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冷战后的中国国家利益:基于不同视角的考察

2012-12-21程晓勇

党政干部学刊 2012年4期
关键词:利益国家经济

程晓勇

(复旦大学,上海 200433)

冷战后的中国国家利益:基于不同视角的考察

程晓勇

(复旦大学,上海 200433)

国家利益是现代民族国家对外行为的内在决定性因素,对国家利益的维护和追求是国家的基本对外职能。国家利益的内容及形式既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也随着国家决策层主观认识的变化而相应变动。如何认识国家利益和判断国家利益,深刻影响着一个国家对本国利益的维护和拓展。

国家利益;利益内容;国家利益观

国家利益是“一个民族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总体利益,包括一切能满足民族国家全体人民物质与精神需要的东西。”[1]纵观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的历史,不同时期国家利益内容不尽相同。冷战后,随着中国前所未有的融入世界,中国国家利益的深度与广度都呈现出新的特征和变化,本文将从不同利益内容的角度分析冷战后中国国家利益。

一、政治利益的重点与分析

冷战后,国际政治斗争的核心问题由两种社会制度之争转为两种世界秩序之争,美国力图建立单极霸权,而其他大国争取世界格局多极化。此外,国际政治斗争还反映在主权观、人权观之争;民族统一和民族分裂之争;大国寻求国际主导地位和小国要求平等参与;发达国家促进世界经济贸易自由化和发展中国家寻求建立公正合理国际经济新秩序等问题上。这几方面的政治斗争都与中国在这一时期的政治利益息息相关。

1.维护国家主权完整依然是最主要的政治利益

冷战时期,中国为了维护主权与美国和苏联进行过长期的斗争。冷战后,维护主权斗争的内容和形式有了新的变化,中国的主权一度面临新的挑战。上世纪90年代初期,冷战结束,国际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建立,世界一度动荡不安,国际间发生的许多事件都与主权有直接的联系。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国家主权的基本内容虽未大变,但主权的原则受到挑战。西方国家,以“人权”为武器,以“人道主义干预”为借口,宣扬传统主权过时论和人权高于主权的观点,并不时以维护人权和民主为借口干涉中国主权和内政。

冷战后,国家主权的斗争主要有四个方面,中国的政治利益在这四个方面都有涉及。第一,人道干预与反对干涉内政的斗争。冷战后,随着前苏联对美国行动制约的消失,西方国家的国际干涉行动越来越多。其中以北约未经联合国授权发动对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的空袭影响最大。中国、俄罗斯等大多数非西方国家反对北约用武力干涉南联盟内政,主张政治谈判解决问题。美国等西方国家则称人道主义干预符合国际法。这次事件不仅开了绕过联合国干涉主权国家内政的恶劣先例,而且在干涉过程中造成中国外交机构被毁,中国公民伤亡的事件,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国家利益。第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分离的斗争。西方国家出于战略考虑,刻意混淆民族自决和民族分离,为台独势力和藏独分子、东突恐怖主义组织提供借口。第三,维护主权与促进民主的斗争。冷战后,西方借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混乱局面,大力推销西方式的民主,在这样的背景下,西方针对中国的抨击也越来越多,从法律制度、新闻出版、少数民政政策乃至计划生育都进行无理指责。美国还将经济问题与政治挂钩,千方百计给中国的发展制造麻烦。第四,维护本国发展道路和人权观念的斗争。二战后,在和平的大环境中,一些发展中国家(包括改革开放后的中国)逐步探索出了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其中以东亚 (东北亚和东南亚)国家为代表,这些国家经济发展迅速,民族自豪感增强。由于文化和历史的因素,这些国家在发展模式上与西方国家不同,少数西方国家以人权等借口肆意指责,为干涉这些国家的内政制造借口。为此,中国和东盟国家在发展道路和人权观上与西方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批评了西方的双重标准和虚伪性,强调了发展权的重要性。

