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城半拉城铜火铳的来历
2012-12-21王崇
王 崇
(双城市文物管理所 黑龙江 哈尔滨 150100)
火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发明之一。“火药的应用,也在欧洲人之前。”在我国发现的铜火铳,是世界上使用最早的一种金属管状火器。一九七○年七月在阿城区半拉城出土的铜火铳,为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新的物证。
阿城半拉城子铜火铳系青铜铸成,刻着“X”形记号,长三十四厘米,重七市斤,口径二点六厘米,由前膛、药室和尾銎等部分构成,前膛长十七点五厘米,铳口内壁直径二点六厘米,外沿铸固箍。前膛外沿铸有加固箍,药室外凸,可装火药,有小孔接入引火线,点燃后火药爆炸产生的动力能将膛内物推射出去。显而易见,这是件以火药为动力的金属管状火器。由于尾銎中空,可装木柄以供手持,故又称于铳。
同类火铳,国内外过去都有发现,但时代最早的是我国元至顺三年(公元一三三四年)和至正十一年(一三五一)的两件。与这二尊铳比较,半拉城铳的构造较为简单,铸制也粗糙,外型古朴,从火器演变的发展角度看,其时代可能更早一些。该火铳有这样几个特点,其一为造型较简单,后銎口大底小,虽便于安装木柄,但使用时容易脱落;其二为冶铸制作粗糙,表面凹凸不平,不光洁,铳壁厚薄不均,甚至铳筒圆形亦不规则;其三为此铳无铸造年月记录。
所以,要确定阿城铜火铳的铸造年代,必须从同时出土的其它器物以及铜火铳这一火器的使用等情况进行考证。
图1 半拉子城铜火铳
在元朝,关于“火炮”的铸造等具体情况,史书并没有详细记载,但从简略的记载中,可以推知或铳是小而轻便能由士兵单人随身携带的小型火器,点燃引火线后爆炸发射,在实战中证明有相当威力。如果以上推测成立的话,那么这种火器只有青铜器等金属才能铸造,而阿城出土的铜火铳正具有这些特点。
与该铳同时出土物有:铜镜一件,圆形环钮,直径19厘米,背饰三凤六雁及花卉祥云组成图案,从舞凤展翅云雁凌空的自然朴素风格看,很像是金代的作风;三足小铜锅一件,腹部闪出宽檐,类似于常见的金代三足锅,系行军用锅;铜瓶嘴,侈口细颈,上带弦纹,与金元时期玉壶春瓶嘴部—样,当为酒器。此外还有军马佩饰物等。总之,从这批同时出土的器物看来,几乎都与军事攻占有关,有些器物的形制和纹饰又具有金元时代的风格。由此推断,阿城火铳也有可能系金元之际所遗留。但从其形制比较原始,制作较为粗糙来推断,其铸造年代似在至顺铜火铳和至正铜火铳之前。
火铳的出土地半拉城子濒临阿什河,西距金上京会宁府遗址仅四公里。上京是金代早期的都城,据记载,金末元初这里相继经历了三次战争:公元一二—七年蒲鲜万奴进攻上京、一二三三年蒙古军队攻灭东夏、一二八七年开始的平定乃颜叛乱。那么,其中哪一次与这尊火铳有关呢?
