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社会民主党变革与启示
2012-12-21李英
李英
(中共辽宁省委党校,辽宁 沈阳 110004)
欧洲社会民主党变革与启示
李英
(中共辽宁省委党校,辽宁 沈阳 110004)
作为欧洲政坛上的重要政治力量,欧洲社会民主党走过了100多年的发展变革进程,显示出善于根据环境的变化改变自己的思想和政治传统的特点,其不断进行着的理论模式、执政模式和政党体制的全方位变革对中国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欧洲社会民主党;变革;启示
欧洲社会民主党亦称社会民主工党、社会民主党、工党等,是广义的社会主义运动的一支重要流派,也是欧洲政坛上强大的政治力量。在其1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为适应时代变化的步伐,以变革不断应对挑战,以变革赢得了政党的发展。因此,探寻其发展变革轨迹,总结其变革经验得失对我们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欧洲社会民主党变革的历史进程
1.19 世纪末:欧洲社会民主党变革的发端。社会民主主义理论是欧洲社会民主党早期所奉行的指导思想。作为欧洲第一个工人阶级政党,德国社会民主党在1869年、1875年、1891年先后通过了《爱森纳赫纲领》、《哥达纲领》和《爱尔福特纲领》[1],全面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但同时还奉行社会民主主义思想。直到19世纪90年代,社会民主党和社会民主主义基本上还是工人运动中马克思主义居主导地位的流派和学说,它主张以革命手段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然而,其日常实践却主要从事议会活动和工会工作,致力于经济斗争以求改善工人阶级的状况。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通过议会道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倾向抬头。1899年,伯恩施坦发表了《社会主义的前提与社会民主党的任务》一书,对社会民主主义进行了系统化改造,主张在现存国家的基础上通过议会制民主和社会改良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由此奠定了社会民主主义的新的理论架构,并很快成为欧洲社会民主党的指导性理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大多数交战国的社会民主党领袖入阁本国政府,有的甚至单独执政,成为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社会民主党虽然在理论上和纲领上仍保留了不少马克思主义词句和革命口号,但在实践上已全面转向改良主义。伯恩施坦社会民主主义导致社会民主党分裂,现代意义上的社会民主党由此产生。
2.20 世纪50年代初-70年代中期:全面变革与转型。1951年6月30日,社会民主党在德国的法兰克福举行了社会民主党国际成立大会,通过了《法兰克福宣言》,完成了社会民主党的理论更新,即民主社会主义取代了社会民主主义成为社会民主党的指导思想。在民主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社会民主党推行了惠及全民的社会福利制度,树立起了民主、革新和维护劳动人民利益的形象。由此,党的组织得到快速发展,党员人数大量增加,英国、法国、瑞典等10国的社会民主党先后执政或参政。这是欧洲社会民主党发展的第一次高潮。
1959年德国社会民主党通过了 《哥德斯堡纲领》,在《法兰克福宣言》的基础上对其纲领进行了全面改革,完成了政党及纲领的全面转型。其主要表现:在政党的性质上,即从传统的工人阶级政党转变为代表社会各阶层之中偏左势力的大众政党,也就是其纲领中所说的“人民党”,以执政党或“建设性的反对党”的身份推行改良路线;表现在政党目标上,即建设社会福利国家。此后,其他社会民主党也纷纷仿效德国修改了党章,完成了战后的全面转型。这一转型为其在欧洲的崛起奠定了基础。转型以后以左翼的形象扮演着欧洲政党轮替的两大主角之一,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欧洲共有12个社会民主党执政或者参政,党员人数比50年代初增加了1/3,选民人数增加了40%[2],迎来了社会民主党发展的第二次高潮。
3.20 世纪70年代后期——90年代初期:变革的停滞。20世纪70年代后期——90年代初期,欧洲社会民主党遭遇了战后第一次重大危机,陷入了发展的低谷。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受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和科技革命的影响,以及党自身变革乏力,欧洲社会民主党传统的政治功能和治理模式都不同程度地陷入了困境,导致在大选中失利。例如,瑞典社会民主党在连续执政44年后于1976-1982年、1991-1994年间两次失去执政地位;英国工党和德国社会民主党连续四次大选失利;其他国家的社会民主党也都不同程度地在国内政治竞争中遭受挫折。这意味着社会民主党传统的治理模式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必须通过改革实现新的复兴。
