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如何避免低端锁定——以风电设备制造业为例

2012-12-21白雪洁

中国科技论坛 2012年3期
关键词:战略性价值链风电

白雪洁,李 媛

(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天津 300071)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如何避免低端锁定
——以风电设备制造业为例

白雪洁,李 媛

(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天津 300071)

近年来我国的风力发电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了快速发展,但由于内源性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技术高度战略化与产品低市场利基的矛盾等原因,使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低端锁定的风险。本文以风电设备制造业为例,通过分析全球的竞争格局以及我国以引进技术支撑规模制造优势、通用零部件的生产优势与关键零部件的进口依赖并存等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特征,得出距离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标准仍有不小差距。为避免低端锁定,本文提出关键共性技术的战略性攻关、赋予龙头企业创新责任与创新激励等六条风电设备制造业实现价值链攀升的路径。

风电设备;战略性新兴产业;低端锁定;技术创新

后危机时代,为了抢占新一轮经济发展制高点,主要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都纷纷采取措施,大力培育和发展新能源、生物、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等新兴产业,而且将发展风能、太阳能、核能等新能源作为应对21世纪能源和气候变化双重挑战的重要手段。其中风能被公认是最接近商业化的新能源技术之一,且产业化基础最好,综合社会效益很高。近年来风力发电在我国的发展十分迅猛。截至2009年底,我国有24个省市自治区(不含港澳台)建有风电场,累计风电装机建设容量达2580万千瓦,仅次于美国排在全球第二位;2009年新增风电装机容量达到1380万千瓦,居世界第一位。同年风电上网电量255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73%[1]。风电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我国风电设备制造业的迅猛增长,作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我国风电设备制造业目前的竞争力水平如何,能否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占据有利地位,如何逐渐向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攀升,真正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作用是本文要探讨的核心问题。

1 相关文献及本文的理论框架

全球价值链的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由迈克尔·波特提出,之后Schmitz(2004)提出了发展中国家可能陷入俘获型 “结构封锁”[2];刘志彪、江静(2009)对长三角地区制造业的分析得出,国际大购买商或跨国公司是使我国企业被“锁定”于价值链低端环节的主要力量[3]。同时,刘志彪等人的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摆脱被俘获困境的出路在于培育基于国内市场空间的国内价值链 (NVC)[4],徐冠华(2002)提出我国必须调整以跟踪和模仿为主的发展思路,高度重视自主创新[5]。

近年来,国内关于风电产业的研究大多聚焦在产业竞争力上,如蔡茜、黄栋(2007)[6]、高虎、王仲颖等(2009)[7]等。本文将我国风电设备制造业置于全球价值链视角下探讨其分工地位,竞争优势和如何走出低附加值化与微利化的低端锁定格局,这是本文研究的内容和意义所在。

为了探讨我国风电设备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下的竞争力水平,本文构建了全球价值链下的产业竞争力来源模型(见图1)。

由图1可知,从现实生产要素成本、生产规模等发端,到梯形顶端的核心技术与标准,这七项产业竞争力来源由弱至强地影响了某一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所处的环节。在全球价值链的众多价值环节中,只有某些特定环节才能创造较高的附加值,这些高附加值环节也就是价值链上的战略环节,谁控制了这些战略环节,就控制了该行业,在价值链中占据高端地位。由现实生产要素成本、生产规模等决定的竞争优势,也是一种优势,但却是比较容易被替代或被锁定的优势,另一方面,它也是较易嵌入全球价值链的环节,是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嵌入全球价值链时基本难以逾越的阶段。一个产业的全球价值链升级过程即是竞争力来源由梯形底端向顶端攀升的过程。

图1 全球价值链下产业竞争力来源模型

2 全球风电设备制造业的竞争格局

风电设备制造业是装备制造业的一个构成部分,也是风力发电产业的中游行业,风电设备具有专门化、大型化、成套化等特点。当前,全球风电设备制造业的竞争呈现以下特征。

2.1 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初步确定

在风电产业链中,风电设备制造业(包括风电整机制造业和零部件制造业)处于中游,是整个产业链的核心。其上游是为风电设备制造业提供原材料的厂家,主要包括钢材、有色金属、复合材料等;下游是利用设备发电并将电力最终输送给用户的企业。设备制造业是风电产业链的核心,也是目前我国风电产业参与全球分工最广泛深入的领域,因此,本文将风电设备制造业作为研究重点。

