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言小说与周代的雩祭求雨
2012-12-17王政
王 政
古代文言小说及文人笔记中常提到雩祭祈雨。如宋李昉《太平广记》卷三百六“袁生”条云:“旱亢则雩之。”卷九十“释宝志”条云:“天监五年冬旱,雩祭备至,而未降雨。”明陆楫《古今说海》卷九十六云:“适霖雨,徒雩祀。”明周琦《东溪日谈录》云:“得雨曰雩,不得雨曰旱。”
这种雩祭求雨,商代就出现了。到周代,基本趋于礼制化,成了严整的国家礼典。《周礼》中有以法典形式的对巫者舞雩的职责规定,《春秋》等典籍中也有天子或王公大臣屡次参与舞雩的记载。
雩祭的功用,典籍中有记述。《周礼·春官》:“司巫,若国大旱则率巫而舞雩。”郑注:“雩,吁嗟求雨之祭也。”其它典籍也有解说,《礼记·月令》:“大雩帝,用盛乐。”郑玄注:“雩,吁嗟求雨之祭祀也。”《说文·雨部》:“雩,夏祭乐于赤帝以祈甘雨也,雩,羽舞也。”《尔雅·释训》:“舞,号雩也。”郭璞注:“雩之祭,舞者吁嗟而请雨。”可见,雩的功用很明确,舞号以祈雨。
雩祭的具体特征有:
一是舞蹈的运用。《周礼·舞师》“教皇舞,帥而舞旱暵之事。”宋朱申《周礼句解》卷三释云:“皇,析五采羽为之。祷雨之祭用之。”日本汉学家白川静曾讲,“祈雨活动时,常以乐舞祈祭”。雩祀用舞蹈,和原始舞蹈发生于巫术文化母体有很大关系。所谓“巫舞同源”,也即《墨子·非乐篇》引汤之官刑所云:“恒舞于宫,谓之巫风。”学界多认可这一点。许进雄说:“在原始阶段的舞蹈活动,不仅为娱乐的手段,并具有浓厚的巫术意义。”向柏松甚至说:“‘巫’由‘舞’派生而来,发展到后来,巫成了跳舞的祭神者,而舞又成了巫祭神的动作了。”赵容俊也提出舞蹈即巫术动作说。另外“,巫舞同源”与巫术中的女巫表演也极具关系。在上古“巫化”思维中,人们大都以为神灵喜欢女巫,女巫凭借她的舞蹈能够娱神、通神,所有能够降雨的神自然亦莫能外。
二是执羽而舞。舞雩除了巫人的虔诚诱姿外,还要有通神的饰件。按许慎的解释同雩,雩为羽舞,即舞蹈者以羽毛为舞具而跳的舞蹈。《周礼·舞师》“皇舞”郑玄注“:皇,析五彩羽为之。”孔颖达疏“:染鸟羽象翟鸟凤凰之羽,此舞者所执。”钱玄说“:手持彩色羽而舞,用于大旱祭雨。”舞具中为何要用羽毛呢?向松柏解释“:因为带羽毛的鸟类能飞行天空,羽毛是迷信观念中升天的象征。雨水从天而降,所以古人又以为,祈雨必须升天求天上神灵……可见羽毛是雩舞的特征。”原来鸟羽作为舞具在祈雨雩仪中起着如此重要的作用。
借鸟羽祈雨还可以找到古文字学和民族学上的材料作为旁证,《集韵·遇韵》:“缉羽也,雩祀所执。”徐中舒对的解释是:“古代求雨祭祀时所执用鸟羽编制成的乐神之具。”萧兵对“濩”字的解释是:“可能是表示执鹳(或其躯干、肢体、毛羽模型)洒水以祈甘雨的巫术。”萧兵又说:“殷人以鸟为图腾,他们的雨鸟或雨神叫屏翳,屏翳就是持鸟羽蔽身饰首而舞,从而模仿并要求聚云降雨‘;冠鹬’就是把鹬鸟戴在头上(后来则改用羽),模仿鹬鸟而舞踊以祈雨。”国外也有类似的记载,岑家梧先生谈美洲印第安人的祈雨舞蹈时说:“跳舞有饰以鹰的羽毛,头戴雷鸟假面,或作电光闪烁,或作雷鸣的叫声,观众复取水从屋顶上淋下,淋湿舞者的周身。妇女则歌唱雷鸟的神话,合之于跳舞者的动作,形成戏剧的表演”。