4.20 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变革的新突破。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欧洲社会民主党经历了战后第二次全面变革转型,实现了理论和发展模式的嬗变。面对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困境,欧洲社会民主党产生了深刻的危机感和变革的紧迫感。各国社会民主党对原有理论进行了全面的修正,纷纷实现了“政治革新”,形成了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相融合的多元的思想理论以及以新经济、新福利、新政治、新治理为内容的全新的改革思路。以此为标志和契机,欧洲社会民主党迎来了二战后的第三次发展高潮。20世纪末期,在原欧盟的15个成员国中,有13个国家是由社会民主党单独执政或与其他政党组成联合政府,例如,英国工党、德国社会民主党成为执政党;法国社会党则控制了国民议会;瑞典、挪威、奥地利、芬兰等国的社会党也控制了政权,整个欧洲出现了一片“粉红色”[3]。
但是,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社会民主党又陷入了新的困境,频频在选举中失利。在目前欧盟27个成员国中,社会民主党单独或联合执政的政府只有10个左右[4]。目前西班牙和瑞典的社会民主党仍然处于执政地位;比利时和芬兰的社会民主党成为参政党;奥地利、法国、德国等社会民主党则沦为在野党。即使在多党联合执政的政府中,社会民主党也不占绝对优势地位。而且其失利不仅表现在国内政治选举的惨败,而且还表现为在欧盟一些主要机构中政治地位不断下降。为走出困境,欧洲社会民主党在理论、政策、组织体系和活动方式等方面都将面临着一次新的调整,预示着新的改革即将到来。
二、欧洲社会民主党变革的主要内容
20世纪以来,欧洲社会民主党在政党理论、执政模式以及组织体制方面进行了深刻的变革,不能不引起我们对某些问题的深入思考。
1.政党理论和价值观念的变革。在理论定位上,实现了从阶级政治走向中间政治。长期以来,西方的政党政治一直是阶级政治的天下,政党以阶级代言人的身份出现,并且以带有强烈阶级特征的理论和政策吸引选民的支持,意识形态和政策呈现出离心的、两极化的状态。从20世纪中期以后,出于政治竞选的需要,政党间离心的、两极化的意识形态逐渐为“阶级合作”和“共识政治”所取代,不同政党之间在意识形态上相互融合,政策主张更加温和、务实和趋同。向来以“左”自诩的社会民主党的意识形态取向也发生了转向,即放弃阶级政治观,阶级政治向中间政治转变,政党的定位也由阶级性政党转向中间性政党。意识形态的中间化趋向导致党的阶级界限日益模糊,意识形态的特性日益淡化。这既使得党的意识形态更具有包容性和代表性,但又使得党失去了固有的阶级定位。
在价值观念上,实现了从对传统价值的继承走向对新理念的吸纳。一是坚持社会主义传统价值观念,即“团结、公正、宽容及结果均等”,“民主、自由、正义、相互的责任和国际主义”。二是赋予传统价值观新的内涵。鉴于传统的意识形态影响力逐渐下降,欧洲社会民主党放弃了与传统“社会主义”观念和政策的联系,强化了意识形态淡化的趋势,赋予党的理论以新的内容。在奋斗目标上,社会民主党普遍放弃了制度社会主义的战略目标,转而以“民主、自由、平等”等价值观念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奋斗目标,试图用价值社会主义代替制度社会主义;公正强调的不再是结果的平等,而是机会的平等和起步条件的平等;互助更加突出公民个人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三是吸纳新的价值观念。随着生态运动、人权运动等新社会运动深入人心,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妇女发展、维护人权的价值观念在欧洲社会民主党的纲领、政策和实践中都有所体现。
在施政纲领上,实现了从强调“主义”走向突出“发展”。“主义”之争一直是20世纪政党斗争的重要内容,选民也主要以政党的意识形态取向作为政治选择的依据。然而,随着两大意识形态对立格局的结束和日趋复杂的经济社会问题,选民开始以政绩作为选择政党的依据。为此,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欧洲社会民主党施政纲领的重心从过去注重“主义”之争转向经济社会发展。为此,各党普遍都放弃了国有化和计划化这两项传统纲领。1997年英国工党修改时取消了公有制条款,要建立一个“为公众利益服务的充满生机的经济体”[5]。社会民主党进行的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09年金融危机前,英国经济连续10多年保持增长,社会福利也有所改观,公费医疗开支2002年为650亿英镑,2008年则将上升到900亿英镑。大约500万退休者每年将从退休金优惠政策中多得400多英镑[6]。
2.执政模式的变革。在执政方式上,实现了从对立走向妥协和联合。在欧洲政党政治的早期,政党的政治分野十分明显,政党之间常常处于对立和冲突状态,就是意识形态比较接近的政党间的冲突有时也相当激烈。社会民主党无论执政还是在野也往往采取不合作的态度。近年来,政党斗争依然存在,但社会民主党逐渐放弃了不合作态度,遵循议会民主的游戏规则,在野时充当建设性的反对党,执政时与其他政党合作,甚至建立联合政府。如德国社会民主党就曾分别与基民盟、基社盟、绿党及自民党组成联合政府;法国社会民主党1988、1995和1997年三次联合右翼政党、共产党、绿党组成了联合政府。2002年左右翼政党又联手对付极右翼势力的挑战。通过议会民主执掌政权,对资本主义进行改造,进而走向“社会主义”,这是欧洲社会民主党当今唯一的和可能的选择。