近年来,全球风电设备制造业主要集中于欧洲的丹麦、德国、西班牙和亚洲的印度,北美洲的美国等。其中欧洲的生产能力占世界的50%以上,美国和印度也保持着高速发展。近几年,全球风电设备制造企业间频频发生并购重组事件,使得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空间变得更加狭小。例如,2003年丹麦的Vestas公司吞并了NEGMicon,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风机制造商;2007年6月,Suzlon收购了REPOWER,市场份额进一步提高。目前,世界风电设备制造行业的寡头垄断型竞争结构初步确立,形成Vestas、GEwind、Gamesa、Enercon、Suzlon这5大企业控制绝大部分市场份额的局面。从表1可知,2006—2009年,5大企业所占市场份额稳居全球前五位。

2.2 我国本土企业成为全球市场的重要竞争主体

如表1所示,2009年Gamesa与Suzlon分别被我国的金风、华锐取代退出全球风电设备制造商前五的行列。我国企业从2006年只有金风进入全球占有率前10位发展到2008和2009年国内三甲企业(金风、华锐、东汽)全部进入前10位,短短两年间,风电设备制造商中的中国因素凸显,也看出我国的风电设备制造不仅在广泛参与全球分工,成为大型跨国企业的生产据点,而且有本土企业正在兴起,并在全球竞争中占据越来越高的地位。

2.3 我国企业与国外企业的技术鸿沟依然巨大

专利是技术创新与技术水平的一个重要成果体现,也是建立和维护风电产业发展的基石。表2列出了2010年底国内外10家主要风电设备制造企业作为主要申请人的专利申请量。从申请量上看,我国的华锐与上海电气相较于其他国外风电制造企业仍处于较落后的位置,这说明我国企业在技术领域仍与国外企业存在巨大的技术鸿沟,国外大型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仍占据产业价值链的高端,并以持续的技术创新支撑企业的快速发展。

2.4 全球风电设备的标准竞争已经显现

与传统的化石能源发电技术相比,风电属于新兴产业,在可靠性和安全性等方面都有待提高与完善。因此,在全球风电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围绕标准的竞争、检测与认证等都逐渐成为焦点。

在国际风力发电整机认证标准方面,2001年4月,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的认证评估委员会(CAB)发布了IEC WT01《风力发电机组合格认证规则及程序》(第一版),作为IEC发表的首部用于风电机组安全等方面的认证标准。除此之外,GL导则、DS 472—1/2及NVN 11400等也是风力发电整机的国际认证标准。在检测认证方面,为保障风电部件质量与供电安全,EN60034、UL 508A、IEEE1547等检测标准的出现,说明零部件的认证检测标准竞争也已受到全球的关注。

3 我国风电设备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特征

3.1 以引进技术支撑规模制造优势

图2 主要申请人专利申请量(截止2010年12月31日)

表1 2006—2009年全球10大风电设备制造商的市场份额变化

我国风电设备制造业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规模化发展,这一时间仅比发达国家晚了十几年。风机生产主要分为整机系统生产和零部件生产两部分,在整机系统生产方面,我国还没有在技术和人才上掌握总体设计方法,更缺乏基础性研究的创新成果,总体还处于跟踪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阶段。表2概括了我国国内主要风电设备制造企业的基本技术来源情况,可以看出,购买国外技术许可、联合设计或引进国外技术仍是我国本土的风电设备制造企业的主要技术来源,核心技术的对外依存度很高,这种状态与其作为新能源产业的重要构成部分的战略性要求并不相符,存在被低端锁定的风险。

表2 2009年国内主要风电设备制造商技术来源汇总

由于购买许可证、引进技术仍然是我国大多数风电设备制造企业的主要技术获取方式,使得许可证的价格飞涨,每台风机要向国外支付庞大的技术提成费;同时由于我国缺乏统一的风电技术标准,国外一种机型同时卖给多家国内企业的状况屡见不鲜,让国外专注于核心技术研发的企业坐拥丰厚的回报。

