县,该地区的城市规模处于环首都经济圈区域的中上等水平,但与北京市的经济联系量处于环首都经济圈14个地区的中下水平,吸收北京的溢出效应能力弱,无法实现与首都核心城市的对接。C区域包括:固安县、安次区、滦平县、赤城县、大厂回族自治县、丰宁县、兴隆县、涿鹿县、涞水县和怀来县,其中固安县和安次区与北京的经济联系量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其城市规模太小,无法承担起环首都经济圈亚核心的作用,另外的8个地区均处于与北京的经济联系和城市规模极小的区域。 D区域:广阳区,虽然广阳区与北京的经济联系量处于中等靠上,但其城市规模较小,不能够起到引领边缘地区发展的作用。因此,经过综合考虑,将三河市和涿州市作为环首都经济圈的亚核心地区。

表2 环首都经济圈14县(市、区)与北京市的经济联系量

图1 环首都经济圈亚核心综合评判图

目前环首都经济圈中14个地区中的三河市、安次区、香河县、大厂回族自治县、赤城县、兴隆县以及滦平县等7个地区都是以第二产业为主导带动经济发展,除兴隆县以外的其他地区第二产业比都超过50%,三河市作为环首都经济圈的亚核心,应着力发展以电子信息、金属制品、新材料为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的现代制造业,发挥龙头引领作用,联合带动具有同类优势资源的香河县、安次区、赤城县、滦平县、兴隆县、大厂回族自治县协调发展,延长和完善现代制造业产业链条,发展壮大现代制造业产业集群,将三河市打造成环首都经济圈“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涿州市和涞水县、广阳区、涿鹿县、丰宁县、怀来县,这六个地区都是第三产业占比高过第二产业的地区,这些地区的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尤其旅游业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迅速,涿州市作为环首都经济圈的亚核心地区,其第三产业占比已超过第二产业占GDP总量的52.52%,涿州市应发挥环首都经济圈第三产业领头羊的带头作用,集聚周边地区的优势要素资源,形成第三产业区域优势,利用其与北京地区巨大的经济联系量,面向北京,服务于首都,将自身打造成环首都经济圈“生态旅游基地”和“生产性服务业基地”。

4 环首都经济圈亚核心的发展路径设计

由于环首都经济圈亚核心是根据自身区位优势有选择地吸收首都溢出效应,延伸首都产业链,同时带动非核心地区快速发展的承接点,因此亚核心地区的发展路径具有非常重要的承接、集聚和辐射作用。根据环首都经济圈三个亚核心地区的有利资源和区位优势,亚核心地区的发展路径有三个:一是发挥区位优势,走集群化发展道路;二是提升综合实力,强化亚核心辐射功能;三是建设城市联盟,实现亚核心联动发展。

4.1 发挥区位优势与资源优势,实现产业集约化、集群化发展

因此,发挥区位优势,走集群化发展道路,是亚核心地区构建自己的产业体系、带动边缘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第一,优化工业产业结构。北京在发展过程中的产业转移采用的是“退二进三”的策略,三河市作为亚核心承接首都第二产业的溢出效应,面向北京的诉求,实现与首都的对接。这要求三河市首先应充分利用北京进行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和向外转移部分产业的机会,主动参与北京的产业梯度转移,积极吸收具有一定比较优势并有利于本地区长远经济发展的产业,抓住机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产业素质和产业层次,最终实现产业结构的整体优化。环首都经济圈种有半数以上是以工业为主导产业引导经济发展的地区,涉及矿产品精深加工、金属延压、机械制造、电子信息、印刷包装和汽车配件等产业,大多数依旧是依靠地区自身的资源优势,进行粗放式的发展经济。三河市作为环首都经济圈亚核心,第二产业已经逐渐由传统产业向现代制造业转变。丰宁县、涞水县、滦平县和赤城县矿产品非常丰富的区,矿产开采精深加工、金属冶炼是这些地区的经济支撑,充分发挥这些地区的资源优势,在亚核心区域的带动下形成产业集聚,延伸核心区域产业链条,进而构建自己的生产体系。发挥三河市的亚核心作用,要坚持创新,积极推进科技进步,以制造高附加值产品,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生态产业园区建设为中心,构筑亚核心经济发展新平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避免传统工业化所造成的资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等问题的重复发生,以行政立法,经济杠杆等手段,推动亚核心经济的和谐和持续发展。

第二,着力发展高端服务业。涿州市作为环首都经济圈亚核心地区,在第三产业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地位,第三产业占比已经超过该地区曾占据主导地位的第二产业,其中影视文化业、旅游服务业、房地产业以及金融服务业是其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涿州市要以其“亚核心”地位,高起点规划、高品位建设具有区域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利用涿州在文化名城、旅游资源的区位优势,明确其服务产业目标,联合周边具有旅游资源优势的涞水、赤城等,通过聚焦旅游服务业的发展提升亚核心经济综合实力,承接和改造传统服务业,提升现代旅游服务业的水平和技术含量。另外,河北省对环首都经济圈的战略定位是打造对接京津、辐射全国的蔬菜供应基地,涿州市可以此为契机,建立城乡商贸服务业,建设和完善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商贸流通服务业,为农产品进城建造桥梁。同时,运用现代营销方式和信息技术提升服务业,搭建市场供求信息平台,利用信息技术增强农产品的服务范围,扩大农产品的交流渠道,引导扶持建设大型专业的物流配送企业,延伸城乡和域内外市场,开拓日用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和联系域内外乃至国内外商贸流通大循环的绿色通道。

4.2 大力推进亚核心城市化进程,强化“亚核心”辐射功能

环首都经济圈亚核心区域要发挥“亚核心”的作用,就要在亚核心区形成产业规模,发挥区位优势的极化作用,带动周边地区资源向亚核心地区集中[8],从而使亚核心区在局部地区成为经济发展的龙头。这不仅要求亚核心经济发展要专业化、形成特色,还要求亚核心经济发展要形成综合竞争能力。

