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银散文选
2012-12-18李天银
李天银
中秋黄昏寒山寺
记得那是二00六年的中秋节,我们来到苏州,十月的江南大地,太湖之滨依然是暖意融融,午后的姑苏河缓缓流淌,这样一个河流纵横,水网密布的地方,本该是鱼米之乡,现在却被大片城市楼群,工业园开发区所占据着,城市和乡村就这样被人为的阻隔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被现代城市分割的七零八落,我真不知道当年张继“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唐朝是不是这样,那些夜泊枫桥的人除了听到寒山寺钟声,是否还可以听到稻田里的蛙声,现在,钟声依然可以听到,蛙声却很难听到了,那么多工业园怎么会有蛙的生存空间呢。
午后的苏州阳光明媚,我们沿着大运河漫步在枫桥古镇,尽情饱览江南水乡景观,与我们踏上江村桥、枫桥、驻足铁岭关时,我久久注视这座闻名中外的石拱桥,其实桥并没有特别之处,就是一座江南常见的单孔石拱桥,座落在大运河上,供行人过往而已,枫桥与铁岭关不过百米之遥,远没有铁岭关那样宏伟或宏大,铁岭关还有两个巨大分水闸,仍有调洪分水的功能,远比枫桥显得高大。枫桥名声远播,都因于张继那首《枫桥夜泊》的诗歌,枫桥因此沉载了浓厚千年诗韵,沉积了厚重的文化底蕴,“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一首诗使一座桥名扬四海,一首诗也是张继流芳百世,这就是文化的力量,一切优秀的文化都有强大的生命力,文化的力量不仅使一人一地成名,也可以使一个国家一个名族强盛,所以文化是软实力,虽软但有力,一个城市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没有深厚的文化是不行的,虽然枫林早已被毁,枫桥也是新建,枫桥却永远留在世人心间。
走下枫桥我们缓步游移于枫桥苑,步入寒山寺,寺内游人如织,人来人往络绎不绝,整修一新的寒山寺与我十多年前来时判若两样,阔气了许多,气势恢宏的大雄宝殿、藏经楼、钟楼焕然一新,塔角飞檐、风铃高悬,炉台铜鼎,漏石穿空,彩旗飘扬,横幅高挂,刚刚经过国庆节装饰一新的寺院富丽堂皇,光彩夺目。寺内正在进行中秋节法会,僧人们一律紫色袈裟,整齐排列,颂经祈福。在钟楼上游客们争先敲钟,我也乘兴试敲了一下,那钟声清澈遥远,穿人心肺,醍醐灌顶,使人精神为之一振。“寺楼直与众山邻,鱼米东南此要津。独惜牙郎趋利市,不闻渔火感诗人。绝无逆旅知归客,安问寒岩旧应真。一自钟声响清夜,几人同梦不同尘”(清陆鼎《寒山寺》),钟声久远,余音震天,寒山寺的钟声一如寒山寺一样名声久远。
在寒山寺碑廊,我们认真观赏了多位书法家题写的“枫桥夜泊”诗碑,张继的诗千古流传,多少书圣倾心挥毫,文徵明碑已残缺不全,俞樾碑就成了《枫桥夜泊》诗碑一绝,成了寒山寺镇寺之宝,人们驻足观赏。在新建的碑廊里我还无意中发现了著名书法家朱明山先生书写的诗碑,让我喜出望外,没想到在遥远江南竟然见到了家乡人的书法作品,当年玉门书画院长朱明山先生的墨宝碑刻陈列在寒山寺里,的确让我感到兴奋自豪,这也是我到寒山寺之游的一点意外收获。
走出寒山寺已是日落西山,黄昏十分,夕阳下的寒山寺更显得宏伟高大,塔顶金光闪烁,塔角风铃声声,飞檐挂角,千年古刹更显辉煌。江南的黄昏总是要比北方来的早一些,我们随着人流走进了铁岭关商业街,玲琅满目各类小商品让人应接不暇,人们争先选购着各自满意的商品,我也给自己选购了一款檀木扇子,给夫人选了一块真丝围巾,留做纪念。
游览结束后,我们在寒山寺附近的一家饭店吃晚饭,饭店为我们送上了月饼,我们还喝了啤酒,在姑苏古城过了一个中秋节。晚饭后我们乘兴沿着古运河漫步苏州街头,观赏姑苏夜景,并通过手机和家中亲人问候节日。柔和的街灯把苏州城装点的格外美丽迷人,苏州河在灯火映照下如一条迷人的绸带穿城而过流向远方,苏州的夜色温暖而又含蓄,让人流连忘返。“唯有别时今不忘,暮烟秋雨过枫桥”(唐张祜《过枫桥有作》),这个秋天,这个十月我与枫桥有约,我来到寒山寺,我来到苏州,和唐朝张继、张祜来到枫桥有着不同的感受,也有着不同的心境,那是诗人豪情满怀,留下千古绝唱,而我只是对祖国名胜古迹的向往,是一名匆匆过客,过往云烟而已。
“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风月未须轻感慨,巴山此去尚千重”(宋陆游《宿枫桥》),是啊,人生短暂,远隔千山万水,关山阻隔,何时我还能来姑苏,再看看寒山寺,再听听夜半钟声呢?
