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云解决民生问题的经验及启示

2012-12-21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12年2期
关键词:民生问题陈云民生

●邱 霞

陈云解决民生问题的经验及启示

●邱 霞

本文通过研究陈云建国后解决民生问题的具体实践,归纳了陈云关于民生问题的三条基本经验,即要以“真正为人民谋福利”为根本出发点解决民生问题;“第一是吃饭,第二要建设”;解决民生问题“应该成为重要的国策”。并由此提出关于在当前历史条件下继续推进民生建设、解决民生问题的三点启示,即在各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以全面、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民生问题,在解决民生问题时要统筹处理生产与发展、物质与精神、民生与民主的关系问题;要致力于建立健全能够持续而广泛地改善民生并能够获得民众支持的体制机制。

陈云;民生问题;经验;启示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党自诞生以来,就把“为人民谋福利”作为党的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和价值取向。在苏区、边区、解放区的建设中,党始终都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存和生活问题作为极其重要的任务来抓,正如陈云所说,党“时刻注意为群众谋福利”[1],“共产党人是主张改善民生的”[2]。

民主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大地彻底改善民生的道路扫除了障碍,使人民具有了谋求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基本前提。在新中国六十二年的历史中,党的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始终十分重视民生问题,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关注人的生存境遇和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思想同新中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相结合,矢志不渝地推进民生建设、切实地保障和改善民生。

陈云作为党的第一代和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民主革命时期就担任党内重要领导职务,建国后他长期主持直接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全国财经工作,拨乱反正后又主持中央纪委工作,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解决民生问题的经验。陈云一贯强调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他说,“革命的目的是为了劳动者人人有吃有穿,而且要吃的较好,穿的较好”[3];“搞经济建设,最终是为了改善人民生活”[4];“经济体制改革,是为了发展生产力,逐步改善人民的生活”[5]。民主革命时期,陈云就已经认识到民生问题是直接关系到革命成败的关键问题之一。1939年,他在《共产党人》第二期上发表题为《开展群众工作是目前地方工作的中心》的文章,论述充分发动群众是开展一切工作的关键,而改善群众生活才能发动群众。建国后,陈云更加关注民生问题。他认为,民生问题也是直接关系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成败的关键问题之一。他说,“我们花了几十年的时间把革命搞成功了,千万不要使革命成果在我们手里失掉。现在我们面临着如何把革命成果巩固和发展下去的问题,关键就在于要安排好六亿多人民的生活,真正为人民谋福利。”[6]总结陈云在新中国历史时期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解决民生问题的历史经验,对于在当前历史条件下继续推进民生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真正为人民谋福利”[7]

以“真正为人民谋福利”为根本出发点解决民生问题,是陈云解决民生问题的第一大经验。陈云认为,“真正为人民谋福利”是关系到新生政权巩固和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党对人民的承诺。社会主义和共产党人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人民谋利益,改善民生。陈云始终把解决人民的生活问题、为人民谋福利当作头等大事,他说“搞经济建设的最后目的,是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8]。“真正为人民谋福利”体现在建国后陈云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实践中解决民生问题的各个方面。

在解决老百姓基本生活问题方面,陈云认为“吃、穿、用,油、盐、柴、米,这是人民的大事。共产党必须关心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谈为人民服务,则是空话一句。”[9]他首先强调“发展农业是头等大事”,特别重视粮食问题,他说“粮食问题是最重要的问题”[10],粮食问题没办法解决就“只好‘回延安’”[11]。1953年,为解决粮食危机,陈云领导制定了粮食统购统销政策扭转了危局。1957年他在全国粮食工作会议上作总结说:“粮食工作是一项关系全国人民切身利益的重要的工作”,“它同全国每一个人都有切身的利害关系”。1959年,面对“大跃进”“左”倾错误的严重化,他提醒中央财经小组:“我国粮食问题还没过关。粮食定,天下定;粮食紧,市场紧。粮食现在仍然是市场最重要的物质,一定要做好这一方面的工作”[12]。拨乱反正之后,陈云在1978年12月中央工作会议东北组发言时就经济问题谈了五点意见,其中在谈到关于粮食进口问题时说,“农民有了粮食,棉花、副食品、油、糖和其他经济作物就都好解决了。摆稳这一头,就是摆稳了大多数,七亿多人口稳定了,天下就大定了。”[13]1979年在国务院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他说:“钢铁是硬的,我看粮食更硬。”[14]

