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车尾语的认知语用探索
——兼谈基于图样理论和关联理论的推理模式

2012-12-20

关键词:车尾图样关联

(南京工程学院 外语系,江苏 南京 211167)

一、引言

车尾语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汽车文化,虽然内容简短,但是意义却十分丰富。

请先看以下几例车尾语:

驾龄两年,第一次摸车!看着办!

人老车破又磨合。

新车上路,内有杀手。

大龄剩女,追尾结婚。

以上车尾语都意在告诉后面的司机开车当心,请勿追尾。有趣的是,这些车尾语的含意都未明说,而是使用了一种间接的表达方式。大多数车尾语属于间接言语行为,“提示或警示后面的司机当心、注意”是车尾语的主要交际目标[1]。虽未明说,但是,对于以汉语为母语的绝大多说人来说,理解这种隐性的含意并不困难,有的理解过程甚至是瞬间的事情。在一般情况下推理过程是本能的、无意识的和自动的,用Jerry Fodor的话说就是模块[2]。因此,我们关注的是,读者在理解这些车尾语的含意时遵循了一种怎样的认知路径?换言之,其认知过程是什么?

在会话过程中,人们倾向于使用隐性表述,其结果就是含意的产生。一方面,生活在同一个语言社会群体中的成员,具有大致相似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思考方式、百科知识、社会规约等。含意存在的另一个理由是省力原则,也可以说是“奥卡姆剃刀”(Occam’s Razor),即“实现表达尽量精简”。这两方面的原因造成了话语表达通常都具有间接性[3]。因此,对于这类含意的解读要比直接表达,或称之为“直来直去的语言表达”费时、费力。

由于车尾语是伴随着私家车近年来在国内飞速增加而日益流行,所以,车尾语还是一种比较新鲜的社会文化现象,因此,对于这种文化现象的研究还相对较少。目前的研究多集中在对于车尾语语言特点的分析和分类,如徐桂芝,王丽媛[4]、蒋华、王梅[5]等对车尾语的词汇、句法特征做了分析,刘性峰利用“言语行为理论”对车尾语的语用属性进行了分析,但是作者未分析人们解读这些车尾语的认知心理。由此可见,国内对于车尾语的研究视角不够宽泛,研究深度不够深入。在这种背景下,有必要拓宽车尾语的研究视角、深化研究的深度。

二、图样理论与关联理论的互补

(一) 图样理论

图样(script)理论是由R.Schank和R.P.Abelson(1977)提出的,所谓图样,是指“专门为经常出现的事件序列涉及的知识结构”[6]。图样是人类感知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的结果,它不等于概念,而是高于概念。图样取决于人们的经验,并长期储存在人类的大脑中,影响我们说话和理解话语的能力[6]。Yule认为,人们对于字句的理解并不直接来自于页面上的词句,而是来自于人们大脑中所储存的对这些词句的解释[7]。这表明,人们大脑中的这种背景知识对于话语的产生和理解起着重要作用。表1是一个“乘坐飞机”图样[6]。

表1 关于乘坐飞机的粗略图样

对于一个坐过飞机,或者是从电视、电影中了解和“乘坐飞机”有关事宜的人来说,一提到“乘坐飞机”或者“飞机”,读者或受话者大脑中关于“乘坐飞机”的图样就被激活,这些被激活的信息大多属于隐性知识,在语言交流中,尤其是面对面的交流,说话人一般不明说。这时,就需要受话人去激活自己认知系统中和交流中的词汇有关的图样,来理解说话人的意思。如果不能激活相应的信息,连即便是最简单的话语也无法理解[6]。所以说,图样对于话语的理解很重要。可见,图样理论为话语理解提供了一个新的路径。

Paul went to New York by air yesterday. He said to his surprise his neighbor did not have any idea about the belt and so asked him for help.

