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调查及对策研究
2012-12-19沈理
沈理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招生办,江苏无锡 214153)
中高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调查及对策研究
沈理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招生办,江苏无锡 214153)
有效地衔接中高等职业教育是健全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保证,如何促进两者之间地衔接协调发展就成为一个重要课题。通过对江苏商贸职教集团成员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制约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因素及原因,并提出解决的对策措施。
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对策研究
一、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现状
近十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高速发展,培养了大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半壁江山。但随着高校扩招和人口出生率下降,加上目前中高职体系衔接不完善,高职院校将面临着的生源质量和数量危机。为了深入了解中高职学校在协调发展中存在哪些衔接上的问题,更好的推进职业教育的内涵建设和课程改革,本文以江苏商贸职教集团为对象进行中高职衔接状况的问卷调查,该集团是以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为核心,多所中高院校、行业组织及企业法人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以诚信为纽带,以契约为保证组建的跨地区、跨行业、多功能、多层次、综合性的非法人教育集团,其中有19所中职、10高职学校,5所本科学院。本次调查分别从总体认识、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职业资格证书、毕业生工作能力七个方面了解教师和学生对中职、高职在衔接问题的看法。本次问卷调查我们共发放教师、学生问卷200份,回收187份,回收率分别为94.10%。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中高职总体缺乏衔接的比例高达66.8%(见表1),认为目前中高职教育在课程教学领域存在的不衔接、不协调的问题(见图1、表2),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体系重复较多,教材区分度不高,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影响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迫切需要引起关注,并加以解决。
表1 中高职总体缺乏衔接程度情况
表2 认为课程设置的最大问题(可选两项)
二、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制约因素
通过调查我们可以看出,目前在中高职衔接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主要表现部分高职院校定位偏移、生源结构脱节、人才培养目标不明晰,层级衔接不畅,以专业课程体系最为突出,过分强调理论教学,不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合理安排,且文化基础课费时过多,没有以就业为目标,课程设置和学生将来的就业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使得中职教育的基础作用难以发挥,高职教育的引领作用也没能体现。
(一)定位偏移,人才培养目标不明晰
目前职业教育的缺乏个性发展,专业重复度高,集中度低。高职的专业培养模式与本科院校相似,仍然以理论教学为主,专业培养模式没有突出应用性。对实验、操作技能教学不够强化,没有形成差别化职业教育,职业技术等级的层次没有充分体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于功利化,过多关注某种技能。目前高职的教学改革弱化了基础课,强调“顶岗实习”,这种人才培养观使得我们的高职毕业生,在与人沟通、交流上都有问题。在调查中发现,高职毕业生认为对将来工作能胜任只占到调查人数的9.2%,从事的工作与所学课程关系密切只占到14.29%(见表3)。
表3 高职生对毕业后工作能力的态度
(二)生源结构脱节,体制不顺
高等职业教育应把中职毕业生作为主要生源,体现其“职业性”、“高层次”特点。然而,现阶段由于中高职教育衔接不畅,高职招生计划中90%以上招收普高生,只有不到10%计划面向中职生,这样状况大大局限了中职的进一步发展,甚至陷于终结性教育境地。在招生方面,高职高专处在招生批次的最后,接收的大多是“末流生源”,生源质量差。在就业方面,家长认为象公务员等国家级考试只招收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毕业生,高职生被排斥在“高门槛”之外,造成就业困难。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分割所造成的本科、高中职教育相互脱节,在人们心目中高职生的社会地位不高,降低了中高职教育的吸引力,双方的质量与效益都受到一定的影响。
(三)衔接模式重形式轻内涵,层级衔接不畅
江苏目前中高职衔接模式主要有以“五年一贯制”衔接模式,“3+3”、“4+2”的分段式办学模式。目前还较多地局限在学制上的衔接,注重的是形式上衔接,呈外延式和粗放式,主要采用的分段式办学模式,而对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的衔接重视不够,忽视了衔接的内涵建设,内涵性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因中职学制的不统一,不同类型存在培养时间差异性,没能够对中高职衔接进行统筹安排和整体设计,降低了教学效能,难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实际需要。
(四)课程衔接科学性差,专业对应度低
中高职衔接核心是课程,必要条件是专业衔接。目前没有统一制定具体的课程标准,中职课程开发明显滞后于专业建设,而高职课程建设又没有兼顾中高职的差异,没有考虑中职向上延伸和提升的需求,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教材又同一化现象严重,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雷同,教学内容和课程重复。中职学生考入高职院校后,对基础文化课普遍感到学习困难,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学习兴趣。这是由于部分中职学校“重技能轻文化,重操作轻理论”,同时也反映了中高职课程统筹的思路的差异性。