3.组织体制的变革。在社会基础上,实现了从单元走向多元。在多党竞争体制下,选民数量的多寡是政党力量强弱的标志,是党能否执政的先决条件,而壮大政党的力量就必须建设全方位开放的党。欧洲社会民主党传统的社会基础主要是产业工人,但科技革命却导致传统产业工人数量锐减,中间阶层崛起并成为社会主流阶层,党的社会基础因此受到极大削弱。为此,欧洲社会民主党不断扩大党的开放度,力图构筑起多元的社会基础。具体做法是“立足中间,兼顾两头”。立足中间,就是把中间阶层作为党主要的社会基础。为此,欧洲社会民主党实行中间派定位,以中间阶层的利益要求作为政策调整的出发点,如为了满足新中间阶层分享政治权力的愿望,坚持自治管理原则,为满足新中间阶层追求平等的需求,实施积极的福利政策;兼顾两头,就是巩固原有的社会基础,同时注重争取特权阶层和妇女力量。多元化的社会基础的构筑拓展了社会民主党的生存发展空间,然而却造成政党成员构成的复杂化,政党的阶级特色由此淡化;而中间化趋向则意味着社会民主党已经背离了其工人阶级政党的属性而成为中间阶层的代言人。
在组织建设上,实现了从僵化走向灵活。30年来,欧洲社会公民的非意识形态化、生活方式多样化以及人的个性化趋势迅速发展。民众特别是青年人的政治热情下降,不愿意长期追随某一个政党,不再热衷于抽象的意识形态争论。政治冷漠导致党员构成单一、结构老化。为此,各国社会民主党都采取了灵活的政策加强党的组织建设:促进党员的年轻化。德国社会民主党启动了青年攻势行动计划,包括党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政府加大支持力度,开辟吸引青年的渠道等;实行精英政治,即选举年轻有为的政治家为党的领袖;提高妇女在党内的地位。党内设立妇女委员会,确定女干部、妇女代表在党的领导机构和代表大会中的比例。
三、欧洲社会民主党变革的启示
1.变革创新是政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保证。变革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更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源泉。政党存在的合理性就在于解决不同时代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时代是不断变化的,政党的理论和政策也必须适时进行调整变化。顺应时代发展趋势,进行理论和实践模式的创新是欧洲社会民主党长期的共同的诉求。社会民主党在保持社会主义的传统价值的同时不断增添现代价值内容,以保证执政或参政地位不动摇。社会民主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第三条道路这一变革脉络充分表现了欧洲社会民主党驾驭形势、勇于创新的秉性和能力。改革不仅推动了欧洲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保存了社会对政党地位的认同,促进了党的发展。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长期执政,关键就在于善于根据世情、国情和党情的变化不断改革创新,灵活地而不是教条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实践表明,不管什么性质的政党,谁能够与时俱进谁就能够得到发展。
2.必须处理好借鉴与创新的关系。欧洲社会民主党与中国共产党处于同一个历史时代——全球化的时代,面临着相似的问题——经济发展、社会公平、政党建设等问题;实现着类似的目标——执政地位的巩固。因此,欧洲社会民主党长期以来所进行的改革拓展了中国共产党的视域,其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但是,就改革的背景而言,政党变革承载的是国情和政党政治文化。中国共产党与欧洲社会民主党所处的国情不同,就改革本身而言,欧洲社会民主党的改革思路也不尽相同。“第三条道路”在西方各社会民主党中具有共同的价值基点,就是公平、正义、责任、民主,但是其理论模式和实践模式却各有不同:美国称为“新进步主义”,是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结合的产物;英国称为“布莱尔主义”,是民主社会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结合的产物;德国称为“新中间道路”,注重维护社会公正和基本社会福利保障;法国的第三条道路注重公平问题。因此,中国共产党不能照抄照搬其改革模式,必须走中国特色的政党改革之路。
[1]张士鹏.关于德国社会民主党纲领研究的几个问题[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1).
[2]朱昔群.战后社会民主党的发展[J].学习时报网络版,2005-03-15.
[3]王瑜.欧洲社会民主党是如何治国理政的[J].领导之友,2005,(1).
[4]李伟.欧洲政坛右转社会民主主义面临挑战[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5]托尼·布莱尔.新英国——我对一个年轻国家的展望[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66.
[6]金正帅.西方执政党建设及启示[J].前沿,2005,(10).
责任编辑 魏子扬
D181
A
1672-2426(2012)04-0026-03
李英(1962-),女,辽宁大连人,中共辽宁省委党校政治学教研部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政治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