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凉山彝族地区吸毒问题调查思考

2012-12-12谭祈炜

民族学刊 2012年6期
关键词:社会问题

谭祈炜

[摘要]毒品流入四川凉山彝族地区,使得当地吸毒人群上升,造成了当地社会的不安定,并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其中涉及到个人、家庭和社会,例如由吸毒造成身体条件恶化、家庭破裂、社会犯罪严重等,这些都严重地损害了彝族同胞的身心健康。本文从社会学、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阐释吸毒对凉山彝族地区带来的危害,并且提出解决吸毒问题的一系列对策。

[关键词]凉山彝族地区 ;吸毒人口;社会问题

中图分类号:C91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91(2012)06—0089—05

在提倡“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抛弃偏见,以关怀的心态来接纳吸毒群体,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他们根除毒瘾,使吸毒者们重塑对美好生活的信心,重返社会。在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历史、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公共卫生事业建设滞后,使吸毒问题导致的社会问题更为突出,同时,患者也因社会文化歧视而面临着种种困难。帮助吸毒人群脱离毒品、健全人格、加强心理健康治疗,提高他们对环境的适应力,这些都是我们当前重要的任务。

一、四川凉山彝族地区吸毒问题调研背景及调查对象

毒品祸害是当今世界性的严重社会问题。正如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说:“毒品在吞噬着我们整个社会,毒品在毁掉我们的青年和未来。” [1]禁毒斗争的成败,不仅关系整个社会治安,而且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一个关系我们民族盛衰和国家兴亡的重大问题。

早在1980年代末,凉山彝族自治州成为“金三角”毒品贩运的一个重要通道、中转地和集散地,许多大宗毒品都经四川与云南接壤的攀枝花、凉山、宜宾、泸州、甘孜等地进入,在成都、西昌等大、中城市中转,并对整个西南地区构成影响。①

我们课题组分别在2010、2011、2012年利用寒暑假等时间,对四川凉山彝族地区吸毒人口分布集中的各县主要村落和乡镇进行了为期3个多月的问卷调查、入户调查、个案访谈等,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调查彝族吸毒人口183人,汉族吸毒人口56人。调查发现,四川凉山彝族地区吸毒人口呈上升趋势,有的地方吸毒人口状况非常令人担忧。

二、凉山彝族地区吸毒社会影响与危害

(一)吸毒危害个人和家庭

1.吸毒危害个人

近年来的研究证实,毒品能直接改变人脑中部分化学物质的结构,破坏人体正常的高级神经活动。长期使用毒品,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都会产生明显的毒副作用,常见的并发症有成瘾性脑病、精神障碍、中毒性脑病、抑郁症、顽固性失眠症等。[2]在吸毒问题严重的地区,艾滋病的传播势头迅猛。目前全国累计报告的1736 例艾滋病病毒感染中,有72%与吸毒有关。[3]调查发现,青少年一旦染上毒瘾,就会变得整日无精打采,面色晦暗,身体瘦弱,原本勤奋会变得懒散,彬彬有礼会变得孤僻自私、脾氣暴躁,不关心他人,对学习工作兴趣减低。

2.吸毒危害家庭,破坏家庭和谐

一旦一个孩子染上毒瘾就会破坏一个家庭的幸福。毒品和艾滋病影响下的孩子,基本生存无法保障,长期处于饥饿状态,有些孩子住在即将倒塌的危房中。大量的孤儿失学在家,女童尤甚。疾病时常侵扰儿童,却无钱医治。他们过早承担家庭重担,7、8岁的儿童就开始负责照顾弟弟妹妹,10岁的儿童就开始干活:背肥、砍柴、放牛、打猪草、饲养牲畜等等。由于处境特殊,孤儿的心理容易孤僻、敏感、自闭、早熟。据我们2011年的调查,某乡很多家庭因为吸毒导致孤儿问题产生,一所完小,有400多人,其中就有一个班约30人的孤儿班。吸毒的青少年在耗尽个人和家庭钱财后,为筹措吸毒费用就会铤而走险,进行以贩养吸、贪污、诈骗、盗窃、抢劫、凶杀等犯罪活动。严重影响城乡社会治安稳定。[4]

(二)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危害

根据我们在四川凉山彝族地区彝族吸毒人口分布比较集中的城市和农村生活社区调查发现,有的村寨因吸毒人员过多,劳动力匮乏,导致土地无人耕种,或变卖,或荒芜,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昭觉县某村是个只有近二百人的小山村,吸毒人员就有近五十人,大部分青壮年都染上了毒瘾,每年收庄稼,都要到其他村社雇劳动力;美姑县某寨一家三人吸毒,承包的水田大部分荒芜或转租;许多吸毒人员家庭多年来已形成了“卖青”的恶习;布托县一村先后有几户吸毒人员家庭卖掉责任田。一些地方青少年失学、辍学现象严重,民族文化素质下降。如昭觉某小学,已连续几年生源严重不足,入学率逐年下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该校生源村寨吸毒严重,大部分吸毒人员家庭生计难于维持,无力或不愿供孩子上学。