2.国际政治新秩序是和平崛起的战略性政治利益

冷战结束后,旧的国际政治秩序瓦解,建立怎样的国际政治新秩序一直是国际斗争的焦点。美国力图建立由美国主导的国际政治新秩序,这不符合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的政治利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家实力及国际影响力一直处于上升态势,尽管不时出现“中国崩溃论”和“中国威胁论”的奇谈怪论,但大多数国际战略分析家所持的观点是中国正在迅速崛起。中国决策层始终坚持和平崛起,宣布中国是国际社会负责任的大国,并采取具体措施进一步承担国际义务和责任,中国的大国地位和大国作用受到国际社会的更多关注。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的上升幅度为诸大国之最,成为世界大国的潜力充分体现出来,而且也表现出了成为世界大国的积极意愿。鉴于此,中国如何成功崛起,成为世界性重大问题。历史文化传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发展纲领、和平主义的外交战略都决定了中国将采取积极参与的和平崛起战略。对中国来说,积极参与塑造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是战略性政治利益。首先,现有国际制度主要反映了西方主导国家的利益需求,对中国这样的“后发国家”的利益有严重制约,中国正视这些机制安排仍将长期存在的事实,但有意愿和实力要求这些机制安排趋向合理性和民主化。其次,国际规则的制定者多是既得利益者,不会让中国自动享有机制权益,必然力图将中国排除在利益安排之外,以遏制中国的迅速崛起,中国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行了10多年努力可佐证之。再次,冷战结束后,重新进行国际制度安排已是大势所趋,作为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大国之一,中国赢得了平等参与国际决策的可能。改革开放前的经历证明,消极参与并不真正符合维护中国国家利益的需要。因此,中国采取了积极参与的战略,在军事方面,加速军事现代化的步伐;经济方面,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并参与竞争;政治方面,坚守立场而又策略灵活;文化方面,弘扬民族文化,加强吸收其他文明精髓。中国一方面认识到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的增长,承担负责任大国的历史使命;另一方面也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及实力的局限,以建设性的心态和实际行动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的处理,有所作为也有所不为。为此,中国首先树立起了维护国际道义的世界大国形象。在国际社会大转折的时代,加强国家间合作与协调,维护国际道义,维护国际法的基本原则,是树立道义大国形象的重要途径,也是中国国家利益扩展到全球的前提条件。中国正在从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区域性大国走向世界大国,并在全球和平、安全、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中国应该进一步塑造国际社会中负责任大国的形象,提供更多的全球性和地区性公共物品。中国履行亚太地区大国的国际义务,在亚洲金融危机中树立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赢得了亚洲诸国乃至世界的尊敬。中国承担起亚太地区的国际义务,积极参与乃至主导建立亚太地区相关区域经济、安全机制,以此维护和扩展中国的国际利益,维护亚太地区的稳定与繁荣。中国已经与许多周边国家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并且在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着眼于长远利益和战略谋划,积极提供区域共同安全、经济自由贸易区建设等地区性公共物品,为和平崛起战略的建立奠定坚实的国际合作基础。

二、安全利益的内容与分析

冷战后,中国的国家安全环境明显好转。随着苏联的解体和中俄战略性伙伴关系的建立,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直消耗大量国防资源的北方威胁渐渐消失。至此,中国面临大规模外敌入侵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从军事力量对比看,中国的军事力量足以保卫本国领土不受侵犯。同时,中国奉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原则来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通过加强交流与合作培育共同利益,维持了与邻国的和平与稳定关系。整体上来看,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冷战后处在历史最好的时期。