同时,他还重视副食品的供应问题,认为“如果放松了对副食品的经营和对市场的管理,便会发生供求失调,价格波动,直接影响居民生活”,“今后必须增加副食品的生产”。他对蔬菜、猪肉、大豆、水产等供应做了全方位部署,对蛋品、家禽、干菜、水果等副食品的供应也十分重视。直到晚年,陈云为《吃的选择》一书题词:“民以食为天,人民吃得如何是关系国运昌盛的大事。”[15]

他认为穿衣问题也是老百姓的基本生活问题,也是关系到政权兴衰的大事。1961年,他曾致信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计划委员会主任、中央财经小组副组长李富春,建议成立一个“穿衣问题小组”[16],专门研究解决穿衣问题。在解决吃饭穿衣问题的基础上,陈云还关心人民的身体健康,注重解决医疗卫生问题。他重视疾病防治,重视中药业的发展,还重视医药卫生宣传工作。陈云“真正为人民谋福利”的民生经验还体现在很多方面,如教育教师问题、社保失业救济问题、救济灾民问题、安全生产问题等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社会条件逐渐改善,陈云虽年事已高,他依然关心百姓的普通生活小事,如首都儿童看戏难问题、冬贮大白菜问题、北京市民烧煤难问题、大龄青年婚姻问题等等。

二、“第一是吃饭,第二要建设”[17]

“第一是吃饭,第二要建设”的方法论,是陈云解决民生问题的第二大经验。陈云认为,民生问题要解决,这是最根本的东西,但解决民生问题,不能只局限于民生范畴和短期视域,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在解决人民基本生活问题的前提下通过发展经济来改善民生,形象地说,就是“第一是吃饭,第二要建设”。“吃光用光,国家没有希望。吃了之后,还有余力搞生产建设,国家才有希望。”[18]

“第一是吃饭”,这是讲民生是第一位的,社会主义国家和共产党首先要解决的是人民的生活问题,满足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但是,这里有一个怎样看待民生范畴的问题,民生不是孤立的,民生的改善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持续的过程。从全局和长远来看,改善民生的根本出路在于经济的发展,这就需要建设,不能只顾吃饭而忽视建设,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一定时期要有一定的限度。要搞建设,但是同样不能忽视民生而只搞建设,这就是“第二要建设”。建设是从属和服务于民生的。离开民生搞建设,一方面,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便失去了根基,会站不稳;另一方面,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无从调动,会阻碍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所以,“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必须兼顾,必须平衡”[19]。

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还没有得到满足,陈云在强调民生和建设的兼顾中更突出民生。改革开放后,国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人民基本生活有了保障。但是,社会上一度出现了消费率相对于积累率过高的情况,高消费倾向开始抬头。针对这种情况,陈云在二十世纪80年代重申了“第一是吃饭,第二要建设”的主张,但在强调民生和建设的兼顾中更突出建设。

“第一是吃饭,第二要建设”,其实质在于把改善民生和经济建设统一起来,辩证地看待两者的关系,既要解决人民的生活问题,又要保证基本经济建设的发展;既要维护人民群众的当前利益和局部利益,又要关注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第一是吃饭,第二要建设”,是陈云解决民生问题的一个核心经验,是陈云在解决民生问题上的辩证法。民生和建设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要很好地兼顾,无论“吃饭”,还是“建设”,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

三、解决民生问题“应该成为重要的国策”[20]

