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词汇习得石化消解的认知语言学研究
2012-12-11林宝珠
林宝珠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 外语系,福建 福州350012)
二语词汇习得石化消解的认知语言学研究
林宝珠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 外语系,福建 福州350012)
词汇习得过程分析表明母语介入是二语词汇习得石化的主要原因,用认知语言学理论指导二语词汇习得石化消解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典型理论、隐喻、转喻与意象图式结合起来可较好地解释多义词义项之间的理据及不同词汇之间的关系。认知语言学角度的二语词汇习得有助于学习者构建较为系统的词汇网络,习得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机制,加强二语词汇的语义与二语概念直接紧密的相通,理解和生成词汇,提高词汇能力,防止词汇习得中的石化现象。
二语词汇习得;石化消解;认知语言学研究
中介语“石化”概念是美国学者赛林格(Selinker)提出的,它指外语习得中,对一种语言形式的使用未能达到目的语的标准,而又维持在这个水平上停滞不前,成为学习者中介语的组成部分。[1]209-2311992年赛林格将石化现象重新定义为:“语言的石化现象是外语学习者的中介语中的一些项目、语法规则和系统性知识趋向于固定下来的状态,年龄的增长和学习量的变化对改变这种固定状态不起作用。”[2]
中国英语学习者词汇石化现象主要体现为:词汇量难以扩大,词义单一。从词汇广度上讲,中国学习者在经历一段时间的快速增长后,会出现词汇量停止增长的现象,而且由于词汇耗损的原因,词汇量甚至会减少[3]356-361(周大军,文渤燕,2000)。从词汇知识的深度习得来看,学习者在达到中级程度后,单词的各类知识的增长也会基本停止不前[4]349-360(吴旭东,陈 晓 庆,2000)。此 外,郭桃 梅 等[5]23-28(2002)和张淑静[6]275-281(2003)的研究都表明,学习者对相当一部分二语词汇还没有建立起语义联系,他们的第二语言只能借助其汉语对等词的词汇表征提取其语义概念表征。二语学习者在学会了一个词的原型意义之后,就想当然地认为学会了这个词,这样词汇的原型意义的突显性会占据学习者的注意力,使得学习者失去了习得该词其他义项或用法的动机。我国的中高级英语水平学习者掌握的普遍是多义词的核心义项,而其衍生义项的习得量处于停滞状态(瞿云华,张建理)[7]43-48。
相关的研究表明中国英语学习者的二语词汇知识很难达到母语者的水平,会出现词汇能力的石化现象,母语的介入是造成词汇习得石化的主要原因。
一 词汇石化的主要原因
根据 Levelt[8](1989)构建的母语词汇内部结构模型(见图1),词条(lexical entry)内包括词目(lemma)和词位(lexeme)。词目包括语义和句法信息。词位包含形态及语音、拼写等信息。在Levelt(1989)模型的基础上,Jiang(2000)构建了一个二语词汇习得模型[9]47-77。Jiang的模型把词汇习得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形式阶段(见图2)。在这一阶段,词条中只包括形式信息(读音和拼写),很少有内容信息。词条中的词目结构是空的。这一阶段存在着一个指示器,将二语词汇的语义与其母语对应词联系起来。二语词汇发展的第二阶段(见图3)为母语词目中介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二语词汇的词目空间被母语翻译对应词的词目信息所占据,二语词的形式通过母语词与概念表征连接。二语词汇发展的第三阶段(见图4)是二语整合阶段。在这一阶段,二语词汇语义的、句法的、词形的信息得到高度整合,并融入词条中。到这一阶段,二语中的词条与母语词条极为相似。二语词汇的语义与二语概念直接相通。
Jiang(2000)指出,理论上说,每个词都能达到第三阶段,但实际上,很多词的发展停止在第二阶段上。母语词目的中介作用是导致词汇石化的主要原因。二语词条结构中母语词目的存在阻碍二语词目信息整合后融入词条的进程。
二语词汇学习不同于母语词汇学习,原因在于二语学习是在学习者已经掌握了概念系统和母语词汇系统的情况下进行的。二语学习者在学习英语词汇时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记忆词汇的形式(如语音和拼写)上,二语词汇的概念是通过习得母语时所建立起来的概念系统来理解和掌握的。二语词汇语境化接触只是强化了母语词目与二语词位的联系,而不是二语词目与二语词位的联接。词汇发展从母语中介阶段过渡到二语整合阶段所费的时间非常长,这就解释了中国英语学习者为什么会在中高级阶段出现词汇石化现象。