句中的neighbor,belt,help,如果读者或受话人不具备和“乘坐飞机”有关的图样,那么理解将会比较困难,甚至无从谈起。如果具备这种图样,不难发现,neighbor,belt,help,分别指代Paul坐飞机时坐在他邻座的那位乘客、安全带和教他如何系安全带。

虽然图样理论对于话语的认知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但也有其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①通常情况下,一个词汇、短语或句子不只可以引发一种图样;②图样理论未解释人们大脑中产生了某种图样以后的心理认知活动,这种解释到此止步,未作进一步深入的分析。这是不全面的。还应该作进一步的分析,直到理解的最后确定。

(二)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是Wilson和Sperber(1986,1995)在对Grice合作理论批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该理论认为,人的交际活动就是明示——推理过程,即从说话者的角度来说是将自己的说话意图向听话者明示,对于听话者而言是对说话者的意图进行推理的过程。这种推理以关联为基础。关联依赖两个因素:认知效果和所需处理努力。认知效果越大,关联性就越大,所需处理努力越多,关联性就越小。人类的认知倾向于同最大关联相吻合。每一个话语或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它本身具有最佳关联[8]。以往的理论强调共知和互知,前者强调的是说话人和听话人认知系统中的共有知识,而后者强调的是相互知道某件事。

在关联理论看来,互知过于理想化。在此情况下,关联理论提出“互明”,互明就是双方共同明白的事实或信息,或是双方对共同明白的事实的表现。这些表现就是关联理论中的认知环境,这些语境信息和语境假设对交际双方来说都是相互明白的,因而就形成了一个互明的认知环境[9]。

虽然关联是该理论的核心,但是该理论对关联这一概念的解释却显得相对比较抽象,给人一种“玄而又玄”之感。在这方面,认知语言学的知识草图、图式等却来得更为具体,操作性更强。

(三)图样理论与关联理论的互补

如上所述,图样理论与关联理论存在着互补性,这种互补性主要表现在:

(1)图样理论充实了关联的内涵,可以使关联理论中对于关联,或称之为互明的事物描述更为具体。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种关联或称之为互明的事物可能是一个场景、事件(包括一系列前后相连的场景)、两个或多个事物之间的前后关系或逻辑关系。这便是熊学亮所谓“知识草图”(knowledge script)、“心理图式”(psychological schema)和“社会心理表征(socio-psychology representation)”,徐盛桓所谓“常规关系”。

(2)由于一个词、一句话会引起人们的多个图样,关联性可以使交际者选择与当下交际相关的图样,因为,人们倾向于选择关联性大而所需关联努力较小的图样,即最佳关联。

三、图样理论与关联理论相结合的推理模式

(一)关于推理模式的观点

熊学亮发现,语言使用是一种认知语境的参与过程,就表达能力而言语言本身是不完整的,这种不完整性由以认知语境为基础的推理去补足。这种补足的推理过程包括由直接场合、语言上下文、知识和社会心理表征所构成的认知语境在操作上可以抽象或系统化成“知识草图”、“心理图式”和“社会心理表征”三种语言隐性内容的推导机制,在对隐性内容辨认时,上述机制内的子机制便被激活,对语言的隐性内容进行处理[10]。熊学亮关于推理模式的论述主要建立在认知语言学基础之上,借用图样、图式和心理表征等概念解释人的认知过程。

徐盛桓关于推理模式的论述与熊学亮的观点较为形似,只不过更为简洁。徐盛桓认为,常规关系是理解话语的认知工具,特别作用于话语的隐性表述。有的常规关系是世界范围内的共识,如自然规律、科学知识等,有的则只在一个地区如国家、民族、省、社团等流行[11]。常规关系被提炼成“常规范型”,在话语中体现为含意或称隐性表述的具体内容。人们理解话语的过程就是根据常规关系对话语进行补足和阐释[12]。

以上关于人类认知推理的论述可以概述为,话语引起大脑中的“知识草图”、“心理图式”和“社会心理表征”或“常规关系”,交际者利用以上心理知识对话语进行补充和解释。不过问题在于,这种心理知识和话语是一一匹配的关系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同一个话语可以引起不同的“知识草图”、“心理图式”和“社会心理表征”或“常规关系”。这就要求交际者根据最佳关联对可供选择的选项进行取舍,选择符合最佳关联的解释。这种选择与交际者(听话者或读者)的能力和偏好有关。

