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基层网络党建的常态化建设研究
——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学生论坛为例

2012-12-21江乃兵章晶晶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12年11期
关键词:中文系学生党员现实

● 江乃兵 章晶晶

高校基层网络党建的常态化建设研究
——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学生论坛为例

● 江乃兵 章晶晶

网络党建是党建创新的重要发展趋势。本文在总结华东师大中文系网络党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高校基层网络党建的路径选择,并提出现实对接虚拟的党建同步常态机制的设想。

网络党建;党建科学化;高校

一、研究背景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高校在自身网络建设中要“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华东师大中文系早在2008年搭建“中文系学生论坛”。截至2012年6月有会员1701人,基本涵盖全体本科生、大部分研究生以及部分教师。2011年3月,中文系党委开始尝试网络党建工作,在“中文系学生论坛”中开辟了网络党建板块,包含时事简讯、党员发展(包含正式党员专区、预备党员专区、积极分子专区)、支部生活、党员评优、七嘴八舌等五个子板块。

网络党建在2009年前后逐渐成为思政研究的一个热点,主要涉及党建困境和网络党建特性的研究。如吴玲玲通过综述归纳出目前基层党建存在“组织惰性、制度缺位、方法陈旧、人的消极因素”等问题[1]。”唐佳海等认为网络党建有环境的开放性、主体的交互性、内容的丰富性和方法的便捷性等特征,存在工作的主体力量不足,平台的建设水平不高,方法的开发利用不够,环境的规范管理不力等问题[2]。

我们采用量性数据统计和质性材料收集两大类方法开展研究。一方面采用问卷法。本次调查共抽取样本150份,涵盖中文系本科、研究生各年级,其中男性21%,女性79%,基本符合总体分布。同时参考网站数据统计和归纳。另一方面采用观察、访谈法,具象描述网络党建的学生反馈和具体案例。

二、高校基层网络党建的焦点问题

一是如何看待网络党建的定位,即网络党建的目标和内容。中文系党委依然以现实党建工作为主,希望借助网络平台完善和发展基层党建工作,尤其希望能提升党建工作的监督机制、效率以及实效性等方面。在具体做法上,以现实党建为主,网络党建为辅,网上和线下互动,部分现实工作则由网络工作替代。中文系将许多党务工作拉到网站上开展,如党校学习、思想汇报、党员评议、支部生活等等,与现实的党员发展和支部活动相挂钩。

二是谁来参与网络党建。网络党建工作主要由负责党务的老师进行统筹和安排,学生助理担任版面版主,参与者主要是学生党员、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普通学生等。与论坛一样,因为涉及到学生的私密信息,网络党建要求参与成员全体实名制,对中文系之外的“游客”不公开信息。

三是如何开展网络党建。在平台选择上,中文系选择了既有自主的网络基地,而不是依托目前主流的商业化互动平台;选择了传统的论坛模式,而非流行的社交网络平台。在党建内容上,中文系党委早期设计了党支部建设、舆情评论、党员发展三大部分开展建设。

经过一年多的运作,80.5%的学生浏览过党建板块。有68.7%的学生“基本了解”中文系学生党建工作,党员、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几乎都表示了解。62.7%学生明确表示十分支持网络党建。

(一)存在的问题。参与不够主动。从使用频率上看,学生平均能保持在每周登录一次,多数学生集中在“偶尔登录”。有29.5%的学生表示“经常浏览参与”,51%表示“很少参与”,19.5%表示“从未参与”。

互动不够积极。学生在网络党建板块,36.2%的学生表示主要以潜水为主,只浏览,不回帖也不发帖。同时,20%的学生在论坛上会浏览、回帖和发帖,而在党建板块,这一数字仅在14.1%左右。

了解不够充分。在与学生的访谈中发现,学生对党建论坛的工作表示支持,但对网络党建工作了解不深,究其缘由,相当一部分同学对党建工作缺乏较深了解,网络党建的宣传力度也显不足。

(二)网络党建评价和建议。就目前网络党建的开展情况,学生总体评价较高。64.7%的学生支持在网上开展网络党建。学生反映的问题,集中在认为网站形式呆板、相对过时(59%),思想汇报存在“假大空”(53.8%),党建材料少(43.6%),学生参与不足(43.6%)等问题。对党建板块的使用评价上,34%的学生认为是“对党的相关知识更加了解”、30.6%表示“更了解身边的党员同学、老师”。