我们调查发现,全州吸毒人员中,青壮年占90%以上。此外,全州各级政府及吸毒人员家庭,为禁吸戒毒(包括戒毒场所的建设、设备的增置、警力人员的增加、报送劳教、收戒治疗、禁毒宣传等)每年的投入近千万元,这对财政本来就困难,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的四川凉山彝族地区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经济负担。

(三)给社会发展带来的危害

1.危及民族生存,破坏和谐民族关系。

根据我们在四川凉山彝族地区和成都市火车南站彝族吸毒人口分布比较集中的城市和农村生活社区调查发现:由于走私、贩毒,关、管、杀人数的增加,及因吸毒造成的非正常死亡人数的大幅度增加,加之妇女的大批出走等因素,导致了少数民族人口严重减员,有些村寨面临毁灭危险。汉族或彝族外的其他少数民族因为对这部分吸毒彝族人口吸毒行为及其导致的违法犯罪行为不满意,而误认为是整个彝族行为,所以,他们很多人对彝族同胞怀有戒备心理,不愿意和彝族同胞打交道,怕惹麻烦。而这种带有偏见的民族观,势必影响当地民族关系的和谐。

2.吸毒已成为四川凉山彝族地区感染艾滋病等传染性疾病传播的主要途径。

众所周知,由于艾滋病潜伏期长,感染者外表和健康人一样,而感染者在潜伏期内又具有传染性,感染者随时都可能将艾滋病病毒在不知不觉中传染给其他人。加之吸毒者婚姻非常不稳定,而一些吸毒者为了筹集毒资往往置道德、法律于不顾,不惜出卖肉体,造成性途径传播迅速增长。所以,吸毒已成为感染艾滋病等传染性疾病传播的主要途径。根据我们在四川凉山彝族地区调查发现,因为吸毒原因导致感染艾滋病已经成为当地感染艾滋病等传染性疾病的主要原因。

3.影响四川凉山彝族地区干部队伍稳定。

我们在四川凉山彝族地区调查干部队伍发现,凉山州的吸毒形势呈“城镇向农村扩散,而农村又反过来包围城镇”的趋势,很多城镇或农村干部也染上了毒瘾。调查发现,凉山州个别干部职工参与贩毒、吸毒,严重影响凉山州干部队伍的形象和稳定。[5]一些彝族村寨基层干部生命、财产经常受到吸毒人员威胁,不敢大胆管理村寨事务。吸贩毒严重的村寨,无人愿意当村干部,或选不出像样的干部。

三、解决凉山彝族地区吸毒人口的路径与对策

四川凉山彝族地区吸毒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对吸毒人口的治理必须联合各种社会力量,形成合力。

基于本调查研究的结果和结论,综合考虑四川凉山彝族地区吸毒问题实际,就解决四川凉山彝族地区吸毒人口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凉山彝族地区吸毒问题解决,首先需要政府和有关的组织在有关毒品的问题上态度明朗、政策倾向鲜明、政策选择正确。健全机构,强化领导。同时,促进社会和谐, 防止正常人群向吸毒高危人群转化, 控制和缩小边缘群体规模,这是治理工作的根本。此外, 对吸毒高危人群进行针对性的宣传、教育和规劝, 而最重要的是要建立良好的保障措施, 防止吸毒高危人群转化为实际的吸毒人群,并由政府和社会协力, 进行多种形式的干预和矫治; 还要加大对毒品犯罪的打击力度, 以消减毒品的供给。

2.吸毒人口治理最为根本的是防止正常人群向吸毒人群转化,所以,吸毒行为的预防,应主要从宏观环境营造、中观环境改善、微观环境预防直接干预入手。

在宏观环境营造方面,首先是和谐社会的构建,所谓和谐社会,胡锦涛同志曾高度概括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6]和谐意味着和谐相处,谐平共生。建设和谐社会,就是要达到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关系的和谐。在构建和谐社会,消除或者减弱导致毒品问题等不良行为的因素方面,主要从矛盾发展中解决问题;坚持各民族共同发展,尽快改变民族地区贫困、落后、愚昧状态,缩小城乡、地区、民族、层际差距。同时,要重构民族精神和文化。要重构凉山彝族地区民族精神和文化。要弘扬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加大教育力度,提高国民素质;进行有效的禁毒宣传。中国人民大学庄孔韶教授在彝族地区利用家支力量禁毒的方法是很成功的禁毒宣传,②有利于重构民族精神和文化。

