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泰正顺庙蕴含的孝道文化价值
2012-12-18连维明林河山
连维明 林河山
“百德孝为先”。 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因素,已深深植根于民族血液,成为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以致中国人之重孝道,几乎成了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最大特点。长泰正顺庙供奉的历史人物陈耸,正是这样一位古代的 “孝德楷模”。本文以陈耸和供奉他的长泰正顺庙为例,试就民间信仰中包含的孝道文化价值及当今社会意义作初步探究。
一、陈耸——因孝而由人入神的“圣侯公”
元代邑人陈耸,既不是叱咤风云的文官武将,也不是满腹经纶的高士名宦,而是衙门里的一名普通差役。关于陈耸生平,清康熙 《长泰县志·仙释》中由元代长泰县令蔡淳记载:“陈耸,东城人,少倜傥……殁而有灵。元至正年间,令蔡淳为记。”这是最早关于陈耸的文字记载,为陈耸立传的蔡淳,是一位因 “剿寇”战功卓著而擢升县尹的邑人。
陈耸事亲行孝事迹在长泰民间广泛流传,在流传过程中慢慢夹杂进神化的成份,有的故事如今听起来似乎离奇,而故事的立足点依然是歌颂陈耸高尚情操,流传了几百年益发娓娓动听,耐人寻味。
第一则是 “驿道买汤圆”。相传,有一天,陈耸办完公事路过九龙岭驿道,看到一老翁如往常一样,摆摊卖汤圆,不时吆喝:“卖汤圆啊,一个铜钱买一粒,两个铜钱由你吃顿饱。”买汤圆吃的人不少,陈耸往摊上的锅中一看,汤圆浮动在汤中,晶莹润滑,且香气扑鼻,便走到摊前,掏出一个铜钱递给老翁,要买一个汤圆。老翁说:“年轻人,付两个铜钱就让你吃顿饱。你怎么只买一个呢?”陈耸笑着说:“我不吃,看到这汤圆又大又香,要买一个带回家给母亲尝尝。”老翁听了觉得奇怪,因为自己自摆摊以来,很少人只买一个汤圆,更没有买汤圆不吃要带回给母亲吃的。老翁不由再问: “为什么呢?”陈耸回答:“我家虽然贫穷,但母亲生育之恩不能忘,一粒汤圆也是做儿子的一点情。”老翁赞赏地说:“年轻人,你有尽孝的好品行,今天我送你汤圆,不收你的钱。”随即用芋叶包了几粒汤圆,让陈耸带回家孝敬母亲。
第二则是 “背仙人过河”。相传八仙之一的铁拐李云游四方,考察世人,有一次他化为乞丐,在一个村落边的小溪旁歇息。陈耸办完公事正路过那里,铁拐李对陈耸说:“年轻人,我行走不便,能否背我过溪?”陈耸一看这个乞丐,赤着双脚,一条腿生疮,红肿肿的还流着脓,发出臭味。可陈耸毫不犹豫,对乞丐说:“大伯,这是小事,我背你过去。”便把这个乞丐背过小溪。其时,陈耸一看,乞丐腿上的脓水沾污自己的衣裤,但却没有一点怨气。陈耸正要继续上路时,乞丐又说:“年轻人,刚才我的拐杖忘记拿了,没有拐杖我是走不了路,只得麻烦你再帮助我了。”陈耸二话不说,趟过小溪把放在对岸的拐杖拿过来,依然没有一点怨气。这时,乞丐又对陈耸说:“年轻人,真的对不起了,刚才我考虑不周,现在天色已晚,我走不了多远的路,想回到对岸的村落歇息,能否再背我回对岸?”陈耸又二话不说,背着乞丐趟过小溪,回到乞丐最初的歇息处。陈耸心平气和安慰乞丐:“大伯,还需要我做些什么?”乞丐笑着摇了摇头说:“不用了。”又笑着点了点头说:“好人品,人品好!”