三、高校基层网络党建的科学化选择

在自媒体时代,学生观念受到巨大冲击,学生需求日益个体化、多元化、复杂化,现实党建中人员不足、执行不力、监督缺位等问题日益凸显,这就要求根据党建科学化要求,从过程、内容以及方法等方面创新。网络党建是基于现实党建的媒体创新,是党建进入虚拟网络社区的尝试,这就要求把握网络与党建的规律,力求两者规律相结合,尤其注重把握网络规律。而不断满足学生的自主选择需求是高校基层网络党建科学化的必然选择。

(一)把握网络党建中参与主体的规律性。从网络党建主体着手。高校党建的主体包含学生和党员教师。学生主要分为党员骨干、正式党员、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普通群众等类型。从目前参与度来看,中文系网络党建的参与者依次是网站维护的党务教师以及学生党员骨干;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正式党员。普通学生则参与度相对最低。

与此同时,在党组织的纪律要求以及党组织的感召下,现实中学生党员参与党组织活动积极性较高。网络党建比现实党建更能体现学生自主选择,学生是否选择和接纳网络党建取决于学生自身需要和党组织两方面。

(二)把握学生上网习惯与网络党建内容结合的规律性。从学生来看,网络党建需要提供学生参与其中的动力。当下学生对于网络的依赖度很高,根据数据统计,上海市高校学生平均日上网2.5小时。学生选择网络内容也有其规律,有以下基本特征:(1)专业性较强。(2)同类应用多平台登录。(3)一定的忠诚度。结合学生上网特征,学生选择网络党建平台,一方面是对信息的获取透明化、便捷化要求;另一方面是网络党建工作与现实的联系,网络党建与现实党校学习、支部生活、推优入党等流程的关联度影响学生的参与度。

(三)把握系统建设网络党建平台的规律性。只有通过建立机制,将现实与虚拟平台相结合,让学生将网络党建看成是正式、必要、真实的,才能使网络党建拥有充分的活力。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机制不是“强制”更不是“限制”,而是建立起一套能自行运作的行为系统,以达到最终目标。

四、构建现实对接虚拟的党建同步常态机制

“高校党建工作必须围绕学校工作中心,高校党建要突出党建引领、党建服务、党建保障作用,尝试党建创新、质量党建、围绕学生中心,注重长效机制、规章制度、评估体系三方面的建设。”[3]为了充分发挥网络党建在引领、服务以及保障方面的作用,需要在高校网络党建工作理念、规划、队伍、平台、模式、机制等方面积极探索,尤其是合理机制的搭建至关重要。这就要求网络党建规范化、现实化,与现实中的党建工作保持“同步”,使其得到学生的真正认同,使现实和虚拟中的党建互补不足,与时俱进。

(一)网络党建的运作机制:保障工作的长期有效开展。网络党建常态化运作机制,集中在建立“管理员—参与者”的管理机制,以及参与主体之间的交流机制。这些“机制”都是由“体制”——架构模型以及“制度”——运作规则所构成的。

1.网上线下同步式管理机制提升党建方法的科学性。网络党建的管理结构与现实党组织的架构基本一致,即依然有党委班子、党务工作者、学生党员骨干、学生党员、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等。在学生论坛中,再额外加入普通学生。管理机制要充分考虑到与现实党建的“同步”。首先,细化管理员和党员骨干信息维护的工作量,在明确责任的基础上通过发挥能动性来提升论坛发帖量。鼓励管理员和骨干学生党员起到第一信息员的作用,可适当邀请团委、学生会组织中活跃的学生兼职维护。其次,将所有基层党建重要信息在网站上进行权威发布,使党务网站成为信息汇总站的同时,凸显信息发布的专业性。第三,在具体工作上,力求网上和线下相得益彰。日常党务工作须引入网络中,如建立学生入党信息数据库。有的工作需要网上和线下互动,如既有网上材料的公示和评论,也有传统的大会式表彰。有的工作是网上和线下都有,侧重点却不同,如思想汇报和学习感想,网上较为简洁,语言不妨活泼些。有的工作则可以通过网上替代线下,如党员发展和转正公示等可通过网络进行。