3.2 通用零部件的生产优势与关键零部件的进口依赖并存

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以及整机制造快速发展的拉动下,我国风电设备零部件制造也得以较快发展。叶片、发电机、齿轮箱等非关键零部件已大批量生产,并涌现出多家具有规模生产优势的企业,可基本满足国内整机制造的需求。但在风机轴承、控制系统等风电机组中的关键零部件生产方面还不具竞争优势,面临严格的技术壁垒,主要依赖进口,零部件产业链存在明显的断层。这种通用零部件与关键零部件生产能力不匹配的状况直接导致我国风电设备制造业的低端过剩问题。自2004年起,我国风电设备制造企业的数量就开始迅速增长。据中国风能协会统计,我国风电整机制造企业从2004年的6家急剧扩张到了2010年的70多家,合计生产能力已达3500万千瓦,是国内市场需求的3.5倍。总体产能过剩带来的恶性竞争加剧,大部分企业缺乏自主研发能力,靠引进国外技术进行生产,投产的项目同质化现象严重。同时,关键零部件主要依赖进口,使得非核心技术环节与制造环节的过度竞争与高端技术环节的竞争力缺乏现象并存。

3.3 制造高地与品牌、标准的洼地

风电设备制造业呈典型的国际性寡头垄断市场结构,几大全球知名品牌企业已经牢固树立了在市场上的绝对垄断地位。我国作为风电设备的主要需求市场,2000年以前,自主品牌产品在国内市场的认知度都很低,市场份额不足10%。2003年以后,国家以政府支持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方式,连续制定了一系列风电建设项目与基地规划,有力地推进了我国风电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带动了风电机组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并培育了一些自主品牌企业。华锐、金风、东汽已成为全球风电设备制造业的著名品牌。但是与企业和品牌的成熟度相比,我国在风电设备制造的标准领域发展严重滞后,由于我国的风电机组认证标准不是强制性的,导致国内部分风电设备未经检测认证就投入使用,或者是整机制造企业仅仅进行了认证机构的有效性核查,并没有进行型式试验,也不进行设计评估等IEC WT01所规定的风电机组整机型式认证,致使国内风电行业的认证门槛低,“标准缺乏”成为困扰我国风电设备制造业的另一难题。

3.4 以制造规模和需求市场构筑的价值链竞争优势

在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发展趋势下,对发展中国家而言,能够嵌入全球价值链也是产业发展的必要一步。我国的风电设备制造业以庞大的制造规模成本优势和巨大的市场需求,吸引全球风电设备制造的巨头纷纷到我国投资设厂,例如丹麦VESTAS已在天津、呼和浩特两地建立分公司;西班牙GEMESA、印度SUZLON已在天津建厂,其中Gamesa公司在天津设立的风力发电机生产基地也是其在海外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生产基地,还有GEWIND的通用电气能源沈阳有限公司等,我国无疑已经成为风电设备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主要节点之一。就目前的发展状态而言,我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竞争中的优势不是来自于技术、品牌、渠道控制能力等,而是来自于要素优势,是一种非稳固的竞争优势。能否将嵌入全球价值链这一必要条件转变为长久竞争优势,取决于我国风电设备制造企业、行业协会、政府等多方的努力。

4 我国风电设备制造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差距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提出是我国顺应新一轮技术和产业革命,应对全球新一轮激烈产业竞争的战略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就战略性而言,它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和产业安全,要能够从根本上摆脱受制于他国的被动状况,是支撑未来我国国家竞争优势的产业领域;就新兴性而言,内源性的技术创新能力和适应与引领需求的商业模式创新能力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要求。风电设备制造作为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的新能源产业的重要构成部分,仅就目前的发展状况而言,距离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标准似乎还有不小的差距。

4.1 内源性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核心技术空心化

当前风电设备制造的核心技术掌握在发达国家的企业手中,它们为了掌控价值链的领导权,必然会实现“技术封锁”。即便是对已经输出到我国的技术,也对其后续改造、产品升级换代、市场销售范围等进行种种限制,并且设计各种参数来控制我国企业实现技术赶超、价值链攀升。因此,要想突破核心技术空心化的僵局,只能依靠内源性技术创新,也就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自主创新不仅仅是企业的事情,还需要政府加快形成自主创新的知识创造与技术支撑体系。

