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说家高晖如何推开故事的窄门(《作家》2012年第8期)

2012-12-18张学昕

当代作家评论 2012年5期
关键词:纪事家村虚构

张学昕

我知道,高晖一直在对生命、精神存在的秘密进行着深刻的打量。他凝视现实,回溯历史,唤醒记忆之门。只不过,他始终在寻找属于自己的方式,如何走进自己记忆中的往事,走进自己的过去的“现实”。

其实,就整部文本而言,这应该是高晖的一次相当有难度的写作。我们无法排除高晖叙述中弥漫的强烈的“私人传记”色彩。因此,有关这部著作的叙述方式,特别是文体的边界,在这里也就显得无足轻重了。所谓“文体”,我们应该赋予其更为宽广的内涵:它不过是一种表意的载体,它承载着它所能够承载的内容,并且参与到内容本身之中。这也是哲学上常说的内容和形式之间的一种关系。有时候,文体自然会无法承受表意的逼仄或紧张,内容就常常会涨破文体的局限,演变成超出既有文体模式的新框架来。当我们无法“定义”、“界定”一种事物的属性时,我们常常会犯指鹿为马的错误。“跨文体写作”这个提法应运而生的时候,似乎一切都可以笼统地填充到某种可以预设的概念背篓里。其实,一部书,或一篇文字的文本形态更取决于作者的喜好、性情和修炼,是这些因素规定了文本的面貌和风度,浓郁或清淡。一定要将一种文本套上枷锁,硬性分类,无论对一个作家还是文本来说,都是十分难受的事情。

我感觉,这部《康家村纪事》的文字,自由率性,结构也在稳健中充满灵动,每个章节入题随意,虽有枝蔓,但收束时往往出乎意料。我能感觉得到,高晖在这里进行叙述实验的快感。如果一个作家能够在某种“陌生化”的书写里自我呈现、自我剥离,既有本色本真的体验,又有想象性的跨越,有描摹写真,也有修辞意象;有激情,也有痛感;有明亮,也有晦暗和神秘;有恬淡,也有刚烈和浓郁;对自身,有坦然也有凝视,人性和人生都在神圣的信仰下被透视着,精神和思想的时空因之辽阔而耀眼。因此,可以说,这部书更像是一部随笔,既有内向的、注重内心活动的真实体验,又有外向的、强调对外在世界的感知,更是综合的,以专注的情感和执著保持内心与外部世界的真实联系。尤其是随笔的自省的面貌,充分地展现了文字所具有的试验、证明的力量,判断和观察的功效,洋溢着与文本格调相契合的一种永远年轻的力量。而所谓虚构和非虚构,就如同我们说起散文一样,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更难以承载叙事文本的文体复杂性。《康家村纪事》的主要脉络,都是作者实实在在的经历,只不过在细节、场景结撰的策略方面,或者在气氛上多了一些颇费思考的虚构。而一切叙述,包括历史,有多少不是通过文学延展生命和思想的空间呢?叙述所不可或缺的作家的精神和思想,及其在叙述中可能产生的弹性,必然取决于内心的柔软和自身语言的自觉。惟有在独属于自己的语言的世界里,情感的脉络才会清晰,幽暗的记忆之窗,重新照射进不可遏制的精神之光,自信与不自信,自豪与羞愧,真实与虚构,短暂与永恒,都在这里闪闪烁烁,似真似幻。

在“作者时态”中,高晖稍微表达了自己的一点忧虑:“自己对自己心灵生活的持续不断、事无巨细的判断和追问最终也许会导致不必要的臃肿。那么,剔除判断的描述更有价值吗?我想,我应该找些单纯的书来读,这些单纯的书也许能把这过早的闷热变成我所期待的雨季。”我想,这是高晖的真实心境,他憋足了劲,想找回在今天业已凋零的信念。

我反复翻阅这部“貌似”村史的《康家村纪事》。这时,我感慨,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还需要什么样惊心动魄的故事吗?如今一切都似乎变得不再触目惊心。许多原本非常态的事物,都已成为我们当下日常生活的基本元素。许多故事,无论是虚构,还是“非虚构”,好的叙事,其实,都不过是在记忆的道路上与自己相遇,深邃悠远。现在,高晖还经常回他的老家“康家村”。我相信,关于“康家村”的写作,将会伴随他一生的旅途,像作家余华说的:“我只要写作,就是回家”。

猜你喜欢

纪事家村虚构
杨塘纪事
大匠纪事
城郊经济“围城”——申家村“弃工务农”现象解析
虚构
幸福像花一样开放——蒲城县闫家村的金银花海
京东商城图书销售排行榜
虚构的钥匙
那片盛开的“金银花”——从闫家村党支部书记王春颜看“带头人”的重要性
一个人的山区“扶贫公交”
学抖空竹纪事(外四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