青山水库螃蟹香
作为土生土长的河西人,从小到大螃蟹只是在电视上见过(小时候曾吃过一次罐头螃蟹),真正的活螃蟹不仅没吃过也没见过。这种南方水产品本来就很少到北方,就是有像我这样条件也只能是可望而不可及。对于“那横行霸道”的东西,我似乎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敌意。由于囊中羞涩,偶尔在市场上见到那几十元一斤冻得通红通红的“怪物”,我也不以为然,值吗?有一种“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的嫌疑。以致于人到中年也未曾真正见过活螃蟹,我以为此生可能与螃蟹无缘了。
斗转星移,日月如梭,2004年秋天,已是年过半百的我却真正品尝了鲜活螃蟹,而且是自产的,就出产在我们农场的青山水库。我亲眼目睹了螃蟹在这里的生产过程,吃到了家乡自产的螃蟹,这是我过去做梦也未曾想到的。
青山水库有两千亩水面,位于疏勒河流域黄花农场境内,是农场自建的调蓄灌溉水库,过去曾养过草鱼、鲤鱼等水产品,颇有声誉。但1998年水库垮坝复修后再也没有养殖,直到2004年春,通过招商引资江苏的丁老板来了,承包了水库养殖。他不仅放养了草鱼、鲤鱼,还试养了螃蟹、龙虾。由于我在农场负责资源开发管理工作,常到水库看看。那小小的蟹苗从南方调回来不过指甲盖大小,五月份放入水库到了九月份已长成鸡蛋大小了。螃蟹养成了,龙虾却没有成功。我亲眼看到那一筐筐横行霸道的螃蟹从青山水库捞起,青背白肚,尖爪利钳,横冲直撞,霸气十足。丁老板盛情,我也分享了试验成功的果实,品尝了水库捞出的第一筐螃蟹,而且认识了公蟹、母蟹,知道了蟹黄蟹脂,对那曾经抱有敌意的东西有了全新的认识。什么东西有什么味,鲜活的螃蟹自然和鱼虾有着天然区别,也有独特风味,那鲜而不腻、肥而不腥、嫩而不粘的美味,吃一回就叫人不能忘记。于是我感慨南方人活得真美——会吃。水中海鲜河鲜就是不同陆上牛羊,要不怎么会有“苏州杭州人间天堂”之说呢,这恐怕不仅是风景秀美,与这吃也无不有关。
丁老板把螃蟹引到了大漠塞外,引到了黄花农场,引进了青山水库,这不仅使我们品尝到了鲜活螃蟹,也使这塞外高原的水产养殖增加了新品种。据我所知在河西走廊养殖螃蟹,青山水库目前还是第一家,螃蟹也使青山水库又一次声名远扬。
古人云:“不食螃蟹辜负腹”。这自古就被人们誉为美食的螃蟹,今天的塞外河西人在自己的家门口就可以尝鲜了,这真是河西人的口福。相传古代有位姓巴名解的勇士是天下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大禹治水时他曾奉命在苏州一带治水,因屡建奇功,被封为巴王。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巴王,起名螃蟹的“蟹”字就与巴解的“解”字同音。“蟹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青,蟹肉上席百味淡。”螃蟹的蟹壳薄而脆,蟹肉细嫩而结实,雌蟹蟹黄饱满,香味馥郁,雄蟹脂膏丰腴,肉质嫩白,形色味兼备,真可谓人间仙味,世间珍馐,食之难忘,品之留香。巴解有知,也应欣慰。
如果你想品尝鲜活螃蟹美味,金秋的青山水库定会让你流连忘返,乐不思蜀。
细雨蒙蒙南京路
秋末的上海细雨蒙蒙,火车经过一天一夜的长途跋涉下午两点我们终于到达上海站,一下火车我们就被旅行社的大巴车拉到了上海南京路步行街,我们在停车场下车,简单吃了午饭,导游小胡给我们简单介绍了这次行程安排和南京路步行街的概况,说明了下午集中的时间和地点,我们就开始了南京路步行街之旅。利用半天时间逛一逛南京路步行街,这是这次参观上海世博会中的一项活动。