二语词汇习得石化消解的路径是:通过建立二语词目(意义)与二语词位(形式)的直接联接,学习者可以建立并完善二语概念系统,随着这种概念与语言形式联接的不断增强,学习者可以逐步获得二语词汇提取的自动性。这种自动性的稳固建立就可以较有效地防止母语对二语的干扰。二语词汇习得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所有词汇之间及词汇内部各义项的立体网络,发展词汇知识的深度,提高词汇能力,防止词汇习得中的石化现象。认知语言学角度的二语词汇习得有助于解释和解决二语词汇习得石化的问题。
二 词汇习得石化消解的认知语言学阐释
近年来,认知语言学与二语词汇习得的界面研究己成为热点之一。以意义为中心的认知语言学把词汇从语言学的边缘带入了研究的中心领域,其理论大大深化和拓展了二语学习者对词汇构造和性质的认识,因此成为二语词汇习得和教学研究的重要动力。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为二语词汇习得研究注入了新鲜血液。两者的结合成为一个非常有前景的发展趋势。本文拟结合原型范畴、隐喻、转喻与意象图示等认知语言学视野下的理论指导英语词汇习得石化消解研究,以期对二语词汇习得与教学有所启示。
(一)石化消解的典型范畴、隐喻和转喻理论解释
认知语言学研究表明多义现象主要通过隐喻、转喻等人类认知手段由一个词的中心意义或原型意义向其它非中心意义延伸的过程,是人类认知范畴化和概念化的结果。范畴化、隐喻和转喻是建立在人类经验和想象力基础之上的基本认知能力。多义化与隐喻和转喻化思维之间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人们倾向于把相近或相似的事物归为一类。Lakoff(1987:13)指出,“一词多义起源于不同认知域以及同一认知域中不同元素之间的关系。”[10]13隐喻建立在相似性原则基础之上,涉及的是两个认知域之间的映射关系,即从一个比较熟悉、易于理解的源域映射到一个不太熟悉、较难理解的目标域;转喻建立在邻近性原则基础之上,体现同一认知域中两个元素之间的映射关系。Radden和Kovecses(1999)认为,转喻是一个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个概念实体(喻体)在同一个域或同一个理想认知模式(ICM)内为另一个概念实体(目标)提供心理通道(李勇忠,2005)[11]1-4。通过转喻和隐喻思维来扩展词义是人的普遍认知能力。
在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有关特征传递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作用的是理想化认知模型(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理想化认知模型”(ICM)是Lakoff(1987:68)提出的,指特定的文化背景中说话人对某领域中的经验和知识所做出的抽象的、统一的、理想化的理解,这是建立在许多认知模型之上的一种复杂的、整合的完形结构,是一种具有格式塔性质的复杂认知模型。[10]68这种理想化的认知模型是一种认知模型集,由许多的认知模型集合而成,因此又被称为集束模型(Cluster Models)。ICM可细分为四种认知模型:命题模型、意象图示模型、隐喻模型和转喻模型。前两个模型解释了理想化的认知模型的主要内容和基础,后两个模型是理想化的认知模型的扩展机制。用认知模型来描写语义,就必然涉及到人们的百科知识。理想化认知模型的概念包含了人们有关某个特定认知对象的百科知识。认知语义学家主张将语义植根于语言使用者和接受者的百科知识体系中去进行解释。
Lakoff(1987)从认知出发,认为词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理想化认知模型”决定的[10]74。比如,“母亲”这一概念是由出生模式、基因模式、抚养模式、婚姻模式和辈分模式聚合成的聚类模式为认知语义框架。换言之,母亲的典型意义由以上五个认知模型组成,其余边缘范畴,即它的意义延伸,如代孕母亲(surrogate mother)、养母(adoptive mother)、捐献卵子的母亲(donor mother)等,都是从不同的维度与mother的中心意义相联系。它们是基于或突显一模型,或是某一模型的隐喻或转喻说法。例如在“Tom was constantly mothered by his wife,and resented it”中,抚养模型是“母亲”隐喻意义的基础。
由于ICM由多个CM构成,多个相互有紧密联系的CM可能会形成一个自然范畴,人们就可能用一个词项来加以表达。因此一个ICM是形成一个多义自然范畴的基础,各概念之间存在内部联系。我们以英语中的crown一词为例。crown可用于下列表达之中:
例1:Typically the crown of a king has a slightly pointed arched top.(王冠,冕)
例2:The islands are possessions of the Crown.(王国政府)
例3:The crown passed to George the Third.(王权,王位)