三、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衔接中高职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中最基本核心的问题,人才培养目标的认识有个明晰与不断提高的过程,根据中高职院校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设计出人才培养模式架构,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人才层级的高层次性、人才类型的技能性、就业走向的基层性、服务面向的区域性、知识技能的实践性,发挥其引领作用,拓展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能力,而中等职业教育是起着基础性作用,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明确各自的教学重点,调整课程结构内容,完善教学评价管理机制。以及不同类型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统一,减少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率,提高中高职课程衔接质量,着力构建职业技能教育体系,充分体现职业素质教育内容的针对性、整体性和渗透性。
(二)拓宽技能型人才上升的通道
深化现行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积极推广对口单招、自主招生、保送、推荐等多种方式,完善中职毕业生注册入学升学制度,拓宽人才成长途径。根据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提出统一的理论与实践并重入学考试标准,实施“知识+技能”的考试考查方式,避免中职教育走入“应试教育”的误区,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如对获得省级技能大赛中级等级证书和大赛证书的,可直接认定该生相应的专业技能成绩。在顶岗实践中突出贡献的技能型人才,可以免试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增加中职毕业生对口升入高职学校的比例。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为职业教育毕业生在职继续学习提供条件。
(三)兼顾不同生源素质培养,建立分类培养弹性学制
实践证明,以学分制为核心兼顾学年制的的弹性学分评价模式,能较好解决我国目前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这种以不同生源类型为培养目标,分别制定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教学计划,可以根据不同生源的知识结构特点,单独编班教学,分类实施培养,就能体现出相应的差异性。学生结合自身的发展,灵活自主跨专业选择课程,有较大的学习选择权,打破中高职的层次界限,实现学分互通互认,能充分发挥调动学生的潜能和兴趣特长。
(四)打破学科型框架教学模式,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
导致中高职在同类专业上课程重复的重要原因就“三段式”学科型教学模式,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教学各类课程自成体系。有效地进行中高职教育衔接,必须实行“宽基础、活模块”、“工作过程系统化”等课程模块化教学方法,对专业课程进行重新组合,遵循从简单到复杂、单一到复合、初级到高级螺旋上升的认识规律,从分析各工作岗位职业能力和课程之间的关系入手,对不同工作岗位所需的技能要求及课程群之间存在着的相互嵌套、融合、渗透的关系,有机组合划分形成模块化项目课程——职业基础模块、职业技术模块、职业拓展模块和职业训导模块,构建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这种方式以培养职业技能能力为核心,以及不同类型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统一,减少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凸显职业教学的特色,提高中高职课程教学质量的衔接,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五)建立职业生涯指导体系和职业资格体系
构建一个统一地适应中高职发展的职业资格体系。制定职业资格鉴定内容、标准,提供一个渐进上升的框架,达到相互沟通与认可。共同开发包括课程设置、教学管理、评价方法内在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技能鉴定模块,并深入到课程教学。进行地体制创新,实行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和就业准入制度“双证制度”人才评价标准,从学校教育到职业教育的各个阶段,提供更有效的贯穿职业导向的升学与就业信息,使第一线人才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通过职业生涯指导,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兴趣与个性特长不断丰富自己。
中高等职业教育有机的衔接,不是形式上简单的垒加,应是内涵上的实质性承接,其目的是优化配置两者之间的教育资源,发挥各自的办学优势,为职业教育体系提供路径和搭建人才成长的平台,提高应用技能型人才的专业技术能力,使职业教育走上健康持续发展之路。
[1]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Z].教职成[2011]9号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EB/OL].[2010-03-27]http://www.moe.edu.cn/ edoas/website18/level3.jsp?tablename=208&infoid=3314
[3]马树超.对职业教育发展未来30年的展望[J].职业技术教育,2009,(2):4-6
[4]尚慧文,王志勇,高鹏.试析我国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J].教育与职业,2008,(11):10-11
[5]阚丽.中高职教育衔接路径之选择——基于一线人才可持续发展视角[J].职教论坛,2009,(25):54-56
G719.21
A
1009-5462(2012)01-0059-04
2012-03-12
沈理,女,回族,江苏无锡人,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招生办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校:张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