解决民生问题“应该成为重要的国策”,是陈云解决民生问题的第三大经验。陈云认为,民生不仅事关国家的经济建设,还事关政治建设;不仅事关当前建设,还事关长远建设,是个重大问题。因此,对民生问题应给予高度重视,要把它提到政治和战略的高度来看待。解决民生问题要成为重要的国策。

“国策”是指国家执行较长时间,对国计民生有重大影响的基本政策。在已公开出版的陈云著作中,他提到“国策”只有三次。按时间顺序,第一次是1962年,在中央财经小组会议上,谈到要调整年度计划,把重点放到农业和市场上,解决人民生活问题时,他说:“农业问题,市场问题,是关系五亿多农民和一亿多城市人口生活的大问题,是民生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应该成为重要的国策。”[21]第二次是1988年,陈云专门致信李鹏、姚依林等同志谈治理污染、保护环境的问题,信中他说“治理污染、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大的国策,要当作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来抓。”[22]第三次是1990年,陈云在同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谈到国家财政补贴取消不了时说:“在我国,还是低工资、高就业、加补贴的办法好。这是保持社会安定的一项基本国策。”[23]这三次提到“国策”分别涉及三个问题,即民生问题、环境问题、社保问题。社保问题是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问题,实际也是民生问题。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的诸多问题里,民生和环境问题是陈云视为“国策”的两大问题。解决环境问题,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解决民生问题,关系社会治乱、政权兴亡。解决民生问题“应该成为重要的国策”,体现了陈云对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和深刻认识。

四、几点启示

民生就其本质而言,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民生问题也会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由解决生存问题到解决发展问题,由满足物质需求到满足精神和政治需求。经济社会越是发展,民生问题的内涵和外延越是会不断扩大,解决起来也就越是困难和复杂。总结陈云在新中国各历史时期,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成功解决民生问题的历史经验,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第一,“真正为人民谋福利”。根据这条经验,当前我们在各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首先,要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其次,要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最后,要处理好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第二,“第一是吃饭,第二要建设”。根据这条经验,当前我们看待民生问题要以全面的、联系的和发展的眼光看到民生与经济、民生与政治、民生与文化的对立统一,在解决民生问题时要统筹处理生产与发展、物质与精神、民生与民主的关系问题。首先,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改善民生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同时注重民生精神和政治需求的满足。其次,要认识到民生建设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等建设密切关联,必须协调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经济增长与民生改善、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进步,从而有效解决民生问题。最后,处理民生关系时,要从实际出发,不能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民生的改善要与国力相适应,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要与社会实际可提供的消费资料的生产水平相适应。

第三,解决民生问题“应该成为重要的国策”。根据这条经验,当前我们在解决民生问题时,不应只是办一些眼前的惠民好事,而应致力于建立健全能够持续而广泛地改善民生并能够获得民众支持的体制机制。首先,要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体系建设。以教育、医疗、社保、就业、收入分配等主要的民生的体制机制。加快建立公共服务体制、群众利益表达机制、监督和问责机制等,完善保障民生的长效工作机制。保证各项民生措施的顺利贯彻落实。其次,逐步建构起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法律体系,通过法律使人民的权利和利益制度化。

[1][2][3]陈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3.159.383-384

[4][15]陈云年谱: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264.411

[5][8][12][13][14][18][19][20][21][22][23]陈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50.280.125.236.258.309.29.210.210.364.376.

[6][7][17]陈云传(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1313-1314.1314.1616.

[9]陈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8.

[10][11][16]陈云文集:第3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186.192.337.

D61

A

1009-928X(2012)02-0014-03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博士后

■特约编辑:胡中良

猜你喜欢

民生问题陈云民生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My plan for new term
向陈云学习锤炼“笔力”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浅析医院党建工作中的人本管理
国外医疗保障模式对我国医疗保障的启示
陈云贵:你是泥土你是光
TransitivityandCharacterization:AnalysisonDickinTenderisTheNight
民生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