第三则是 “狱中嚼鸡骨”。有一次,县衙有份呈文要急速递交府衙批办。陈耸接受任务后,就穿上 “铁草鞋”,很快到了府衙。府台看了呈文后立即批阅,令陈耸把批阅件立即送回,陈耸出府城后,又穿上“铁草鞋”,很快回到县衙。县尹看了批阅件,发现批阅文字墨迹未全干,觉得其中有诈,就召讯陈耸,询问快速送达文书的原因。陈耸不敢说出借助 “铁草鞋”的天机,支支吾吾搪塞。没料到引起县尹大怒,下令拘扣陈耸入狱待审。陈耸蒙冤被拘扣之后,陈耸的母亲心急如焚,但束手无策。第三天,她炖了一盅鸡汤,叫女儿送到牢中探望陈耸。陈耸见了鸡汤如同见了慈母,不由泪流满面。他留下鸡骨,将鸡肉、鸡汤让姐姐带回家孝敬母亲,既不负慈母爱子之情,又尽孝子敬母之心。当夜,陈耸因啃鸡骨不慎身亡 (有的说是羽化成神)。第二天,全城传遍臭气,说是苍天有眼,以臭气表示陈耸蒙冤,以震撼官吏。县尹也害怕了,赶到陈耸遗体前认错并祷告说:“陈耸如果你要成神,就发香三天。”而后,县城果然大香三天。
第四则是 “圣侯镇王爷”。陈耸成神后,百姓都非常崇敬,设坛膜拜。有一天晚上,外地一股王爷兵企图进犯长泰县。来到县城南部的南津社时,被 “圣侯公”发觉。于是,“圣侯公”便运用神力,打得王爷兵仓惶而逃。当晚,百姓听见南津社附近传着刀枪相击的声响。第二天早上,又发现南津社几丘芥菜被践踏得叶片全烂。大家估计是发生过一场战斗,但具体战况不明。后来,“圣侯公”托梦给南津社的菜农,讲明阻击王爷兵之事,并告诉菜农,那几丘芥菜还会恢复长势。大家才明白,原来是 “圣侯公”打败王爷兵,保境安民。到正顺庙一看,果然 “圣侯公”的衣、靴还沾着泥土。后来,南津社那几丘芥菜长得特别好,菜茎没有过粗的纤维质,鲜嫩清甜。过去,长泰县流传着 “王爷不敢进长泰”、“南津芥菜无丝 (纤维质)”俗语,便来源于 “圣侯公”保境安民的这个故事。
陈耸英年早逝,令百姓倍为怀念,称之为 “孝子公”而膜拜,地方官吏也将陈耸事迹上报。元至正十九年 (1359),朝廷给陈耸颁赐 “协顺至圣英烈侯郎”的封号,民间由此又称陈耸为 “圣侯公”。
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经孔孟儒学的发挥,以及历代帝王的提倡,成为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内涵丰富,涉及面广,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制度礼仪,渗透到几千年来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于政治领域,则由孝而忠;于社会领域,则由孝而礼;于友际之间,则由孝而义;于商业领域,则由孝而信。《孝经·三才章第七》中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其政不严而治。”孔子认为,人间与天地规律相应的法则是孝道,孝道就是符合天地运行规则的道德行为,无论何人,只要为人子女,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
关于孝道的一些具体内容,《孝经·纪孝行章第十》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孝经》还以孝为纲,历陈 “五等之孝”,提出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各个等级所应遵守的基本规范。其中,《孝经·庶人章第六》曰:“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於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将孝道内容概括为:在家做到居致敬、养致乐、病致忧、丧致哀,祭致严;在社会要不骄、不乱、不争。也有学者将孝道内容概括为:“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六个方面。