4.2 市场需求的顺畅释放与良性带动效应不足

持续增长的市场需求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拉动力量,近年来我国的风电设备产能迅速增长,国内制造商已经占据我国市场份额的85%以上。从2007年起,我国一些风电整机制造企业,如保定惠德、浙江华仪、金风科技、上海电气等开始海外市场扩张,实现了整机出口。国内风电装机容量连续四、五年保持增长率翻番,增长前景广阔。但如此强大的潜在市场需求,却因为电网接入难、送出难,风电场建设与国家电网建设不协调、风资源富集地区的地方保护等等原因,使得风电的市场需求没有能够有效顺畅的释放,对风电设备制造业的良性带动效应不足。

4.3 技术高度战略化与产品低市场利基的矛盾

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风险大而市场利基小,使得企业宁愿选择相对成熟的低端技术或是以购买等形式从国外获取技术,迅速形成产品的生产能力占领需求市场,我国的风电设备制造业几乎已形成这种发展模式。但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标准来看,真正决定产业发展命脉的核心技术不可能以外取的方式获得,在核心的高端技术层面,必须要能够形成一种高效的技术创新、研发、成果产业化和产品市场化的有效转化机制,目前我国的风电设备制造业还未形成这种机制,未来要实现价值链攀升,必须要能够从根本上破解这一矛盾。

5 我国风电设备制造业实现价值链攀升的路径与对策

5.1 共性关键技术的战略性攻关

风电设备制造要求高度的系统集成能力,我国风电企业总体上尚未完全掌握整机集成技术和兆瓦级以上的风电机组的叶片、控制系统、变流器等核心技术,而要突破这些共性关键技术,仅靠企业之力是勉为其难,既然是战略性关键技术,就需要政府以公共研发投入等形式参与到共性关键技术的战略性攻关中来。综观欧洲一些风电设备的技术强国,政府对新技术研发也是举全国之力,从资金、研究机构、研究人员到研究成果的产业化转换等多个层面予以支持。当前我国更需要立足增强技术自立,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如同当年攻破原子弹技术、当今发展载人飞船一样,从国家技术战略的高度发展风电设备共性关键技术。

5.2 赋予龙头企业创新责任与创新激励

虽然近几年我国的龙头企业华锐风电、金风科技和东汽等迅速崛起,并挤入全球十大风电设备制造企业的行列,但是这些龙头企业的快速成长也是以资源驱动为主,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严重匮乏,这与其龙头企业的地位极不相称。从国外的发展实践看,政府对产业技术创新的推动往往是通过龙头企业来实现的,像日本对大规模集成电路的技术攻关就是通过主要几家电子信息企业结成战略技术联盟,共同攻破关键共性技术后,企业再围绕技术的应用性创新和产品创新展开激烈的竞争。我国风电设备制造的龙头企业也应该担负这种技术创新的社会责任,政府还应形成一种政策引导机制,如在国家层面的创新活动中要求必须有龙头企业的参与,对龙头企业根据绩效给予程度不同的激励等。

5.3 利用制造优势发挥逆杠杆效应实现标准突围

逆杠杆效应是相对杠杆效应而言的,杠杆效应特指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通过直接投资以更好地利用发展中国家的资源、低廉劳动力等,形成自身产品竞争优势。发达国家的大型风电设备制造企业纷纷来我国投资生产,就是为了追求杠杆效应。综观英国、美国、日本在其作为全球性制造基地的时期,也是其累积技术创新能力和实现标准突围的时期。当前,我国的风电设备制造业还处于有产品无标准的尴尬境地,而要实现标准突围,还是要借助于制造优势。逆杠杆效应讲的就是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凭借与世界级先进企业合作的机会,学习、挖掘、套取其先进的技术、管理、营销等资源,以提高企业竞争力的过程。要想实现标准突围,国内企业之间必须达成一种同盟关系,合力推出“中国标准”,并将标准以技术形式内化于产品之中,庞大的制造规模是 “中国标准”与发达国家企业主导的“国际标准”博弈的有力砝码。