进入南京路,我们就被潮水般的人流淹没了。细雨绵绵的天空,立刻又刮起大风。在巨大的人流之中,无论是前后左右,我们看到的都是伞在动,人在流。抬头看高楼大厦铺天盖地,不一会儿,我们的团队就走散了,我们只能三两个人一组随着拥动的人流自由活动了。漫步在南京路步行街的人海大潮里,你才会感到一个人是多么的渺小。在这茫茫人海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我几次拿出相机想拍一张照片,但等了很久也没有找到空隙,到处是来来往往、穿梭不断的人流,你要想拍张完美的照片几乎是不可能的。我听说过南京路人多热闹,四年前也曾经来过一次,可这次赶上世博会期间来看南京路,这样的热闹繁华却是我没有想到的。现在南京路就是人挤人,与其说是一条街道,不如说是一条人流之河更为准确。
南京路这条名扬中外、闻名遐迩的百年老街,过去曾是十里洋场,它位于上海市黄浦区东起外滩、西至延安西路,全长5.5公里,街道两侧商厦鳞次栉比,云集着六百余家商店,是上海最繁华的商业大街,被誉为“中华第一街”,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商业街之一。每天约有壹佰伍拾万人在这条街上游览、观光、购物,年销售额超过二十亿元,世博会期间更是火爆异常、游人猛增。
我们跟随着滚滚人流漫步在这条繁华的商业步行街上,感受着现代商业的浓浓气息和社会进步的滚滚浪潮,街道两侧那传统古老的百年老店与现代新生的高大商厦相互交错,各具千秋。老凤祥金店、亨得利钟表、沈赐福帽子、张小泉剪刀与京安商厦、第一百货、新华书店、麦当劳、肯德基、哈根斯达、天使冰王并肩而立,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古朴典雅与色彩缤纷相互衔嵌,把百年商业步行街与现代商业贸易城完整地结合在一起,把东西方文化在这寸土寸金的商业福地充分展现出来,使商业文化在热闹非凡的人流中传递,经济信息在五洲四海间交流。
南京路步行街热闹非凡、富丽繁华,到处让人感受到上海的文明与平易近人;街面是淡红色花砖铺成的地面,干净清爽,街道上看不到任何赃物和垃圾,清洁工人随时随地打扫卫生,马路中间设有各式花坛,道路两侧绿树成阴,花坛边、大树下每隔一段都设有大理石凳椅,人们走累了可以随时随处休息。步行街中段还有一段观光小火车,车体由一节节小巧玲珑的开放式车厢组成,每一节车厢上都汇制了精美的卡通图案。小火车循环行驶,走累了你也可以登上小火车逛一程,体验一下火车在人流中穿行的感觉。商业步行街人性化的设计,吸引了更多游客的目光。步行街东西两端各有一块暗红色大理石屏,正面有江泽民同志亲笔书写的“南京路步行街”六个鎏金大字,背后是市政府改造南京路步行街的碑文,人们争先在那块石屏前拍照留念。雨越下越大,我们逛到西边石屏前时,我的雨伞坏了,看到街上有个老人在兜售雨伞,我十元钱买了一把新伞,打着伞在那块拥挤的石屏前拍了张照片,一会儿我们同行的伙伴陆续聚集到这里,我们又一次集中上车,返回宾馆。雨中的南京路之行就这样结束了,上海的夜幕即将来临,城市的街道华灯初放,细雨蒙蒙中的上海是那样美丽迷人,这一天是二0一0年十月二十五日,这个日子永远留在我的记忆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