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道·藏茶

2012-12-18赵良冶

四川文学 2012年7期
关键词:茶马古道

□赵良冶

茶马古道

知晓茶马古道,便向往茶马司,这个管理藏汉茶马互市的衙门,不知曾几多风光。

那是蒙顶山下一个毫不起眼的庙宇。当别人告知我,眼前就是茶马司时,不由万分惊诧。这个类似土地庙的简陋建筑,怎么也难以和茶马古道的辉煌历史连在一起。

只有站立横亘荥经、汉源两县的大相岭之颠,或登上巍巍的二郎山顶巅,那脚下莽莽群山中迂回盘绕历尽沧桑的茶马古道,终于让我找回那段持续数千年的辉煌。尽管这时的古道,已是凋零残破。

好像是昨天。风起云涌,古道走来多少英雄豪杰。司马相如不惧艰险,奉汉武帝之命涉不毛之地,招抚邛、笮部落,打通灵关道,奠茶马古道千古之伟业;公元前111年,司马迁“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安抚西南夷,并在《史记》中专列《西南夷列传》,详细记述巴蜀以南的民俗民情、奇丽风光;碧眼金发的马可波罗,相距千年后受元世祖忽必烈之托,出灵关道至西昌抵云南,成为欧洲人中第一个踏上茶马古道的。

古道走来无数落魄文人。大相岭雪花飘飘,状元杨升庵直谏犯上,被明王朝流放云南。古道险恶,前途难料,关山重重,家园何方?路宿篝口,大相岭脚下一处重要关口。面对边地村寨,冷落驿舍,杨状元百感交集,写下《过篝口驿》:

篝口关何险,山头路更赊。凌竞磨旋蚁,屈曲陈盘蛇。官舍惟一舍,

人家无十家。客心何处切?夕阳闪归鸦。

其实,《过篝口驿》只是杨升庵直面灵关古道的一时感触。灵关道是汉代南丝绸之路重要通道,穿越雅安全境,因始于宝兴灵关而得名。又因当年司马相如南下辟疆拓土,沿古牦牛羌部而行,又称牦牛道。唐宋以后,茶马互市使古道日益繁荣兴旺。

蜀地产茶叶,盛名天下。西蜀蒙顶山,为我国有文字记载人工种茶最早的地方,始于唐代,此山佳茗列为贡品,一直为无数文人骚客称颂。

不过,与文人雅士情趣爱好相左,藏族同胞嗜好的却是优质的雅安南路边茶。产量多,品质佳,让南路边茶声名鹊起,成为少数民族不可或缺的饮品。于是乎,茶马司——这个主管边茶贸易的衙门前面,人头攒动,生意兴隆。“专以雅州名山茶易马,不得他用”的特诏,远扬青藏雪域高原,各民族商人纷纷来此交易,用良马换回飘香的边茶。

北宋时期,一百斤茶叶,可换四尺四寸的大马一匹。那时,朝廷每年换回三万匹战马,所需三百万斤茶,主要出自以蒙顶山为中心的茶叶产区。南宋开始,推行“茶引制”,即改川茶官榷为自由买卖,官府只管征税。“茶引制”,牵动了商人敏感的神经,纷纷踊跃参与边茶贸易,对推进茶马互市作用明显,内地与西藏的经贸交流更加活跃。当时就有人写诗赞道:蜀茶总入诸蕃市,胡马常从万里来。

藏族同胞“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餐无茶”,茶马互市,人心所向。据《滴露缦录》书中记载:茶之为物,西戎、吐蕃,古今皆仰之。以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是则山林草木之叶,而关国家政体之大。由此可见,以茶易马,国之大事,既造福边疆各民族,也使封建王朝得到无数宝马良驹,巩固边防。

茶马互市的通道,称之茶马古道。古道分为两条,一条经雅州、荥经翻大相岭到清溪、泸定抵康定,称大路;一条经雅州、天全翻二郎山到康定,称小路。

茶马古道镶嵌在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带。滔滔青衣江,滚滚大渡河,二郎山、大相岭高耸云端。沿古道,大山危岩绝壁构成,深谷峻峭云雾蒸腾,雪峰万仞直插云天,毒蛇猛兽出没林间。灵关、青龙关、飞仙关、紫石关、青溪关等险地,都由朝廷派官兵驻守,保护过往商贾行人。