陈耸为衙门差役,在等级观念很强的封建社会,只能归为 “庶人”。从民间流传下来的几则故事来看,他生前对父母尽到了“奉养、敬亲、立身”的孝道义务,且体贴入微,感人至深。先说奉养。中国传统孝道的物质基础就是要从物质上供养父母,即赡养父母,“生则养”,这是孝敬父母的底线。儒家提倡在物质生活上要首先保障父母,如果有肉,要首先让老年人吃。这一点非常重要,孝道强调老年父母在物质生活上的优先性。陈耸外出,忍饥节食,留养家母,是很能说明问题的。二说敬亲。中国传统孝道的精髓在于提倡对父母首先要敬和爱,没有敬和爱,就淡不上孝。孔子曾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也就是说,对待父母不仅仅是物质供养,关键在于要有对父母的爱,而且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真挚的爱。没有这种爱,不仅谈不上对父母孝敬,而且和饲养犬马没有什么两样。陈耸蒙冤下狱,其母熬鸡汤至狱,陈耸仅留鸡骨啃嚼,误食而亡,这可是感天动地的,这已经超越了物质供养的层面,而是对其母忘我的敬和爱。子女履行孝道最困难的就是时刻保持这种爱,即心情愉悦地对待父母。三说立身。做子女的要立身并成就一番事业。儿女事业上有了成就,父母就会感到高兴,感到光荣,感到自豪。因此,终日无所事事,一生庸庸碌碌,这也是对父母的不孝。陈耸身为小吏,却志趣不凡,尝语人曰:“吾生不能膺侯,死当为神明,享庙祀。”且 “为人豪爽、乐于助人、勤于公务”,虽无建丰功伟业,却无忧父母,无愧人生。
“鸦有反哺之孝,羊有跪乳之恩”,反哺图报是动物的本能,何况万物之灵长的人类?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保障十分缺乏的古代社会,“多子多福”、“养儿防老”这种在今天看来是陈旧落后的观念,自有其产生的必然性和适应性。也是在这种观念支配下,植根孝道文化的土壤里,绘就了古代人类社会在复杂恶劣环境下繁衍生息的壮美画卷。“圣侯公”陈耸以孝扬名,灵感万里,深受信众敬仰奉拜,历经数代,至今香火兴旺,体现了人们继承传统美德的愿望,又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二、正顺庙和泰源宫——两岸“香火”一脉承
长泰正顺庙,又称南岳圣侯庙,位于县城南门,主祀陈耸。据明嘉靖 《长泰县志》记载: “正顺行祠,有邑人陈耸殁而有灵,元至正间敕封英烈候,忽都火者建。”又据清康熙 《长泰县志》载:“忽都火者,县尹,至正十九年任。”由此可知,正顺庙始建于元至正十九年 (1359)。历代以来,正顺庙多次维修。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曾进行扩建,使之颇具规模。正顺庙坐北朝南,建筑面积323平方米,属砖石木混合的古宫式建筑。主建筑分前后两进,中留天井。屋顶的坡度倾斜较大,屋脊的装饰尤为精致,置有双狮抱炉,神龙腾飞、牌楼彩阁、人物造型及水族形象等,皆用瓷片拼凑粘贴,图象小巧玲珑,且光彩夺目。正面三个大门,大门联 “格天孝德凫飞写,奠国神功石作磐”,是清朝长泰县举人、饶平县令杨积源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根据陈耸的传说所题。庙里的装饰古朴大方,有十根石柱支撑着屋顶,梁檀上绘彩图,色彩艳丽。前厅梁上悬挂着台湾彰化泰源宫、北极宫赠送的3个大牌匾,题写着 “孝行天下”、“灵感万里”、“福泽群生”。后殿厅堂宽敞明亮,供奉着英烈圣侯、孔子等神象。东西墙上挂着从上古舜帝 “孝感动天”到北宋黄庭坚 “涤亲溺器”的 “二十四孝图”,颇具特色。1999年,正顺庙左前方兴建了一座孝子阁。孝子阁为六角形亭式建筑,面积30.3平方米,高9.8米,设二层。下层立有 《弘扬美德同修南岳正顺庙记略》碑记,孔子 《孝经》节录。孝子阁构式别致,装饰堂皇,六根石柱刻写着 “敬仰陈公礼崇正顺庙,传承耸德情联泰源宫”;“孝行天下圣灵感万里,德播人间福泽被兆民”;“英烈显英名功垂百世,圣侯明圣德行昭千秋”。2011年,正顺庙又投资30多万元建造庙门石碑坊,雄伟壮观。正顺庙已成为县城的一处文化景观和健身休闲场所。1999年5月,正顺庙被长泰县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1月,被县民宗局登记为 “民间信仰活动场所”;2009年2月,被市台办、市民宗局确定为“全市首批对台交流重点宫庙”。
明清时期,一批又一批的长泰先民东渡台湾,拓荒垦耕,开发宝岛。他们也将长泰的民俗与信仰带入了台岛。清雍正年间,有一批渡台定居于彰化县桃源里的长泰人,引去正顺庙香火。为弘扬 “圣侯公”的孝德,称之为”孝子公”,尊为地方保护神,众人在社里建起了一座小庙供奉。随着 “孝子公”的灵感传播,百姓信仰倍增,香火更加旺盛。1973年,桃源里的百姓便动议兴建供奉孝子公的大庙宇,1979年,庙宇落成,他们把庙宇命名为 “泰源宫”,而泰源二字寓意深远,一是表明长泰与桃源里渊源关系,桃源里乡亲不会忘本;二是寄忘桃源里百姓百世安泰。1986年,又对泰源宫进行增建装饰。泰源宫撰有楹联:“泰开花县,神威坐镇出孝子;源溯茗山,功德巍峨拜圣侯”。联语中的 “花县”即长泰县古代雅称, “茗山”指长泰县的山峰,联语表达了台湾乡亲对弘扬传统美德的寄望、对故土的眷念。