从以上三个例句中可以看出crown表达不同的意义,然而它们都处于crown的ICM中,在君主政体机构中“王冠”、“国王”和“王权”都是其组成部分,这些意义有着紧密的内部联系。因此人们很自然地就用crown一词来表达这些不同的意义,从而形成一个多义自然范畴和多义词。例1中的crown意义是crown一词的典型意义或核心意义,因为“王冠”在crown的ICM中最具有突显性,根据参照点现象,人们利用转喻的“部分代整体”和“具体代抽象”思维模式,便获得了义项例2和例3,即“王冠”作为认知参照点,为理解“王国政府”和“王权”提供了心理通道。
理想化认知模型是一个理想化的认知框架,是由一系列的概念和范畴以及所对应的人类用于理解自身经验的概念结构所组成的,对任何一个概念的理解都必须以对整个ICM的理解为前提。范畴化的认知模型强调人的认知主体地位、学习者的百科知识和认知能力的重要性。将其引入二语词汇习得和教学,能促使学习者主动探索掌握词汇的方法,寻求词汇之间的横向和纵向语义联系,掌握词汇学习策略,主动探索词汇意义扩展的理据;通过激活有关的概念和本身所具有的百科知识建立词汇语义网络;同时,通过典型范畴、隐喻、转喻等认知能力的培养,了解并掌握语言背后的思维模式,使他们在习得词汇的同时,也促进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总之,范畴化的认知模型有助于学习者外语概念的形成和外语思维的培养,从而有效地消解词义石化现象
(二)石化消解的意象图示理论解析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的认知基础是意象图式(image schema)。意象图式这一术语首先是由Johnson(1987)基于体验哲学的思想提出来的,他把意象图式描述为人们在与外界感知互动和运动程序中,不断反复出现的,赋予我们经验一致性结构的动态性模式。[12]xivLakoff(1987:267)把意象图式定义为:在我们日常身体体验中反复出现的相对简单的结构,如容器、路径、连接、动力、平衡,或体现为空间方位关系:上——下、前——后、部分——整体、中心——边缘。[10]267Langacker(1987)认为,意象图式主要由射体 (trajector)、界标 (landmark)和路径(path)三部分组成,表现的是射体与界标之间某种不对称的关系。[13]
意象图式可以通过隐喻投射完全跨出物理空间域,进入更抽象的域。Tyler和Evans(2004)指出,介词over的典型场景及其核心义项来自对空间情景的抽象:即射体高于界标,且两者处于彼此可接触范围内。[14]257-258over的典型场景如图5所示:
在图5中,黑色圆球表征射体,黑色的粗体线表征界标,虚线表明射体被识解为可潜在地接触界标或者概念上接近界标。The picture is over the mantle可表达这一典型场景。基于over的这一典型场景意象图式,结合隐喻CONTROL IS UP/LACK OF CONTROL IS DOWN,把它隐喻性地运用至权力、地位关系,over就获得“(职权、地位等)高于……,在……之上”义项。
例4:He ruled over a large kingdom.
例5:In this office there is one manager over a staff of 15workers.
基于over的典型场景意象图式,结合隐喻MORE IS UP,把它隐喻性地运用至数量域,它就获得“(数量)在……以上,超过”义项。
例6:I have lost over 3kilos in weight.
Tyler和Evans从句子The cat jumped over the wall入手来解释over的其他义项,如“迁移”、“完成”和“对面”的衍生过程。该句的正常阐释如图6所示:
A点表征射体 (the cat)的jump运动的起点,B点表征over,垂直粗体线表征界标(the wall),虚弧线表征cat运动的轨道,C点表示运动的结束点。Tyler和Evans把图6称为A—B—C投射轨道。
当一个物体从A点运动至C点,通常在C点有一个潜在的接受方,由此物体的“迁移”就发生了,C点作为运动的接受点得到突显。
一旦over普遍被用于描述物理实体的“迁移”,根据隐喻的相似性,它可扩展去指称任何行为的“迁移”。
例7:Most of the money has been signed over to his children.
例8:She is against the idea,but I am sure I can win her over.
在A—B—C投射轨道图示中当射体停留在C点,射体的运动过程就得以完成或结束,C点作为轨道的终点被突显,“结束”义项就由此产生。当over与表示物理运动的结束相联系后,根据隐喻的相似性,它又扩展去指称其他非物理运动的结束。
例9:When the game was over all players shook hands.
例10:The sooner you get it over with the better.
当射体通过A—B—C投射轨道并在C点结束时,该射体停留在界标的另一边,即界标的对面。它的最终位置可被概念化为静止的状态。“对面”义项的产生是由于说话人位于A—B—C投射轨道的A点。
例11:We live over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town.
