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是什么让我们在一次次危险与挑战中凯旋——在“家门口”做舆论监督

2012-12-21文/彭

中国记者 2012年5期
关键词:石灰窑收费站选题

□ 文/彭 彬

(作者是唐山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新闻专题部副主任。)

如何保障在“家门口”的暗访不出闪失和差错,记者怎样才能安全地行使舆论监督权?作为一名在地市电视台从事监督类报道十余年的地方媒体人,笔者认为暗访记者需要具备三种“保护”能力,即保选题、保团队,保搭档。

学会孤军奋战,精心保护选题

对记者而言,成功完成暗访报道的前提之一,就是要学会精心保护选题。

对于监督类暗访报道,选题暴露意味着暗访很可能会“胎死腹中”。要想有效保护选题,首先得忍受孤独,一旦选题确定,就要尽可能控制知情范围,绝不向无关人士透露,就是亲属和朋友也不例外。

地方媒体进行的本地暗访,采访者与被采访对象及其关系人通常同在一个城市生活,人际关系盘根错节,稍有疏忽,就有可能暴露选题,说情甚至威胁等各种干扰也就会接踵而至,最终可能导致选题流产。因此,从暗访前期准备工作开始,就需要有意识地保护采访选题。

无论将要暗访的领域和内容对自己来说多么生疏,记者都不能像采访普通新闻一样,公开地向同事、家人求教,要独自完成前期预案制定以及技术和心理上的种种应对准备。即便是已成功进行了前期暗访,在后期撰稿、制作期间也要做到严防死守,直到节目制作完成,顺利送上播出线。

记得2002年,笔者从事暗访报道不久,了解到唐山市某县交管部门在所辖的公路收费站违章乱收费,问题相当严重,遂决定进行一次暗访。

尽管前期选题保密工作做得较周密,但采访途中,我在向摄像记者交代拍摄重点时,谈及所要报道的内容,被随行司机听到。恰巧当时司机接到一个电话,随口就和对方说了一句:“某收费站乱收费,我们去曝光!”

始料不及的是接电话人的亲戚恰好是当地交管部门的一位领导。结果等我们驱车一个多小时赶到现场时,收费站上下已严阵以待,当地交管部门负责人也赶到现场,于是暗访变成明访,没有获得任何实质性内容,一个不错的选题就这样流产了。

时隔三个月之后,我们再次实施了暗访,最终成功地将这个县区公路收费站的违法乱象公之于众,引起市政府高度重视和专项整治。

遗憾的是,当初仅仅因为本该避免的一个小小疏忽,致使这种损害公众利益的违法行为多延续了三个月的时间。此事虽时隔多年,教训至今仍记忆犹新。

懂得随机应变,善于保护团队

绝大多数监督类暗访报道,进入新闻现场进行“暗访”的记者都需要乔装改扮、变换身份。此时,记者所面临的风险不言而喻,因而记者应懂得斗智斗勇、善于随机应变,保护采访团队。行前,应做好一旦身份暴露、随时安全撤离的预案。当出现真正的危险时,要妥善予以紧急应对。

2005年的一天,笔者接到群众举报,一家私营油脂厂将炼油的污染物随意排放,造成村子饮用水源和周边环境严重污染。记者假扮成油脂购买商前去暗访,但是油脂厂门卫不允许我们的车进厂,司机只好等在厂外。

暗访前期一直进行得较顺利,但就在接近尾声时,老板的儿子——一个四五岁的孩子突然对着摄像师腋下的暗访包好奇地嚷嚷起来:叔叔的包上为什么有个小眼儿,里面还亮亮的,让我看看。

原来,暗访设备的高度与孩子的身高恰好接近,孩子的视线直接看到暗访机的镜头上。小孩子的无意发问当即引起老板警觉,开始关注我们的暗访包。

危急关头,我巧妙地打开暗访包,从里面拿出一些小食品,送给孩子。好在我们事先对暗访包进行了伪装,在暗访机上面放了一些小食品。但这并没有打消老板的疑虑,紧接着老板一个电话从车间里召来三个彪形大汉,气势汹汹向我们围过来。

这时我意识到情况不妙,绝不能恋战,必须尽快撤离。情急之下我赶紧说:我们先买二十桶油脂,马上就交预付款。我的当机立断暂时稳住了现场。我立即拨通司机电话,让他赶快把钱送过来。随即,司机急速将车开进厂内,我和摄像师飞奔上车。

