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敬清寂印存(一)

2012-12-13林乾良

茶叶 2012年1期
关键词:印学汉印白文

林乾良

余业医,中西兼通。有专著三十多种,颇受海内外同道推爱。业余,又与印学和茶学结下深缘。余生于寿山石之乡福建福州,戚串、邻里中多有从其业者。以故,余髫龄即解弄石、治印,七十余年于兹,老而弥笃。今为浙江、中国两极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龙渊印社及美国金石社名誉社长。因在中医专业研究中,从医史、本草、食疗、中药、临床五方面均涉及于茶,大感惊奇。三十年来,复痴迷于茶学之探索。1983年,以《茶叶药用之研究》及《茶史片甲》两书参加全国茶文化学术会议。蒙各地茶学前辈与同道之好意,赞誉有加,益令我油然生知己之感,更加奋进不已。

作为印学与茶学的交会,则为创作“和敬清寂”印章。既可说是以茶入印,也可以说是以印来宏扬茶学。最初刻成四印,曾发表于《茶人之家》。直到今日,一共也不过刻成九印。非我不努力,因自古稀之后,日益目糊、手战。以刀入石讲究稳、准,自然就不易完成了。因为一生好印,人家叫我“印迷”,我即以此为号并著了一部《印迷丛书》。因此,海内外之印友颇不乏人。为了集毛成裘,遂备了佳石请西泠印社与各地名家同刻“和敬清寂”四字,准备日后汇总出一卷《和敬清寂印存》。十多年下来,终于小成。今蒙刘祖生学长与《茶叶》编辑部不弃,得以公之于世,何幸如之也。

“和敬清寂”四字,过去曾以为是日本的“茶道四规”。在茶人之家集体创作《茶与文化》(1990年春风文艺出版社)之时,仍称:“日本茶道‘速水流’(日本茶界有名的一茶道流派)第一代宗达宗师建立的茶道和、敬、清、寂四规理念,就是以敬为本质,和以行之,清以居之,寂以养志。以崇高而谦虚为茶道所追求之道。”其实,今知这四字是我国宋代白云山宋瑞禅师开设茶禅道场时所提出,将之定为“茶道谛门”。其门下元甫长老(俗家姓刘),后成为茶道会组织之始祖。

1997年,日本曾在挂川市召开盛大之茶文化国际会议,邀余前去作《中国茶疗》之招待演讲。在赴日班机上,与老友浙农大教授童启庆相遇,即曾向彼请教“茶道谛门”与“茶道四规”之事。最近,彼曾来函赐告:日本之南浦昭明(大应国师)于开庆元年(公元1259)入宋,咸淳三年(1267)归国。曾拜浙江径山寺虚堂(智愚)禅师为师,留学先后九年。归国时,携去茶台子及七部茶典。七典之一,即刘元甫长老所著之《茶堂清规》三卷。其中之《茶道轨章》与《四谛义章》,后曾转载于日本之《茶道经》(刊名)。由此可知:“和敬清寂”虽为日人尊奉为“茶道四规”,若溯其源实出于我国宋朝之宋瑞禅师,而刘元甫著述之功亦不可没。

吾闽前辈庄晚芳先生,为我国茶学泰斗。1989年,庄老即提出茶德四字“廉美和敬”,令我受到很大启发。余以为:文化为物质与精神两大文明之综合。茶德,应以物质文明为基础,而以精神文明为重点。德之于人,必有功出焉,以故功德每并称。非但“和敬”为茶德,“清寂”又何尝不是?在上述六字之基础上,余又增台湾茶艺协会理事长吴振铎所提出之“怡真”与余所增之“寿怡”,总称为“茶有十德”。前些年,《茶博览》曾刊拙作《茶有十德辉耀千秋》。今年于宁波国际茶文化会议上发表之拙作《茶德与茶寿》,后又被《茶韵》及《海峡茶道》所转载。

余所刻之“和敬清寂”印,从印学上可分为四类:图1~3为古玺类,图4~7为汉印类,图8为魏碑入印,图9为行草入印。中国古代艺术中,以“金石书画”为最辉煌。印人自古有“金石家”之美称,所以“金石”也可以代表印章,近代则称篆刻艺术。三者之中,画最易入门,因有色彩与形象故也;书法仅此墨色,有线条而无形象,自是较难。印章之天地最小,仅方寸之间,而其学则最广,故反列书画之前。同一印文,能手刻上几十方形神各异之印原非难事。

图1为长方形朱文古玺,所用文字为古玺文,既周朝所用之古文字中之一类,颇有古奥玄谲之韵味。图2为方形(古玺、汉印以来传统,印章以正方形为主)白文古玺。文字的结构与图1大同小异,但文字部分因系阴刻(凹入)故为白文。图3为方形田字格细朱文古玺。细朱文为印中除古玺、汉印外最重要的品类,应以小篆为主,其线条纤细而圆润故又称圆朱文。偶然也可以用古玺文来刻,本印即是如此,而略参圆朱文的神韵。

汉印也分朱、白文,而以白文为主。汉印所用文字古称缪篆,如今多即称汉印文字,以平方正直为特点。图4为方形白文汉印,因时期较早故结体微有古玺之余味,尤以“和”字为明显。图5为长方形白文汉印,印文部分特别粗以致充满全印,故特称为满白文。图6为方形朱文汉印,因印文部分系阳刻(凸出)故为朱文。图7为方形白文汉印,和图4和中有异。

图8为魏碑入印。魏碑又称魏体,为北魏时刻于山崖上与佛教有关之碑文,其结体近楷书,但风神雄犷、率意,别具一格。图9为行草入印,即以连笔、简写之行书和草书来刻印,古人较少作此,但仍属印中一类。

猜你喜欢

印学汉印白文
民国印学研究概述
中国印学研究的“经纬网”
——读《中国印学理论体系》
古代印论中的动静观
陈錬《秋水园印谱》及其篆刻艺术研究
怎样临摹汉印
临摹汉印的方法
临摹汉印的目的
李大蒙访谈之汉印临摹
哈尼族“老关工”白文达二三事
十个骨灰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