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县域单元的山东省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强度差异及其机制

2012-12-16

山东财政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城市化产业结构县域

刘 涛

(山东政法学院商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

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城市化响应研究是近年国内学者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并逐渐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1]。国内关于城市化与产业发展的相互关系研究起步较晚,目前研究主要侧重于产业结构演变的响应[2,3]、城市化与产业发展的相互作用[4,5]以及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关系[6,7]等。刘艳军等[1]首次提出了“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强度”的概念,试图通过分析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强度差异及其影响机制,为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的系统研究做了进一步补充,并先后对中国、东北地区进行了实证研究。

县域城市化是中国整体城市化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维度,县域城市化的发展能够推动整个国家和区域的整体城市化的发展,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本文以山东省县域为研究单元,探讨县域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强度的时空变化规律,为山东省不同类型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城市化推进以及空间开发提供参考。

一、研究方法

(一)响应强度的测度模型

为了简便直观地表示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强度的大小,集中体现“城市化”对“产业结构”变化的反馈强度,可以引入“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系数”这一指标。其测度模型为:

式中,R为某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城市化响应系数,m为该区域城镇人口数量,M为总人口数量,f为该区域非农产业产值,F为产业总产值。因此公式含义是用城市化率与产业非农化率的比值来表示城市化对产业结构演变的响应程度,随着比值的增大,说明城市化对产业结构演变作用也越强,反之表示作用减弱。从公式来看,城市化率是人口城乡构成的体现,产业非农化率则表示产业结构升级的水平。利用这两个特征明显的指标,可以探究出山东省县域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强度变化特征。

(二)数据来源

分析数据主要来源于2006、2011年《山东省城镇化报告》,2011年山东省各地级市统计年鉴,对于部分口径不一致数据进行了补充调查。

1.标准差和变异系数

以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分别测算不同区域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的总体变化趋势,标准差(S)和变异系数(CV)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Xi为i县域单元产业结构演变的城市化响应系数,X为产业结构演变的城市化响应系数的全省平均值,S值越大,表明产业结构演变的城市化响应系数的绝对差异越大;S值越小,说明绝对差异较小。CV值越大,则表明产业结构演变的城市化响应系数相对差异较大;CV值越小,说明相对差异较小。

2.相对发展率

为测度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系数的变化速度,引入反映相对增长量差异的指标——相对发展率(Nich),表示各个县域在某一时期内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系数的变化与同一时期全省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系数变化的关系,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Xi1、Xi2分别代表第i个县域2005、2010年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系数,X1、X2分别山东省2005、2010年产业结构演变的城市化响应系数的平均水平。

3.离差和比率

应用各县域单元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系数与全省县域平均值的离差和比率来分别判断县域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强度差异的空间状态,离差(Di)和比率(Gi)的计算公式分别为:

Di值和Gi值越大,则表明各县域单元产业结构演变的城市化响应系数相对全省平均水平越大;Di值和Gi值越小,说明相对全省平均水平越小。

二、产业结构演变的城市化响应强度的县域差异

(一)县域差异的总体变化趋势

2005、2010年各县域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系数的标准差呈上升趋势,由2005年的0.3830上升到2010年的0.4586,说明各县域之间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的绝对强度扩大,发散程度增强。

而从各县域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系数的相对差异变化来看,与绝对差异变化明显不同,2005、2010年各县域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系数的变异系数呈下降趋势,由2005年的0.1193下降到2010年的0.0809,表明各县域间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的相对强度在不断缩小,呈现出收敛的趋势。

(二)县域差异的现实静态格局

由表1可见,2010年山东省91个县域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系数呈现出不均衡特征,从城市化响应系数值来看,大于0.6的只有兖州,在0.5-0.6之间的共有30个县域,0.4-0.5之间的共有36个,低于0.4的还有24个,说明山东省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强度有较大的空间差异性。从总体上看,东部沿海以及胶济沿线、京沪沿线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范围内的县域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强度相对较强,而鲁西、鲁西南地区城市化响应强度整体较弱,强度差异十分明显。

表1 2005、2010年各县域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系数、发展率及其比率

续表1

(三)县域差异的动态演变特征

1.县域相对发展速度的差异

如表1所示,2005-2010年山东省各县域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系数的相对发展率(Nich)相差较大,大于2的有19个县域,除了诸城位于东部地区外,其它18个县域全部分布在鲁南、鲁西、鲁西北地区,说明上述地区各县域城市化响应强度指数变化较大;大于1的有29个县域,除了昌邑、昌乐和乳山外大部分位于鲁南、鲁西北地区;小于1的有43个县域,这一类型的分布相对分散,既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沿海县域,也有中西部地区发展水平较低的县域。

2.县域差异变动的区域类型

基于以上分析,2005、2010年山东省各县域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强度在静态和动态上均具有时空差异性。为了综合分析与评价各县域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强度的空间差异类型,本文从动态视角,依据各县域的区域特点以及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强度与全省平均水平离差和比率变化,将91个县域单元划分为强响应型(Ⅰ)、较强响应型(Ⅱ)、中等响应型(Ⅲ)、较弱响应型(Ⅳ)及弱响应型(Ⅴ)五种区域类型,各类型划分依据和结果见表2。