300多年来,彰化的乡亲崇拜孝子公的传统习俗世代沿袭,他们始终不忘孝子公的祖庙——正顺庙。1989年,泰源宫曾彭、林炎明等人到长泰县联络寻根谒祖事宜,并由泰源宫出资十五多万元给一中作为教育基金。1991年5月17日,台胞一行50人首次组团回长泰访祖,祭拜 “圣侯公”陈耸,此后泰源宫每2~3年就组团来正顺庙进香,至今已达12批次。台胞访祖团每次抵达长泰县时,都受到正顺庙及群众的热烈欢迎和热情招待。台湾信众来泰朝拜交流的同时,先后捐资24万元重修正顺庙和增添配套设施。2011年9月6日,彰化市邱建富市长带领彰化市元清宫、南瑶宫等参访团65人到正顺庙开展文化交流参香敬拜活动,双方还共同商讨了利用正顺庙东侧空地建造 “台泰联心孝子馆”的构思,让两地民众共扬孝道、友谊长存,为两岸民众交流增设一个平台。正顺庙也主动“走出去”,开展对台交流。如2011年3月23日,应泰源宫管委会的盛情邀请,正顺庙组团一行80人随圣侯公金身首次出访泰源宫,受到国民党 “中常委”、彰化市长、泰源宫管委会及当地信徒的热烈欢迎和盛情接待,并赠给正顺庙两块牌匾。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中国伦理文化常有 “由此及彼,推己及人”的思维模式。正顺庙秉承中华民族仁爱孝道和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坚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原则,将每年积攒下来的 “香火钱”,积极回报社会,大力支持公益事业。从1998年起设立扶困助学基金,已连续14年开展扶困助学活动,资助和奖励高考贫困生、优秀生及中考、初考优秀学生,累计发放助学金22.92万元、受助学生382人次。每年重阳节,正顺庙慰问城区60岁以上老人,发放助老慰问金。鼓励老人向年轻人宣传正顺庙历史,让更多年轻人了解正顺庙,宣传 “圣侯公”孝道,弘扬尊老敬老的美德。正顺庙也因此赢得全社会的广泛赞誉。
三、传承与发展——新时期弘扬孝道文化之必然
孝道作为中华民族一种传统文化,随着中国社会文明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了新的内容。客观来说,传统孝道文化具有复杂性和多元性,在历史上起到 “修养身性、融合家庭、报国敬业、凝聚社会、塑造文化”的积极作用,但也存在愚民倾向、忽视平等一些不合理因素。汲取精华剔除糟粕,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孝文化,重建与现代文明社会相适应的 “孝敬、平等、保障、共享、和谐”新孝道文化,对融合代际关系、实现家庭和睦、营造孝道亲敬老的良好社会氛围,发挥孝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孝道文化的基本要求,是中华民族普遍认同的道德规范,具有跨时空的特质。传统孝道强调幼敬长、下尊上,要求晚辈尊敬老人,子女孝敬父母,爱护、照顾、赡养老人,使老人们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这种精神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不管社会如何进步,社会文明如何发达,这种美德什么时候都不会过时。因此,提倡并弘扬孝道,应该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本内容来抓,切实让孝道文化这一传统文化在新的形势下得以发扬光大,让普天下老年人 “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其次,应把孝道列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古代孝道教育的目标就是使敬老养老观念由家庭推广到社会,并通过社会教化与社会教育的结合,有效地营造一种尊老敬老的社会风尚。 《三字经》云:“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用具体的事例启示了孝道为 “德之本也”的处身立命必然要求;《千字文》云:“资父事君,曰严与敬;孝当竭力,忠则尽命。临深履薄,夙兴温凊;似兰斯馨,如松之盛。”强调孝道是社会成员都应遵循并履行的基本准则;《孝经》中则进一步系统论述了孝道和孝治思想,是传统孝文化的集中体现。宋理学家朱熹任漳州时,“笃意学校,力倡儒学”的方略,定期到各县县学视讲学,“每五天一诣学,为诸生讲说”,“每旬之二日必须学官下州学,六日下县学”。他经常到长泰讲学或巡游,要求学生循序渐进地学好儒家经典。其 《朱子谕俗文》对孝提出具体要求:“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宗姻,周恤邻里,各依本分,各修本业。……孝子顺孙,义夫节妇,事迹显著,即仰具申,当依条格旌赏,其不率教者,亦仰申举,依法究治。”