古道千载事,皓皓明月知。

五百里大相岭古称邛崃山,三千米以上高峰达四十余座。生活在山两边的邛人、笮人,我的先人们,冲破高原的封闭,江河大山的束缚,在崇山峻岭和急流险滩间修路架桥,书写了茶马古道辉煌的篇章,使其成为西南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逢山开路。古道铺路材料各异,就地取材,有砾石路、石板路、土路等。悬崖绝壁,先人用铁钻凿出一条仅可侧身而过的险路;也可见到无数人工开凿的孔,先人将木头插入孔中,上面铺上木板,是为栈道。

遇水搭桥。青衣江、大渡河及无数溪流上,先人用竹篾编成一根粗大绳索,系于两岸,借助木制滚筒,使人畜靠重力滑向彼岸,是为笮桥。过笮桥既要勇气,也要技巧。

古道上,过客匆匆。

君不见,商贾们络绎不绝。他们不畏艰辛,不惧虎狼,将茶、盐、铁、丝绸贩运西藏、云南甚至缅甸、印度等,换回藏马、象牙、宝石。

最勇敢的要数背夫们。险象环生的山道上,随处可见他们的身影;云遮雾罩的峡谷中,不时响起嘹亮的山歌。背架、垫背、丁字拐、汗刮子、脚码子,最原始的工具,造就最强悍的背夫。山横水远,耳畔仿佛还能听到那流传甚广内容繁杂的《背夫歌》,流淌出背夫们的情感。有“背夫背出禁门关,性命好比多给天;山高水长路途远,背夫步步好艰难”的行路艰辛,有“阳雀叫唤桂桂阳,背夫背茶过二郎;打起拐子歇口气,只见岩下白茫茫”的大无畏气概,也有“一根拐子二尺高,送给阿哥背茶包;阿哥背茶想阿妹,阿妹耳朵好发烧”的男女情爱。征服万水千山,背夫们步履蹒跚,在茶马古道上跋涉数千年。难以计数的货物,是他们用双肩,背上雪域高原。

问及背夫何在,人们会手指茶马古道,山的儿子,化做古道上一块块的铺路石,直通天边。

千百年来,穿梭往返的马帮,成为茶马古道一道靓丽的风景。笮马,也就是今天的建昌马,成为古道主要的运输工具。山间铃响,便见身材短小,行动敏捷,善于爬山涉水的建昌马,满驮边茶,从山那边白云深处飘出。藏族商人手持马鞭,唱起优美的歌曲《汉之茶》:乌黑的汉茶,乌黑的茶垛,高过江边绿色的山坡;雅州姑娘深深的情意,胜过蓝色的江河……青石板上一个个深深的马蹄印,记载了千年岁月。《汉之茶》动人的歌声,几百年一直在古道和藏区回响,并被有“藏歌王”之称的著名作曲家罗念一重新创作,传唱于世。

夕阳坠落,大相岭变得模糊。山腰间,几顶滑竿,抬着显贵的客人沿碎石路爬上清溪古镇。关门洞开,接纳了滑竿和紧随的马帮、背夫们。

沉寂的小街一下热闹起来。鸡毛店灯笼高挂,“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令人一下想到旅店温暖的被窝。一盏盏的青油灯亮起来,身搭白毛巾的店伙计一闪而出,站在街中间拉生意。小街喧哗起来,划拳声起,骡马欢叫,狗儿也狂吠不已。

夜阑人静,劳顿一天的商贾、背夫们进入梦乡。

商贾、背夫们万万没想到,此刻,街尽头的官驿里,一位当朝显贵正思绪万千,毫无倦意。这便是雍正皇帝的弟弟果亲王。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为显示清朝天威,对藏区的格外重视,雍正特派果亲王允礼赴泰宁惠远寺,护送七世达赖喇嘛回西藏,以示恩宠。返程时,果亲王取道茶马古道,巡视川康边地。这允礼擅长诗词,精通书画,一路感怀吟咏,所得结集成册,取名《奉使纪行诗》。途经大相岭,亲眼得见沧桑古道,千山万水纵横,回望无数英雄,卓著功名,果亲王连夜吟下《经相岭口占》一诗:

奉使抚西戎,严冬登相岭。古人不朽名,千载如斯水。

又是一个与杨升庵迥然不同的心境。

一切如诗中所言,千百年来,维系中原与西藏的经济、文化交流,维护统一,巩固边防,英雄永垂,古道巍然。

火车声声汽笛,打破沉睡古道,唤醒我深深的遐思。

古道沧桑,千年辉煌成为昨天的故事。昔日的茶马古道,飞机呼啸,火车奔腾,汽车飞驰,现代交通工具,全新康庄大道,将民族团结和经济文化交流推向新的辉煌。

千载藏茶

识得藏茶,却是近年之事。

名茶故里长大,雅安城边上,就守着个蒙顶山。年轻时即饮茶,初始花茶,后改绿茶,尤喜蒙顶甘露一类。

早几年,闹腾失眠,饮茶后尤甚,通宵辗转反侧。无奈,喝起白开水,人生陡然减少几分乐趣。

一次友人生日,聚会地点,全然藏式格调,大门匾额书斗大三字:藏茶馆。

落坐毕,友人招呼上茶,上藏茶。我忙阻止,述以原委。友人摇头,言此乃藏茶,即便晚间饮用,也于睡眠无碍。

茶房中央,早有茶艺小姐端坐,全然藏家服饰,异域风采。煮水,洗杯,浸泡……一颦一笑,一招一式,格桑花绽放,高原风情扑面。耳畔妙音徐来,藏家曲调绕梁,雪峰草地,泉水淙淙,神游九霄云外。

俄顷,藏茶上桌,散发出淡淡的香来。那汤色好不诱人,初始微黄,继而红润,如玛瑙晶莹剔透。挡不住诱惑,抿一口,爽口润喉,似曾相识。慢慢品来,如梦初醒:这不是边茶吗?

阵阵涟漪,由心底泛起。

“文革”武斗,殃及平民,偏处西蜀一隅的雅安,城内炮火轰呜,茶叶也成紧俏货,无处可买。

好在,西门城墙处,紧挨青衣江,有国营雅安茶厂,主产南路边茶。既为茶,有总比没强。近水楼台先得月,如我这般的老茶客,打起小算盘,找亲戚托朋友,从厂里购得边茶,以解燃眉之急。

依稀还记,那茶块状,重量不等,牌子有“康砖”、“金尖”。味道虽与花茶、绿茶不同,却也伴我半年之久,熬过那段艰难时光。

不过,当年所饮,断然是边茶而非藏茶。

藏茶者,时髦之称谓。遍查《辞源》和《现代汉语词典》,均未收录这个词。权威如《中国茶叶大辞典》,涵盖古今,尽揽茶事,十年前出版,亦无藏茶一说。据此可见,藏茶得名不过几年,前人多呼边茶,亦或砖茶,归入黑茶一类。边茶,边销茶的简称,因销往边疆地区,故名之;砖茶,盖外观若砖块,由形而名;藏茶,简洁明了,藏族饮用之茶。至于藏家,则另有叫法,以其产自汉族世居之地,直呼汉茶。

边茶就见得多了。茶厂职工子弟,不少儿时同学。同学长大,又子承父业,干起边茶营生。宿舍、厂区,自然畅通无阻,常来常往。

茶厂门前,常有汽车排队装茶,满街散发着边茶特有的淡香。那茶形状怪异,长条形,粗篦编就,俗称茶包子,二十来斤一包。厂里生产忙碌,即使“文革”,也边生产边革命,保证藏区供应是政治任务