当然,安全利益的全面改善并不意味着中国的安全状况就可以高枕无忧。随着中国国家利益的拓展,中国融入世界,卷入世界事务的概率也日渐提高,安全利益在扩展,相应地许多新的安全问题正在出现。首先,虽然中国安全环境得到全面改善,外敌直接入侵的危险没有了,但从长远来看,中国被迫卷入战争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中国的国家统一尚未实现,而且局面日益复杂和急迫,国家统一再度成为安全利益的焦点。此外,中国与周边国家还存在领土、岛屿与海洋权益的争端,虽然中国提出在海洋权益上“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但不能排除由于突发事件引起中国与争议国家的军事冲突。另外,周边热点地区的紧张局势尚未化解,尤其是中国的近邻地区——朝鲜半岛依然是不稳定的热点,朝核问题依然有可能引发军事冲突从而影响中国的边境安全与稳定。

民族分裂势力结合恐怖主义势力给中国边疆地区制造的安全隐患有所凸显。“9·11”事件后,恐怖主义成为对世界安全的重大威胁。虽然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对中国尚不构成重大安全威胁,但这些威胁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中国西部地区的安定带来不稳定因素。此外,非传统安全问题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有组织国际犯罪、恐怖主义、走私、贩毒、非法移民等非传统安全问题对中国的影响呈现增大之势。在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方面,中国面临的局面复杂、任务繁多,经验不足,与国际上的合作机制尚处于完善之中。

针对国家安全利益面临的诸多新难题,中国政府积极应对,构建维护国家安全利益的新战略。中国的对策是:①加快自身建设,使中国的综合国力进一步提升。②在台湾问题上,中国政府在坚持对台工作基本方针、原则和政策主张基础上,体现出新的灵活性,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对台工作新思路、新政策。例如制定《反国家分裂法》,以法理反对台独;邀请台湾各政党领导人访问大陆等。③积极建立集体安全保障体系来应对非传统威胁。中国倡导建立了上海合作组织,加强周边各国在安全上的合作。同时,中国大力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启动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计划,使周边地区国家间的利益相关性增大,培育了共同安全利益。④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和地区安全事务,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并调节地区争端,力争将地区冲突的诱因及时化解。例如:中国积极调解朝核问题,主持朝核问题六方会谈。⑤拓展多边友好合作关系,与周边国家、东盟、欧盟、非洲、南美等地区的重要国家和地区组织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三、经济利益的主要内容与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是中国经济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中国经济与外部经济的联系更为紧密,对外经济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得到深化,中国的海外经济利益在此基础上迅速的成长与扩大。

1.对外贸易是最大的海外经济利益

1978年到2010年的32年间,中国对外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增速最快的时期。到2010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高达29740亿美元,增长了143倍以上,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2]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速度,远超同期世界贸易的平均增速,也比同期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速度高出许多。2010年,中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已由1980年的29.8%上升到49.2%。对外贸易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海外经济利益,为了维护这一重要利益,中国与美国在贸易逆差、人民币汇率问题上进行了激烈的较量。

2.能源供应是重点关注的经济利益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飞速增长。以石油为例,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伴随着对石油消耗的迅速增加,中国对石油需求的快速增加导致对石油进口的节节攀升,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产品净进口国,1996年成为原油净进口国。1990年,中国的原油进口量日均不超过6万桶,进口量占总消费量的比例不到3%;到2010年,中国石油进口总量为29450万吨,日均进口原油超过80万吨,石油对外依存度超过60%。[3]在中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越来越强的同时,中国在国际石油市场上的重要性也在逐渐增强。中国如今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仅排在美国之后的全球第二石油消费大国。一方面,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另一方面,中国很多资源相对贫乏,导致中国对海外原材料和能源的依赖,由此加大了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的重要性。

3.吸引外资、引进技术和吸引海外人才是特殊的经济利益

吸引外资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起来的一项重要国际经济利益。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一直是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截至2010年底,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额累计近10000亿美元。外资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助推器,吸引外资因此也成为中国此阶段经济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引进技术和吸引海外人才也逐渐成为这一时期需特别关注的海外经济利益。引进外国先进技术设备如果看作是技术硬件,那么,引进外国专业人才则等同于引进技术软件。引进外国专业人才不仅可以带来先进的技术知识,而且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思维方法。这些先进的管理知识和思维方法有助于提高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和中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中国迫切需要外籍高层次人才来中国投资经商,从事科技文化事业。中国政府顺应这一需要,及时出台了一系列引进人才的政策措施,完善了人才引进的制度框架,使中国海外人才的吸引力加大。2004年,中国政府发布施行了被称为“中国人才绿卡”的《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审批管理办法》。