第一,大力推进亚核心地区城市化进程,提升亚核心经济综合实力。亚核心经济的发展方向是城市化,是区域增长极的形成。第二,加快通讯、交通体系等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亚核心辐射功能。建设环首都经济圈亚核心,要以建设快速通道为重点,以同城化为目标,推进14县(市、区)交通基础设施与北京全面对接,推进京涿、京廊、京燕、京固等城市轻轨建设,加快进京、环京高速公路网建设,打造半小时交通圈,构建与首都一体化的交通体系。突出环首都经济圈亚核心的领军作用,强化亚核心的综合竞争能力,需要完善亚核心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在亚核心地区建设以城市地铁、高速铁路、公共汽车及出租汽车构建环首都经济圈完善的交通体系等基础设施;将通信基础设施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加快与北京联网、同网改造,加强卫星通信、移动通信、网络通信、固话通信等通信网络设施建设;加强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网络建设,加快构建与北京协调联动的商贸、物流、旅游、金融等信息服务体系,提高信息服务能力,逐步实现区域人力资源供需、技术成果交易、环境监测、治安交通、招商引资等各种公共信息共享。

4.3 构制联盟战略,实现亚核心联动发展

城市联盟是以经济、社会、自然、资源等密切联系的区域为基础单元,以区域经济一体化为目标的特定区域内的城市群[9]。建立城市联盟体已成为国内外都市圈发展的一种趋势。环首都经济圈各区域城市规模偏小,亚核心城市带动力弱,城市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和沟通,区域整体发展的态势尚未形成。因此,加快亚核心城市联盟建设,实现“亚核心”联动,创新环首都经济圈增长模式,以亚核心地区通过产业辐射的方式带动区域经济的增长,形成“以点带面,多点发力,共同繁荣”的区域经济发展新局面,有利于实施构建环首都经济圈经济协调发展的决策部署。环首都经济圈亚核心城市间建立城市联盟,应以三河市、涿州市为核心,其他地区为辅助,建立以政府主导的正式组织,在城市联盟的运行、管理、协调方面发挥作用,加强联盟成员城市间的对话沟通和工作协调,解决好各联盟城市之间的竞争合作关系。同时需要在环首都经济圈发展战略的统一思想指导下,逐步推进区域全面发展,协调好联盟成员的区域发展政策,在机制上切实保障城市联盟的有效运行。要以区域整体利益为重,清除各种地方保护主义显性和隐性政策,梳理各联盟成员城市现有的地方性政策、法规,消除各地区在财税等政策的差异,避免恶性竞争,以保障城市联盟的有效运行。

5 结论

环首都经济圈建设是促进京津冀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本文的研究认为,环首都经济圈需要以三河市和涿州市为亚核心,着力培育现代制造业、生态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等产业集群,大力推进亚核心城市化进程,建立城市联盟,实行亚核心联动发展,打造承接北京城市功能扩散的平台,同时带动环首都经济圈其他周边地区快速发展。

[1] Del Campo.C, Monteiro.CMF, Soares.JO.. The European regional policy and the socio-economic diversity of European regions;A multivariate analysis.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8 : 600.

[2] 刘国斌.“亚核心”视角下东北县域经济发展分析[J].东北亚论坛,2009,(8):106-114.

[3] 周一星. 城市地理学[M].北京:商务出版社,1995.

[4] 秦尊文. 武汉城市圈各城市间经济联系测度及其核心圈建设[J].系统工程,2005,23(12).

[5] 刘承良, 余瑞林等.武汉都市圈经济联系的空间结构[J].地理研究,2007,26(1).

[6] 余振宇. 城市经济引力模型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3,(4):73-74.

[7] 龙青云. 城市间相互作用的万有引力模型分析[J] .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5):48-49.

[8] Gong Jing, Boming Yu, Liu Lisheng.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Energy-saving Buildings in Wuhan City Circle [J]. Energy Procedia, 2011,(5): 664-668.

[9]洪世键, 张京祥. 中国大都市区管治:现状、问题与建议[J].经济地理,2009,(11):56.

[10] 张亚明, 刘海鸥, 朱秀秀. 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链演化与创新研究——基于耗散理论与协同学视角[J].中国科技论坛, 2009,(12):38-42.

Sub-core of Capital Economy Circle and its Development Path Selection

Zhang Yaming,Sun Ruijia,Tang Chaoshe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Yanshan University, Qinhuangdao 066004, China)

Construction of the Beijing Capital Economic Circle is the key to reduce development pressure of Bejing and bridge the economic gap between Beijing and Hebei. What's more, it is also the important measure to create regional strategic resources integration platform, thus to construct a new “growth pole”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paper defines the conception of sub-core capital economic circle, and selectes the sub-core of capital economic circle according to city scale and economic contact. The paper defines the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according to its industrial structure distribution. Based on full account of its geographical advantages, industrial undertaking and the spread ability of radia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the sub-core Beijing capital economic circle.

Capital Economic Circle; Sub-core; Economic contact; Development path

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环首都经济圈亚核心联动增长新模式研究”(HB11YJ085)。

2011-10-11

张亚明(1962-),男,山东莱州人,管理学博士,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

F203

A

(责任编辑 胡琼静)

猜你喜欢

三河市经济圈规模
小草的诗
麻雀的挑战书
规模之殇
Mentor Grpahics宣布推出规模可达15BG的Veloce Strato平台
想当警察的弟弟
首都经济圈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四月份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9%
论兰州经济圈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立的必要性
严控公立医院规模过快扩张
冷眼看首都经济圈升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