最重大的一次政治任务,则是为西藏自治区成立二十周年生产礼品茶。时在1985年春天,一个喜讯传遍全厂,三个月时间,生产四十万份“康砖”、“金尖”,作为中央人民政府贺礼,在自治区二十周年庆典之际,赠送西藏每一户农牧民。全厂加班加点,任务如期完成。礼品茶质量好,砖形美观平整,色、香、味均属上乘,藏族同胞好评如潮。

再追根溯源,此茶历史悠久,文化博大。

唐代,雅安茶叶即飘香青藏高原,造福藏族同胞;宋时,茶马古道兴起,茶叶西去,良驹东来;明清之际,古道背夫高歌,马帮铃响,商机无限。

藏家于茶,须臾不可或缺。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恶劣,高寒缺氧,蔬菜瓜果稀少,除去糌粑,藏家多食肉饮乳。此类膳食,需大量饮茶,去脂肪,解油腻,助消化,调节生理机能。藏地谚语也说:宁可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此中显见,小小一块边茶,关乎民生大计。现代科学则表明,边茶富含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是人类在高原生存的必须。

藏家嗜饮,茶叶家家必备。富贵人家,茶具精美,每有显客光临,必是铜锅熬茶,银壶盛茶,金杯献茶。相对贵族,民众豪爽率真,放牧时节,也不忘三块石头支口锅,几把茶叶一撮盐,将那酥油茶熬起来,锅庄跳起来。

千年茶文化,藏家自成一体。供菩萨,祭祖宗,谈婚论嫁,茶无处不在,礼仪繁多。迎来送往,走亲访友,总不忘以茶致意。便是两个部落打冤家,修好之时,亦不忘奉上热茶,以示和好如初。

因了边茶,当年雅安,以蒙顶山为中心,沿青衣江流域,茶园数十万亩,广栽小叶种茶。这茶叶品质优良,制作藏茶最佳,他处难以企及。

因了边茶,城里城外,聚百余家茶号。史料凿凿,四百多年前,伴随鞭炮、唢呐、锣鼓声,“义兴”、“恒泰”、“聚成”等茶号纷纷开张大吉。各家茶号自成一体,掌控南路边茶生产工艺,采制、运输、销售一条龙,每年产量千万斤。

因了边茶,一条茶马古道,兴起于斯,穿越历史长河,跨越万水千山,连接天府大地和青藏高原,连接藏汉兄弟情。

因了边茶,溜溜的康定城,兴起锅庄四十八家。此锅庄非彼锅庄,彼锅庄为藏家舞蹈,此锅庄是藏茶交易的中介机构,兼具货栈功能。茶号同藏地商人的交易,均通过锅庄主人牵线搭桥。锅庄主人多为女性,通晓藏汉语言,善于捕捉商机,加之诚信公道,深得买卖双方信任。

因了边茶,应运而生,一套独特的制作技艺。边茶制作,工艺传承千年,工序三十六道。主要有杀青、蒸揉、发酵、干燥、除杂、整形、配料等,费时又费工。诸般工艺,深藏玄机,奥妙无穷。至关紧要在发酵。发酵不足,茶汤不红亮,带青臭味;发酵过度,汤色浑浊,有酸馊味。发酵适中,则香正,味醇,汤色红浓喜人,饱含人体必须的氨基酸。

有鉴于此,各家茶号无不花足本钱,争聘上好师傅,制出优质边茶,满足藏区需求。

闻香识佳茗,万里觅茶踪。古往今来,多少名人游历雅安,探访边茶奥秘。

至尊如十世班禅者,上世纪八十年代到四川,不忘边茶功德,法驾雅安茶厂。巡视结束,大师评价边茶是“藏汉民族团结的纽带”,吟诗赞其“馨香扑鼻味醇厚”。

步大师足迹,二十余年后,十一世班禅亦亲赴雅安,考察友谊茶厂生产流程,对茶叶品质赞赏不已。喜悦之余,十一世班禅欣然接受茶叶礼品,为厂家签名留念,赠送坐床照片。

友人果不欺我,是夜归家,安然入睡,从此迷上藏茶。

几年不问茶事,殊不知,南路边茶竟脱颖而出,改称藏茶。雅安,不仅成“中国藏茶之乡”,藏茶产量占据国内半壁河山,其独有的藏茶传统制作技艺还名扬天下,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创出一片新天地。