在中观环境改善方面,要注重家庭建设、单位建设、社区建设和管理。宏观因素作用于微观个体,需要家人、朋友和社区这个中间桥梁的过渡,就是中观环境的改善。

在微观环境方面,主要是采取多层次的保险和转换措施、建设无毒社区。所谓无毒社区建设,是指在各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和禁毒工作领导小组(委员会)的直接领导下,以基層社区(城市为社区、农村为村)为单位,按照属地管辖的原则,由社区党、政组织统一领导,把禁吸、禁种、禁制和禁贩各个方面的工作分解量化,分阶段提出明确的目标任务和落实措施,建立覆盖整个辖区的禁毒管理机制和工作责任制,通过坚持不懈地努力,首先在社区小范围内实现无毒目标,然后逐步推进不断扩大无毒社区区域范围。[7]

3.注重教育,预防为主,严厉打击四川凉山彝族地区毒品供应环节,斩断毒品流通渠道,遏制毒品扩散。

首先,把禁毒宣传和毒品预防教育纳入四川凉山彝族地区各级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与精神文明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同部署、同考核;积极强化禁毒委员会的领导作用,充分发挥禁毒成员单位和社会各界力量,真正形成全民禁毒的局面;加大对中小学生毒品预防教育工作力度,构筑防范青少年染毒的坚固防线。

其次,加大打击毒品犯罪力度坚决堵住毒品源头。要通过执法手段加强毒品的控制和打击,加强缉毒,打击走私,才能够达到“堵源截流”的目的。重视打击零星贩毒,扎实开展整治工作,有效铲除零星贩毒的“温床”。增加参与、从事毒品买卖人的经营风险,使其为贩卖毒品付出更高的代价。

再次,控制新型毒品的泛滥。受国际毒情变化的影响,国内毒情也随之发生变化,海洛因、可卡因持续泛滥,“冰毒”、“摇头丸”等毒品问题成为新的困扰。据专家预测,新型毒品将会成为在21世纪占主导地位的毒品。所以必须加大宣传力度,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控制新型毒品的泛滥。

最后,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禁毒相关人员素质。禁毒工作的成效如何,与禁毒执法人员的素质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必须提高其对禁毒工作长期性、艰巨性、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禁毒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不断提高禁毒人员的专业法律水平、有关毒品知识水平,掌握和运用先进技侦手段,充分运用技术分析检验、鉴定等方法,提高现有缉毒手段的功效。

4.对已吸毒人员,帮助他们提高心理素质,形成健全人格,增强其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是提高强制隔离戒毒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

这些人员吸毒后,又因社会、家庭对吸毒人员负面评价的影响,在社会生活各方面面临巨大的阻力,进而引发和加剧吸毒人员的情绪、人格等方面的不良状况,刺激他们对毒品的渴求,并借助毒品麻醉自己以暂时摆脱眼前的困境。当他们承受社会、家庭及周围环境的负性评价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其情绪、性格就有可能从无奈、自卑、逃避、封闭的心理转化为对社会的不满、仇视、报复等心理,逐渐发展成为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正是因为吸毒人员缺乏正确的认知方式及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得他们不能进行自我调控,对挫折和困难没有足够的心理和能力准备,从而面对强制隔离戒毒期间的新情况、新问题,感到无能,以致进一步加深了心理失衡及心理变异。

为此,一是开展心理健康调查,为强戒人员设立心理档案。心理健康教育档案是对强戒人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档案,有针对性发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的放矢的施以矫治措施。我们调查发现,凉山州对吸毒人员的心理异常缘由、对社会的看法、戒断毒品的信心与决心和今后的打算等内容、在多次心理咨询以后的变化,不能及时反映,有的甚至是忽略,造成强戒人员心理健康档案的不完整。我们应当将强戒人员的心理档案进行完善,从而提高强戒人员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同时,应在对强戒人员入所之初建立心理档案的基础上,每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后,对他们进行拒毒自信心测试,了解他们融入社会能力、拒毒能力的情况,在强戒人员回归社会后,及时延伸管理,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促其逐步从心理上戒除毒瘾。

二是进行心理健康维护。这是提高强戒人员素质的教育。具体包括:戒毒心理指导、情感教育、人际关系指导、健全人格的培养、自我心理修养指导等。

三是充分发挥心理咨询部门的职能作用,实施心理咨询和心理矫治。实施心理咨询和心理矫治应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对毒品心理依赖性矫治,二是对强戒人员进行人格重塑,三是培養强戒人员的自我调控能力。让强戒人员掌握基本的心理调节方法进行自我调节,把不良心理转化为良性心理。

5.深入持久地开展“无毒社区(单位)”创建活动落实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

组织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完善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体系和机制,减少复吸率。对吸毒人员的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避免出现“齐抓共管,谁也不管”的现象,努力提高工作成效,巩固戒毒成果,减少吸毒犯罪。