以上分析表明,意象图式的这种隐喻投射是词汇拓展其意义的主要途径之一。在人的思维中,语言与意象图示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意象图示是人们对语言意义进行扩张性联想的重要的形象性背景。一定形式的语言能够在不同程度上引起形象性的意象。大部分的词汇都具有意象图示。一个词的意义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源于人的认知联想,对语义的描述离不开意象图式,每一个词都有一个伴随的意象图式来构造其概念内容。图式的识别作用使熟练的阅读者具有更多的发展完全的单词图式,这些图式结合起来形成一种自动化信息图式的网络。在每一个意象图示之下,可以聚集一组词甚至大量的词汇。而多义词又可以有几个或许多相互联系的意象图示。因此,运用意象图示理论是提高学习者词汇能力的关键和基础。
三 结 语
人类通过在现实世界中的互动性体验形成了基本的意象图式,也就形成了认知模型(Cognitive Model),多个CM之和就可构成一个理想化的认知模式(ICM)。人类在此基础上进行范畴化,建立了范畴;概念对应于范畴,从而获得了概念,同时也就获得了意义。在范畴化和概念化过程中需要借助于许多认知方式,主要包括体验、范畴化、概念化、意象图式、认知模式、隐喻、转喻、识解、激活、关联、概念整合等。意象图式再通过隐喻、转喻机制的扩展和转换,就可形成更多的范畴和概念,特别是抽象的范畴和概念,便可建立更多的CM和ICM,进而也就获得了抽象思维和推理的能力。
用认知语言学理论指导二语词汇习得石化消解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Lakoff和Johnson(1999)指出,典型理论、隐喻、转喻与意象图式结合起来可较好地解释多义词形成原因,以及多个义项的关系[15]。如果我们能发现多义词的本义或典型义项,那么很容易分析其义项之间的隐喻、转喻认知理据。图式与意象图式转换能帮助我们分析大量的空间介词多义现象。认知语言学角度的词汇习得有助于学习者构建较为系统的词汇网络,习得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系统或机制,加强二语词汇的语义与二语概念直接紧密的相通,最大限度地降低母语的负迁移作用。认知法的二语词汇习得能给学习者提供接受最优化输入,从根本上解决词汇量的问题和词汇使用质的问题,防止词汇习得中的石化现象,使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有新的飞跃。
[1] Selinker,L.Interlanguage[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1972(10).
[2] Selinker,L.Rediscovering Interlanguage[M].London:Longman,1972.
[3] 周大军,文渤燕.理工科学生英语词汇量状况全程调查[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5).
[4] 吴旭东,陈晓庆.中国英语学生课题环境下词汇能力的发展[J].现代外语,2000(4).
[5] 郭桃梅,彭聃龄.非熟练中-英双语者的第二语言的语义通达机制[J].心理学,2002(1).
[6] 张淑静.从反应类看词汇习得[J].外语词汇教学与研究,2003(4).
[7] 瞿云华,张建理.英语多义系统习得实证研究[J].外语研究,2005(2).
[8] Levelt,W.Speaking:From Intention to Articulation[M].Cambridge,Mass:MIT Press,1989.
[9] Jiang,Nan.Lexical Represent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A Second Language[J].Applied Linguistics,2000,21(1).
[10]Lakoff,G.Wome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11]李勇忠.转喻的概念本质及其语用学意义[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8).
[12]Johnson,M.The Body in the Mind:The Bodily Basis of Meaning,Imagination and Reason[M].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87.
[13]Langacker,R.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M].Standford,CA: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14]Tyler,A & V.Evans.Applying cognitive linguistic to pedagogical grammar:The case of over[A].In M.Achard & S.Niemeier(eds.)Cognitive Linguistics,Language Acquisition,and Pedagogy[C].Berlin:Mouton de Gruyter.2004.
[15]Lakoff,G.& M.Johnson.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M].New York:Basic Books,1999.
The Study of Dispelling Fossilization in L2 Vocabulary Acquisition:A Cognitive Linguistic Approach
LIN Bao-zhu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Fujian Commercial College,Fuzhou 350012,China)
Exploration of the acquisition process of L2vocabulary shows that L1interference is the major cause of fossilization in L2vocabulary acquisition.The cognitive linguistic approach to fossilization dispelling is of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The prototype theory,metaphor,metonymy,and image-schema transformations combined together can adequately elucidate sense relations of polysemous words.Cognitive linguistic approach to L2vocabulary acquisition is useful for L2learners to establish a systematic lexical network,to acquire the cognitive mechanism behind language,to strengthen the direct interrelation between L2semantics and L2conceptual system,to improve lexical competence,and finally to avoid fossilization.
L2vocabulary acquisition;dispelling of fossilization;cognitive linguistic approach
H319
A
1671-1181(2012)02-0040-05
2012-03-01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基于语料库的英汉词汇隐喻模式的比较研究”(10YJA740097);中国职教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高职高专英语类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语言共核探究:高职高专公共英语实践教学接续”(2011038)。
林宝珠(1968- ),女,福建龙海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语言学、语篇分析、跨文化交际。