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再论“保护”

2012-12-18马巍

综艺报 2012年20期

  有读者来信对本人之前的专栏文章《“保护”的策略》提出异 议。在此,我也做个回应,希望继续抛砖引玉。
  首先,我想提几个问题:“保护月”的市场相比去年同期出现负增长,9月初进口大片对决最终票房也不如预期,这是否就足以证明“保护”的策略不当?
  我想首先需要明确“保护月”的目标到底是什么,是继续全力保大盘增长呢,还是在保持市场不出现大变动的情况下,增加国产片的放映空间,避免其受到进口配额上升的过分冲击?如果目的是后者,我觉得策略是基本对路的。实际的成效自然可以讨论,但至少相关部门是在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对于当前的局面,我认为也不存在一个出手即能摆平各方诉求的所谓“正确答案”。面对变局,重要的是应变本身,没有反应才是确定的失败。
  第二个问题:是否只要市场大盘增长了,就是中国电影“整体得利”?
  这个问题我认为更简单,答案如果是肯定的,我们也用不着费心考虑对策了,等着市场更加开放即可。之前我们也曾多次表达过这样的观点:经历了这么多年的规模化发展,中国电影到了今天应更追求增长的质量。这就意味着不能总盯着那几个宏观指标,单纯的市场大盘不能涵盖中国电影业的“整体”。即便是看宏观数据,我认为,当前国产片的份额至少跟市场的整体增速同等重要。
  同样的问题,从上游、终端的不同角度出发,看法自会不同,不过当前的情况需要的可能还是对全局的通盘考量。影院现在经营压力很大,但相比之下,制片层面的情况或许还更危险一些。加之终端现有的压力恐怕不少也是源自之前盲目竞争产生的泡沫过多,以至于大盘30%的增速仍嫌不足。当然,市场也不应盲目保护后进。现在回头看,中国电影确实没利用好过去5年相对宽松的年景,但亡羊补牢为时未晚。眼下这几年对国产片至为关键,毕竟几年后好莱坞影片还会进入得更多,因此当前适当的政策扶持既必要也正当。这几年大家都在说电影是文化产业,要遵循经济的规律,但电影同时也是文化,也需要尊重文化的规律。产业的发展需要公平开放,传统文化的存续则需要保护,二者在电影中接合并不矛盾,这也是其他很多国家的普遍状况。我们真强到可以例外了吗?
  当然,从全局的角度出发,相关对策应是一套覆盖产业链各端的“组合拳”,而非短期内的简单划圈。之前各方也谈过很多海外经验,比如利用电影税收等收入给支持国产片放映的影院以相应补贴,这些当前都值得考虑。毕竟市场经济是很现实的,只有兼顾各方利益才能形成“保护”的合力。现在谈“保护”真的是迫于现实,近年来中国电影总是习惯把自己看作好莱坞的竞争对手,然而事实是我们确在与之竞争,但我们真不是人家对手。既然如此,我们是该调动一切力量尽量与之周旋呢,还是应坦然认输放弃抵抗?市场的成王败寇面前,胸襟、风度不过空谈。历史上兵临城下的危急时刻,哪次是靠风度过关的?唯有死战,或可得脱。要论开放的胸襟,之前台湾电影最有胸襟,结果又如何?
  对于中国电影的未来,我想最后还有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值得一问,那就是我们到底想要的是什么?是一个平衡、健康且可持续的本土电影产业,还是只要一个单纯的大电影市场就好。我个人希望是前一种,因为即便是瘦点小点的狼也是狼,但如果是羊的话,再肥也只能是其他猛兽的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