其实,称边茶,过于宽泛,祖国边疆辽阔,民族众多,饮茶习俗不尽相同;称藏茶,指代明确,藏族同胞赖以生存,千年饮用。当然,边茶变藏茶,绝非变个名称这么简单,而是与时俱进,敢为天下先。

《易经》有言:变则通。今日之藏茶,顺潮流,逐商机,出高招,讲做大做强,讲规模效应,讲科技含量。众多茶号如涓涓细流,汇聚成几家龙头企业,质量蒸蒸日上,产量成倍增长,引领消费时尚。

至于北上京城,南下深圳,直至闯出国门,藏茶由专供藏区,变为畅销天下,更是做到了通则达。

今人时髦,追求高品质生活,讲究养生之道,藏茶不过应运而生。

人们崇尚藏茶,无不冲着暖胃、去血脂、降血糖、稳血压诸般好处,当然还有养颜、防癌、抗辐射等说道。这些功效,虽无法逐一验证,但几杯入肚,口齿留香,甘甜滑润,通体舒畅,回味无尽,却是立竿见影的事。

藏茶招人喜爱,更在兼容性极强。花茶与绿茶,最怕窜味,凡粘异物,只能弃之。藏茶不然,可根据饮用者所好,添加不同的食物或饮料,调制风味迥异的饮品。热有鲜奶藏茶,冷有冰红藏茶,甜有橙汁藏茶,酸有柠檬藏茶,中外合璧有咖啡藏茶……凡此种种,花样百出,皆可随意增减,以至无论男女老幼,饮用者众。

品藏茶亦有不少讲究。这茶不似旧模样,包装时髦,小巧精致,中高档的一袋一泡,携带便捷。水质要好,水温要上一百度,茶具以紫砂为最;先以沸水洗茶,再注水挤压后,静候片刻,色、香、味慢慢溢出。至于热饮还是冷饮,随各人习惯。热饮五十度左右水温为佳,取其暖胃生津,周身舒坦;冷饮宜夏季,取其清凉甘爽,能降温解暑。

就说最富传统色彩的酥油茶,也讲个与时俱进,加入打碎的花生、核桃、芝麻为佐料,香味愈显浓郁,时尚男女个个喜爱。

陆羽在《茶经》中曾言: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陆羽至今,又历千载。由此可见,几千年间,茶叶仅为饮料而已。直至今日,方有聪慧者,心机巧妙,构思精到,大创意大手笔,将千载藏茶,做成一个大系列,向众多领域推广延伸。

清衣江畔,茶马古道旁,藏茶发源地,藏茶文化发祥地,自当引领消费时尚。

各种茶文化酒店,从大厅到客房、茶楼、餐厅,藏茶无所不在。

各式房间,四壁尽饰砖茶,门帘、窗帘、枕头皆以藏茶填充,入内茶香盈室,令人神清气爽。

各色摆件,砖茶雕刻,吉祥有开光佛像,雅致有梅兰竹菊,喜庆有鸳鸯戏水。各款挂件,大熊猫招人,中国结喜人,十二生肖迷人。

各类菜肴糕点,从茶酥饼、茶水饺、茶包子,到茶叶炒蛋、茶汁渍胡豆、茶汁金瓜羹,无不茶香悠悠,口味别具一格。

各样稀有元素,从藏茶中提取,生产多种天然营养液,或饮用或洗面沐浴,既生态又环保,造福人类。

凡此种种,让人眼花缭乱。陆羽再生,亦当重修《茶经》,论证藏茶无数的好,感慨今日茶事的多样性,茶文化的多元化。

猜你喜欢

茶马古道
走古道
旧貌温柔似故乡 茶马古道第一镇 鲁史
茶马古道的前世今生
古道鸡鸣
穿越秘境而来的茶马古道
五十都 古道上的古村落
茶马古道
访茶马古道
人类学视野中的云南旅游史①——兼论茶马古道的独特地位
古道兴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