表2 各县域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强度的区域类型

从评价结果来看,各县域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强度变化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山东半岛城市群内的县域产业结构演变的城市化响应强度明显高于其他区域,并且变化幅度也较大,其中属于类型Ⅳ、Ⅴ的县域有13个,主要分布在半岛城市群的外围地域,其原因主要是受青岛、济南等核心城市的辐射明显减弱,经济发展的动力明显不足。济南都市圈内县域的产业结构城市化响应强度值也较高,属于类型Ⅰ、Ⅱ的县域有9个,大多分布在都市圈的核心地域,其中新泰、肥城、邹平、桓台近年来工业发展迅速,工业化和城市化同步发展。属于类型Ⅳ、Ⅴ县域共有12个,大多分布在都市圈的外围地域。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内县域的产业结构城市化响应强度水平总体上不高,属于类型Ⅰ、Ⅱ的县域只有4个,属于类型Ⅳ、Ⅴ县域也仅有4个,大多属于类型Ⅲ。鲁南产业带内县域的产业结构城市化响应强度及其变化幅度略低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县域,属于类型Ⅰ、Ⅱ的县域有11个,在空间分布上大致呈三个集聚区,即兖州—曲阜,临沂市周边县域以及郓城—巨野—金乡发展带;属于类型Ⅳ、Ⅴ的县域也有10个县域,在空间分布上也呈组团分布。

三、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强度差异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因素

产业结构演变与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受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受资料的限制,本文选取经济发展水平、区域投资强度、城市开发强度、区域开发程度和经济全球化水平作为影响区域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强度的重要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X1):经济发展水平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同时对产业结构演进也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此选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作为经济发展水平。

区域投资强度(X2):投资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城市建设投资是各地区城市发展的主要途径,本文选择人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表示区域投资强度。

城市开发强度(X3):近年来以各类开发区建设为主的城市近域扩张对城市化的推进以及产业结构升级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选择人均建成区面积表示城市开发强度水平。

经济全球化水平(X5):在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推进的过程中,外资和外贸是最为明显的外部影响因素。本文用区域全球化指数来反映经济全球化对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强度的作用,公式为:EG=(T/GDP+F/INV)/2,T为进出口总额,F为外商直接投资额,INV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T/GDP为外贸指标,F/INV为外资指标。

(二)响应强度差异的影响机制

区域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强度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具有多元复杂性的特点。本文以山东省91个县域为空间分析单元,选择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强度系数(Y)为因变量,选择上述5个因素为自变量,建立多元回归方程:

式中,Y 为根据自变量 X 计算出的估计值,a0为常数项,a1、a2、a3、a4、a5为对应于 X1、X2、X3、X4、X5的偏回归系数,ε为随机扰动项。为避免解释变量之间的共线性问题,应用SPSS16.5软件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得出两个年份各个模型中的各解释变量参数,形成最优的回归分析模型,见表3。

通过回归分析可得,2005、2010年两个阶段的回归模型中,F值均在0.000的水平上具有显著性,决定系数R2均大于0.79,说明模型均具有统计意义。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反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X1)、城市开发强度的人均建成区面积(X3)在两个阶段均表现出了高度的显著性,并且变量的Beta系数在两个方程中均最大,分别为0.218、0.185和0.234、0.326,且均呈增加趋势,表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开发强度是决定山东各县域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强度变化的主要因素。另外,2005年,变量人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X2)对于各县域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强度的作用也较显著(β系数为0.175),说明区域投资强度也是影响山东县域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强度的重要因素,这与山东所处发展阶段有很大的关系。2010年,区域开发强度指数(X4)的β系数为0.168,这表明随着城市化水平以及产业开发程度的不断提高,区域开发强度也成为影响各县域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强度的主要作用因素。

表3 山东省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强度差异因素的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1]刘艳军,李诚固,王颖.中国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强度的省际差异[J].地理研究,2010,29(7):1291-1304.

[2]刘艳军,李诚固.东北地区产业结构演变的城市化响应机理与调控[J].地理学报,2009,64(2):153-166.

[3]李诚固,韩守庆.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城市化响应研究[J].城市规划,2004(4):31-36.

[4]樊杰,田明.中国城市化与非农化水平的相关分析和省际差异[J].地理科学,2003,23(6):641-648.

[5]刘盛和,陈田,蔡建明.中国非农化与城市化的省际差异[J].地理学报,2003,58(6):937-946.

[6]刘耀彬,王启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协调发展分析[J].经济地理,2004,24(5):600-603.

[7]张燕,吴玉鸣.中国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时空耦合协调机制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6,13(6):46-51.

猜你喜欢

城市化产业结构县域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整车、动力电池产业结构将调整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产业结构变迁影响因素的统计考察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县域就诊率为何差了40%
2014年度陕西县域十强发布
轨道交通推动城市化工作
产业结构变动、技术进步与碳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