5.4 构建官产学研用的产业创新网络

一方面,政府需要为产业的共性核心技术研发提供基本的经费支持,在公共研发资源的配置上予以倾斜;另一方面,还需要通过政府采购,对创新成果进行购买,分担企业创新风险,这在国外已成为一种惯例,例如,美国早期针对电子信息产品的政府购买,以及英国制定《持久采购行动计划》,都对产业的早期市场培育发挥了关键作用。

5.5 疏通多元融资渠道,充盈“资金池”

目前我国风电企业(包括风电设备制造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有贴息贷款、募股上市、国债投入、资产重组、引入风险投资等几种模式。此外,政府也在财政和税收上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给予一定的支持,即便如此,这对面临突破核心技术瓶颈的风电设备制造企业的研发经费需求,以及成果产业化转化和早期市场培育的资金需求而言都显严重不足。亟须疏通多元融资渠道,充盈“资金池”,构建完整的创业投资链,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基金;完善天使投资机制;适当的政府补贴机制,但要与相对严格的审查考核制度相结合,以避免一部分企业借机套取国家补贴。

5.6 培育产业发展的人才支撑网络

我国风电设备制造业人才的结构性短缺,特别是具有系统优化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短缺问题严峻,为此教育必须先行。企业根据实际需要实行定制化在职培训,以及建立激励机制和创造良好的环境吸引国内外优秀的风电设备研发及制造的专业人才,都是培育人才支撑网络的重要内容。

[1]李俊峰,施鹏飞,高虎.中国风电发展报告2010[R].海口:海南出版社,2010.

[2]Schmitz H..Local Upgrading in Global Chains:Recent Findings[R].Paper to Be Presented at the DRUID Summer Conference,2004.

[3]刘志彪,江静.长三角制造业向产业链高端攀升路径与机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8.

[4]刘志彪,张杰.全球代工体系下发展中国家俘获型网络的形成、突破与对策——基于GVC与NVC的比较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7,(5):39-47.

[5]徐冠华.我国着力构筑国家创新体系[J].创新科技,2002,(11):24.

[6]蔡茜,黄栋.基于“钻石模型”对中国风能产业的竞争力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7,(11):37-40.

[7]高虎,王仲颖.借鉴欧洲经验建设具有竞争力的自主风电产业—关于欧洲风电产业有关情况的调研报告 [J].宏观经济研究,2009,(4):76-79.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and Avoiding the Low-end Locking——Taking Wind Power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s an Example

Bai Xuejie,Li Yuan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Social Development,NanKai University,Tianjin 300071,China)

In recent years,China’s wind power industry and other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 have obtained rapid development,but the inadequacy of endogenous technology innovation ability and contradiction between technology strategy and product low niche market make the development of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face the risk of low-end locking.Taking the wind power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for example,this paper analyzes the global competition pattern and our country’s characteristics of participating in global value chain by supporting manufacturing scale advantage with foreign technology,general parts and components manufacturing advantage with the imported key parts on both.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nclusions that there is no small gap from the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 standard.In order to avoid low-end locking.This paper presents six paths including the key common technology’s strategic research,endowing with bibcock enterprise innovation responsibility and innovation incentive in order to make wind power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realize the value chain climbing.

Wind power equipment;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Low-end locking;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后危机时代国际产业分工的演变特征及我国的应对策略研究”(NKZXB10063)。

2011-07-14

白雪洁(1971-),女,内蒙古通辽人,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理论与政策、产业效率分析。

F062.9

A

(责任编辑 张九庆)

猜你喜欢

战略性价值链风电
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国际化的推进策略
浅谈低碳价值链构建——以A公司为例
温州城市“拥江发展”的战略性和现实性思考
基于价值链会计的财务风险识别与控制
海上风电跃进隐忧
分散式风电破“局”
试析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成本管理模式
风电:弃风限电明显改善 海上风电如火如荼
提高战略性矿产供应能力,推动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在“战略性矿产供需形势分析研讨会”上的讲话
重齿风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