(二)图样理论与关联理论相结合的推理模式

基于以上论述,可以将话语的推理过程,亦即理解过程描述为:

首先,看到或听到某个话语后,交际者大脑中会引起与该话语相关的N个图样(N可以为包含零在内的任何一个自然数);然后,交际者结合当下语境,根据最佳关联的原理,从这N个图样中选择符合最佳关联的图样。当然,这种选择所需的时间与该交际者对这些话语和场景的熟悉程度,或处理的次数有关,这种关系为负相关,即越熟悉,所需时间就越短,反之亦然。这也说明了为什么有的推理过程几乎是本能的、无意识的和自动的,甚至是瞬间的;而有的推理过程需要的时间则相对较长;有的推理甚至无法实现。

需要说明的是,面对同一个话语,不同的交际者会有不同的认知图样,有的人大脑中会有许多与之相关的图样,有的人拥有的图样较少,有的人可能为零。例如,耐迪来了。

对于这句话而言,一个喜欢观看NBA球赛的球迷会有许多与耐迪有关的图样,一个喜欢耐迪的球迷大脑中贮存的与耐迪有关的图样会更多,当然,对于一个根本就不看NBA球赛的人来说,他大脑中的相关图样则很少。这些存在大脑中的图样是交际者认知能力的重要体现。

请看生活中一个真实的场景:

妻子:老公吃饭了。

丈夫:我在加糖。

妻子:吃饭了。

丈夫:我在加糖。

该对话中,对于妻子的认知能力和偏爱,丈夫第一次说的“我在加糖”未建立其具备最佳关联的图样,所以,她便又一次敦促后者吃饭。在丈夫说了第二次“我在加糖”,这时,妻子具备了这种具备最佳关联性的图样:丈夫在加糖,加糖要耗费时间,因此,暂时不能来吃饭。

四、车尾语的心理阐释

车尾语是汽车主人贴在车尾的一种标示,反映了其心理诉求。所以,从认知的角度,可以更好地揭示车尾语的语用意义。下面本文将结合现实中一些车尾语的实例进一步探讨简单推理和复杂推理的认知模式。

根据推理的难易程度,可以将话语的推理分为简单推理和复杂推理。所谓简单推理就是与话语相关的图样较少,并且与当下语境有着直接的关联。对于交际者而言,这种关联的建立几乎是瞬间的,所需处理努力很少,或者甚至无需处理努力。而对于复杂推理来说,与话语有关的图样较多,对于听话者而言,和当下语境之间的关联是间接的,这就要求交际者根据自己的图样和偏好,结合当下语境,选择具有最佳关联的图样。

(一)简单推理

简单推理主要靠大脑中根据以前的感知所积累起来的图样与当下的言语建立的联系,如上文所言,这种图样一般比较单一,换言之,这种图样本身就具备最佳关联性。所以,对于该类言语,说话者比较容易理解。

例如:

不是碰碰车。

“碰碰车”在人们大脑中的图样是,在游乐场里,坐上碰碰车,大家就可以相互碰撞,以求取得刺激和乐趣。所以,“碰碰车”便可以与“随便撞”建立直接的关联。由“不是碰碰车”可以推理出该车尾语的意思是:不可以随便撞。与当下的语境结合,其意为,请谨慎驾驶,不要撞车。类似的车尾语还有:

“碰碰车执照”。

“一档以上不会挂,熟练中!”

与该车尾语有关的图样是汽车的档位,汽车的档位一般有1~5档和倒档,既然一档以上不会挂,那么就只会挂一档和倒档了。即是说,该车主只能以极低的速度行驶,或者是向后倒。结合当下的语境,可以推断出该车尾语的含义,本车开不快,请勿催促,否则挂倒档。

例如:

刚买的本!