我们知道,金人是从宋人手中学会使用和制作火器的。但从火器发展史看,直到公元一二三二年,金兵在中原地区创制的最先进火器,还仅仅是所谓的“飞火枪”,即把二尺长装火药的纸筒绑在木柄长枪头部,临阵时点燃火药能喷出火焰烧伤敌军。这在当时已经是惊人的发明,并在军事上发挥了一定作用。而半拉城铜火铳则比“飞火枪”要进步得多了。女真人蒲鲜万奴所建的东夏政权 (公元一二一五——一二三三年)始终局处东北一隅,技术和物质条件都远远落后于中原地区,在这之前或同时,是不可能拥有比“飞火枪”先进的金属管状火器的。
同样,攻灭东夏的蒙古军队,尽管以弓马骑射著称于世,但掌握火器却远不如女真人。公元一二三三年的归德(河南商丘)之战中,蒙古败于金兵,原因固然不少,但女真人使用“飞火枪”造成了蒙占骑兵的惊慌失措,不能不对战局产生一定的影响。可见,在这同时攻灭东夏的蒙古人也不会拥有比“飞火枪”更先进的火器的。这就排除了在前两次战争中使用火铳的可能性。
然而到平定乃颜叛乱时情况就不同了。
首先,这时使用火器已较普遍,铸制技术也不断改进。由于军事上的需要,蒙古人已经从金人、宋人手中掌握了火器。元初,元朝在各地普遍设置了炮手军,在一些战役中,甚至还让杀伤力较大的炮手军打头阵。到一二七四年元兵在进攻南宋过程中就使用了一种可以“燃”的“火炮”。其形制虽没有详细记载,但使用了火药和引火导线,却是可以肯定的。否则火药爆炸难以控制,并且不可避免地会造出自身伤亡。鉴于金末以来,在中原地区已出现“金银铜铁杂铸为炮”的技法,而一二五九年南宋人又曾创制了一种利用竹筒装火药、点燃爆炸后推出筒内弹丸的管状火器——“突火枪”,这种“火炮”很有可能是在突火枪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并用金属铸制的。元灭南宋、统一全国后,集中全国炮匠于京师,用金属铸制火器的条件更为成熟。到平定乃颜叛乱时,使用火铳的条件业已具备。
其次,在平定乃颜叛乱时,元军确已使用了—种新式的“火炮”。公元一二八七年在辽河附近的撒儿都鲁一次战斗中,汉军都元帅李庭“引战士十人持火炮,夜入其阵,炮发,(敌)果自相杀溃散”。翌年,李庭又“选锐卒潜负火炮,夜渡贵烈儿河上游,燃之,敌马惊疑……大破之”。这个李庭,原为女真蒲察氏,后改姓李,以军功为元世祖忽必烈所信用,升为统帅汉军的高级将领。在长期的战争中,显然,李庭多次领教过“火炮”的作用。这使他在统帅的军队里注重火器的配备和使用,是毫不奇怪的。
李庭所用“火炮”的铸造等具体情况,史书上没有详细记载,但从简略的记载中,可以推知是小而轻便能由士兵单人随身携带的小型火器,点燃引火线后爆炸发射,在实战中证明有相当威力的。如果这个推测不错的话,那么这种火器恐怕只有青铜等金属才能铸造。而半拉城火铳恰好是具备了上述特点。
半拉城东去十余里,是绵互重叠的群山,西隔阿什河与金上京呈犄角之势,是攻守上京的一个桥头堡。如此重要的地理位置,使它在金元之际成为军事必争之地。
乃颜败亡后,余党哈丹继续窜犯东北各地,曾在上京周围各地与元军展开激烈争夺。元军既已在平叛的其它战场使用了“火炮”,那么,在争夺半拉城时也不会不使用这种颇具威力的火器。新发现的铜火铳等器物很可能是在这场战争中被遗弃在河旁的,后来河床改道,这些器物也就淹没在那里了。所以这件火铳极有可能是这场平叛战争中的遗物。哈丹于一二九○年出逃朝鲜,半拉城火铳的下限也就不晚于公元一二九○年。
平定乃颜叛乱是当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在几百年的分裂混战后,元初人民群众渴望有个统一安定的局面,以恢复发展生产。元世祖忽必烈为巩固自己统治也不得不采取一些加强中央集权、恢复发展生产的措施,这在客观上是顺应历史发展要求的。但却遭到了蒙古贵族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乃颜就是一个代表。他怀有野心,大搞叛乱分裂活动。但不到四年功夫就土崩瓦解了。
元政府在平叛后,为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统治,设立了辽阳等处行中书省,由中央政府派官施治,征收赋税,并在黑龙江流域各地进行军事屯垦,发展驿站交通。在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黑龙江两岸广大地区在元代又得到了进一步开发。由此可见,半拉城火铳不仅是平定乃颜叛乱的历史见证,而且是黑龙江流域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的又一物证。
[1]赵虹光.黑龙江区域考古学[M].1991.
[2]魏国忠.东北亚研究——东北民族史研究(二)[M].1994.
[3]袁伟.走进博物馆·中国军事博物馆[M].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