就在汽车驶离厂门瞬间,我看到那几个大汉和院子里的几条大狼狗同时奔出院门。事后回想起来,还真有点后怕。如果当时稍有犹豫,如果事前没有和司机定下暗语,暗访团队难免陷入险境。

尽管那次暗访报道未能尽善尽美,但我们所掌握的证据,已足以揭露这家企业严重的污染问题。当地环保部门据此责令油脂厂立即停产,困扰当地居民多年的污染问题,也得以彻底解决。

敢于退居幕后,巧妙配合“搭档”

笔者作为女性,偷拍、暗访实有许多禁忌之处,有时无法直接介入和正面出场。此时,作为节目的主导者——编导——就要敢于退居幕后,临时改变身份,并因应暗访需要,扮演不同角色,以保护自己的搭档——摄像——顺利完成暗访。

首先,担当起“助手”角色。暗访前,搜集整理好所有与采访相关的资料,将暗访各个环节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逐一理清,制定出应对办法,编写出详细、周密的采访预案,将其一一交代给摄像“搭档”。让原本只负责拍摄的摄像走向前台,替代自己完成暗访中的采访任务。

其次,暗访开始后,充当摄像的“第三只”耳朵,确保摄像的暗访万无一失。一次,笔者所在电视台接到群众举报,某区某村的一座大山内有100多座石灰窑,在没有任何环保装置的情况下,已违法生产多年,造成严重环境污染。据悉,为躲避检查,石灰窑主们对外界防范甚严,只能进行隐性采访。但到满是石灰窑的大山里暗访,女记者实在容易引起怀疑。此时,最佳的替代办法就是让摄像走向前台,而我则退居幕后。

当时进山后,我等在车上,摄像以购买石灰为名,独自进入一座座石灰窑。在暗访现场,他运用我们预先准备好的有关石灰产销的知识,在与对方的讨价还价中,不经意地将一个个问题提出。我在车上,尽管不能露面,但我们各自的手机始终处于通话状态,我仔细聆听、捕捉着现场的点点滴滴,不时给予指点或提醒,当察觉到对方稍有疑问,就立即通过手机暗示摄像尽快脱身撤退。在此次暗访中,我虽身在场外,却如亲临现场,就这样我们安全地暗访了二十多座石灰窑。

▲ 在北京周边的一些“点野火”的泔水油私炼点,类似于这样的“壮汉”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视频截图)。(新华社/发)

最后,还要学做一名合格的“哨兵”,当好摄像背后的“第三只”眼睛。任何一篇电视新闻,同期声与画面两大元素都不可或缺,暗访也不例外。通常,暗访中获取现场同期声并不十分困难,但要获取优质画面则有相当难度。特别是,展现环境污染的许多画面,单依靠暗访设备是无法充分表现的,往往需要动用明拍设备,而明拍画面时的风险并不亚于前期的暗访。

那次,我们将车开到山顶较为隐蔽的地方,我在车内负责“望风”,观察周围的动静。摄像师带着微型摄像机隐蔽到树后,进行拍摄。一旦有人或者车辆过来,我就会立即电话示意摄像立即撤回,再更换地点拍摄。

对于此次暗访,尽管我几乎没有出现在前台,但是多种角色的变换,思维一刻都不敢停歇,丝毫不敢懈怠。下山后,司机说,倘若有某一个石灰窑主识破了我们的身份,我们三人恐怕都出不了这座大山。

就这样我们三次进山暗访,获取了大量违法生产的事实,制作出三集系列报道《非法生产无人问津 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将这些小石灰窑严重污染周边环境,造成区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附近村民深受其害的事实以及非法生产猖獗的幕后原因一一披露。节目播出后,唐山市立即对非法开采石灰进行了全面的整治,关停了这里的100多座违规石灰窑。

自从2002年开始从事暗访报道,多年间我常常 “如履薄冰”。面对着日益复杂多变的新闻采访环境,深感暗访对记者的智力、体力都在不断提出更高的职业要求。任何一次暗访的成功,都少不了前期的周密策划,暗访时的勇气和随机应变,以及对新闻职业道德的坚守。

我们时时刻刻都在深省:要学会保护自己、保护战友、保护选题,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积累更多从业经验,期望在一次次充满危险与挑战的暗访中安然凯旋。

猜你喜欢

石灰窑收费站选题
江苏20个高速收费站实施“准自由流”改造
浙江首个“云收费站”投用
石灰生产工艺创新与应用
石灰窑碎瘤机装置的应用
石灰窑改造项目进度管理研究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谈诗词的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基于Spark的高速收费站大数据系统的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