4.全面参与世界经济体制是战略性经济利益

与世界经济体系接轨是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的特殊经济利益。改革开放前,中国经济虽然重新成为世界经济体系中不可分离的一部分。但是,中国经济体制与世界经济体系的不一致性曾经使得中国对外开放受到了很大的局限。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中国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国际经济体制接轨,中国在融入世界经济体制后,能够参与制定国际经济规则,使国际经济活动的“游戏规则”更符合本国的经济利益,从这一点上看,参与国际经济活动规则的制定是一种外向型的经济利益。

制度是重要的战略资源,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利用其经济实力和在国际经济组织中的控制地位,千方百计地要使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为其利益服务,有的国家甚至试图以此建立新的经济霸权,中国要维护自己的利益,要想实现现代化,就必须融入世界经贸主流,适应国际多边贸易法律体制,不仅要参与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竞争,参与制定国际经贸规则的竞争,同时还要学会应用国际规则来规范企业的国内和国际商业行为,学会运用国际经济规则来保护自己,为中国发展创造公正合理的外部经济制度环境。从此意义上讲,全面参与世界经济体制是中国战略性经济利益。

5.海外投资是新兴的国际经济利益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和中国加快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开始起步。近10年来中国海外投资出现了很大的飞跃。据中国商务部统计,截至2010年底,中国企业进行投资的地区和国家已经达到177个,在境外设立了1.3万家企业,目前年度投资规模已经接近600亿美元,累计海外投资达到2600亿美元,居全球前五位,在发展中国家排名第一。[4]从中国企业投资区域来看亚洲是中国最大的海外投资目的地,其次是北美、非洲和南美,最后是欧洲,主要集中在中东欧地区。尽管中国海外投资近10年出现了很大的飞跃,但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海外投资存量还比较低。虽然中国海外投资尚处于起步期,但是海外投资已经给中国企业带来了利润、技术和国际市场经验,给中国经济注入了活力和动力,成为增长前景看好的中国海外经济利益。可以预计,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的海外投资会步入快速增长的时期,中国的海外经济利益会越来越重要,规模会日益庞大。

四、文化利益在冷战后受到高度重视

国家的文化利益是指一个国家在精神和知识层面的利益,包括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组织等国家上层建筑的利益。国际关系范畴中的文化利益一般指本国优秀文化的保留和发展;对外来文化侵蚀的抵制;国家对国外优秀文化的吸收利用;本国文化对外国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等方面。

与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安全利益等比较,由于文化利益的精神特性,容易被忽视。文化虽然不能直接作用于客观世界,但文化重要的功能是可以塑造人的精神,使人按照自己的意识来改造客观世界。文化绝非虚无缥缈的纯精神力量,而是渗透社会组织结构的各个层面中,起着发挥动员、调动、组织国家力量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不能被轻视,维护了国家的文化利益会有助于维护国家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安全利益。研究综合国力最具影响力的美国学者克莱因认为,经济与军事的实力发挥作用的程度决定于战略目的和实现这一目的的意志、动员人民的能力等精神性的战略素质。可见“文化力”之于综合国力、国家文化利益之于国家利益的战略地位。鉴于此,美国学者约瑟夫·奈将文化、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等称为“软权力”,认为它是与军事和经济实力等 “硬权力”相对应的重要力量。[5]

