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并非一剂立竿见影的良药
2012-12-18程远
文/程远
尹同跃反省说:“没有品牌导向的创新是无效的创新,是资源的浪费。奇瑞公司过去单品创新上投入很大,但这种创新没有给奇瑞公司带来效益,而是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近来媒体上有关奇瑞转型的报道连绵不断,看媒体报道,有一种感觉:似乎奇瑞以前的战略选择全错了,“多生孩子打群架”,作为反面案例更在媒体上频繁出现。
对此我并不完全认同。“野蛮生长”是所有自主品牌起步阶段不能不做的选择。当时的形势是,一方面跨国公司已全面进入了中国,一方面中国汽车市场在高速增长,典型的“危”与“机”并存局面。这时如不抢占市场,赶快把规模做大,今天可能不会有奇瑞一席之地了。而要一个“乳臭未干”的企业,出道就打造品牌,是否也是痴人说梦?
无数事实证明,一个企业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必然经过多次“转型”,因为世易时移。经过“野蛮生长”站在市场上的中国自主品牌企业,近来无一例外地提出“战略转型”,说明这是一条规律,奇瑞不可能例外。
今天饱受诟病的“多生孩子好打架”,在我看来,不仅是当时所处形势下,企业为了生存做的选择,也反映出企业的能力与自信,要知道“多生孩子”并不容易,不是任谁想多生就能生出来的,这是一种真本事。
奇瑞对技术的投入是不遗余力的。2006年2月奇瑞就建立了试验技术中心,并陆续形成八大实验室和试车跑道,具备23个专业模块、2600余类试验项目能力,能满足每年开发30款全新车型和生产200万辆整车的试验验证需求。当然,奇瑞几度陷入财政紧张状况,与这些技术的超强投入不无关系。
说奇瑞创业者开始就胸怀振兴中国汽车业的抱负,我是半信半疑的。如果说它肩负“振兴安徽经济”的使命,我倒觉得更合情理。由于中国最具自主创新实力的三大车企,对国家创新战略响应过于迟钝与麻木,令民众十分失望,便把自主品牌“旗手”的桂冠戴在了奇瑞头上。奇瑞在被恭为“旗手”后,产生了轻视竞争对手与高估自己造车能力的幻觉。奇瑞最初的战略选择并没有错,错在战略调整的艰难与迟缓,其原因一是技术至上,不吝投入;二是过于自信,轻视对手,以致陷入困境。
尹同跃说,2007年他们开始思考转型。但事实是,2009年奇瑞仍计划推出16款新车型,同时发布了高端品牌瑞麒与威麟以及开瑞,形成四大品牌体系。应当说这一年,奇瑞在“野蛮生长”的道上走得更远。高端路线没有走成功,当然可以归结为自主品牌不自量力,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产业政策的失误。
去年以来汽车市场的重大变化,整体转入低速增长。“转型”迫在眉睫,由追逐规模和销量,转向追逐品质与品牌,效益优先;由产品导向变为品牌导向。集中资源发展两个产品系列,打造一个品牌:奇瑞。体系建设以合资企业为标杆,营销、制造,接近合资企业水平。这是奇瑞“战略转型”的基本要点,也是奇瑞上下取得的共识。
尹同跃反省说:“没有品牌导向的创新是无效的创新,是资源的浪费。奇瑞公司过去单品创新上投入很大,但这种创新没有给奇瑞公司带来效益,而是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我们相信,经过这次深刻转型,奇瑞将以一个崭新的面貌立于公众面前。但是,转型不是一剂立竿见影的良药,而是慢功夫,我们不能幻想,一开始转型,包括奇瑞在内的中国自主品牌立即就能走出困境。真正见到转型效果还要假以时日,我们需要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