三是乐歌的使用。《礼记·月令》:“仲夏,命乐师修鼗、鞞鼓,均琴、瑟、管、箫,执干、戚、戈、羽,调竽、笙、竾、簧,饬钟、磬、柷、敔。”郑玄注曰:“为将大雩,帝习盛乐也……雩帝,自鼗鞞至柷敔皆作曰盛乐,凡他雩用歌舞而已。”“盛乐”并不轻易使用,但在“大雩”中必用之。可见“礼乐”文明的因素灌注到雩祭中来了。
四是号呼以请神,元梁益《诗传旁通》卷十三:“雩,吁也,吁嗟其声,以求雨之祭。”李锺伦《周礼纂训》卷十三释“凡邦之大烖歌哭而请”云:“董仲舒曰:雩,求雨之术,呼嗟之歌,呼嗟哭泣,以成发气。若《云汉》之诗。”元毛应龙《周官集传》卷八释“小祝掌小祭祀,将事侯禳祷祠之祝号,以祈福祥,顺丰年,逆时雨”云:“欧阳谦之曰:顺与逆对,……逆时雨,盖闵雨而行之,如祷雨之祭是也。”《御制日讲礼记觧义》卷十八:“雩,祭名,吁嗟其声以祷雨,故名雩。”四十九:“雩宗,谓水旱坛雩;吁嗟,求雨声也。”《钦定周官义疏》卷二十五:“《正义》,董氏仲舒曰:雩,呼嗟以求雨也。”《周礼·春官·女巫》:“女巫……旱暵则舞雩,凡邦之大灾,歌哭而请。”郑玄注:“哭者,冀以悲哀感神灵也。”《文献通考》卷七十七《郊社考》引杨氏曰:“声音之号,所以诏告于天地之间,以达神明也。”这也就是说,雩仪中求雨之巫要大声地呼请神灵,要哭诉感动神灵,神灵才会佑助降雨。《诗经》中《噫嘻》《臣工》篇均与雩祭祈谷有关,《噫嘻》首句是“噫嘻成王”,《臣工》句中有“嗟嗟臣工”“嗟嗟保介”,此“噫嘻”“嗟嗟”即呼诉之义。故清李光地《诗所》卷八释二诗云:“古者雩祭,谓其吁嗟以祭,为民请命,故不胜其祷祈之哀。此两诗以‘嗟嗟’‘噫嘻’发辞者,以此两诗之所用同然。”
五是雩仪中或铺垫以“祷”礼。《月令》“大雩帝”孔颖达疏曰:“雩之与祷所以异者,《考异邮》说云:‘天子祷九州山川,诸侯祷封内,大夫祷所食邑。’又僖公三时不雨,帅群臣祷山川,以过自让。凡雩必先祷,故此经云乃命百县祈祀山川百源,始大雩帝是也。”可见,雩于“帝”之前,行者或有“祷”,甚至说一说自己的“过”,把不雨的原因找出来,然后再祈于“帝”而求雨。也就是说“祷”可为“雩”之前奏。
注释:
①李学勤:《十三经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②白川静:《中国古代文化》,文津出版社,1983年。
③许进雄:《中国古代社会》,台湾商务印书馆,1995年。
④向柏松:《中国水崇拜》,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
⑤赵容俊:《先秦巫俗之研究》,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2002年。
⑥钱玄:《周礼注译》,岳麓书社,2001年。
⑦徐中舒:《汉语大字典》,湖北辞书出版社,1992年。
⑧岑家梧:《图腾艺术史》,学林出版社,1986年。
⑨萧兵:《濩是祈雨舞》,载《求是学刊》,1981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