鉴于文化利益的重要性,世界大国均极其重视文化利益。作为现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在全世界的“霸权地位”不仅仅是依靠超强的军事实力,还依赖其对全球政治经济和文化资源的控制而占据着霸权地位。以好莱坞电影为代表的美国文化产品在为美国挣得巨额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在用美国的文化观念标准去影响、替代别的民族文化。美国对中国的“和平演变”政策,其核心就是以文化影响中国。在全球化发展趋势下,未来国家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等软力量的先进性和感召力。因而,维护国家的文化利益,就是维护国家的政治经济利益;扩展文化利益,就是主动创造国家的政治经济利益。正如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的:“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6]在这种全球竞争背景下,面对西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巨大压力,中国如何在全球化态势冲击下维持自己的文化利益,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近十几年来,中国的崛起正在成为世界讨论的热门话题。连续20年经济的高速增长,使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区域性乃至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强国。目前中国正在把强大的经济影响力转化为国际政治上的优势。在中国的崛起过程中,一些西方国家对中国充满了猜忌和怀疑,中国如何利用影响力谋求地缘政治的优势地位,并在崛起的过程中消减邻国以及国际社会的不安和猜疑,这是中国领导人必须思考的问题。运用文化的 “亲和力”和“柔性”力量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诉求手段。为了顺利地实现中国和平崛起的战略目标,中国向世界传播中国传统的文化价值观,使世界了解中华民族尊重不同文化的传统,使外界知道中国一向不崇尚扩张的文化传统,从而将中国视为一支和平的力量,不再恐惧中国,而是愿意接受中国的发展。

中国政府已经在维护国家文化利益上作出了重要部署,首先是在保留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保持文化先进性,增强文化创新力。党的十五大对民族传统文化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特别是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了科学的说明和论述,在大政方针上确立了如何对待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问题。此外,中国政府和民间合作,通过组织一系列规模庞大的文化交流活动,将中国文化介绍和推广给世界。中国通过在国外设立中国文化中心,加强与国外的文化交流,提升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新的国家形象。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以相当大的篇幅突出强调了推动和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7]将文化和国家实力联系在一起说明中国最高领导层已经注意到文化利益的重要性。

五、结语

冷战后,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中国的海外利益不断增多,内容也有深刻变化,传统的政治、安全问题向经济、文化等领域扩大。在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的同时,加强维护国家的经济利益、促进国内发展的任务日益加重。概括起来,冷战后中国国家利益有这样几个特点:(1)经济利益的扩展由点及面,经济利益的分布日趋广泛,内容趋于复杂。(2)安全利益内涵扩大,除传统安全利益外,出现了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新非传统安全问题。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将面临越来越多的非传统安全问题,包括经济安全、金融安全、能源安全、食品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环境安全等范围广泛的非传统安全的问题。(3)维护国家主权依然是中国的主要政治利益,和平崛起将是中国今后政治利益的重心。(4)文化利益受到关注。国家战略根据国家利益的变化而变化,国家利益的具体内容和结构会随着时代的变迁、国家力量的变化而变化。中国政府在2011年9月发表的 《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指出:“中国的核心利益包括:国家主权,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中国宪法确立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稳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8]涵盖了本文所分析的政治利益、安全利益、经济利益与文化利益。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和影响的扩大,同外部世界联系与合作的加深,中国的国家利益必然有相应的变化。如何在这样不断的变化中,科学认识并有效维护国家利益是中国政府长期的任务。

[1]阎学通.中国国家利益分析[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2]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jrzg/2011-12-07/content_2013503,2011-12-07

[3]中国能源网.http://www.china5e.com/show.php?contenid=182146

[4]截至2010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已达2600亿美元[EB/OL].http://www.gov.cn/jrzg/2011-04/27/content_1853481.htm,2011-04-27

[5]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6]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7]陈文江.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切实增强国家软实力[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8]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15598628.html,2011-09-06

责任编辑 宋桂祝

D82

A

1672-2426(2012)04-0029-05

[作者介绍]程晓勇,男,法学博士,复旦大学政治学在站博士后,主要从事国际关系、国际利益的研究。

猜你喜欢

利益国家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把国家“租”出去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利益链与新垄断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