深入持久地开展“无毒社区(单位)”创建活动。认真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和禁毒工作责任制,进一步加强禁毒工作的组织领导、经费保障、毒品预防宣传、“无毒社区”创建等工作,广泛动员,全民参与,提高公民依法履行禁毒的责任和义务。要坚持以农村、基层、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为重点,以青少年、娱乐场所从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为主要对象,广泛深入开展以防范毒品尤其是新型毒品为主要内容的毒品预防教育和禁毒宣传工作,通过积极、有效开展禁毒宣传教育工作,不断扩大禁毒宣传覆盖面和影响面,进一步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禁毒意识,最大限度遏制毒品危害。

6.切实采取有效措施,遏制四川凉山彝族地区青少年吸毒。

积极推行学校禁毒教育制度,巩固在校学生的拒毒防线。充分发挥示范院校的辐射、导向作用,树立典型,表扬先进,不断推进学校禁毒教育的进程。 [4]同时,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减少和杜绝青少年吸毒的诱因;充分发挥社会整体功能,建立防范青少年染毒的社会支持系统。

各级禁毒委员会要最大限度地发动社会资源,全面拓展禁毒宣传教育普及面,向青少年宣传各类毒品的危害、当前禁毒斗争的新动向,消除青少年禁毒知识的盲区,减少其吸毒的机会。如可以在社区的宣传栏中开辟禁毒专栏,定期更新禁毒知识,以文字、图片、漫画等青少年易于接受和理解的方式进行宣传,还可以在社区内不定期的放映禁毒电影,普及禁毒知识,同时加强对娱乐场所的监管,要求各职能部门明确责任,各司其责,形成长效管理机制。尤其是公安机关要加大打击力度,提高案侦力度。对娱乐场所可能隐蔽吸毒和贩毒的场所和设备要坚决拆除,对影响恶劣和群众反映强烈的娱乐场所要加强公开查缉的力度和次数,发现一个处罚一个,坚决打掉涉毒的苗头。

7.树立减少毒品危害的理念。

一是加快整合目前的公安戒毒和劳教戒毒资源, 由司法部下属劳教机构执行强制隔离戒毒任务, 并建立以强制隔离戒毒为主体的新型戒毒体系; 二是在新的戒毒休系中规范、创立自愿强制戒毒模式,比如凉山“虎日”戒毒模式; 三是在促进戒毒成功人员回归社会的措施中,对回归社会、过渡社区的内容和功能进行进一步的挖掘和发展;四是为了及时监测和防止吸毒人口存续和变化对人口安全的威胁, 建议在四川凉山彝族地区建立人口安全预警机制时, 要将吸毒人口和艾滋病感染者占总人口的比重, 吸毒人口及艾滋病感染者的增长速度等指标考虑进去。

注释:

①见马林英:2001年出席在北京召开的“社会科学与中国性病-艾滋病预防工作国际研讨会”,并作题为《凉山毒品问题现状、趋势及对策研究》大会发言。

②〖JP2〗庄孔韶教授在2002年拍摄的人类学纪录片《虎日——小凉山民间戒毒的人类学实践》(简称《虎日》)在国际国内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获得过2003年中英性病艾滋病防治中国地区最佳实践奖、2005年第16届公共卫生会议暨电影节特别提名奖。“虎日”模式被认为是目前亚洲地区最成功的戒毒实践之一。

参考文献:

[1]徐祗朋:论毒品艾滋病泛滥地区的基础教育模式http://rsj-cass-cn/bshbgs/jl/200901/200901/20090113-htm。

[2]贾少微,蔡志明,谢雪姣等-药物滥用(吸毒)防治知识读本[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4。

[3] Cai Lihong- Positive Health Education of Teenagers on Prohibition of Drugs 玔J]-Journal of Guangxi Administrative Cadre Institute of Politics and Law- 2002, 17 (1)- P-116-128

蔡立红-积极开展对青少年禁毒的健康教育[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17(1),116—128页。

[4] Zhang Yan獳 Discussion on Teenagers Drug - Taking [J]- Journal of Jiangxi Public Security College, 2000 (7)

张艳-青少年吸毒问题探讨[J]-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0(7).

[5]温星.四川一干部请假贩毒被判死刑.http://npa.people.com、cn人民网—《京华时报》2009-06-02.

[6]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06-27.

[7] Du Xinzhong,Sun An玃ractices and Suggestions on “None Drug Community” Building [J]-Chinese Journal of Drug Dependence, 2003, 12 (02), P-158-160

杜新忠、孙安-创建“无毒社区”的实施和建议[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03,12(02):158-160

猜你喜欢

社会问题
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56)的社会问题应对措施探析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
浅谈初中生的日常管理
《亲爱的》对当下社会问题的悲情反思
浅议问题学生教育之我见
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审美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