当下语境告诉我们,该车尾语中的“本”指的是驾照,即刚买的驾照,与之相关的图样是,司机驾驶技术差,驾照考试未能过关,所以未拿到驾照。根据当下的语境,由此可以得出该车尾语的含义:该车的司机开车技术不好,请后面的司机不要催促。类似的车尾语还有:

菜鸟上路,请多关照;

路考五次不及格;

新手上路,腾云驾雾。

以上分析表明,此类车尾语大都比较简单,与之相关的图样比较单一,所以,结合当下语境比较容易推断出其语用意义。

(二)复杂推理

复杂推理一般涉及与话语相关的多个图样,这就使得该话语与说话人想要表达的涵义没有直接一对一的对应关系。复杂推理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一个话语有多个图样,这些图样是并存的,对于听话者而言,有可能造成歧义,需要听话者根据自己的认知语境选出对他(她)而言具备最佳关联的图样。在这种情况下,对于说话人而言,就其所处的语境,一般而言,只有一个涵义。另一种是与某一话语有关的事件由多个图样构成。这就要求听话者根据最佳关联的原则,选择具有最佳关联的图样,完成其对当下话语的理解。

为了证明第一种复杂推理,请看例子:

公共场所,严禁非礼。

在此语境下,所谓的“公共场所”就是公路上,前后相随的几辆汽车主人所构成的一种社会关系。对于该车尾语的理解重点在于对“非礼”的理解。一般而言,与该词语相关的人们记忆中的认知图样是:异性之间一方对另一方动手动脚。但是,在该语境下,此解释显然不合适。该语境的解读者会依据最佳关联理论,选择具备最佳关联的图样,即在公路上开车时,请勿撞车,意在提醒后面的司机开车小心。

为了证明第一种复杂推理,请看例子:

新潮面=新手+手潮+特面。

该车尾语由三部分构成,即新手、手潮、特面。与“新手”有关的图样一般是:没有经验。当然,在车尾语这一语境下,具备最佳关联的意义应该是:开车的新手,没有开车经验。同样,在该语境下,与“手潮”有关的最佳关联的图样是:开车时,由于手潮而无法灵活自由地驾驭方向盘,这样便有可能出现随时改变行车路线的情况,请后面的司机小心行驶。最后,和“特面”有关的最佳关联的图样可以让人们想到:司机性格很面,不灵活,开车就会很死板,不灵活,比如该刹车时不刹车,该打方向盘时不打方向盘,该加速时不加速等等。

五、结语

介绍了一种新的认知推理模式,即图样理论与关联理论相结合的推理模式,该模式中的推理又进一步分为简单推理和复杂推理。该模式被用于对车尾语的认知解读,研究表明该模式可以对车尾语做出较为合理的解释。研究证明该模式可以弥补图样理论和关联理论各自的缺陷,从一定程度上完善了认知推理模式。当然,该模式也存在不足,比如解读略显粗糙,有待以后的研究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刘性峰. 车尾语的语用属性研究[J].语文学刊,2011(10月下半月刊):16.

[2]DeidreWilson,冉永平.关联与交际[J].现代外语,2000(2):212.

[3]Searle, J. Speech Act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9.

[4]徐桂芝,王丽媛.汽车尾标语的语言特点分析[J].语言新观察,2006(6):110-111.

[5]蒋华,王梅.汽车车尾警示语的修辞和语用考查[J].语言漫谈,2006(1):18-19.

[6]Ungerer F,Schimd H.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8:213, 214, 216.

[7]Yule George. The Study of Language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2:147.

[8]Sperber Dan, Wilson Deirdre.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155-160.

[9]何自然,冉永平.新编语用学概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09.

[10]熊学亮.语用学和认知语境[J].外语学刊,1996(3):2-3.

[11]徐盛桓.常规关系与认知化[J].外国语,2002(1):8-12.

[12]徐盛桓.“成都小吃团”的认知解读[J].外国语,2006(2):20.

猜你喜欢

车尾图样关联
不惧于新,不困于形——一道函数“关联”题的剖析与拓展
保时捷 Taycan
基于AutoCAD二次开发实现按序排图
“一带一路”递进,关联民生更紧
快乐辞典
奇趣搭配
智趣
越南电站EPC项目设计图样审批管理
寒冬必备!最IN喵套装
对人民币图样管理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