2.扁平式交流机制加强网络党建的实效性。交流机制即在网络党建平台搭建之后,各个党建主体之间的互动方式。中文系学生论坛是传统的web1.0静态论坛,交流还存在匿名、隐身、潜水等方式。在网上交流机制的建设中,要做到扁平化,即与管理机制的上下级模式相区别。第一,在实名和匿名问题上,本研究认为,可以采用有限实名制的方式进行管理。在学生参与党务信息时,发表言论存在较大的风险,而完全匿名制则失去了网站建设的宗旨意义。在重要信息发布以及重要流程操作上,通过实名发帖以体现权威性,其它则可以尝试匿名发言,以实现对党务工作的有效监督。第二,在管理权限上,删帖的管理权要集中在主要管理者,规定相应的删帖范围,不随意屏蔽、删除帖子。第三,邀请教师党员参与网上活动。尤其要鼓励那些对学生有吸引力的青年教师参与,如发布相关文章、发表针对时事和文化现象的评论等。第四,促进入党积极分子与联系人之间、党员学生之间的交流。网络党建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实现了联系人和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之间的及时沟通交流。

网络党建的交流机制上,要发挥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以及其他学生的主动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交流时,淡化身份差别,减少在思政工作中学生常出现的逆反心理的状况,为他们提供一个更具人性化、亲和力的交流平台。

(二)网络平台形式的优化:实现更广泛覆盖学生。从现有的院系网站资源看,中文系拥有门户网站、学生论坛以及在人人、微博、易班等嵌入平台。要统筹各类网络平台,打造具有院系特色的党建网站基地以更好为院系党建服务。

1.统筹平台,力求对学生党建信息的多方位覆盖。从互动量来看,网络党建要想始终保持生命力,其努力方向应当注重发展在网络上的个体。因此,在各网络平台上的统筹,要以门户网站—学生论坛—人人、微博—易班等平台开展网络党建联动,以安排专人维护与个体自主发布相结合的形式,丰富网络党建的内容,尽可能覆盖学生群体。

2.打造品牌,加强学生对院系党建的认同感。网络党建应致力于打造单位独特品牌。无论在界面、私密性和内容打造方面都凸显本单位特色。(1)全面提升管理效率。中文系党建论坛应当涵盖学生党建的各方面。一方面大大方便广大师生充分了解中文系党建动态并发挥各自主观能动性进行反馈;另一方面党组织通过网络在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的同时,能更为合理地进行服务和管理。(2)强化监督功能,达到党务公平、公开、公正。网络党建是一种公开本单位各项重要事务的平台。有了这样一个平台,各种即时消息、工作流程逐渐透明,使得参与者更好地监督其工作。(3)帮助学生分忧解难。通过网络党建,了解学生的需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除了互动的特点之外,党建论坛中可以方便广大学生群体,专门设置生活和教育资源等版块。

总之,要将现实党建与虚拟党建相结合,发挥学生、学生党员、党员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挖掘网络党建开展的内容,以弥补和扩展现实党建的不足;要建立完备的管理机制,不仅要“建起来”更要“活起来”;要打造更为自由的网上公共空间,鼓励学生党员自主、自由发表意见,形成成熟的交流机制。我们必须认识到,网络党建这一方式,会随着网络信息技术进步而发生突变,这就要求党务工作者结合当代学生的现状、结合网络平台的新技术,在继承传统思想教育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1]吴玲玲,胡洪彬.党建科学化研究:回顾与思考[J].理论研究,2010(4).

[2]唐佳海,宋元林.高校网络党建工作的特点、现状与战略选择[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2).

[3]唐朝继.高校党建工作基本规律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6).

注释:

[1]徐苏宁.网络党建,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党建工作新领域[J].南京社会科学,2001.

[2]徐学通,赵挺.电子党务与党建科学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

[3]黄少波,张玉婷.当前形势下依托网络创新学生党建工作的探索[J].高教论坛,2009(12).

[4]王宏.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基本内涵和本质特征[J].贵州社会科学,2011(10).

[5]江乃兵、汪彦.依托网络论坛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 —以华东师大中文系学生论坛为例[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1(12).

作者江乃兵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党委副书记;章晶晶系中文系辅导员

■ 责任编辑:胡中良

D267

A

1009-928X(2012)11-0024-03

猜你喜欢

中文系学生党员现实
中文系何为?
网络环境下如何发挥高校学生党员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读中文系的人
读中文系的人
学生党员在文化惠民主题活动中的专业优势
漫画:现实背后(下)
高校学生党员党内生活常态化研究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员管理工作的措施研究
黄振东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