正是在这样的理学土壤中,长泰孕育了陈耸这样 “孝”的代表。在陈耸精神的感召下,历朝孝德践行者不乏其人,清乾隆庚午 《长泰县志卷九·人物志·孝行》中专门记录了元代王应初、施合德,明代林初仔,清代叶任、杨国正等一批元明清孝行典范,其中林初仔的例子尤为典型。据载,林初仔与父亲到董奉山下的山垅田,整地备耕。时至黄昏,一头老虎张牙舞爪狂扑向林初仔的父亲,与父亲相隔两丘田的林初仔见状,大声吼叫,手持岸刀冲向前,以身护其父,奋力搏击老虎,岸刀不偏不斜正好击中老虎的鼻梁,老虎挨了这致命的一刀,哀嚎几声,连翻带滚而逃窜。《漳州府志》载:“虎惧而退,父因得全,初之亦不被伤,乡人异之。”林初仔胆量过人、打虎救父、至孝至敬的事迹在乡里流传。后来,州府有司闻之,诏旌其孝,将林初仔居处的永安里改称 “旌孝里”。因孝而命名乡里也是古代长泰的趣事。
显而易见,只有孝敬父母才能家庭和睦,只有家庭和睦才能社会安定,只有社会安定才能经济繁荣,只有经济繁荣才能国富民强。试想一想,一个孩子,如果连养育自己的父母都不关心、不照顾、不尊敬、不爱戴,怎么能去爱他人爱集体呢?如果一个孩子对生身父母都没有深厚的情感,怎么能升华出高尚的爱国之情呢?由此可见,孝敬父母绝不是一件小事情,孝文化教育是最基本的道德教育。
第三,弘扬孝道文化,是当代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从我国的历史和现实情况看,孝道也是形成现代人际关系和谐的价值渊源,还可以说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孝经》云:“爱人者,不敢恶与人;敬亲者,不敢慢与人”,事亲行孝历来是做人的根本,是家庭和睦、社会安定、民族团结的基本要素。孝道文化不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情怀的感情基础和道德基础。《孝经》曰:“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古代的孔孟儒学提倡的孝道,已不仅仅是一种通过行为表现出的人伦道德,而且还是一种社会性行为,行孝者对社会公德负责,肩负着社会责任。
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求和面临的问题看,我国正处在由传统走向现代化的转型期,伴随改革开放的步伐,旧的道德规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矛盾正日益碰撞、磨合,重塑与重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道德文化体系和体现时代精神的伦理精神,是每一个中国人所面临的道德选择。传统孝道文化中倡导的重根源、主入世的精神,对加强中华各民族的团结、齐心协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着溯宗归祖和凝聚性的作用。我们应该认识到这是当代社会公民道德教育的最佳切入点,切实抓准抓好。
第四,在现阶段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倡导孝道文化具有重大的社会现实意义。目前,中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总数超一亿,其中70%以上还生活在农村,而且老龄人口比例还呈不断攀升趋势。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生活保障水平还比较低,还必须依靠家庭成员的扶助而安度晚年,不仅需要物质上的帮助,生活上的照料,更需要精神上的慰藉。在社会养老体系还未实现全覆盖的今天,中国的养老方式仍是以家庭养老为主,而这种传统养老模式赖以存在的思想基础就是传统的孝道观念。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随着形势的变化和大量务工人员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家庭养老的功能有日益弱化的趋势,传统的孝道观念也开始淡化,歧老、虐老的事件也不时发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宣扬传统的孝道文化,积极倡导尊老、敬老、助老的传统美德,具有重大的社会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